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證券市場 » 演化證券學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演化證券學

發布時間: 2021-03-24 05:13:39

1. 演化理論的最新成果是什麼

世上竟有這事,謝謝樓主分享。

2. 什麼是演化證券

演化證券學是運用生物進化原理系統闡釋股市運行機理的新興交叉學科,是證券投資研究的一個具有生命力和豐富內涵的新領域。與現代金融學的「理性人」、「有效市場」相關假設不同,演化證券學重視對「生物本能」和「競爭與適應」的研究,強調人性和市場環境在股市演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揭示股市生存法則最有潛力的前沿科學。

3. 演化證券學的基本原理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席勒,在其名著《非理性繁榮》一書中開誠布公地指出:毋容置疑,經濟學家對金融市場的認識已有了很大的深化,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金融市場中還有許多復雜的現象我們無法解釋。大多數投資者並不知道,股市研究的質量非常缺乏可信度,而在民眾中流傳的研究結果,其透明度和准確性就更值得懷疑了。
在古今中外的股市發展歷史長河中,精通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者無數,但能在其中長久生存與發展者卻寥寥無幾(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這背後必定存在著「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更深層次的內在原因——至今為止人類對於股市運作邏輯的認知,實際上還僅僅停留在經驗模型上,遠遠未能達到科學法則的層面!
與自然科學研究活動顯著不同的是 ,人們對人文社會科學(社會、政治、經濟、金融事務)的認識不存在普遍適用的永恆真理!任何投資理論和方法,都不可能脫離市場生態或者超越時空環境而恆久正確可靠,否則,無論是基本分析還是技術分析,都難免會出現「水土不服」或者「張冠李戴」,從而導致這些理論和方法的最終失效,甚至對投資者產生嚴重誤導。例如,現階段的中國股市,由於缺乏適合於價值投資生存和發展的市場生態環境,因此,教條主義式的簡單效仿「買入並長期持有」(Buy-and-Hold)的價值投資理論和方法,並非普通投資者優先考慮的交易策略,這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經驗總結和生存法則。
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各種以線性思維為基礎的投資理論,都無法揭示市場波動背後的真實邏輯,因此也就無法幫助我們徹底擺脫股市危機一再循環上演的」歷史魔咒「。正如索羅斯在2013年達沃斯論壇的一場訪談時指出的那樣:「已有的市場理論已經崩塌,但是人們還沒能正確理解金融市場是如何運作的「。
或者可以說,正是由於那些似是而非、頗為流行和時髦的理論和方法,以及無數關於投資技巧的陳詞濫調,充斥著媒體的各個角落,甚至連專業書籍也未能倖免,而絕大多數投資者又在先入之見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受到其嚴重誤導,才導致了長期以來空手而歸(即所謂「七虧二平一盈」)。難怪著名投資大師威廉·歐奈爾(William J.O』Neil)在《股票作手回憶錄》(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的序言中說:我購買了一千多本股市和投資類的書籍,然而,根據我45年的從業經驗,發現其中僅有10-12本真正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
至於無處不在的股市評論,只要我們稍為認真地分析,或者跟蹤驗證一下,那麼多年以來眾多券商、研究機構、經濟學家或分析師的投資建議及相關報告,其論點論據的荒謬程度也就可見一斑!
例如,中國股市裡一個最常見、最普遍的現象,就是許多股評人士、分析師或者中小散戶,誤以為在K線圖表裡,可以找到戰勝市場的快速和長期獲利方法,從而對那些所謂的K線「致勝絕招」趨之若鶩,甚至把它們當作投資操作的最重要依據,殊不知其中很多隻是事後諸葛亮「想當然」式的「看圖說話」,是形而上學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理論上不具備前提假設的科學性和現實合理性,在實踐上不具備博弈決策的高勝算以及盈利的可持續性。
換言之,股市波動背後所隱藏的豐富內涵,絕非僅憑幾張K線圖表就能夠描繪和理解的!任何形式的價格圖表,都無法揭示或改變股票市場未來的供求關系及其內生驅動因素,其描述的僅僅是股價波動的結果,並沒有抓住不同市場環境下股價波動背後的真正成因,按照這種「緣木求魚」式的方法來操作,其對錯概率實際上與「拋硬幣」游戲無異(華爾街曾經有個關於大猩猩和股市互動的著名實驗,有興趣者不妨用拋硬幣來試一試),根本不存在高勝算博弈的內在邏輯基礎——巴菲特甚至譏諷地指出,技術分析不過是股市算命先生用一些貌似科學的術語,來包裝自己並唬弄別人的手段罷了!
如同基因和環境共同決定生物體的性狀表現一樣,演化證券學理論認為,股市是一個「基於人性與進化法則的復雜自適應系統」,過去和現在的技術面、基本面狀況,僅僅屬於股市運作的微觀、宏觀環境因素(外因),與市場資金流動及股價未來走勢之間,不存在直接、簡單、清晰的線性因果關系——如果一定要揭示兩者之間邏輯關系的話,那麼只能從股市波動的本質屬性入手進行探究。經過長期而系統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內在邏輯關系或者動力學機制,就是生命科學原理和生物進化法則(內因)!這也正是造成股市波動軌跡無法准確預測,以及股市上「有因無果」、「無因有果」、「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同因異果」、「異因同果」等現象層出不窮的根本原因,而人們對各種復雜因果關系的表面化、簡單化、理想化解釋及行為響應,實際上只不過是人類厭惡不確定性所引致的一種生物本能反應,以及漠視「相關性」與「因果關系」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別而已。
盡管如此,演化分析並不完全排斥價量分析,只是強調:股價波動K線形態只不過是股市演化機制的一種頗具「蒙蔽性」的直觀、外在表現形式而已,向左看似乎一目瞭然,向右看卻如入迷宮而不知所措,只有把技術分析納入股市運動的內在屬性(如變異性、應激性、逐利性、適應性等)分析框架內,才能賦予其高勝算博弈的基礎和前提;演化分析也不排斥企業價值分析,只是強調:由於投資者知識、視野、能力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信息不對稱現象和企業發展狀況不確定性也普遍存在,加上生存競爭壓力和人性固有弱點的共同影響,人們所謂的企業價值及合理估值,不僅其客觀性值得商榷,而且會隨著市場生態和價值取向的演化而不斷變化,它與市場波動之間,往往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不存在因果關系,即「好公司不等於好股票」——巴菲特在一次著名的演講中這樣說道:「在華爾街,股價會受到羊群效應的巨大影響,當最情緒化、最貪婪的或最沮喪的人決定股價的高低時,所謂市場價格是理性的說法很難令人信服。事實上,市場價格經常是荒謬愚蠢的」。因此,只有把基本分析納入股市運動的內在屬性(如代謝性、變異性、可塑性、節律性等)分析框架內,才能為普通投資者的中短期股票交易決策,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

