當前位置:首頁 » 證券市場 » 美國保險股票市凈率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美國保險股票市凈率

發布時間: 2021-06-10 18:44:47

① 目前美國和其它主要證券市場的各行業市盈率是多少不同的行業中一般多少為合理

各國的國情和基金利率不同導致各國股票的PE(市盈率)也不同,下面以美國為例:
在美國,消費類的股票(就是吃喝拉撒,如可口可樂,寶潔),因為他們沒有經濟周期,一般的PE是15倍到20倍,市凈率一般2-3倍。
而鋼鐵、有色金屬這些明顯受經濟周期影響的公司的股票,一般是10倍的PE和1倍的市凈率。
而像金融保險業,由於高速的發展的預期,一般是30倍的PE。
當然是沒有周期性行業的公司PE要高一些了,一般是30倍,周期性的一般是10倍。

② 市凈率的市凈率選股

投資界常常會在牛市推崇市盈率,到熊市則往往拿市凈率說事,那麼在熊市中用市凈率選股真的更保險嗎?
為什麼熊市大家愛用市凈率來選股?一位證券研究所所長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道理很簡單,牛市中大家齊齊往上看,市盈率給市場提供了無限想像空間,靜態市盈率不行就用動態市盈率,今年的不行,還能推出明年、後年市盈率,總能套到合適理由。到了熊市,大家都往底下看,市凈率常常給大家充當尋底的指標。據他透露,現階段國內A股整體市凈率指標在2.95倍左右,橫向比較,這要比大部分成熟市場的市凈率都要高。從縱向比,2005年5月最低點時,A股市凈率水平在1.8倍左右,當大盤沖上6124點時市凈率達到6.82倍,現階段的市凈率水平並沒有達到歷史低位。
資深分析師余凱也承認在熊市投資者們樂於使用市凈率指標,因為這種指標更能體現股票的安全邊際,投資者可以先假設最悲觀狀況下上市公司停產,投資者可以按照凈資產來變現。對於投資者來說,按照市凈率選股標准,市凈率越低的股票,其風險系數越少一些。截至8月14日收盤,A股已經有24隻個股跌破凈資產,那麼是否破凈的公司就越安全呢?
深圳一位操盤手江輝稱,對於所有的個股,市凈率越低就越安全的說法並不準確。對於同一個股,市凈率水平越低,安全系數越高的說法應該是對的。但是對於不同個股,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現階段破凈的24隻個股主要集中在鋼鐵、紡織、地產等行業,這些行業都面臨景氣周期衰退的危險,例如鋼鐵股在2005 年時破凈程度更高,對比既往歷史走勢,這些個股可能還有下行空間。江輝也認同同一行業中,市凈率越低的股票下跌空間要更小些,安全系數越高。在破凈群體中另外還有幾只破凈個股是因為凈資產中金融類、證券類資產佔比較重,現階段其實際凈資產已經大幅縮水,江輝稱這類公司市凈率低於1倍主要是因為它的財務報告公布具有滯後性,現階段其實際凈資產可能已經遠低於上一期公布的數據,市場只是及時進行反應而已。江輝也認為根據市凈率來淘寶是搶反彈的好機會。歷史經驗表明,一些跌破凈資產的股票往往會表現為較小的投資風險,而在行情啟動之時,也具有較好的價值回歸動力。
當然,並非所有跌破凈資產的股票,所有低市凈率的個股全都具有投資價值。上述證券研究所所長稱,用市凈率指標來作為估值標准也常常容易掩蓋一些問題,不能單純探求用純粹的財務指標來估值。對於上市公司的凈資產也要具體分析,有些凈資產是能夠幫助企業持續經營並創造利潤,有的凈資產則可能純粹是破銅爛鐵。對於金融類、證券類資產佔比較大的個股,市凈率水平不能給得太高,因為這些資產已經在證券市場經歷過一次放大效應了。對於那些不能創造利潤的凈資產,例如過時的生產線、停止營業的廠房資產等,投資者自己測算時應該將這些資產剔除在外。他也強調,用市凈率選股時,企業的盈利能力好應該是一個前提。很多時候,企業前景好的股票,市凈率高一點也要好過市凈率低一些但是經營前景差的股票。

③ 市凈率、市盈率多少才合理

1.市凈率多少合適?

