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證券市場 » 債券結構化產品資管新規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債券結構化產品資管新規

發布時間: 2021-06-09 05:54:10

1. 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業務都有哪些影響

對於我國百萬億元規模的資產管理市場,資管新規從醞釀到徵求意見一直牽動著市場的神經。特別是存量規模接近30萬億元的銀行理財,向標准化、凈值化轉型的進展備受市場關注。
截至2017年底,除了招行、中信銀行之外,多數股份行理財余額大幅減少。
資管新規落地後對銀行理財沖擊有多大?周之行分析稱,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依然會持續發展新產品,即便是採用表外轉表內的方法,也會試圖將資管資金存留在銀行體系內,但這部分一定會外溢,初步估算大概七成規模依然在銀行體系之內。部分資金體量會慢慢往外部資管公司流轉,包括公募基金,甚至包括私募基金都有可能吸收銀行外溢的存量資金。
奧緯研究報告顯示, 當前,銀行客戶行為正在加速市場化,其中個人金融資投資配置中,銀行理財、股票、公募基金、信託、私募、保險的佔比顯著增加。而居民儲蓄卻從2007年的69%下降至50%。
在資管新規的新導向下,將嚴格區分合格投資者和非合格投資者,這從本質上有利於銀行。「未來非標投資者會部分回到銀行存款體系,尤其是降低債權類合格投資者的標准以後,他們可能進入債權的非標投資,成為合格投資者。」
此外,他認為,資管新規落地後,資管市場將出現底層資產替換。首先,債權資產從影子銀行資產替換成消費金融,供應鏈金融等資產,資產特性變得更分散了;其次,資管新規後,底層資產將向二級市場轉向,實際上變成二級市場公開的資產;最後,期限拉長後,底層資產將向PE類資產轉變。銀行做不了二級市場和PE市場,某種程度對銀行是挑戰。

2. 國內債券發生實質性債務違約是從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以後嗎

2018年全年新增42家違約主體,涉及債券118隻。違約金額方面,截至12月31日,2018年債券市場涉及違約金額達1154.5億元,而2017年這一數據為337.5億元。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在資管新規發布之前,在5月30日之前,2018年共有近20隻債券發生違約,合計違約規模超過170億;而2017年同期僅有9隻債券發生違約,合計違約規模約70億。

3. 人民銀行已明確資管新規操作細節嗎

2018年7月20日,為指導金融機構更好地貫徹執行「資管新規」,確保規范資產管理業務工作平穩過渡,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制定了《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就過渡期內有關具體操作性問題進行了明確。

在明確公募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范圍方面,《通知》明確,公募資產管理產品除主要投資標准化債權類資產和上市交易的股票外,還可以適當投資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但應符合資管新規關於非標投資的期限匹配、限額管理、信息披露等監管規定。

《通知》還對老產品的投資的標的和投資范圍也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松動和調整,旨在給予金融機構發行新產品和培育投資者一定時間。

「資管新規落地後,實體經濟和金融機構都能感受到,在新老劃斷的問題上,出現了老產品到期,而新產品由於不再享有剛性兌付,面臨較大發行難度的問題。」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朱寧表示。

針對這一問題,《通知》指出,過渡期內,金融機構可以發行老產品投資新資產,優先滿足國家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建設續建項目以及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但老產品的整體規模應當控制在「資管新規」發布前存量產品的整體規模內,且所投資新資產的到期日不得晚於2020年底。

接近監管的人士表示,此舉將為新產品發行創造有利環境,確保新舊交替過程中,產品能夠順利發行,增加實體經濟融資來源。

在資產管理產品的估值方法方面,《通知》指出,考慮到部分資產尚不具備以市值計量的條件,在過渡期內,對封閉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投資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的並持有到期的債券,可使用攤余成本計量,但定期開放式產品持有資產組合的久期不得長於封閉期的1.5倍;銀行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暫參照貨幣市場基金的「攤余成本+影子定價」方法進行估值。

4. 資管新規將落地 銀行理財怎麼投

九成銀行理財將轉成凈值型
長期以來,銀行理財基本靠預期收益做大產品規模。但是,資管新規倡導打破剛性兌付,對產品實施凈值化管理。
銀行結構化存款或替代保本理財
新規對銀行理財產品帶來的另一影響,是銀行表內理財部分未來將取消,轉而調整為結構性存款。
結構性存款的基本結構即為「存款+期權」。對於投資者來說,收益也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存款所產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則與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掛鉤,因此有在基礎收益之上獲得較高投資報酬率的可能。
尋找合適的替代產品
資管新規施行後,銀行理財產品除了要打破剛性兌付,無風險產品的收益率還會下降。新規之後要求打破剛兌,隨著未來風險溢價,無風險產品收益率可能會降至4%以下。

5. 資管新規來了理財產品還能穩賺不賠嗎

日前,央行等五部委針對資管業務出台統一的指導意見,其中打破剛性兌付等相關內容引發社會關注。「新規實施後,我的理財產品還能穩賺不賠嗎?收益會下降嗎?」多年來一直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北京白領潘女士的疑問,代表了不少投資者的擔憂。資管新規,對你我的「錢袋子」影響有多大?

投資者門檻明確,三五萬元還能不能買理財?

