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邁克爾·米爾肯是靠「垃圾」起家的男人,憑什麼華爾街視他為「神」
邁克爾米爾肯的一生主要有起步的啟蒙發現了垃圾的價值和成為垃圾證券的壟斷人,並且,建立了龐大的客戶網路,並收購公司所稱為杠桿收購,後結束了他垃圾證券大王的傳奇經歷,但東山再起,進軍教育,辦成第一家進入世界最大企業行列的教育企業。
邁克爾米爾肯,被譽為毀譽參半的天才金融家,使許多公司明白,只贏不輸是可能的,擁有這些金融產品,就能賺大錢,成為了上千萬種小企業的一個重要資金未來,搜狗金融工程技術,缺一不可啊!
❷ 垃圾債券
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垃圾債券.
所謂垃圾債券就是小型公司的債券,由於公司償還能力與大公司相去甚遠,所以評級單位通常會把他們評為等外級,俗稱垃圾債券。
但事實上,小公司的成長性可能是最高的,象網路這樣的公司幾年前還是個小不點,現在的市值卻超過了新浪。
由於現在風險投資盛行,小公司已經很少通過發行債券來籌資了,決大多數是從風險投資公司(基金)那裡獲得資本,所以不太可能有第二個邁克爾-米爾肯了,你如果對這個模式感興趣,應該學習風險投資的相關知識。
你這里說的企業債,其實是大公司的債券,他們的償債能力強所以利率比較低,而垃圾債券由於沒有明確的償債能力,只能用高利率來吸引投資者.一個是中等風險中等利率,一個是高風險高利率.
❸ 垃圾債券是什麼
垃圾債券一詞譯自英文Junkbond。Junk意指舊貨、假貨、廢品、哄騙等,之所以將其作為債券的一項形容詞,是因為這種投資利息高(一般較國債高4個百分點)、風險大,對投資人本金保障較弱。
垃圾債券最早起源於美國,在本世紀20及30年代就已存在。70年代以前,垃圾債券主要是一些小型公司為開拓業務籌集資金而發行的,由於這種債券的信用受到懷疑,問津者較小,70年代初其流行量還不到20億美元。70年代末期以後,垃圾債券逐漸成為投資合狂熱追求的投資工具,到80年代中期,垃圾債券市場急劇膨脹,迅速達到鼎盛時期。在整個80年代,美國各公司發行垃圾債券1700多億美元,其中被稱作「垃圾債券之王」的德崇證券公司就發行了800億美元,佔47%。1988年垃圾債券總市值高達2000億美元。1983年德崇證券收益僅10多億美元,但到了1987年該公司就成為華爾街盈利最高的公司,收益超過40億美元。有「垃圾債券之神」、「魔術師」之稱的該公司負責人米爾根1987年的薪俸高達5.5億美元,「尋找資金就要找米爾根」成為當時市面的流行語。
垃圾債券80年代在美國能風行一時,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80年代初正值美國產業大規模調整與重組時期,由此引發的更新、並購所需資金單靠股市是遠遠不夠的,加上在產業調整時期這些企業風險較大,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不能完全滿足其資金需求,這是垃圾債券應時而興的重要背景。二是美國金融管制的放鬆,反映在證券市場上,就是放鬆對有價證券發行人的審查和管理,造成素質低下的垃圾債券紛紛出籠。三是杠桿收購的廣泛運用,即小公司通過高負債方式收購較大的公司。高負債的渠道主要是向商業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籌到足夠資金後,便將不被看好而股價較低的大公司股票大量收購而取得控制權,再進行分割整理,使公司形象改善、財務報告中反映的經營狀況好轉,待股價上升至一定程度後全部拋售大撈一把,還清債務後,拂袖而去。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88年底,亨利·克萊斯收購雷諾煙草公司,收購價高達250億美元,但克萊斯本身動用的資金僅1500萬美元,其餘99.94%的資金都是靠米爾根發行垃圾債券籌得的。四是80年代後美國經濟步入復甦,經濟景氣使證券市場更加繁榮。在經濟持續旺盛時期,人們對前景抱有美好憧憬,更多地注意到其高收益而忽略了風險,商業銀行、證券承銷商及眾多投機者都趨之若鶩,收購者、被收購者、債券持有者和發行人、包銷商都有利可獲。