簡單說說市凈率什麼,市凈率指的就是每一股股價和每一股凈資產的比率,市凈率可以用於股票的投資分析。通常來說,市凈率比較低的股票,那麼投資的價值就較高,相反的,市凈率較高的股票,投資價值就比較低,那麼市凈率的數值應該是多少才合理呢?通常來說,市凈率一般是在3-10之間,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范圍。市凈率的作用是用於投資分析。股票的賬面價值通過每一股的凈資產來體現,它是通過成本計量的,而每一股的市價是這些資產現在擁有的價值,它也是證券市場上交易得到的結果。市凈率可以比較好地反映「有付出就有回報」,它可以協助投資者發現哪個上市公司可以用較少的投入得到較高的產出。

2.市凈率和市盈率的區別?

市凈率的計算方法為:市凈率=股票市價/每股凈資產

市盈率的計算方法為: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場價格÷普通股每年每股盈利

市凈率的計算中,市價如果高於賬面價值,那麼企業資產的質量就會比較好,有發展潛力,反之則略質量差,不具備一定的發展前景。好的,優質的股票的市價一般都超出每股的凈資產許多。

市盈率是個用作比較當價格不同時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的良好指標。一般來說,一支股票的市盈率越低,表示投資的回收期越短,那麼風險就更小,如果這支股票的市盈率過高,那麼這支股票的價格可能藏有泡沫,價值可能被高估。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市盈率進行比較時,拿來比較的股票必須要屬於同一行業,因為這個時候公司的每一股收益比較接近,這樣比較才更有效。

3.市盈率多少才合理?

市盈率是個用作比較當價格不同時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的良好指標,市場上廣泛談及的市盈率通常指的是靜態市盈率。一般認為市盈率 保持在20-30之間是正常的,越小說明股價偏低,風險更小,值得買入;過大則說明股價偏高,風險更大,購買時要小心謹慎。還有的網友認為,小盤股 的市盈率在30-60之間是正常,在30以下視為低估,60以上視為高估;中盤股的市盈率在20-40之間是正常,在20以下視為低估,40以上視為高估;大盤股 則10-20視為正常,10以下視為低估,20以上視為高估,此數據都是是相對值,並非絕對值,因為單純用市盈率來評估一家公司的股票的質量時,不是總是准確的。