4. 演化證券學的各種投資理論比較


1952年,美國經濟學家馬科維茨(Harry M.Markowit)在他的學術論文《資產選擇:有效的多樣化》中,首次應用資產組合報酬的均值和方差這兩個數學概念,從數學上明確地定義了投資者偏好,並以數學化的方式解釋投資分散化原理,系統地闡述了資產組合和選擇問題,標志著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簡稱MPT)的開端。該理論認為,投資組合能降低非系統性風險,一個投資組合是由組成的各證券及其權重所確定,選擇不相關的證券應是構建投資組合的目標。它在傳統投資回報的基礎上第一次提出了風險的概念,認為風險而不是回報,是整個投資過程的重心,並提出了投資組合的優化方法,馬可維茨因此而獲得了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1965年,美國芝加哥大學金融學教授尤金·法瑪(Eugene Fama),發表了一篇題為《股票市場價格行為》的論文,於1970年對該理論進行了深化,並提出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簡稱EMH)。有效市場假說有一個頗受質疑的前提假設,即參與市場的投資者有足夠的理性,並且能夠迅速對所有市場信息作出合理反應。該理論認為,在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競爭充分的股票市場,一切有價值的信息已經及時、准確、充分地反映在股價走勢當中,其中包括企業當前和未來的價值,除非存在市場操縱,否則投資者不可能通過分析以往價格獲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利潤。
歸納起來,EMH對於投資者的意義是:若市場弱式有效,則技術分析是無用的;若市場半強式有效,則基本分析也是無用的;當市場完全有效時,市場組合(Market portfolio)是最優投資組合,這意味著組合的被動管理是有效的。
有效市場假說提出後,便成為證券市場實證研究的熱門課題,支持和反對的證據都很多,是目前最具爭議的投資理論之一。盡管如此,在現代金融市場主流理論的基本框架中,該假說仍然占據重要地位。
2013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尤金·法瑪、拉爾斯·皮特·漢森以及羅伯特·席勒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研究資產市場的發展趨勢採用了新方法。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三名經濟學家「為資產價值的認知奠定了基礎」。幾乎沒什麼方法能准確預測未來幾天或幾周股市債市的走向,但可以通過研究對三年以上的價格進行預測。
「這些看起來令人驚訝且矛盾的發現,正是今年諾獎得主分析作出的工作」,瑞典皇家科學院說。
值得一提的是,尤金·法瑪和羅伯特·席勒持有完全不同的學術觀點,前者認為市場是有效的,而後者則堅信市場存在缺陷,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至今為止人類對資產價格波動邏輯的認知,還是相當膚淺的,與我們真正把握其內在規律的距離,仍然非常遙遠!
197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等人發表了題為《期望理論:風險狀態下的決策分析》的文章,建立了人類風險決策過程的心理學理論,成為行為金融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簡稱BF)是金融學、心理學、人類學等有機結合的綜合理論,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該理論認為,股票價格並非只由企業的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它是和有效市場假說相對應的一種學說,主要內容可分為套利限制和心理學兩部分。
由於卡納曼等人開創了「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的分析範式,成為二十世紀80年代之後行為金融學的早期開拓者,瑞典皇家科學院在2002年10月宣布,授予丹尼爾·卡納曼等人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其綜合運用經濟學和心理學理論,探索投資決策行為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現今成型的行為金融學模型還不多,研究的重點還停留在對市場異常和認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歷史觀察上,以及鑒別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有系統影響的行為決策屬性。
究其原因,也許就像指數基金教父約翰·博格爾(John Bogle)所說的那樣:「在這個行業里摸爬滾打了55年,我依然對如何預測投資者的心理一無所知。」
大致可以認為,到1980年,經典投資理論的大廈已基本完成。在此之後,世界各國學者所做的只是一些修補和改進工作。例如,對影響證券收益率的因素進行進一步研究,對各種市場「異相」進行實證和理論分析,將期權定價的假設進行修改等等。 2010年,中國演化分析專家吳家俊等人在《股市真面目》及一系列實證研究成果中,創造性提出股票市場是「基於人性與進化法則的復雜自適應系統」理論體系,首次建立了演化證券學的基本框架和演化分析的理論內涵。該學說以生命科學原理和生物進化思想為基礎,創新運用生物學範式(Biological Paradigm)全面和系統地闡釋股市運行的內在動力機制,為解釋股市波動的各種復雜現象,構建科學合理的投資決策框架,實現可持續的高勝算博弈,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
作為一套全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體系,演化證券學(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簡稱EAS)摒棄證券市場行為分析中普遍流行的數學和物理學範式,突破機械論的線性思維定勢和各種理想化假設,重視對「生物本能」和「競爭與適應」的研究,強調人性和市場環境在股市演化中的重要地位;認為在本質意義上,股市波動是生物本能和進化法則共同作用的產物,股市波動既不是傳統經濟學認為的線性的、鍾擺式的「機械運動」,也不是隨機漫步理論認為的「布朗運動」,而是一種特殊的、非線性、復雜多變的「生命運動」,其典型特徵包括: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節律性等。這就是為什麼股市波動既有一定規律可循,又難以被定量描述和准確預測的最根本原因。
由於演化證券學的理論體系植根於中國本土市場的長期研究與實踐,而且以市場生態為重要研究導向,因此對於真正深刻理解中國特色股票市場的運行規律,構建適合中國市場環境的博弈策略框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比較常用的演化證券學模型,主要有如下幾種:MGS模型、BGS模型、AGS模型、PGS模型、IGS模型、VGS模型、RGS模型等。
當前,除了學科內部的縱深發展外,金融學領域的學科交叉與創新發展的趨勢非常明顯。作為證券學、生物學、進化論等有機結合的新興交叉學科,演化證券學已成為證券投資界的前沿研究領域,對於揭示股票價格形成機制及其演變規律,推動現代金融理論的多學科融合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以上關於證券市場運行規律的理論,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市場波動的內在邏輯」這個中心命題來展開的。
另外一些經濟學家和市場人士,則從股票交易的具體操作層面進行了技術性探索,主要包括道氏理論、波浪理論、江恩理論等。 股票市場里存在著宇宙中的某種自然規則,股票價格運行趨勢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可循的,甚至可以通過數學、幾何學、宗教和天文學的綜合運用來進行預測的。江恩理論認為,市場的波動率或內在周期性因素,來自於時間和價格的倍數關系,當其內在波動頻率與外來推動力頻率恰好形成倍數關系時,便會出現所謂的共振現象,從而對市場走勢產生重大影響。