然而,巨額的垃圾債券像被吹脹的大氣泡,終有破滅的一天。由於債券質量日趨下降,以及1987年股災後潛在熊市的壓力,從1988年開始,發行公司無法償付高額利息的情況屢有發生,垃圾債券難以克服「高風險—>高利率—>高負擔—>高拖欠—>更高風險……」的惡性循環圈,逐步走向衰退。
垃圾債券在美國風行的十年雖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過積極作用,籌集了數千億游資,也使日本等國資金大量流入,並使美國企業在強大外力壓迫下刻意求新,改進管理等,但也遺留下了嚴重後果,包括儲蓄信貸業的破產、杠桿收購的惡性發展、債券市場的嚴重混亂及金融犯罪增多等等。
❹ 《門口的野蠻人》里的垃圾債券怎麼做的
垃圾債券營銷的核心思想是用未來的預期來彌補現實償付能力的不足。
也就是說,尋找有一定資產價值和行業地位,但運營績效平平的收購對象,採用產業並購和整合的方式購買下來,向投資人描述該產業整合將帶來很好的協同效應,可以通過管理層更新等措施提升管理效率,通過業務重組和分拆出售等財技大幅度挖掘企業的價值,從而令債券的購買者相信並購之後,不論是收購方還是被收購方,企業價值和財務環境都會有大幅改善,因此未來的債券償付是有足夠保障的,輔之以高額的利息率做引誘,以及之前的成功案例,投資人自然趨之若鶩。
❺ 什麼是垃圾債券,有哪些優缺點 / 債券
垃圾債券(junk bond;junk),也稱為高風險債券。評信級別在標准普爾公司 BBB級或穆迪公司Baa級以下的公司發行的債券。垃圾債券向投資者提供高於其他債務工具的利息收益,因此垃圾債券也被稱為高收益債券(high yield bonds),但投資垃圾債券的風險也高於投資其他債券。
垃圾債券80年代在美國能風行一時,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80年代初正值美國產業大規模調整與重組時期,由此引發的更新、並購所需資金單靠股市是遠遠不夠的,加上在產業調整時期這些企業風險較大,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不能完全滿足其資金需求,這是垃圾債券應時而興的重要背景。
二是美國金融管制的放鬆,反映在證券市場上,就是放鬆對有價證券發行人的審查和管理,造成素質低下的垃圾債券紛紛出籠。
三是杠桿收購的廣泛運用,即小公司通過高負債方式收購較大的公司。高負債的渠道主要是向商業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籌到足夠資金後,便將不被看好而股價較低的大公司股票大量收購而取得控制權,再進行分割整理,使公司形象改善、財務報告中反映的經營狀況好轉,待股價上升至一定程度後全部拋售大撈一把,還清債務後,拂袖而去。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88年底,亨利·克萊斯收購雷諾煙草公司,收購價高達250億美元,但克萊斯本身動用的資金僅1500萬美元,其餘99.94%的資金都是靠米爾根發行垃圾債券籌得的。
四是80年代後美國經濟步入復甦,經濟景氣使證券市場更加繁榮。在經濟持續旺盛時期,人們對前景抱有美好憧憬,更多地注意到其高收益而忽略了風險,商業銀行、證券承銷商及眾多投機者都趨之若鶩,收購者、被收購者、債券持有者和發行人、包銷商都有利可獲。
巨額的垃圾債券像被吹脹的大氣泡,終有破滅的一天。由於債券質量日趨下降,以及1987年股災後潛在熊市的壓力,從1988年開始,發行公司無法償付高額利息的情況屢有發生,垃圾債券難以克服「高風險—>高利率—>高負擔—>高拖欠—>更高風險……」的惡性循環圈,逐步走向衰退。