④ 為什麼雅戈爾 股票盤子也不大 市盈率超低 市凈率也低 業績也好 ,為什麼基金 保險

主要是雅戈爾主業不看好,但其投資或炒股收益不錯。

⑤ 保險股市凈率多少合適

保險股估值的主要方法
公司估值方法是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的重要利器,在「基本面決定價值,價值決定價格」基本邏輯下,通過比較公司估值方法得出的公司理論股票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異,從而指導投資者具體投資行為。從國際上來看,保險股估值的方法主要分為相對估值法和絕對估值法:
一、相對估值法
1.市盈率(PE)法:合理股價=每股收益(EPS)合理的市盈率。PE估值法相對簡便,是目前運用較廣的估值方法,但對於收益波動很大或者受益為負的企業並不適用。
2.市凈率(PB)估值法:合理股價=每股凈資產合理的市凈率。較適用周期性較強行業,擁有大量固定資產並且賬面價值相對較為穩定的企業。
二、絕對估值法
1.現金流量折現(DCF)法:將項目或企業資產在生命周期內將要產生的現金流折現,計算出當前價值的一種估值方法。DCF估值法是最嚴謹的對企業和股票估值的方法,原則上該模型適用於任何類型的公司。
2.股利折現(DDM)模型:將企業未來分配股利按一定的折現率折現到當前,從而得到公司的價值。DDM模型適用於分紅較為豐厚且分紅政策穩定的公司。
3.內涵價值(EV)法:每股壽險價值=調整後的每股內涵價值+每股新業務價值合理的新業務價值乘數。這種方法較為復雜。
不能簡單地用PE和PB
PE和PB是股票估值中最常用的兩種方法,在美國也運用廣泛,但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它們對我國的保險股進行估值,主要理由有三:一是我國保險市場增長很快,每年新增保單很多,而收入和支出在時間上卻不配比。其中的壽險多是長期業務,有的期限長達數十年。根據謹慎性原則,我國會計准則要求新保單的成本一次性攤銷,不能遞延。這樣,盡管新增保單具有很高的價值,但是賣得越多,當期的盈利壓力也越大;二是壽險准備金的提取根據不同政策和方法得到結果相差很大,盈利也相應地大幅波動;三是壽險公司負債的不確定性和投資收益水平的不穩定性,使分析師難以預測下一財務年度的盈利水平。目前壽險業務價值構成我國保險公司價值的主要部分,簡單運用PE和PB對其進行估值可能造成評估結果偏差較大。
基於以上原因,可採用歐洲運用最多的內涵價值法對我國保險公司的壽險業務進行估值,而PE和PB則作為其他業務的主要評估方法。
內涵價值法的簡單介紹
內涵價值法又稱精算評估法,它是在一定的精算假設下,逐期對保險公司內涵價值進行調整,並評估當期的新業務價值,得出公司價值=內涵價值+新業務價值合理的新業務價值乘數。內涵價值法主要分三個步驟進行:調整凈資產、評估有效業務價值和預測新業務價值。調整評估基準日的凈資產,一般指按市場價值計價的資產減去負債。調整的項目可能包括扣除公司的最低償付能力額度、遞延保單獲取成本和准備金「過於保守」的余額部分,以及計入按市場價值計價的「未計及」資產以反映公司資產真正的市場價值。評估有效業務價值,首先對保單進行分類,然後用資產份額法模擬有效保單,根據險種、投保年齡、交費方式、領取年齡、責任期等因素分類別建立精算模型,並確定模型中使用的參數,最後把預測的參數代入模型,計算出模型的利潤流,根據一定的貼現率貼現成當前價值。