此次資管新規對投資者適當性進行了規定,個人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設定為: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對此,普通投資者心存疑慮:這意味著投資門檻要提高么?以後還能花三五萬元買理財產品嗎?

「指導意見只是規定了私募投資者的門檻,而對於普通投資者投資門檻並未提高。」潘東說,我國資管產品投資者將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分別對應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此次只是明確了個人合格投資者的准入門檻,對普通投資者的門檻並沒有硬性規定。

業內人士表示,其實針對私募產品的投資人,各家機構早已有各自的門檻,只不過現在由監管統一了標准。

「以前買銀行理財覺得『穩賺不賠』,但聽說以後要『盈虧自負』,得自己掌握投資項目、衡量投資風險,真有點不適應。」上海市民吳先生的擔憂代表了很多普通投資者的想法。

對此,監管部門特別強調穿透式信息披露,不僅要穿透識別合格投資者,還要求金融機構對募集信息、資金投向、杠桿水平、投資風險等,做到及時、准確、全面地披露。

「對理財產品穿透式的信息披露,可以讓投資者更全面掌握產品風險、收益等狀況,有助於真正實現『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前海開源基金董事總經理楊德龍說。

6. 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產品設計知多少

一、結構化產品的定義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是指存在一級份額以上的份額為其他級份額提供一定的風險補償,收益分配不按份額比例計算,由資產管理合同另行約定的資產管理計劃。資產管理合同約定,由資產管理人以自有資金提供有限風險補償,且不參與收益分配或不獲得高於按份額比例計算的收益的資產管理計劃,不屬於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若存在中間級份額,應當在計算杠桿倍數時計入優先順序份額。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名稱中應包含「結構化」或「分級」字樣,資產管理人應當在資產管理合同中充分披露和揭示結構化設計及相應風險情況、收益分配情況、風控措施等信息。二、杠桿倍數限制不同類型的分級資產管理計劃的杠桿倍數不得超出下述限制:1、股票類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是指根據資產管理合同約定的投資范圍,投資於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等股票類資產比例不低於80%的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混合類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是指資產管理合同約定的投資范圍包含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等股票類資產,但相關標的投資比例未達到相應類別標準的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對於混合類杠桿倍數也設定為1倍,主要是為了防範以「假混合真股票」類產品規避前述規定情形出現2、固定收益類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是指根據資產管理合同約定的投資范圍,投資於銀行存款、標准化債券、債券型基金、股票質押式回購以及固定收益類金融產品的資產比例不低於80%的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

7. 根據資管新規的框架,理財產品按照投資性質分為哪些

「資管新規」:資產管理產品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為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公募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公開發行的認定標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執行。私募產品面向合格投資者通過非公開方式發行。
資產管理產品按照投資性質的不同,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和混合類產品。固定收益類產品投資於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權益類產品投資於股票、未上市企業股權等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投資於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於80%,混合類產品投資於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且任一資產的投資比例未達到前三類產品標准。非因金融機構主觀因素導致突破前述比例限制的,金融機構應當在流動性受限資產可出售、可轉讓或者恢復交易的15個交易日內調整至符合要求。
「銀行理財新規」: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公募理財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私募理財產品面向不超過200名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同時,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
明確資管產品分類,按投資性質不同,以80%作為比例判斷,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混合類產品。
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分為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同時將銀行公募理財產品的認購起點降至1萬元。

8. 資管新規如何明確杠桿比例

你好,資管新規進一步明確了資管產品的杠桿比例限制。此項規定對於高杠桿比例的結構化產品產生較大影響,這意味著未來具有分級安排的員工持股計劃可以存續及新設,部分公司大股東也可以通過合理的分級安排定向增持。

9. 五部委發布資管新規意見稿能打破剛兌迎變局嗎

近日,央行聯合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部門共同起草了《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正式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指導意見》重點關注前期資管業務開展過程中存在的亂加杠桿、多層嵌套、剛性兌付等問題,並提出具體要求。

專家表示,《指導意見》一旦正式出台,將為金融機構資管業務規范發展奠定基礎、指明方向。資產管理業務有望告別「野蠻生長」時代,逐漸回歸本源。面對「剛性兌付」被打破,專家提醒投資者,在投資理財時要綜合考慮風險與收益的平衡。

「從銀行資管具體業務來看,保本理財業務的開展將會受到影響。《指導意見》要求資管產品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保本理財可能面臨重新定義,或將其納入存款產品范疇。根據《指導意見》要求,凈值型理財產品可能會快速增加,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主流。這對於銀行資產管理能力提出較高要求,銀行應具有較強的資產配置能力和投資研究能力。」 恆豐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張濤表示。

在業內人士看來,《指導意見》對分級類產品的從嚴要求,指向二級市場加杠桿行為,體現出金融去杠桿的政策導向。華商基金策略研究員張博煒指出,此次監管對結構化產品限制的進一步加強,意在約束投資者對單一非標資產或是標准化股票債券進行杠桿交易,體現出金融去杠桿、約束金融投機的政策導向。

董希淼和張濤也強調,資管業務更加規范健康地發展,從長遠看將利好廣大投資者。面對「剛性兌付」被打破,投資者要認識到,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在投資理財時要綜合考慮風險與收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