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證券市場 » 美國資產證券化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美國資產證券化

發布時間: 2021-05-31 03:02:49

① 中國的資產證券化和美國有何不同

資產證券化,說白了,就是上市圈錢!
唯一的不同是,中國是審批制,有權力尋租空間!美國是注冊制,監管嚴格!每年退市一大批!中國的一上市就牛皮糖黏住了!
據說中國馬上也要注冊制了!
到時候你也可以弄幾家公司上市!

② 美國資產證券化中的FASIT載體是什麼

這個具體我不太清楚,記得炎黃財經的一期視頻有提到過說:最後的FASIT立法提案產生了金融資產證券化投資信託,資產范圍擴大到多種金融資產,標志著資產證券化制度趨於完善。

③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資產證券化的啟示有哪些

次貸危機對我們的啟示 此次次貸危機所產生的影響與潛在的影響使得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要做的不是危機爆發後才對銀行進行救助,而應該事前做好准備以防止危機的產生。 第一,美國次貸危機直接起源於美國房地產市場的降溫。美國成熟房地產市場都會引發次貸危機,何況我國的新興市場。目前我國房地產投機行為尤為嚴重,使得樓市不斷飆升,房地產市場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泡沫。泡沫的產生緣至於投機者沒有得到有效的規制,現有的規制對他們投機帶來的成本遠遠小於其將獲得的利益。長此以往,也許數年後等到泡沫破滅的時候,受害的講是廣大有房貸的市民。由於我國抗危機的經濟實力遠不如美國,因此危機的爆發不論在我國經濟上還是在社會穩定上所產生的影響程度都將是無法預測的。因此我們不論是出於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還是出於防止類似危機在我國爆發的目的,我們都應該防止房地產市場巨大泡沫的產生。 第二,由於我國貸款主要來自商業銀行,我們應加強商業銀行對住房貸款申請者信用和還貸能力的審核。建立信用評審機制並非一朝一夕的問題,在我國個人消費信用評價系統還處於初級階段、個人信用的數據儲備還不完善的情況下,信貸機構應在此基礎上更加註重貸款者的還貸能力的審核。而在現階段,房地產市場在中國經濟增長中佔有很大比例,銀行業也必然想從中分享利益。這就需要盡量避免商業銀行或信貸機構因為利益的驅使而放鬆借款者的資格標准,或對其有可能虛假的信息不進行必要的審核。甚至有職員為了業績的提高,幫助那些條件不合格的申請者偽造信息或想辦法規避銀行現行的規制。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加強對職員職業操守的培養,從前台開始培養風險的防範意識。與此同時,我國應該建立個人信用評級制度,給商業銀行評價消費者信用提供一個合理的依據。 第二,增強銀行的抗風險能力。銀行的本質是風險經營,要減少危機對銀行本身的沖擊就必然要求銀行有抵禦風險的能力。而有效的金融創新已被證明不僅能為銀行帶來直接的收益,也能為銀行化解風險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工具。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還不成熟,放貸風險基本集中於銀行本身,銀行應該積極開拓新的金融產品以到達轉嫁風險的目的。 第四,完善監管體系。銀行經營應保持其安全性、流動性,之後才是盈利性。由於銀行本身資產結構的高負債比例,容易使股東或管理者從事高風險業務。為了,保障廣大債權所有者的利益,必須對銀行進行有效的監管,使其從事業務體現了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外部監管應該與銀行內部監管部門同心協力,對商業銀行進行有效監管。外部監管體系的完善,包括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和監管機構的建立,相關法律法規應該對銀行的高風險業務經營進行有效的約束,而監管機構應該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對銀行的違法違規行為給予應有的懲罰。外部監管應該引導銀行業的穩健運行,從而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內部監管部門應對本行的資產和業務進行客觀的風險評估,從根本上對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 第五,培養住房貸款居民的風險意識。不可避免的是有些居民對自己以後的還貸能力沒有進行有效的估計,為以後的無力償債埋下了隱患。在這方面就要求銀行職員應該讓消費者充分了解其中的風險,幫助其分析各種風險產生的可能性。 第六,完善我國證券市場。房地產上市公司市值占我國證券市場很大一部分比重。其股價波動很大程度影響著整個證券市場的穩定與否。房價的飛速增長,將間接拉大了二級市場與一級市場中獲得房地產公司股票價格之間的差距。而這大大增加了二級市場投資者的風險。 總之,為了預防類似危機在我國爆發,我們應該在各個層面做好充分的准備,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經濟的穩步發展。