5. 演化證券學的介紹

演化證券學(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簡稱EAS)是由中國演化分析專家吳家俊等人創立的一門證券投資嶄新學說,其理論精髓在於突破傳統的線性思維方式和理想化假設,以全新的研究範式(Paradigm)系統解析股市波動的內在機理,指出股市是一個「基於人性與進化法則的復雜自適應系統」,其運作背後具有很強的生物進化邏輯;股市波動在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非線性的「生命運動」,而不是傳統經濟學認為的線性的、鍾擺式的「機械運動」;股市波動的復雜性是由其生命運動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其中包括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節律性等,這就是為什麼股市波動既有一定規律可循,又難以被定量描述和准確預測的最根本原因。人類對於股市波動邏輯的認知,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世界級難題。迄今為止,尚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和方法能夠令人信服並且經得起時間檢驗——2000年,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在《非理性繁榮》一書中指出:「我們應當牢記,股市定價並未形成一門完美的科學」;2013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授予羅伯特·席勒等人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時指出:幾乎沒什麼方法能准確預測未來幾天或幾周股市債市的走向,但也許可以通過研究對三年以上的價格進行預測。作為全面和系統闡述股市中短期波動邏輯的理論創新體系,演化證券學對股市波動的各種錯綜復雜現象,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和推理力,對於揭示股市定價機制及其演變規律,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6. 演化經濟學的釋義