參數包括定價利率、死亡率、發病率、意外發生率、退保率、費用率、稅率、紅利率、紅利增長率、投資回報率以及再保險等變數。預測新業務價值,根據公司的未來前景規劃和保險市場的發展情況,使用一系列風險貼現率,選擇現有上市的險種模型作為未來新單利潤的預測。新業務分為兩種:一是在現在運行的、由目前已具備的分銷能力產生的業務基礎上產生的新業務;二是在新業務和新的分銷渠道基礎上產生的新業務(或是其他可以替代的分銷渠道)。預測新業務價值有點類似於根據當前利潤預測公司未來利潤的方法,是基於持續經營假設產生的對未來價值的期望。
以上是對保險公司壽險業務的價值評估,但這只是估值過程的一步。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內涵價值法建立在一系列假設的基礎上。那麼,我們有必要試一試這些「基礎」是否牢靠,這就是評估工作的另一步——敏感性分析。進行敏感性分析的目的在於測試各種因素(利率、投資收益率、死亡率、費用率、繼續率、責任准備金評估基礎等)的變化對壽險業務價值的影響,從而有助於壽險公司在決策時朝著增加公司價值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檢測風險,使得公司能及時採取相應的對策進行防範,有助於壽險公司的穩健經營。例如,我們可在不同的利率水平下測算內涵價值,據此分析公司的價值對利率變化的敏感程度,同時還可分析不同產品線對利率變化的敏感度,等等。由此,公司經營者可對公司的一些策略進行調整,以增強公司抵抗利率波動風險的能力。顯然,通過敏感性分析,可以對壽險經營在將來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進行模擬,使得決策者(投資者和經營者)能預知先覺,永遠在決策時領先一步。
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內涵價值法是評估我國保險公司壽險業務價值較為理想的方法。但是,這里仍有很多需要我們注意的問題:一是估值建立在各種假設、精算方法和模型之上,它們是否准確合理對估值有著極大的影響;二是新業務價值乘數具有很強的杠桿效應,它的變化會使保險公司估值產生劇烈變動。根據公司不同、時間不同則有不同的新業務價值乘數,這是保險公司估值中的難點;三是評估保險公司價值時不能簡單地把壽險業務價值和其他業務價值分開估值,最後簡單相加。目前國內的分析師大部分採用簡單相加的方法,但這種方法卻割裂了壽險業務和其他業務的共性以及協同作用;四是對保險公司估值需要考慮公司的非財務價值。構成保險公司非財務價值主要有公司管理、員工隊伍的素質、銷售隊伍的穩定性、客戶資源以及公司品牌等等,這些非財務價值對公司的發展極為重要,是我們估值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總之,保險公司的估值是一項龐大的工程,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全面總結。內涵價值法具有的多種假設和易變性使它不僅是一種估值方法,而更像一門藝術。但這並不是說它不適合用來估值,作為科學與藝術結合的估值方法,它仍是評估保險公司價值的有力武器。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⑥ 如何對保險股進行估值

