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證券市場 » 證券化率與資本市場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證券化率與資本市場

發布時間: 2021-06-09 21:09:37

1. 資產證券化對金融市場影響

資產證券化對貨幣市場均衡的影響。資產證券化的特徵分析說明,從金融市場發展的角度來看,資產證券化提高了金融效率,但同時加劇了金融市場的易變性。資產證券化金融市場作為一種產權收益交易場所,往往不涉及資產本身,而只是對它的所有權益和代表資產未來預期收益的資產支持證券進行交易。實質上是對相關工具的本金和利息予以拆除或剝離,從而對證券化資產未來收益率進行交易的一種方式。然而,由於資產證券化金融產品(資產支持證券)市場是從原生金融市場(如債券股票、期權期貨市場)基礎上形成的,之間的價格變化因素是同一的,因此,它們的價值變化具有相近的規律,除時間以外,資產證券化金融產品價格變化與兩個市場(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價格具有高度相關性,因此,資產支持證券的市場會對其他原生市場產生傳遞作用

2. 資本市場線和證券市場線是不是一個概念

不是同一個概念。資本市場線是指的在有效市場假說條件下,市場上只存在兩種證券:風險和無風險證券,然後兩種證券組合起來,組合收益率是組合風險的線性函數。而證券市場線是衡量兩組風險證券之,收益與風險的關系。

3. 中國資本市場如何定義

亦稱「長期金融市場」、「長期資金市場」。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種資金借貸和證券交易的場所。資本市場上的交易對象是一年以上的長期證券。因為在長期金融活動中,涉及資金期限長、風險大,具有長期較穩定收入,類似於資本投入,故稱之為資本市場。

4. 證券化率為什麼能超過百分之百上海在十二五期間的目標才是40%。別國200%和300%的意義是什麼求詳述。

證券化率完全可以超過100%。從定義來看證券化率的定義是證券市場市值和GDP的比值。前者是一個存量,而GDP是一個增量(你可能把GDP理解為社會上的財富總量了,實際上是新創造的財富量)。比如美國2011年股市市值89萬億,而GDP是15萬億美元,而美國財富總量估計有370萬億美元。

證券化率一般越高越好,越高企業融資越容易。但是也要和GDP增長適度配合,不然太高的證券化率並不是資本市場發展的結果,而是投機心理推動的資本泡沫,一旦泡沫破滅,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5. 資本證券化的資本證券化的作用和意義