演化經濟學研究競爭中變化發展的市場過程,對應於靜態均衡的新古典經濟學。它以歷史的不可逆視角觀察經濟現象。它研究開放的系統,關注變革、學習、創造。競爭過程是非均衡的,具有路徑的依賴性的,被視為一種甄別的機制。與演化經濟學密切相關的新興交叉學科還有:演化證券學、演化金融學等。
演化經濟學(Evolutionary Economics):21世紀經濟學的主旋律
馬克思是現代演化經濟學的思想前驅,此後廣義的演化經濟學(具有演化思想的經濟學)源於凡勃倫,狹義的現代演化經濟學源於熊彼特和西蒙。熊彼特對創新過程的研究使演化經濟學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理論分支,西蒙的理論貢獻主要在於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演化經濟學藉此概念批判新古典經濟學,並將之視為自身理論框架的重要基點之一。
演化經濟學就是要了解經濟組織的內部結構,以便更好地了解技術進步以及行業和產品的變遷,理解創新發生的過程,更好地了解經濟的演化過程。
發展歷程
在經濟學發展的這種多元化時代,我們是否可以觀察到經濟學範式的一種根本性轉變呢?無疑,這要從我們的時代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去尋求它的起源。例如,經濟系統的復雜性和可持續發展使我們不得不採用系統的或有機的方法,而無法恪守方法論個人主義;知識經濟的核心問題是資源創造,而不是新古典主流的資源配置;新奇的不斷突現要求我們更注重定性的研究並與數量分析相結合,而不是脫離現實的數學形式主義;持續的經濟轉變需要我們把「生生不已」作為「看問題的出發點」,而不是硬把它塞入到均衡分析的框架中;「北京共識」的精髓是多樣性和創新,而非「華盛頓共識」的最優和機械思維。
在目前的經濟學中,演化經濟學就是前者的代表,而後者就是所謂的主流經濟學。主流經濟學在經濟人穩定偏好的條件下,給定技術和制度約束,只是局限於對可供使用的資源稟賦如何配置進行研究,這種經濟學目標已經不適應知識經濟和信息革命的時代要求。在這個時代,重要的因素是新偏好的形成,技術和制度的創新以及新資源的創造等,換言之,新奇事物的創造才是關鍵。因此,為了迎接這種時代的挑戰,21世紀的經濟學正面臨著一種革命性的變化,而演化經濟學則是這種變化的主導力量。演化經濟學就是對經濟系統中新奇事物的創生、傳播和由此所導致的結構轉變進行研究的經濟科學新範式,經濟學範式的轉變將使新古典主流成為傳統經濟學,而不再是「現代經濟學」的前沿。
德國演化經濟學家魏特指出,在19世紀下半葉,在兩個不同的學科幾乎同時發生了庫恩式的「科學革命」,一個是自然科學當中著名的「達爾文革命」,另一個則是經濟學中的 「邊際革命」,這種巧合確實是對歷史的諷刺,因為不可能再有比這兩種革命所追求的目標更對立的了,邊際革命所確立的是一種倒退的、牛頓主義的和反歷史的經濟學主流。在過了一個多世紀之後,現在是否到了逆轉這種趨勢的歷史時期?魏特的回答是,目前的經濟學確實需要達爾文式的範式革命。
實際上,早在1898年,凡伯倫就向經濟學家們提出了,「經濟學為什麼不是一門進化的科學?」馬歇爾也宣稱,「經濟學家的麥加應當在於經濟生物學,而非經濟力學」。然而,演化經濟學的發展卻歷經坎坷,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它已被絕大多數經濟學家所遺忘。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演化經濟學才開始被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所注意。因此,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八木紀一郎認為,如果以演化思想為基礎的經濟學重建算是科學革命的話,那末,這種科學革命就是被推遲了一個多世紀之後才又重新開始的。
學科應用
目前,與演化經濟學理論密切相關的學科領域,就是演化證券學。它是運用生物進化原理系統闡釋股市運行機理的新興交叉學科,是證券投資研究的一個具有生命力和豐富內涵的新領域。與現代金融學的「理性人」、「有效市場」相關假設不同,演化證券學重視對「生物本能」和「競爭與適應」的研究,強調人性和市場環境在股市演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揭示股市生存法則最有潛力的前沿科學。其開山之作《股市真面目》顛覆了股市運行機理的傳統理論,可稱為達爾文式的範式革命。
作為介於生物學和證券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演化證券學的理論精髓,在於它摒棄了機械論的思維方式和理想化假設,揭示股市運作背後的生物進化邏輯,指出股市波動在本質上是一種復雜多變的「生命運動」,而不是傳統經濟學認為的鍾擺式的「機械運動」,其典型特徵包括: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和節律性等。這就是為什麼股市波動軌跡難以被定量描述和准確預測的最根本原因。
只要認同演化證券學的基本原理,把股市看做是一個獨具魅力的鮮活復雜的生命有機體,而不是一台甘於被人隨意擺弄的呆板機器,運用演化分析方法來觀察和研究市場,那麼,我們就能夠突破傳統理論的局限性,擺脫錯誤思維方式的束博,清除認識論上的盲點,規避方法論上的誤區,建立起真正符合股市內在運行規律的正確方法。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不被市場的表象所欺騙,早日獲得持續性盈利能力。
學科特徵
1.用動態的、演化的方法看待經濟發展過程,看待經濟變遷和技術變遷;
2.強調慣例、新奇創新和對創新的模仿在經濟演化中的作用,其中,創新是核心;
3.以達爾文主義為理論基礎,以達爾文進化論的三種機制(遺傳、變異和選擇)為演化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
4.強調時間、歷史等在經濟演化中的地位,認為經濟演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
5.強調經濟變遷的路徑依賴,制度的演化遵循路徑依賴的規律,今天的制度是昨天的制度甚至一個世紀前的制度的沿革;
6.強調經濟變遷過程中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
前沿問題
1.如何理解經濟變遷和技術變遷問題