④ 什麼是資產證券化中美的資產證券化市場有何不同

資產證券化是指以基礎資產未來所產生的現金流為償付支持,通過結構化設計進行信用增級,在此基礎上發行資產支持證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的過程。它是以特定資產組合或特定現金流為支持,發行可交易證券的一種融資形式。
陳湛勻指出:資產證券化就是出售基礎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進行融資的一種直接融資的方式。美國的政府國民抵押協會於1970年首次發行以抵押貸款組合為基礎資產的抵押支持證券-房貸轉付證券,在首次資產證券化成功發行後,資產證券化成為了一種全新的金融創新工具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並且此基礎上,風險證券化產品又被衍生出來。

陳湛勻教授
以下是陳湛勻的部分觀點實錄:
資產證券化(securitization)是以基礎資產(underlying assets)所產生的現金流為償付支持,通過一定的結構設計和資產轉移,對資產的收益和風險進行分離和重組,在資本市場將基礎資產轉換成可以出售或轉讓證券進行融資,並以基礎資產本身所產生的現金流進行償付的一種過程或技術。其中基礎資產就是未來可以產生穩定現金流的資產或是資產組合。原理就是發起人將證券化資產如應收賬款、汽車貸款等預期未來現金流出售給一家有著特殊目的機構(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 ,或者SPV主動購買可證券化的資產;SPV將這些資產全部匯聚到資產池內,用資產池中所產生的現金流為證券市場上融資的證券作為支撐,用資產池產生的現金流來為所發行的有價證券進行清償。
簡單來說,資產證券化就是出售基礎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進行融資的一種直接融資的方式。美國的政府國民抵押協會於1970年首次發行以抵押貸款組合為基礎資產的抵押支持證券-房貸轉付證券,在首次資產證券化成功發行後,資產證券化成為了一種全新的金融創新工具而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並且此基礎上,風險證券化產品又被衍生出來。
全球證券化市場目前大約有十萬億美元的規模,主要有住房抵押貸款類、企業貸款類、個人消費貸款類,其中個人消費貸款類包括信用卡、汽車貸款和學生貸款等。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證券化市場,規模佔全球總量的85%,美國使用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十分普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住房抵押貸款、四分之三以上的汽車貸款是靠發行資產證券提供的。而我國近幾年資產證券化的發展也十分迅速,規模在不斷增長。截至2018年底,中國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存量規模為人民幣2.67萬億元,同比增長34%,是目前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資產證券化市場,僅次於美國。
著名經濟學家、全球共德CEO陳湛勻教授簡介:

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首批統計學博士點專業博士。現任中國上海市投資學會副會長、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首創擬人化資本運營專家,上海電視台「夜話地產湛勻妙語」欄目主持人,中國第一財經、東方衛視、鳳凰衛視等媒體特邀嘉賓,長期應邀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授課,已獲近20項國家、省部級優秀科研獎,走訪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聘為國際論壇峰會和國外大學演講,被譽為具有國際視野、最受歡迎的實戰型權威金融專家,成功輔導不少企業上市。

⑤ 結合資產證券化的內容與特點談談你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看法·

資產證券化產生的初衷是為了轉移和分散風險。從整個金融體系的角度來考察,採用資產證券化這一融資方式,銀行可以將缺乏流動性的貸款轉換、分割為標准化、單位化的有價證券,將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分散到眾多投資者的身上。貸款類信用衍生工具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轉移貸款所蘊含的信用風險,在不影響客戶關系的情況下靈活地改變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承擔狀況,且不用改變銀行資產負債表內構成。作為美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融資工具,資產證券化對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如此,在許多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資產證券化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毋庸置疑,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源於美國次級貸款的證券化。但資產證券化是否必然會製造風險?到底是資產證券化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從而引發了金融危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決定了資產證券化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命運,也決定了其未來的中國之路。
金融危機發生後,很多人對以資產證券化為核心的金融創新產生了懷疑,認為是資產證券化製造了巨大的風險。但實際上,引發這場金融危機的關鍵不在證券化,而在於證券化背後的信貸資產,正是因為次級貸款的大量發放導致了金融體系承擔的信用風險總量顯著增加,而次貸證券化又導致這些信用風險由信貸領域轉移到資本市場。
由次級貸款證券化所引發的金融危機,促使我們對其功能、風險以及未來的發展作進一步的反思。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資產證券化是金融創新的基石。正是資產證券化改變了風險的生存狀態,使風險由存量化變成了流量化,而風險從存量化到流量化的轉變是金融創新的巨大成就,是金融體系由傳統邁向現代的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資產證券化在金融體系的創新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資產證券化是實現現代金融體系風險配置的工具。資產證券化正是通過風險定價和轉移技術實現了風險配置的功能,成為金融功能從資源配置到風險配置轉型的有力工具。
但是資產證券化在開放的金融體系中會加速風險和危機的傳播和擴散,而這顯然有可能加大系統性風險和金融危機的傳染效應,從而有可能使局部性金融危機或個案性金融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
我們注意到,在美國金融危機後大部分金融創新產品受到重創之時,貸款交易作為美國資產證券化的前端產品卻始終保持著穩步增長的勢頭。其主要原因有二:貸款交易本身屬於資產證券化初級產品,只是將風險在不同的機構投資者之間重新配置,並沒有放大原有風險或增加新風險;美國貸款交易市場是相對集中的場外交易市場,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美國銀團貸款與交易協會(LSTA)作為這個市場的行業組織,在市場交易流程的規范性和交易協議的標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且設計了對進入交易的貸款的逐日盯市制度,使得交易品種、交易價格和清算結算都具有較好的透明性。這對於我國現階段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⑥ 什麼是資產證券化它和美國2009經濟危機有什麼關系通俗點的,不要粘貼復制。