垃圾債券在美國風行的十年雖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過積極作用,籌集了數千億游資,也使日本等國資金大量流入,並使美國企業在強大外力壓迫下刻意求新,改進管理等,但也遺留下了嚴重後果,包括儲蓄信貸業的破產、杠桿收購的惡性發展、債券市場的嚴重混亂及金融犯罪增多等等。
❻ 1990年 垃圾債券 事件
垃圾債券一詞譯自英文Junkbond。Junk意指舊貨、假貨、廢品、哄騙等,之所以將其作為債券的一項形容詞,是因為這種投資利息高(一般較國債高4個百分點)、風險大,對投資人本金保障較弱。
垃圾債券最早起源於美國,在本世紀20及30年代就已存在。70年代以前,垃圾債券主要是一些小型公司為開拓業務籌集資金而發行的,由於這種債券的信用受到懷疑,問津者較小,70年代初其流行量還不到20億美元。70年代末期以後,垃圾債券逐漸成為投資合狂熱追求的投資工具,到80年代中期,垃圾債券市場急劇膨脹,迅速達到鼎盛時期。在整個80年代,美國各公司發行垃圾債券1700多億美元,其中被稱作「垃圾債券之王」的德崇證券公司就發行了800億美元,佔47%。1988年垃圾債券總市值高達2000億美元。1983年德崇證券收益僅10多億美元,但到了1987年該公司就成為華爾街盈利最高的公司,收益超過40億美元。有「垃圾債券之神」、「魔術師」之稱的該公司負責人米爾根1987年的薪俸高達5.5億美元,「尋找資金就要找米爾根」成為當時市面的流行語。
垃圾債券80年代在美國能風行一時,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80年代初正值美國產業大規模調整與重組時期,由此引發的更新、並購所需資金單靠股市是遠遠不夠的,加上在產業調整時期這些企業風險較大,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不能完全滿足其資金需求,這是垃圾債券應時而興的重要背景。二是美國金融管制的放鬆,反映在證券市場上,就是放鬆對有價證券發行人的審查和管理,造成素質低下的垃圾債券紛紛出籠。三是杠桿收購的廣泛運用,即小公司通過高負債方式收購較大的公司。高負債的渠道主要是向商業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籌到足夠資金後,便將不被看好而股價較低的大公司股票大量收購而取得控制權,再進行分割整理,使公司形象改善、財務報告中反映的經營狀況好轉,待股價上升至一定程度後全部拋售大撈一把,還清債務後,拂袖而去。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88年底,亨利·克萊斯收購雷諾煙草公司,收購價高達250億美元,但克萊斯本身動用的資金僅1500萬美元,其餘99.94%的資金都是靠米爾根發行垃圾債券籌得的。四是80年代後美國經濟步入復甦,經濟景氣使證券市場更加繁榮。在經濟持續旺盛時期,人們對前景抱有美好憧憬,更多地注意到其高收益而忽略了風險,商業銀行、證券承銷商及眾多投機者都趨之若鶩,收購者、被收購者、債券持有者和發行人、包銷商都有利可獲。
然而,巨額的垃圾債券像被吹脹的大氣泡,終有破滅的一天。由於債券質量日趨下降,以及1987年股災後潛在熊市的壓力,從1988年開始,發行公司無法償付高額利息的情況屢有發生,垃圾債券難以克服「高風險—>高利率—>高負擔—>高拖欠—>更高風險……」的惡性循環圈,逐步走向衰退。
垃圾債券在美國風行的十年雖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過積極作用,籌集了數千億游資,也使日本等國資金大量流入,並使美國企業在強大外力壓迫下刻意求新,改進管理等,但也遺留下了嚴重後果,包括儲蓄信貸業的破產、杠桿收購的惡性發展、債券市場的嚴重混亂及金融犯罪增多等等。
❼ 美國歷史上6次並購浪潮對中國有何意義和借鑒
都伴隨著大規模的並購浪潮。