如何理解經濟變遷和技術變遷問題,如何理解經濟的演化過程。生物基因是朝著有利於其生存的方向演化,也就是有目的性。但是在企業中,雖然經理人員的決策有其目的性,但是職工的創新往往是無目的的。比如說在一個飛機製造企業中,裡面有大量的工人與研究人員,他們大部分通曉物理的一般規律,但是只參與製造飛機的極少的一部分工作,所以他們並不知道每一個創新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新的飛機可能不是那個專門負責飛機設計的工程師設計出來的,而是由別的工程師設計出來的。作為創新的直接參與者,工程師不大能夠預測到這個產業將來的發展方向在哪兒,將來會產生哪些新的產業。這也是對演化經濟學的最大的挑戰。
2.制度方面的挑戰
在演化經濟學中研究創新以及技術變遷時,不能夠忽略到制度對技術變遷以及創新的影響。如果你考察半導體產業以及別的一些產業,你會發現制度對這些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正是大量的公共投資才導致了半導體業的快速發展。所以,演化經濟學應該考慮到政府採取的政策以及制度變遷對經濟演化和技術變遷造成的影響。
經濟政策觀1 歷史重要與最小限度打亂原理
演化經濟學凸顯了時間對經濟社會系統的建設性作用。時間的存在意味著經濟變遷是一種演進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包含著未來的不確定性與非決定性,而且還包括著過去沉積的歷史對未來發展所起到的制約作用,歷史是重要的。在任一歷史時點上,個體及其所處的環境都是上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它們是其遺傳特性和過去經歷之產物,是在既定的傳統、習俗和物質條件下累積形成的;它們在過程中為下一步提供了出發點……昨天遺留下來的生活習慣以及機械似地殘留下來的環境都對今天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強制。」
經濟類型是歷史重要最突出的表現。所謂經濟類型就是一個國家在經濟演進的歷史長河中所保留下來的由主導的經濟態度、原則和規范所產生的特定的經濟精神,經濟秩序中各種各樣的規則和其他經濟關系以及由技術累積性發展所產生的特定模式。經濟類型的特定性說明了不同的國家由於相互依賴的不同因素在時間進程中的因果累積而產生的異質性。因此,演化經濟學家們主張任何經濟問題的分析包括經濟政策都應該是情境和脈絡特定的。恰如薩巴蒂爾所指,「政策產出是精英在國家制度的限度內活動並做出的決定,但是這些決定受到公眾和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而且最終受到歷史-地理環境的影響」。
在經濟類型中,人們約定俗成的價值觀、思維範式、行為模式、傳統類型、風俗習慣等通過政治的作用、古老的傳統和絕對的信念維系著權威,是一個國家或民族連續性的保障,除非發生「間斷均衡」式的革命,否則它根本上就不可能被重構。因此,演化經濟學家們主張經濟政策的制定必須考慮本國歷史遺留的社會規范、文化遺產和傳統,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一項經濟政策的實施不會引起社會的斷裂或失范等問題。
2 創造力原理
人類創造性原理是由著名的演化經濟學家何夢筆提出來的,他認為演化經濟學的核心主題是人類創造力、發明和創新,在與真實的世界打交道的時候,人類創造力、發明和創新是人類學習的基本組成部分,何夢筆將其定義為人類創造力原理。人類創造力原理的基本理念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個體既不是「慾望的血球」也不是機器中的螺絲,他是能動的,恰如馬克思所言,「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的。」
遵循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理念,演化經濟學認為人的心智不是一面被動的鏡子。「心靈的概念是一種主動的、持續不斷的對印象進行組織和再組織的機構」。當情境感知-行為-滿意結果這種慣例性的反應程序不能解決人們所面對的問題時,它就召喚著想像、反思和創造性的思維。人的行為是由過去的習慣、當前的情境和對未來的期待所共同決定的,而想像力和創造力則是人的重要特性。決策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想像。
能動作用最突出的特徵是新奇事物的出現及其擴散。魏特的看法是非常有見地的,「作為社會經濟演化的一個恰當概念,正確地評價新奇的突現及其傳播的關鍵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福斯指出,由多西、納爾遜、溫特和魏特等所發展起來的演化經濟學所關注的就是新奇的突現、可能的擴散及其由此所導致的已存結構的轉變。在社會經濟系統中,新奇事物是個體獨創性的結果,它源自於個體對社會經濟結構及其轉變意會性和特異性的知識和技能。
3 不確定性與意外原理
不確定性是現代經濟所表現出的最顯著的特性。極度的不確定性也會使政府在試圖為他們自己的國家找到一條最優解決途徑方面顯得軟弱無力。演化經濟學認為經濟政策所面臨的環境或政策結果所具有的不確定性是無法排除的。如拉赫曼認為,「時間和無知不僅使經濟過程成為必然,而且他們也是這些過程的恰當的性質」。
演化經濟學認為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來自於環境和政策後果等諸多方面的因素,產生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1.復合效應。「所謂的『復合效應』,指的是一系列行為組合起來的後果……情況似乎是這樣:人人為之,可又無人為之。」經濟政策生成了新的互動方式,而其結果取決於大量的非串謀的個體的經濟行為的共同結果,如同馬克思的「平行四邊形」法則一般,無法預測。
2.能力-困難缺口。能力-困難缺口意味著個體決策能力與解決問題的困難之間的差距,不同行為的結果不可知;不知新事物像什麼,有什麼經濟特徵;最好的行事方式是什麼,達到目標的有效手段是什麼。能力-困難缺口的存在意味著選擇的驚喜與懊悔,它的存在本身就會引起不確定性。
3.經濟政策中的各種行為主體的主觀創造力經濟政策中的各種行為主體的主觀創造力和選擇能力對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後果的影響。如哥哈德·崴格訥認為演化的經濟政策強調政策可能帶來的非預設的、負面的效應和市場參與者的創新行為。而我國學者楊瑞龍將人們針對政府經濟政策的創新性行為總結為層層截留、曲解規則、補充文件、改頭換面四種方式。