資本證券化既然是現代化大生產和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必然產物,因此,就有巨大的作用和意義。 資本證券化增強了資本的流動性,增強資本效率,使資本的作用更能得到發揮。資本是過去財富的利用,而要使財富得到充分利用,就必然增加其流動性,提高其周轉速度和利用效率。由於資本證券化,使得資本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並使資本細分化,從而可以使資本具有高流動性和對社會的高強度滲透力,從而使資本大量減少了沉澱、閑置和浪費的狀況,並在流動中增強了活力。
金融證券化機制的效能顯示,在社會貨幣資本和實物資本總量規模為既定的前提下,各經濟主體能夠使用的資本規模相對擴大,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層次也相應提高。這解釋了長期來使我們困惑的—個問題,即為什麼在實物經濟規模或人均產值接近的情況下,—國的資本供給會比另一國顯得充裕。比如,前蘇聯和東歐諸國的實物經濟規模並不比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地區差,但在資金的充裕程度方面卻大相徑庭。本文無意否定經濟體制中其它因素的作用,只是想說明商品經濟向高層次發展需要相應的金融機制。如果金融機制中缺乏有效的證券行業,其金融效率就不可能提高,經濟就難以擺脫資金短缺與通貨膨脹並存的困境。證券業發達的國家並非沒有資金不足與通貨膨脹並存的可能性,但應看到證券業在緩解這些矛盾方面已經發揮了作用。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必須走規模經濟之路。於是,經濟機制需要創造出一種能滿足大量資本需求且能長期穩定供給資本的工具。無疑,單靠銀行間接融資是很難滿足這一需求的,而且銀行也難長期穩定地向社會大規模提供資本。換言之,在社會化大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金融機制中僅有貨幣形式的金融工具已力不從心,社會需要創造出既能夠大量滿足資金使用者的需要又能夠使貨幣供給量相對穩定的金融工具,這種金融工具就是債券和股票等。它們一旦產主並介入經濟體系中,必然使經濟運行機制各方面及各環節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推動商品經濟躍入新的層次或階段。
此外,由於證券流動和交易兼具投資和投機的雙重特性,因此,對所有的閑置貨幣都具有一種潛在的誘惑和動員力,這一點是銀行體制所不可能具備的,正是由於這種誘惑作用,把更多的非資本貨幣轉化成了資本,擴大了資本運行總量。 銀行主要通過貨幣的存、貸業務來滿足社會資金需求,由於存款創造貨幣倍數原理的作用,銀行不能將全部存款轉為貸款投放到經濟領域中去,否則流通中貨幣總量會迅速擴張,引發通貨膨脹。在這類金融機制的作用下,國民經濟常常陷入兩難選擇,要麼多發貨幣通貨膨脹,要麼資金不足,甚至發生資金不足和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矛盾現象。
我們可以從前幾年我國經濟運行的實際狀況得到某種啟示。10多年來,我國貨幣供給量和貸款總規模的增長速度一直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這一方面表明我國貨幣銀行業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大為加強,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對貨幣銀行業的利用已達到最大的限度,貨幣超量供給帶來的通貨膨脹陰影至今還沒有消失。即使這樣,我國各經濟主體對資金的需求仍沒有半點滿足之感,企業、政府對資金短缺的呼聲此起彼伏。這種矛盾現象提醒我們,在實物經濟快速增長的條件下,僅僅依靠貨幣銀行業來解決資金需求問題,不僅會拖延經濟正常的發展速度,而且會付出通貨膨脹的代價。因為貨幣銀行業對實物經濟提供有限服務的前提條件是貨幣數量的加速擴張,這種加速由銀行信用自身的機理所決定。可見,現代商品經濟必須尋找新型的、更具效率的金融機制。
而證券化金融機制正好彌補銀行作用的不足,因為,它在增加融資工具的同時,貨幣供應量卻相對穩定;社會資金總量在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流動能趨於合理,從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例如,當銀行信貸不能滿足企業正常發展速度所需資金時,企業可通過證券機構和主管部門發行股票或企業債券,社會各階層動用自有資金購買該類企業的股票。一般講,這類資金原來的用途大多是消費領域,當被證券市場吸納後,從宏觀資金帳戶看,社會用於消費或閑置的一部分資金流向了投資領域,社會積累資金在既定貨幣流通量基礎上相對增多。在購買證券的資金中,有一部分來自於銀行存款,但證券市場對存款的吸納效應與銀行對存款的利用有區別:後者使社會信貸規模和貨幣供應量相應增加;前者則相對減少了銀行信貸規模。與此類同,政府發行國庫券的金融效應在於,社會由貨幣存量形成的總購買力並沒有跟隨擴大,但總購買力在各經濟主體即政府、企業和居民個人之間的分布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合理分配了社會資金的用途,提高了社會資金的利用效率。 作為籌集長期資本的企業,為了降低籌資成本,喜歡證券集資。因為企業以長期借款方式籌集資金,因其期限長、風險大,並非長期貸款都可以取得實際擔保,自然要提高利息,長期貸款利息過高,企業利潤相應減少,靠成經營上的困難。採用證券集資,因證券的流動性,會使利息降低。同時,政府出於對金融市場管理的需要,往往要制訂金融機構分散風險的規定,限制對某一企業及某類行業放款的額度,以保證銀行的流動性。這樣,一個企業向銀行取得大量的足夠的長期資金,不僅要承擔很重的利息負擔,而且也常常難於籌集到足夠的資金。還有,在國外資金的引進中,傳統的方式是信貸,或是外國銀行信貸,或是外國政府信貸,或是世界金融機構信貸,或是外國企業和財團信貸,這幾年由於發展中國家相繼出現了債務危機,外國貸款人均裹足不前,倒是另一種形式的資本移動取得了替代地位,這就是國際信貸向國際證券化發展,發展中國家通過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行證券,吸引外國投資者。這種替代趨勢是由信貸的流動性不及證券的流動引起的。
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經濟愈發達的國家,票據、證券及其市場也愈發達。在這些國家中,政府為籌集長、短期資金,均通過發行中長期公債券和短期國庫券;企業為籌集長期資金多發行股票和企業債券,為解決短期周轉資金,多運用票據和短期債券。信用活動票據化和資本籌集證券化是當代金融市場的總趨勢。