保險股估值的主要方法
公司估值方法是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的重要利器,在「基本面決定價值,價值決定價格」 基本邏輯下,通過比較公司估值方法得出的公司理論股票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異,從而指導投資者具體投資行為。從國際上來看,保險股估值的方法主要分為相對估值法和絕對估值法:
一、相對估值法
1. 市盈率(PE)法:合理股價=每股收益(EPS)合理的市盈率。PE估值法相對簡便,是目前運用較廣的估值方法,但對於收益波動很大或者受益為負的企業並不適用。
2. 市凈率(PB)估值法:合理股價=每股凈資產合理的市凈率。較適用周期性較強行業,擁有大量固定資產並且賬面價值相對較為穩定的企業。
二、絕對估值法
1.現金流量折現(DCF)法:將項目或企業資產在生命周期內將要產生的現金流折現,計算出當前價值的一種估值方法。DCF估值法是最嚴謹的對企業和股票估值的方法,原則上該模型適用於任何類型的公司。
2.股利折現(DDM)模型:將企業未來分配股利按一定的折現率折現到當前,從而得到公司的價值。DDM模型適用於分紅較為豐厚且分紅政策穩定的公司。
3.內涵價值(EV)法:每股壽險價值=調整後的每股內涵價值+每股新業務價值合理的新業務價值乘數。這種方法較為復雜。
不能簡單地用PE和PB
PE和PB是股票估值中最常用的兩種方法,在美國也運用廣泛,但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它們對我國的保險股進行估值,主要理由有三:一是我國保險市場增長很快,每年新增保單很多,而收入和支出在時間上卻不配比。其中的壽險多是長期業務,有的期限長達數十年。根據謹慎性原則,我國會計准則要求新保單的成本一次性攤銷,不能遞延。這樣,盡管新增保單具有很高的價值,但是賣得越多,當期的盈利壓力也越大;二是壽險准備金的提取根據不同政策和方法得到結果相差很大,盈利也相應地大幅波動;三是壽險公司負債的不確定性和投資收益水平的不穩定性,使分析師難以預測下一財務年度的盈利水平。目前壽險業務價值構成我國保險公司價值的主要部分,簡單運用PE和PB對其進行估值可能造成評估結果偏差較大。
基於以上原因,可採用歐洲運用最多的內涵價值法對我國保險公司的壽險業務進行估值,而PE和PB則作為其他業務的主要評估方法。
內涵價值法的簡單介紹
內涵價值法又稱精算評估法,它是在一定的精算假設下,逐期對保險公司內涵價值進行調整,並評估當期的新業務價值,得出公司價值=內涵價值+新業務價值合理的新業務價值乘數。內涵價值法主要分三個步驟進行:調整凈資產、評估有效業務價值和預測新業務價值。調整評估基準日的凈資產,一般指按市場價值計價的資產減去負債。調整的項目可能包括扣除公司的最低償付能力額度、遞延保單獲取成本和准備金「過於保守」的余額部分,以及計入按市場價值計價的「未計及」資產以反映公司資產真正的市場價值。評估有效業務價值,首先對保單進行分類,然後用資產份額法模擬有效保單,根據險種、投保年齡、交費方式、領取年齡、責任期等因素分類別建立精算模型,並確定模型中使用的參數,最後把預測的參數代入模型,計算出模型的利潤流,根據一定的貼現率貼現成當前價值。參數包括定價利率、死亡率、發病率、意外發生率、退保率、費用率、稅率、紅利率、紅利增長率、投資回報率以及再保險等變數。預測新業務價值,根據公司的未來前景規劃和保險市場的發展情況,使用一系列風險貼現率,選擇現有上市的險種模型作為未來新單利潤的預測。新業務分為兩種:一是在現在運行的、由目前已具備的分銷能力產生的業務基礎上產生的新業務;二是在新業務和新的分銷渠道基礎上產生的新業務(或是其他可以替代的分銷渠道)。預測新業務價值有點類似於根據當前利潤預測公司未來利潤的方法,是基於持續經營假設產生的對未來價值的期望。
以上是對保險公司壽險業務的價值評估,但這只是估值過程的一步。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內涵價值法建立在一系列假設的基礎上。那麼,我們有必要試一試這些「基礎」是否牢靠,這就是評估工作的另一步——敏感性分析。進行敏感性分析的目的在於測試各種因素(利率、投資收益率、死亡率、費用率、繼續率、責任准備金評估基礎等)的變化對壽險業務價值的影響,從而有助於壽險公司在決策時朝著增加公司價值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檢測風險,使得公司能及時採取相應的對策進行防範,有助於壽險公司的穩健經營。例如,我們可在不同的利率水平下測算內涵價值,據此分析公司的價值對利率變化的敏感程度,同時還可分析不同產品線對利率變化的敏感度,等等。由此,公司經營者可對公司的一些策略進行調整,以增強公司抵抗利率波動風險的能力。顯然,通過敏感性分析,可以對壽險經營在將來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進行模擬,使得決策者(投資者和經營者)能預知先覺,永遠在決策時領先一步。
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內涵價值法是評估我國保險公司壽險業務價值較為理想的方法。但是,這里仍有很多需要我們注意的問題:一是估值建立在各種假設、精算方法和模型之上,它們是否准確合理對估值有著極大的影響;二是新業務價值乘數具有很強的杠桿效應,它的變化會使保險公司估值產生劇烈變動。根據公司不同、時間不同則有不同的新業務價值乘數,這是保險公司估值中的難點;三是評估保險公司價值時不能簡單地把壽險業務價值和其他業務價值分開估值,最後簡單相加。目前國內的分析師大部分採用簡單相加的方法,但這種方法卻割裂了壽險業務和其他業務的共性以及協同作用;四是對保險公司估值需要考慮公司的非財務價值。構成保險公司非財務價值主要有公司管理、員工隊伍的素質、銷售隊伍的穩定性、客戶資源以及公司品牌等等,這些非財務價值對公司的發展極為重要,是我們估值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總之,保險公司的估值是一項龐大的工程,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全面總結。內涵價值法具有的多種假設和易變性使它不僅是一種估值方法,而更像一門藝術。但這並不是說它不適合用來估值,作為科學與藝術結合的估值方法,它仍是評估保險公司價值的有力武器。

