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證券市場 » 債券市場的二級市場報價方式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債券市場的二級市場報價方式

發布時間: 2021-06-06 21:10:31

A. 什麼是債券的二級市場

證券交易市場也稱證券流通市場(SecurityMarket)、二級市場(SecondaryMarket)、次級市場,是指對已經發行的證券進行買賣,轉讓和流通的市場。在二級市場上銷售證券的收入屬於出售證券的投資者,而不屬於發行該證券的公司。
二級市場上,債券的交易價格純粹由供需雙方決定的,就好比股票市場,有人買、有人賣,成交後,就形成了交易價格,簡單說,就是由供求決定的。
債券與股票不同,有相當大的替代性。也就是說,「並非這種債券不可」,而大多數是,只要同樣的利率。以及同樣的償還年月,同樣的信用級別,就可以。例如,買地方債時,即便是不買廣東省的債券,買上海市的債券也未嘗不可,這類情況在國際市場上也很常見。另外,不買利率為8.3%的國債,將利率8.1%與8.5%的兩種國債搭配購買也可以,這種替代性也是店頭交易占債券交易90%以上的一條理由。在店頭交易中,不允許因證券公司的不同而導致買賣價格出現巨大的差異。為了加強店頭市場的統一性,各國都建立了店頭交易的管理機構。在國際上,還有國際債券交易員協會負責管理日常交易與結算工作。

B. 二級市場債券如何具體交易

證券交易市場也稱證券流通市場(Security Market) 、二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次級市場,是指對已經發行的證券進行買賣,轉讓和流通的市場。在二級市場上銷售證券的收入屬於出售證券的投資者,而不屬於發行該證券的公司。
二級市場上,債券的交易價格純粹由供需雙方決定的,就好比股票市場,有人買、有人賣,成交後,就形成了交易價格,簡單說,就是由供求決定的。

C. 我國債券流通市場的交易方式

你好,債券流通市場即二級市場,指投資者在確立了債權債務關系後,可以轉讓或是買賣債權,使債券變現的市場。

【構成】債券流通市場可以根據市場組織形式分為2個市場:
1. 場內交易市場,就是各種證券的交易所,是必須通過專業的經紀人在一個固定的集中的地點公開競價交易,監管嚴密的場所。
2. 場外交易市場,是交易所市場以外的交易市場,有銀行間債券市場和櫃台市場。
另外,根據交易的品種,債券流通市場可以分為國債流通市場、企業債流通市場、轉換債流通市場等。據交易方式的不同,債券流通市場可以分為現貨交易市場、回購交易市場和期貨交易市場。

D. 什麼是二級市場債券,怎麼買

二級市場是指在證券發行後各種證券在不同的投資者之間買賣流通所形成的市場,又稱流通市場或次級市場。比如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就屬於二級市場。在二級市場上銷售證券的收入屬於出售證券的投資者,而不屬於發行該證券的公司。

開戶:投資者在經紀證券商處開戶(證券賬戶和資金賬戶)。

委託:開戶以後,投資者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向證券商委託買賣證券。

委託方式:當面委託、電話委託、傳真委託、網上交易委託等。

委託數量:A股交易采i用以手為單位,1手代表100股。投資者購買股票,必須是1手的整倍數,如200股,10000股等,不能是50股。

成交:證券買賣雙方同意交易成立並按規定完成必要的手續的行為。

成交原則:價格優先、時間優先

價格優先——較高價格買進申報優先於較低價格買進申報,較低價格賣出申報優先於較高價格賣出申報;

時間優先——買賣方向、價格相同的,先申報者優先於後申報者。先後順序按交易主機接受申報的時間確定

成交時間:每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9:30至11:30,下午1:00至3:00。法定公眾假期除外。

交割:買主付出價款取得證券、賣主交出證券取得價款的行為。在各自的股東賬戶、資金賬戶上收付轉賬。

(4)債券市場的二級市場報價方式擴展閱讀

新發債從承購業務的證券公司與投資機構一經售出,便進入了債券的二級市場,債券的二級市場也稱債券的流通市場。它是指對己發債券進行買賣的場所,不管是公開發行的還是非公開發行的,只要是已發債券,對此想買及想賣的債券投資者都會到這個市場上來。這個市場包括交易所交易和店頭交易兩個部分。證券公司或投資者那裡接受了買賣委託之後,一般按以下兩種方法進行處理:

其一是自己作為買賣雙方的對方直接交易;

其二是自己並不直接成為買方和賣方的對方,而把該委託的證券作為代辦接受下來,然後到證券交易所代為尋找適合的買主和賣主。

E. 講講債券發行時的定價方式,以及什麼是荷蘭式、美國式定價方式,通俗些,謝謝

1、荷蘭式招標又稱單一價格中標。以募滿發行額為止所有投標者的最低中標價格作為最後中標價格,全體中標者的中標價格是單一的招標方式稱為以價格為標的的荷蘭式招標。

以募滿發行額為止的中標者最高收益率作為全體中標者的最終收益率,所有中標者的認購成本是相同的招標方式是以收益率為標的的荷蘭式招標。

2、美式招標又稱多種價格中標。以募滿發行額為止中標者各自的投標價格作為各中標者的最終中標價,各中標者的認購價格是不相同的招標方式是以價格為標的的美式招標。

以募滿發行額為止的中標者所投標的各個價位上的中標收益率作為中標者各自的最終中標收益率,各個中標者的認購成本是不相同的招標方式是以收益率為標的的美式招標。

(5)債券市場的二級市場報價方式擴展閱讀:

決定債券發行價格的基本因素如下:

1、債券面額

債券面值即債券市面上標出的金額,企業可根據不同認購者的需要,使債券面值多樣化,既有大額面值,也有小額面值。

2、票面利率

票面利率可分為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兩種。一般地,企業應根據自身資信情況、公司承受能力、利率變化趨勢、債券期限的長短等決定選擇何種利率形式與利率的高低。

3、市場利率

市場利率是衡量債券票面利率高低的參照系,也是決定債券價格按面值發行還是溢價或折價發行的決定因素。

4、債券期限

期限越長,債權人的風險越大,其所要求的利息報酬就越高,其發行價格就可能較低。

F. 二級市場債券價格問題

影響債券價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最簡單的解釋 所有金融產品 影響價格的直接因素就是供需 一個完全沒有價值的東西 只要有需求 價格一樣可以很高
放到債券價格上 如果債券質量比較好 就會出現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 外界的體現就是溢價發行 相反也就會出現折價
基本的原理就是價格圍繞價值波動

G. 債券在二級市場中靠什麼獲取差價

舉個例子,比如你持有某一國債10000元,但是有一天你發現更好的投資機會,投入10000元能賺20%/年,也就是一年能賺2000元。那麼你急於湊集資金就有可能考慮將手中的國債以10000元的價格賣掉(利息你不要了),因為這對你來說也是很值得的。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還有其他很多原因。

H. 怎麼計算債券的市場價格

債券的價格
債券的價格可分成發行價格與市場交易價格兩類。
①債券的發行價格。債券的發行價格是指在發行市場(一級市場)上,投資者在購買債券時實際支付的價格。目前通常有三種不同情況:一是按面值發行、面值收回,其間按期支付利息;二是按面值發行,按本息相加額到期一次償還,我國目前發行債券大多數是這種形式;三是以低於面值的價格發行,到期按面值償還,面值與發行價之間的差額,即為債券利息。
②債券的市場交易價格。債券發行後,一部分可流通債券在流通市場(二級市場)上按不同的價格進行交易。交易價格的高低,取決於公眾對該債券的評價、市場利率以及人們對通貨膨脹率的預期等。一般來說,債券價格與到期收益率成反比。也就是說,債券價格越高,從二級市場上買入債券的投資者所得到的實際收益率越低;反之亦然。不論票面利率與到期收益率的差別有多大,只要離債券到期日愈遠,其價格的變動愈大;實行固定的票面利率的債券價格與市場利率及通貨膨脹率呈反方向變化,但實行保值貼補的債券例外。

I. 債券交易二級市場有哪些概述及分類

根據市場組織形式,債券流通市場又可進一步分為場內交易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


(一)證券交易所


是專門進行證券買賣的場所,如我國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在證券交易所內買賣債券所形成的市場,就是場內交易市場,這種市場組織形式是債券流通市場的較為規范的形式,交易所作為債券交易的組織者,本身不參加債券的買賣和價格的決定,只是為債券買賣雙方創造條件,提供服務,並進行監管。場外交易市場是在證券交易所以外進行證券交易的市場。