6. 資產證券化率怎麼計算

資產證券化率計算公式
資產證券化率 = 被資產證券化的資產 / 資產總額。
資產證券化率是指被 資產證券化是指將缺乏流動性的資產,轉換為在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的證券的行為,使其具有流動性。
滿意請採納。

7. 證券市場線和資本市場線的區別

資本市場線反映了有效投資組合預期收益率和標准差之間的均衡關系。由於任何單個風險證券都不是有效投資組合,從而一定位於資本市場線的下方。但資本市場線並不能告訴我們單個風險證券的預期收益和風險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證券市場線是在資本市場線基礎上,進一步說明了單個風險資產的收益與風險之間的關系。
證券實質上是具有財產屬性的民事權利,證券的特點在於把民事權利表現在證券上,使權利與證券相結合,權利體現為證券,即權利的證券化。它是權利人行使權利的方式和過程用證券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法律現象,是投資者投資財產符號化的一種社會現象,是社會信用發達的一種標志和結果。
證券必須與某種特定的表現形式相聯系。在證券的發展過程中,最早表彰證券權利的基本方式是紙張,在專用的紙單上藉助文字或圖形來表示特定化的權利。
因此證券也被稱為「書據」、「書證」。但隨著經濟的飛速前進,尤其是電子技術和信息網路的發展,現代社會出現了證券的「無紙化」,證券投資者已幾乎不再擁有任何實物券形態的證券,其所持有的證券數量或者證券權利均相應地記載於投資者賬戶中。「證券有紙化」向「證券無紙化」的發展過程,揭示了現代證券概念與傳統證券概念的巨大差異。

8. 資本市場線和證券市場線有哪些區別

1)「資本市場線」的橫軸是「標准差(既包括系統風險又包括非系統風險)」,「證券市場線」的橫軸是「貝它系數(只包括系統風險)」;
(2)「資本市場線」揭示的是「持有不同比例的無風險資產和市場組合情況下」風險和報酬的權衡關系;
「證券市場線」揭示的是「證券的本身的風險和報酬」之間的對應關系;
(3)「資本市場線」中的「Q」不是證券市場線中的「貝它系數」,證券市場線中的「風險組合的期望報酬率」與資本市場線中的「平均股票的要求收益率」含義不同;
(4)資本市場線表示的是「期望報酬率」,即投資「後」期望獲得的報酬率;而證券市場線表示的是「要求收益率」,即投資「前」要求得到的最低收益率;
(5)證券市場線的作用在於根據「必要報酬率」,利用股票估價模型,計算股票的內在價值;資本市場線的作用在於確定投資組合的比例;

蜻蜓隊長補充:
3)中證券市場線中的「風險組合的期望報酬率」與資本市場線中的「平均股票的要求收益率」含義不同;這句話不對,資本市場線中的「風險組合的期望報酬率」與證券市場線中的「平均股票的要求收益率」本質上沒有區別,在數量上完全相同。
下面我重點的解釋一下資本市場線中的M,教材中已經說的很清楚,M是所有證券以各自的總市場價值為權數的加權平均組合,我們定義為市場組合,也就是說M包括市場上所有證券,但是在實踐中,我們有個代表,比如標准普爾 500指數中的證券就幾乎可以代表美國證券市場,更縮小范疇,採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情況下,7-10種證券就近似一個市場組合。這樣大家就不難理解了,M的貝他系數為1,僅僅承擔市場風險,可以獲得市場平均必要報酬率。
4)在資本市場有效的情況下,期望報酬率等於必要報酬率,沒有區別。不是投資「後」期望獲得的報酬率,這句話的說法錯誤,應該是投資前預期的報酬率。投資後實際獲得的叫做實際報酬率。對於證券的報酬率只有三種說法,分別是必要報酬率,期望報酬率和實際報酬率,三種報酬率的說法改日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