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當美國10年債券期貨價格為135時,美國10年債券的利率是多少
受全球債券漲勢推動,美國國債價格攀升,10年期美債收益率周四下跌至2017年來最低水平。
截至美國東部時間下午一點,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下跌9個基點,至2.308%,創下2017年11月8日來新低。而30年期美債收益率下跌8個基點,至2.742%,為2017年12月來最低水平。
Ⅱ 怎麼看美國國債的報價
美國CBOT中長期國債期貨的報價方式,稱為價格報價法。
CBOT5、10、30年國債期貨的合約面值均為100000美元,合約面值的1%為1個點,也即1個點代表1000美元;30年期國債期貨的最小變動價位為1/32個點,即代表31.25美元/合約,即1000*1/32=31.25美元;5年期、10年期的最小變動價位為1/32點的1/2,即15.625美元/合約。CBOT中長期國債期貨報價格式為「XX—XX」,「—」空格號前面的數字代表多少個點,後面的數字代表多少個1/32點。其中,由於5年期、10年期的最小變動價位為1/32點的1/2,所以「—」空格號後面有出現3位數的可能。
例如10年期美國國債跌14/32,至98 4/32,收益率4.87%。30年期美國國債跌25/32,至92 29/32,收益率4.96% 。
10年期的跌14/32,即跌14*31.25=437.5 ,至98*1000+4*31.25=98125元,30年期以此計算,分別是跌781.25至92906.25。
為什麼老美喜歡用這種方式報價,可能是歷史習慣吧,以前人們交易的時候可以把金幣分成1/2、1/4、1/8……等等,所以現在老美很多交易的最低報價都是偶數的幾分之幾。
收益率是指投資國債每年取得的利息和價格折算的回報率。相當你持有國債的平均收益,就用收益率*本金。一般以同期存款利率做參照。
Ⅲ 美國國債價格,定價方式(有截圖。)
美國短期國債和長期國債(政府債券)出價方式不同。短期國債是按照貼現收益率的方式出價,這種方式基於票面價值而不是購買價格。貼現收益率計算公式為:R(BD)=D/F*(360/t)
R(BD)為年化收益
D:美元價值折現(即差價)
F:短期國債的票面價值
t:距離到期的天數
Ⅳ 美國巨災債券價格的數據在哪找
巨災債券的運作及我國發行巨災債券的對策研究呂雪梅
【摘要】: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近些年來,我國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年均達2000多億,佔GDP的3%,佔新增GDP的42%。因此,我國的巨災保險需求不斷上升,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但我國目前在巨災保險方面的供給卻十分有限,許多防範巨災風險的險種幾乎空白,供給和需求間存在巨大缺口。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再保險市場缺乏足夠多的市場主體和資金來對巨災風險進行分保。巨災債券作為發達國家保險業積累巨災基金,擴大保險業償付能力的成功做法,可以將保險市場的巨災風險轉嫁給資本市場,從而彌補保險市場的資金不足,同時也為各種金融機構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因此,在我國發行巨災債券對於我國保險業轉移巨災風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在深入探討了巨災債券的內涵、運作機制及產品特性的基礎上,考察了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巨災債券的發行及運作情況,全面分析了我國發行巨災債券的必要性、可行性、障礙,並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巨災風險 巨災債券 觸發條件 再保險 特殊目的再保險公司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F842;F832.5
【DOI】:CNKI:CDMD:2.2007.106715
【目錄】: 內容提要4-6引言6-9一、研究背景和意義6二、文獻綜述6-8三、研究方法與內容8-9第一章 巨災債券運作的基本原理9-20第一節 巨災債券的內涵及分類9-11第二節 巨災債券的特性分析11-13第三節 巨災債券的運行機制及風險13-16第四節 巨災債券的定價分析16-20第二章 西方發達國家巨災債券的運作及借鑒20-30第一節 巨災債券產生的動因20-21第二節 美國USAA 巨災債券的運作21-25第三節 日本巨災債券運作25-27第三節 歐洲巨災債券的運作27-29第四節 發行巨災債券對我國的借鑒意義及啟示29-30第三章 我國發展巨災債券的可行性及對策建議30-44第一節 我國發展巨災債券的必要性30-34第二節 我國發展巨災債券的可行性34-36第三節 我國發展巨災債券的障礙分析36-39第五節 我國發展巨災債券的對策建議39-44結論44-45注釋45-46參考文獻46-49論文摘要49-51ABSTRACT51-54後記5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83-2007106715.htm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Ⅳ 美國債券詳解
債券是政府、企業、銀行等債務人為籌集資金,按照法定程序發行並向債權人承諾於指定日期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1]
債券(Bonds / debenture)是一種金融契約,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借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同時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債券購買者或投資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投資者(債券購買者)即債權人[2]。
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由於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是固定利息證券(定息證券)的一種。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債券可以上市流通。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政府債券是國庫券。
Ⅵ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國債的走勢,與1929年經濟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國債的走勢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Ⅶ 二戰期間美國買戰爭國債的民眾發財了嗎
沒有發財
二戰中的美國國債實際上類似於國庫券,都是約定利息的,發不了財
能發財的,是一戰之前,在國際市場上出售的戰爭債券
典型代表就是1904年日俄戰爭之前,日本發行的國債
一開始,大家都不看好日本,結果這種債券利息很高(年利息超過12%),還是折價發行(票面打65折)
後來日本獲勝後,價格大漲,不少投機商人賺錢了
Ⅷ 美國國債有多少
2010年六月,美國國債突破十三萬億(135,620億美元),短短兩年多就增加了三萬億,若再加計隱藏性負債,則美國負債超過一百萬億,早就屬於破產的財政。
Ⅸ 美國二戰時債務
千萬不要相信教科書,尤其是中國的教科書,那是宣傳。
事實上二戰期間,美國由於遠離戰火區,所以損失最小,並且美國在戰爭中通過販賣軍火,大發橫財,因此戰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之後美國為了維護世界的市場,尤其是自己在歐洲的市場,執行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大力的援助歐洲各國,向歐洲各國貸款,維持了歐洲市場的平衡,並使得美國幾乎完全控制了歐洲市場,經濟指數飛躍。1950年左右,美國免去了歐洲國家的債務,因為他們已經在歐洲市場獲得了足夠多的利益,所以要假裝仁慈一下,實際上他們已經賺大了。