由於不確定性的存在,演化經濟學主張經濟政策應該遵循意外原理,所謂的意外原理便是由於經濟政策可能會帶來與預先的政策目標不一致的意外後果,經濟政策制定時需要目標具有模糊性,從而具有容許行為人創造性行為的空間,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的行為主體對問題、戰略、規則在理解上的不同,進而利用和尊重多樣化地方經驗,從中獲取進一步的經濟政策的啟示或修正。恰如羅森博格所言:「我們所說的不確定性,是指無法預計求索的結果或預先決定一條通往特定目標最快捷的途徑。這種不確定性有一個很重要的暗示:行動不能被計劃。」
4 復雜與質量型的經濟政策主張
演化經濟學認為世界是復雜的,世界是在特定時空中通過多重因素相互交叉、網路式的反饋環路和非線性不可逆過程而形成的,所以從歷史重要到強調人的能動作用的創造力原理和意外原理都說明了經濟政策既受到來自歷史沉積的價值觀、思維範式、行為模式、傳統類型、風俗習慣的結構性約束作用,又受到來自人類有意識的動機、無意識的意會性知識以及可能的意外結果的綜合作用。在這樣的前提下,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就不能只是預測,而是「通過對管束和便利人類行動的結構性條件進行有見識的轉變而達到人類的解放,即在特定時空下,通過結構轉變,為社會各階層提供更大和更平等的發揮創造潛力的機會」,所以演化經濟學提倡如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等質量型的經濟政策。
演化經濟學質量型的經濟政策不同於新自由主義所強調的數量型經濟政策,如價格管理、投資或儲蓄政策、減稅或增稅、利息率的調整、貨幣量的供給等。但是,「正如癌症不能通過輸血來治療一樣,許多經濟危機也不能通過數量型政策治癒,它必須通過復雜的質量型政策如制度改革或系統轉變來解決。」數量上的問題大多都與結構性因素有著諸多因果關系方面的聯系,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尤其是中國這樣面臨著大規模製度變遷問題的國家,更多的是制度和技術的創新、結構的變革與轉換的問題,進而發揮各種行為主體的創造力。
演化經濟學的企業理論、網路經濟和國家創新體系等方面的研究則是「質」的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演化經濟學認為企業是唯一的一種獲取和結合各種知識並用於實踐中的組織,因此,與演化的技術創新政策相關的微觀政策也主要集中在處於一個演化的技術軌道中企業的能力塑造問題,這包括對創造性破壞過程的適應與抵抗能力、學習能力、自身的創新能力等。但隨著經濟系統復雜性的增加、勞動分工的深化以及知識所具有的意會性與不可符號化的性質,不同知識之間互補性的增強也就成為必然了。因此,演化的技術創新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協調和促進不同制度、組織如政府、市場、企業、產業群和學術單位之間的學習、互動和適應,從而生成並擴散創新,而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可以說就是演化的創新政策的宏觀政策。
5系統政策觀
演化經濟學對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便是將創新看作是一種交互作用的社會過程,其分析方法是系統論的,所以國家作用的理論根據就是解決系統失效的問題。系統失效主要表現在系統的行為者之間缺乏相互作用、公共部門的基礎研究和工業應用性研究不匹配、技術轉移機構失常以及企業的信息不足與吸收能力低下等。政府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就在於在技術-經濟範式更迭的情況下可以提供技術經濟機會,提供有效的關聯。系統失效的存在恰恰表明政府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6 試驗與政策學習原理
演化經濟政策主張經濟政策的試驗性,政府必須要提供製度空間允許並鼓勵試驗,賦予行為主體以試驗的自由。在我們看來,所謂經濟政策的試驗性質實質上是指不依賴專家的理性設計或領導的個人權威,而是強調多樣性的創造活動,並將經濟政策看作是一種過程。霍弗和波爾特指出,創新的演化政策需要處理的是多樣性、競爭和合作這三種要素之間的「緊張關系」。多樣性提供創新並容許不確定性的存在,競爭是創新的動力,合作可以建立基本的聯系和互動。為此,政策尤其應該支持和鼓勵實驗性的行為,比如集中精力把創新和知識作為能力的基礎,寬恕可能發生的「錯誤」並從中學習。
演化經濟學家斯蒂恩就為知識經濟時代發達國家創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種「政策學習」的框架。斯蒂恩認為,政府在經濟領域中的主要作用就是促進創新。而要實現這種作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要進行持續的交互學習,其目的就在於幫助政府做出有關創新和技術政策的「制度調適」。這種「制度調適」實質上就是政策制定者「學習」的結果,這主要體現為以下三種類型政策學習。
1.信息處理。通過獲得解決特定問題所需要的信息來實現「制度調適」,它本身並不造成既有認知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
2.制度借鑒。通過「地方化」引進其他國家和地區成功的制度和政策。制度借鑒一般會導致政策制定者已有視角和認知模式的變化。
3.交互性的知識創造。這是導致新的、前所未有的政策手段得以出現所需要的,它往往會導致新的政策學習方式和新的認知模式的出現。
政策學習概念的提出說明了政府行為的內生性,政府所制定的制度性政策、技術創新政策,其頒布的法律、規范等都是社會系統互動的一部分,政府不斷地與經濟行為者交互學習,並對經濟政策的實施情況做出反應。
演化經濟學的這六項經濟政策基本原理並不是彼此相互獨立的,而是可以交互解釋並總體上被把握的。一項良好的經濟政策制定必然要持有系統觀和過程觀,前者注重的是經濟政策在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嵌入性,而後者則強調的是時間的建設性作用,包括歷史的沉澱、現在的選擇、未來的不確定、新奇以及保持變遷的連續性等。在此基礎之上,經濟政策的演化觀必然要堅持最小限度打亂原理、試驗性政策學習和質量型經濟政策等基本主張。無論是對轉型經濟和我國改革歷程的理論解釋,還是就我國和發展中國家未來經濟政策的制定而言,與新自由主義截然不同的經濟政策演化觀都具有巨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7. 演化證券學的內容簡介