今年經常提到的資產證券化主要是指債轉股,很多國有企業負債累累,並且沒有償還能力,然後就有金融公司把國企的不良資產收購過來,然後變成股權賣給其它公司,買這些爛賬的公司通常都是上市公司,他們也知道那些國企還不上債務,但是他們可以把這些股權增發到股市上,讓投資者來消化掉,很多投資者不明白其中的內幕,買了這種股,輕則不掙錢,重則被深套
你可以看一下《大空頭》這部電影,講的就是金融危機的事,影片最後就提到了類似的操作方式

⑦ 結合美國次貸危機,談談對資產證券化的認識

資產證券化產生的初衷是為了轉移和分散風險。從整個金融體系的角度來考察,採用資產證券化這一融資方式,銀行可以將缺乏流動性的貸款轉換、分割為標准化、單位化的有價證券,將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分散到眾多投資者的身上。貸款類信用衍生工具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轉移貸款所蘊含的信用風險,在不影響客戶關系的情況下靈活地改變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承擔狀況,且不用改變銀行資產負債表內構成。作為美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融資工具,資產證券化對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如此,在許多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資產證券化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毋庸置疑,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源於美國次級貸款的證券化。但資產證券化是否必然會製造風險?到底是資產證券化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從而引發了金融危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決定了資產證券化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命運,也決定了其未來的中國之路。
金融危機發生後,很多人對以資產證券化為核心的金融創新產生了懷疑,認為是資產證券化製造了巨大的風險。但實際上,引發這場金融危機的關鍵不在證券化,而在於證券化背後的信貸資產,正是因為次級貸款的大量發放導致了金融體系承擔的信用風險總量顯著增加,而次貸證券化又導致這些信用風險由信貸領域轉移到資本市場。
由次級貸款證券化所引發的金融危機,促使我們對其功能、風險以及未來的發展作進一步的反思。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資產證券化是金融創新的基石。正是資產證券化改變了風險的生存狀態,使風險由存量化變成了流量化,而風險從存量化到流量化的轉變是金融創新的巨大成就,是金融體系由傳統邁向現代的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資產證券化在金融體系的創新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資產證券化是實現現代金融體系風險配置的工具。資產證券化正是通過風險定價和轉移技術實現了風險配置的功能,成為金融功能從資源配置到風險配置轉型的有力工具。
但是資產證券化在開放的金融體系中會加速風險和危機的傳播和擴散,而這顯然有可能加大系統性風險和金融危機的傳染效應,從而有可能使局部性金融危機或個案性金融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
我們注意到,在美國金融危機後大部分金融創新產品受到重創之時,貸款交易作為美國資產證券化的前端產品卻始終保持著穩步增長的勢頭。其主要原因有二:貸款交易本身屬於資產證券化初級產品,只是將風險在不同的機構投資者之間重新配置,並沒有放大原有風險或增加新風險;美國貸款交易市場是相對集中的場外交易市場,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美國銀團貸款與交易協會(LSTA)作為這個市場的行業組織,在市場交易流程的規范性和交易協議的標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且設計了對進入交易的貸款的逐日盯市制度,使得交易品種、交易價格和清算結算都具有較好的透明性。這對於我國現階段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⑧ 資產證券化有哪些種類

在資產證券化發展較為成熟的歐美市場,傳統的證券化資產包括銀行的債權資產,如住房抵押貸款、商業地產抵押貸款、信用卡貸款、汽車貸款、企業貸款等,以及企業的債權資產,如設備租賃等。這些傳統的證券化產品一般統稱為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
但在美國通常將基於房地產抵押貸款的證券化產品特稱為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而將其餘的證券化產品稱為ABS。

⑨ 美國多維集團,在中國發行的第一個資產包被稱為億資產,是什麼資產證券化。它這個到底合法嗎

這個美國多維集團在中國會不會被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