⑦ M&T是美國的一家銀行,請問這家銀行的中文名叫什麼

M&T是美國的一家銀行,這家銀行的中文名叫製造商和貿易商銀行。

M&T銀行簡介:

M&T銀行(M&TBank;全名:製造商和貿易商銀行;Manufacturers and Traders Bank)美國著名的區域銀行,於1856年成立,業務主要集中在紐約、馬里蘭、賓夕法尼亞、華盛頓、新澤西等地區。

M&T銀行創建於1856年,開始的名字為製造商和貿易商銀行(Manufacturers and Traders Bank),後來取名字中的首寫字母簡稱為M&T銀行。M&T銀行是美國20家最大銀行之一,主要業務區域如紐約、馬里蘭、賓夕法尼亞、華盛頓、新澤西等地區。

M&T銀行以20萬美元資本開始在水牛城營業,於1902年成為全國性銀行並進行了第一次收購。在1929年股災時,美國超過1400家銀行倒閉,M&T銀行雖然存款從1.25億美元縮減至1億美元,然而仍然正常營業。至今,M&T銀行通過數十次的並購,結合業務增長,逐步成長為美國的大型銀行之一。

1969年,M&T銀行的股東投票成立了一家多銀行組成的控股公司,名字叫第一帝國(First Empire),原M&T銀行成為其子公司。1991年巴菲特購買了第一帝國價值4000美元的可轉換優先股,並於1996年全部轉換為普通股。1998年,第一帝國把名字改為M&T銀行。

1990年,美國正處房地產泡沫破裂期,銀行股一片蕭條,投資者紛紛拋棄銀行股,巴菲特趁市場驚恐時,以5倍不到的市盈率買入了富國銀行約10%的股份。

在第二年的1991年,銀行業壞賬大幅產生,銀行股價繼續低迷,但第一帝國(M&T銀行)的壞賬並沒有顯著增加。計提的壞賬撥備從0.27億提高至0.63億美元後,凈利潤仍然在增加,凈利潤從0.54億增加值0.67億美元。

1991年3月15日,巴菲特出手買進了第一帝國(M&T銀行)的可轉換優先股,購買人為伯克希爾的子公司國民賠償保險公司,購買總價為4000萬美元,強制贖回期為5年(1996年到期),每年股息率為9%,每股轉換價為78.91美元。

雖然巴菲特認為這筆投資規模太小,但他非常敬佩第一帝國(M&T銀行)的總裁鮑勃.威爾默,希望與之共事。鮑勃.威爾默也經常向巴菲特咨詢企業並購相關事宜。

1991年,在巴菲特買入優先股時期,第一帝國(M&T銀行)的股價約為每股63美元,轉股價為78.91美元,轉股價比股價溢價25%。當年第一帝國(M&T銀行)的每股凈資產為80.7美元,每股凈利潤為10.1美元,當時股價對應的市盈率和市凈率分別為6.2倍和0.8倍,而轉股價對應的市盈率和市凈率分別為7.8倍和1倍。

到1999年,當初巴菲特投資的4000萬美元變成了2.1億美元,不記分紅的投資收益率為425%,年復合收益率為20%,另外收到1800萬的優先股利息和700萬美元的股票分紅。其中,市盈率從1991年購買時的7.8倍提高到1999年的12倍,提高了約50%,而每股凈利潤增長了2.4倍。

在2000和2001年,在股市下跌之際,巴菲特又投資了6300萬美元增持M&T銀行的股票,增持部分的股票平均買入價格為38.5美元,對應的市盈率約10.5倍,市凈率約1.2倍。增持後的總買入成本為1.03億,總股數為670.9萬股,佔M&T銀行約7%的股權。

至2006年末,伯克希爾持有的M&T銀行股票市場價值為8.2億美元,總收益率為696%,當年市盈率達到16倍,市凈率為2.2倍。

到2013年1季度末為止,伯克希爾仍然持有M&T銀行的股票,持有股數約538萬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