演化證券學(EAS)是證券學、生物學、進化論等有機結合的前沿交叉學科,綜合運用生命科學原理和生物進化思想,剖析股票市場所發生的資金博弈行為背後的本質與奧秘,為證券市場演化分析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以生物學範式(Biological Paradigm)詳盡闡釋股市運作的內生動力機制,提出了一個解釋股市波動邏輯的全新思路和方法,是證券投資研究的一個具有生命力和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與現代金融學「理性人」、「有效市場」等各種理想化的前提假設不同,演化證券學重視對「生物本能」和「競爭與適應」的研究,強調人性和市場環境在股市演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探索股市生存法則最有潛力的新興研究領域。
其開山之作《股市真面目》及一系列實證研究成果,顛覆了人們對於股市運行機理的傳統認知,可稱為達爾文式的範式革命,對於揭示股票價格形成機制及其演變規律,推動現代金融理論的多學科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由於其理論和方法植根於中國本土市場的長期研究與實踐,而且以市場生態為重要研究導向,因此,對於真正深刻理解中國特色股票市場的運行規律,構建適合中國市場環境的博弈策略框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作為股市運作邏輯的生物學解讀、世界首創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體系,演化證券學徹底摒棄證券市場行為分析中普遍流行的數學和物理學範式,力圖應用實證分析(Empirical Analysis)和規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方法,拓展人們對股票市場波動本質的真正理解;長期而言,股票價格由企業的內在價值決定,但中短期而言,股價波動在本質上是生物本能和進化法則共同作用的產物!股市波動既不是傳統經濟學認為的線性的、鍾擺式的「機械運動」,也不是隨機漫步理論認為的「布朗運動」,而是一種特殊的、非線性、復雜多變的「生命運動」。
由於傳統證券投資理論繼承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範式,因而也不可避免地繼承了新古典分析範式的缺陷。演化證券學與傳統投資理論的重要區別,除了「人性假設」和「範式框架」之外,至少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演化證券學重點研究股市運作的內在機理及相關邏輯關系(塵埃如何落定),而傳統理論側重於解釋波動發生的現象及結果(塵埃落定後的世界);
(2)、認為市場行為主體具有顯著的異質多樣性(心智模式和行為表現各異)、復雜性(理性和非理性交織演化、樂觀和悲觀頻繁轉換)、應激性(正常和過度應激、顯性和隱性過度應激)和自適應性(非線性反饋機制和路徑依賴);
(3)、強調投資者的優先目標是「生存」,而不是「最大化」,其可持續生存能力,主要取決於「適應性」,而不是「完美性」。在動態演化的視角下,現實市場環境中投資者的實際行為,通常表現為「競爭和適應」,而不可能達到「最優」,片面追求盈利最大化,恰恰是投資者最致命的認知缺陷!
其實,經濟演化思想很早就存在於經濟理論中,即使在以靜態分析為主的新古典經濟學盛行的年代,演化思想也在經濟學中佔有一席之地。美國經濟學巨匠、制度經濟學鼻祖凡勃倫,就向人們提出了「經濟學為什麼不是一門進化的科學」的質問。新古典經濟學派創始人馬歇爾也承認,演化的概念比靜態的概念更復雜,因此大量的經濟基礎理論研究,仍然以機械類比、均衡、穩定、決定性為主。並在其名著《經濟學原理》中宣稱:經濟學家的目標應當在於經濟生物學,而不是經濟力學。
奧地利學派對基於數學的均衡分析,持幾乎完全否定的態度,認為數學是功能的、側重形式的,不能帶來對基本經濟聯系的任何真正理解,數學化經濟關系的努力是無用的。事實上,現代經濟學的均衡分析試圖把經濟學變成純粹邏輯學的一個分支,成為由一系列自明的命題構成的知識部門,就像數學和幾何學一樣,它們只受內在自恰性(Internal Consistency)這個標準的檢驗,而不受實際行為和外部信息的影響。
由於受相應研究和表達工具的限制,演化路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難於形成一個系統的分析框架,無法滿足當時普遍萌發的經濟學研究客觀化和科學化的追求。在經歷了持久的爭論之後,經濟學就逐漸把自己類比成物理學或數理科學,以靜態分析為主的新古典經濟學逐步取得了統治地位,以致於均衡分析被公認為主流經濟分析的工具。盡管演化思想曾經在理論分析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其內含的演化路徑卻因學術表達上的困難等原因,而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跨學科方法是解決經濟和金融市場復雜性問題的最佳途徑。二十世紀末期,「演化經濟學」終於獲得了里程碑式的發展,從事演化分析甚至被視為當今經濟學家的一種範式時尚與趨勢。1991年,《演化經濟學》雜志正式誕生 。近年來,演化理論與金融學的交叉融合,日益受到世界各國學者的密切關注,盡管其力量還不足以和傳統金融理論抗衡,但已經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發展前景。2002年在蘇黎世瑞士證券交易所召開了「演化金融」的專題會議;2005年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推出了關於演化金融學研究進展的專刊;2011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H·弗蘭克(Robert H. Frank)在其最新出版的《達爾文經濟學》一書中,提出這樣一個論斷:總有一天,人們會認為經濟學的真正鼻祖是達爾文,而非亞當·斯密。
相對於龐大而繁雜的經濟金融系統,股票市場毫無疑問是探索證券演化分析範式「科學性」的絕佳實驗室,而且是測試其理論與方法「適用性、有效性、可靠性」的天然試驗場,可以使我們更加容易、更加客觀對各種流行理論的真偽優劣作出正確判斷和驗證。
創新總是從不同專業領域的邊緣開始的,作為證券學、生物學、進化論等有機結合的邊緣交叉學科,演化證券學的理論體系具有無可置疑的科學性、創新性、系統性和邏輯性,也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應用價值,但毫無疑問,它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還需要許多人的開拓性工作和許多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夠被人們普遍理解和接受(除了頑固的線性思維定勢外,西方社會一直對進化論持懷疑態度和抵觸情緒)。
這符合新生事物的發展規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隨著認知神經科學、演化博弈論等相關學科的迅速發展,以及金融理論多學科融合的不斷深入,演化證券學的最終崛起只是時間問題;我們沿著這個方向的研究探索越深入,離股市運行的客觀規律就越接近,也就越能夠在股市的生存博弈中佔得先機。