Ⅹ 昨天看《太平洋戰爭》中,有人提到了美國國家戰爭債券,想知道美國在二戰期間買了多少戰爭債券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 introces the Series E Bond.By the summer of 1940, the victories of Nazi Germany against Poland, Denmark, Norway, Belgium, the Netherlands and France brought urgency to the government discreetly preparing for possible United States involvement in World War II.[19] Of principal concern were issues surrounding war financing. Many of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s advisers favored a system of tax increases and enforced savings program as advocated by British economist John Maynard Keynes.[19] In theory, this would permit increased spending while decreasing the risk of inflation.[19]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Henry Morgenthau, Jr. however preferred a voluntary loan system and began planning a national defense bond program in the fall of 1940. The intent was to unit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baby bonds that had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interwar period with the patriotic element of the Liberty Bonds from the First World War.[20]
Cover of the August 1943 issue of the 4 Favorites showing "War Bond" beating Hirohito, Adolf Hitler and Benito Mussolini.Morgenthau sought the aid of Peter Odegard, a political scientist specialized in propaganda, in drawing up the goals for the bond program.[21] On the advice of Odegard the Treasury began marketing the previously successful baby bonds as "defense bonds".[21] Three new series of bond notes, Series E, F and G, would be introced, of which Series E would be targeted at indivials as "defense bonds".[21] Like the baby bonds, they were sold for as little as $18.75 and matured in ten years, at which time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aid the bondholder $25[21] Large denominations of between $50 and $1000 were also made available, all of which, unlike the Liberty Bond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were non-negotiable bonds.[21] For those that found it difficult to purchase an entire bond at once, 10 cent savings stamps could be purchased and collected in Treasury approved stamp albums until the recipient had accumulated enough stamps for a bond purchase.[22] The name of the bonds was eventually changed to War Bonds after the Japanese attack on Pearl Harbor on 7 December, 1941, which resul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entering the war.
The War Finance Committee was placed in charge of supervising the sale of all bonds, and the War Advertising Council promoted voluntary compliance with bond buying. Popular contemporary art was used to help promote the bonds. More than a quarter of a billion dollars worth of advertising was donated ring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Savings Program. The government appealed to the public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Norman Rockwell's painting series, the Four Freedoms, toured in a war bond effort that raised $132 million.[23][24] Bond rallies were hel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with famous celebrities, usually Hollywood film stars, to enhance the bond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The Music Publishers Protective Association encouraged its members to include patriotic messages on the front of their sheet music like "Buy U.S. Bonds and Stamp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war 85 million Americans purchased bonds totalling approximately $185.7 billion.
National Service Board for Religious Objectors offered civilian bo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ring World War II, primarily to members of the historic peace churches as an alternative for those who could not conscientiously buy something meant to support the war. These were U.S. Government Bonds not labelled as defence bonds. In all, 33,006 subscriptions were sold for a total value of $6,740,161, mostly to Mennonites, Brethren and Quakers.[25][26]
二戰開始後 美國就開始發行戰爭債券 並沒分幾次發售 一直都在買 只是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參戰 債券改名了而已 發售面額最初是沒張債券18.75美金 期限十年 期滿後返還25美金 後來面值在 50-100美金的也開始發行 整個過程中 8千8百萬美國人 買了1857億美元的戰爭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