(二)櫃台市場來源


為場外交易市場的主體。許多證券經營機構都設有專門的證券櫃台,通過櫃台進行債券買賣。在櫃台交易市場中,證券經營機構既是交易的組織者,又是交易的參與者,此外,場外交易市場還包括銀行間交易市場,以及一些機構投資者通過電話、電腦等通訊手段形成的市場等。目前,我國債券流通市場由三部分組成,即滬深證券交易所市場、銀行間交易市場和證券經營機構櫃台交易市場。


二、中國的債券交易市場


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債券交易市場從1981年國家恢復發行國債開始起步,歷經20年的發展,經歷了實物券櫃台市場為代表的不成熟的場外債券市場主導、上海證券交易所為代表的場內債券市場主導到銀行間債券市場為代表的成熟場外債券市場主導的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


(一)實物券櫃台市場主導時期(1988年-1993年)


中國1981年恢復發行國債之後,經歷了長達7年的有債無市的歷史過程。而債券市場的起步,還要從1988年,財政部在全國61個城市進行國債流通轉讓的試點開始算起。這是銀行櫃台現券的場外交易,是中國國債二級市場的正式開端。
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開始接受實物債券的託管,並在交易所開戶後進行記賬式債券交易,形成了場內和場外交易並存的市場格局。但1994年前交易所的交易量一直很小。當時債券市場的主要特點是不記名的實物券沒有統一的託管機構,而是發行後再分散託管在代保管機構,交易只能在代保管機構所在地進行,不能跨地區交易。
1994年以後,機構以代保管單的形式超發和賣空國庫券的現象相當普遍,市場風險巨大。以各級財政部門的國債服務部、信託和證券公司為主的無記名實物券國債櫃台轉讓市場,因濫發假國債代保管單而被關閉。以武漢證券交易中心等為代表的區域性國債回購市場,由於虛假的國債抵押,而市場回購資金又有相當部分投向房地產或股市,導致它們在1995年的最終關閉。
作為場外債券市場的實物券交易櫃台失敗了,盡管其原因很多,但關鍵在於沒有記賬式債券作為市場的基礎。由於實物券難以搬運,必然導致託管的分散,其結果是託管的真實性很難監管。事實證明,不論債券交易採取何種形式,前提都需要記賬式債券和統一的託管。


(二)交易所債券市場主導時期(1994年-1996年)


1994年財政部發行國債1028億元,比上年增加近兩倍,從而也促進了交易所債券交易的活躍。更為重要的是,這一年,交易所開辟了國債期貨交易,在其配合之下,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債券現貨交易開始明顯放大。這種狀況一直維繫到1995年5月,之後因國債「327」事件,國債期貨市場關閉,交易陡然萎縮。
當時,財政部和市場管理部門將實物券流通中所發生的問題,歸因於場外市場的存在,並認為記賬式債券是交易所才可能擁有的特性。隨即,1995年8月,國家正式停止了一切場外債券市場,證券交易所變成了中國惟一合法的債券市場。
1995年財政部僅試點發行了117億元的記賬式國債,到了1996年,記賬式國債開始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大量發行。這一年,證券交易所發行了六期共1 116.7億元的記賬式國債,占當年國債發行量的52.5%。同時,二級市場成交量也迅速放大,1996年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債券成交量比1995年增長了近10倍,其中上海證券交易所佔成交總量的95%以上。同時,隨著債券回購交易的展開,初步形成了交易所債券市場體系。


(三)銀行間場外交易市場的興起(1997年)


1997年,金融體制改革的需求和偶然外部事件的推動,使得中國的場外債券市場獲得了歷史契機,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形式出現,並得以快速發展。
從當時的情況看,全社會對建立場外債券市場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央銀行要進行直接貨幣政策向間接貨幣政策的轉軌,沒有成熟的場外債券市場制約了間接調控體制的建立。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必須依託於規模大、流動性好的場外債券市場來進行,1996年人民銀行開始進行債券的公開市場操作,由於沒有中國場外債券市場的支持,1997年初就停滯了;二是國家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只有以機構為主的場外債券市場才能支持大規模的國債發行;三是商業銀行需要通過債券回購市場解決銀行間的融資問題,同時需要增加債券資產比重以改善自身的資產結構,這些都必須有場外債券市場作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