8. 演化證券學的相關人物


吳家俊,演化證券學理論創始人、證券演化分析奠基人。
198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獲碩士學位,高級工程師。
1990-1992年先後赴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進修學習,開始從事證券市場的研究與實踐。
1993年正式成為中國股市第一代投資者,股海搏擊二十餘年,斬獲頗豐。
曾任職於廣東省科學院等機構,現為職業投資人、獨立學者。
創造性提出股票市場是「基於人性與進化法則的復雜自適應系統」理論體系,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演化證券學的基本框架和演化分析的理論內涵,並將其獨創的「價值演化博弈」決策模型,實際應用於股票投資而獲得巨大成功——經過近十年牛熊輪回、跌宕起伏的市場反復驗證,確認其成效卓著,所管理的資產增值15.3倍,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6%。
其代表作《股市真面目》及一系列實證研究成果,顛覆了股市運行機理的傳統理論,可稱為達爾文式的範式革命;由於其在證券市場演化分析領域的開創性貢獻:率先將生命科學原理和生物進化思想,成功地運用於股市波動研究及演化博弈模型構建,為股市演化分析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並創立和發展了一個證券市場分析的新學派――演化分析學派,而被譽為「證券演化分析之父」。

9. 演化證券學的內在邏輯關系

德國著名的投資大師和證券教父、被譽為「20世紀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的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直言不諱地指出:數學邏輯不適用於股票市場,投資人不應該將一般的數學邏輯套用在股市上,股市行情不是用一把尺就能測量出來的,其未來走勢也不是用數學公式就可以計算出來的。
美國華爾街頂級量化金融大師、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教授伊曼紐爾·德曼,在《數學建模如何誘騙了華爾街》一文中,也毫無忌諱地承認:我們根本不可能(通過數理分析方法)發明出一個能夠預測股票價格將會如何變化的模型;如果我們相信人類行為可完全遵守數學法則,從而把有著諸多限制的模型與理論相混淆的話,其結果肯定會是一場災難!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在2009年4月發表的題為《股市將引領經濟復甦》的文章中聲稱:在很大程度上,股價變化的推動因素是人類的天生傾向,即在興奮和恐懼之間間歇性搖擺,這種搖擺盡管也深受經濟事件的影響,但它本身也自有一定「生命力」。根據我的經驗,人類情緒的這種搖擺,不僅是對未來商業活動的預測,而且還是左右未來商業活動的關鍵起因。
行為金融學理論創始人之一、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則在《動物精神》一書中明確指出:有大量證據證明,動物精神才是人們行動的真實動機,而且無所不在。主流宏觀經濟學假設它們不具有任何重要作用,這真可謂荒謬!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撇開「生物本能」和「進化法則」來談論股市運作的邏輯與規律,無疑只是隔靴搔癢。以數理思維及模型來理解、應對金融市場的復雜性問題,是近一百年金融史上最隱蔽、最合理的「騙局」,也是金融危機一再上演、投資者屢遭重創的根源所在。
基於對股市運行規律的長期實證研究結果,我們發現並且堅信,生物系統與股票市場兩者之間,在深層結構上存在著驚人的相同之處;股市運行規律在很大程度上遵循生命科學原理和生物進化法則,它們之間存在的各種對應關系,幾乎涵蓋了股市運作的全部過程,其邏輯基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通過對這些對應關系的仔細分析,可以幫助投資人更加全面地理解股市波動的本質特性,更加准確地把握股市運行的內在邏輯。
紛繁世界,大道至簡,道法自然!在股票投資實踐中,學習和吸收生物進化優秀成果的重要性,絕不亞於觀測數理模型或者K線圖表,因為前者屬於大智慧,後者則只是小聰明,兩者之間是「道」與「術」的關系。
毫無疑問,只有認清股市波動真實邏輯的投資人,才有可能對市場的重大行情作出正確判斷,才有可能在股市的長期博弈中立於不敗之地。現把這些對應關系列舉如下:
生物系統:股票市場生物體:股市交易者及其資金物種:某種操作策略主導下的交易者及資金類型種群/群落:持有相同操作策略的交易者及資金集群遺傳密碼:決定投資理念的核心要素基因型:股市投資理念與潛意識表現型:市場交易行為及其特點生存習性:股市操作習慣與偏好(行為偏好和風險偏好)生態環境:股市運作規則/潛規則與投資文化等生物多樣性:交易主體及其理念、策略、技巧多樣性自然選擇:市場多空博弈、優勝劣汰的過程適者生存法則:投資人順勢而為的交易策略演化/變異:市場主導性價值觀、審美觀或交易策略的演變路徑依賴:市場多頭或空頭的思維慣性應激反應:面對市場波動的響應和風險控制行為過度應激反應:面對市場波動的非理性、非特異性恐慌行為冬眠現象:市場環境惡劣時保存資金實力的策略生物節律:牛熊交替出現的周期性或股價漲跌循環的規律性
只要對生物系統與股票市場的各種對應關系逐一地進行解析,那麼我們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真正有價值的可持續生存智慧與博弈策略。
1.生物體:股市交易者及其資金所謂生物體,通常是指由細胞、組織、器官或系統協同完成各種復雜生命活動的單個生物。生物體都具有以下主要特徵:(1) 生物體都有新陳代謝作用;(2) 生物體都要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趨利性);(3) 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4) 生物體都有應激性;(5) 生物體都有可塑性;(6) 生物體都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7) 生物體都有生物節律現象;在股票市場中,股市交易者及其擁有的資金,是股票市場運作的主體,也是完成各種交易活動的基本單位,他(它)們在股市中的行為表現,與自然界里的生物體並沒有本質意義上的區別,其典型特徵主要包括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節律性等。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股市波動實質上是一種復雜多變的「生命運動」,而不是傳統經濟學認為的鍾擺式的「機械運動」。
2.物種:某種操作策略主導下的交易者與資金類型物種通常是指一個在形態和生理特徵上極為相似的生物群體,它們中的各個成員間可以正常交配並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後代。物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的繁殖單元和進化單元。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物種是生物進化過程中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飛躍,是自然選擇的歷史產物。在股票市場上,也確實存在著各種操作策略主導下的市場資金類型。例如各種公募基金、私募基金、QFII、社保資金、信託資金、券商自營資金、民間游資、中小散戶資金等。可以認為,生物學上的物種與股票市場上的資金類型或屬性相對應,自然選擇在股票市場中的表現就是資金的分配。股市中資金流動的方向、數量及趨勢,與市場中操作策略或交易模式的受歡迎程度有關,一個成功的策略自然會吸引更多的資金參與其中而成為市場中的主導性策略。當另一個新的成功策略出現時,市場中的資金就會及時重新進行分配。由於交易模式的市場化選擇,最終推動股票市場的發展與演化。從這個角度看,股市不一定是經濟的晴雨表,但肯定是資金的晴雨表。因此,股票市場中普遍存在的「跟風」現象,實際上有其邏輯上的合理性,投資者個人不可能改變這種現象,但完全可以在制定操作策略時充分利用它。
3.種群/群落:持有相同操作策略的交易者與資金集群種群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同時生活著的同種個體的集群,例如同一魚塘內的鯉魚或同一樹林內的楊樹。群落則是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在自然界中,任何一個種群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與其它種群通過種間關系緊密聯系的。例如,在一片農田中,既有作物、雜草等植物,也有昆蟲、鳥、鼠等動物,還有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所有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這樣就組成了一個群落。在股票市場,持有相同操作策略的投資人及其資金,也會形成某種具有類似交易行為特徵的「集群」,這種「集群」對一些具有相似行業/企業特點、或者相同概念/題材的股票群體的偏好和追逐,造成了股市上經常出現五花八門的「板塊聯動效應」或「熱點題材」輪番炒作。
。。。。。。

10. 演化理論的理論介紹

納爾遜和溫特的經濟演化理論在範式上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他們對「慣例」在經濟演化過程中的作用的強調和透徹考察。這一特徵是我在本節中,將他們歸入「從形式化哈耶克到復興凡勃倫」這一制度分析範式回歸的主要原因。在納爾遜和溫特關於過程選擇的演化理論中,他們是在「經濟主體所遵循的決策規則和程序模式」的意義上使用「組織形式」一詞的,這與「新古典企業理論和企業契約理論的組織形式概念」是存在明顯差別的。在此後的分析中,他們進一步用「慣例」替代了「組織形式」。在納爾遜和溫特看來,慣例對於經濟主體而言,就是「基因的經濟對應物」。他們在這一前提下,進一步把「經濟主體行為是一種規則支配的行為」上升到演化理論的『第一原則』這樣的高度。他們認為,慣例在經濟主體行為中發揮的作用,類似於生物進化中基因所發揮的作用;使用慣例來解釋經濟主體行為的穩定性,並由慣例提供經濟過程中「自然選擇」賴以發生的外部條件,將會像基因在自然選擇理論中那樣具有解釋力。基於這一思路,他們在演化理論中提出了「組織的遺傳學」這一命題。他們認為,「慣例的知識是理解行為的核心。將企業模型化就意味著,將慣例及其如何隨著時間來改變的問題加以模型化」(1982:128)。
「企業在較大程度上自動遵守固定的慣例」是納爾遜和溫特組織遺傳學的核心假定。在他們看來,組織內部的慣例化行為的核心功能在於,利於形成穩定的預期,並促進組織內部特定知識的存儲和傳播。(1982:99)此外,納爾遜和溫特還指出,慣例是帶有剛性的(惰性),它們有自己的生命力。慣例對於組織內部生產性和技術性的知識儲存(組織記憶)的功能是無法被還原為其單個成員的有效記憶的。納爾遜和溫特通過將慣例引入經濟過程的演化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經濟行為的特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根源。他們使人們認識到,慣例是一種類似於基因一樣的東西,它提供了經濟過程中「自然選擇」發揮作用的穩定的可遺傳物質。他們通過對經濟主體與生物體的類比,揭示了「慣例本身源於自發演化過程,並通過對行為的約束來影響演化方向」的特性。 演化證券學是運用生物進化原理系統闡釋股市運行機理的新興交叉學科,是證券投資研究的一個具有生命力和豐富內涵的新領域。與現代金融學的「理性人」、「有效市場」相關假設不同,演化證券學重視對「生物本能」和「競爭與適應」的研究,強調人性和市場環境在股市演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揭示股市生存法則最有潛力的前沿科學。其開山之作《股市真面目》顛覆了股市運行機理的傳統理論,可稱為達爾文式的範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