而反觀中國,資本市場上的並購活動多表現為政策驅動、 制度驅動,而不是技術驅動、產業驅動。這是轉型經濟體在特 定階段的特殊現象,並不能代表並購市場的未來發展潮流。
第三,金融創新是重要的外部推動力量。大規模並購交易 的實現,依賴於可行的支付工具,包括發行普通股、優先股及 債券、衍生品等。在第四次並購浪潮中,「垃圾債券」、「杠桿 收購」等金融創新,使得「以小搏大」成為可能,並購形式 更加多樣化。
而反觀中國,目前資本市場上的並購支付工具有限,並購 融資渠道狹窄,限制了並購市場的繁榮。
第四,投資銀行在並購浪潮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第 一次並購浪潮中,摩根、希爾等投資銀行家的策劃,推動了鋼 鐵、鐵路等行業整合。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高盛集團等 獨立投行的崛起,投資銀行廣泛參與並購交易,到第五次並購 浪潮時,各大投行從並購業務中都獲得了不菲的傭金,有的甚 至超過了其他投行業務收入。
而反觀中國,並購財務顧問業務目前更多體現為通道業 務、牌照業務,投資銀行能夠發揮創造性的空間有限。 從19世紀末至今,美國經歷了 6次比較大的並購浪潮。
第一次浪潮發生於1893年美國第一次經濟危機之後,高 峰期為1898—1903年,結束於1904年。這輪並購浪潮的主要
特徵是橫向並購,目的是擴大企業規模,提高市場佔有率,實 現規模效益,抵禦經濟危機的風險。通過並購導致的企業形式 首推託拉斯,其最直接的結果是企業數量的急劇減少和單個企 業規模的迅速膨脹,同時產生了一大批壟斷性的企業集團。
第二次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與第一次浪潮相比, 此時橫向並購雖然仍占較大比重,但同時出現了相當規模的縱 向並購,寡頭及規模經濟仍是此次並購的重要動機。一個副產 品是,並購後公司的形式雖然仍以控股為主,但並購所導致的 產權結構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即並購並未導致企業產權的絕 對集中,相反,各股東的持股率越來越低。這次並購浪潮,奠 定了美國工業結構的基礎,更重要的是確立了現代企業管理的 基本模式,即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最後分離。1929年爆發 的美國經濟危機導致該次並購浪潮的終結。
第三次浪潮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60年代後期達到高 潮。此次並購浪潮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混合並購超過橫向並 購居於主體地位,二是跨國並購異軍突起。由於全球經濟一體 化的萌芽,大企業經營的空間分布開始出現多樣化發展的趨 勢,但同時也給專業化的中小企業發展留下一定空間。至70 年代初,美國企業的總數比50年代初增長了 80%以上。本次 浪潮因石油危機而平息下來。
第四次浪潮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1985年進入高峰期。 此次並購浪潮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從並購規模上看,各年 並購交易的支付總額大幅提高,大型並購的數量大幅增加;其 二,由於杠桿收購策略的運用和垃圾債券融資手段的出現,出 現了「小魚吃大魚」的案例。此外,跨國並購初露端倪。
第五次浪潮於20世紀90年代初緊接著第四次浪潮迅速掀 起。這是一次國際化的浪潮,主要發生在信息產業、民航、鐵 路、軍工和金融等行業,無論是並購企業還是目標公司的規
模 都很大。這次浪潮有4個新的特點:一是在總規模上創造了歷
第一部分產業性並購I
史記錄;二是相當多的並購發生在巨型跨國公司之間,出現了 明顯的強強聯合趨向;三是金融業的並購明顯加劇;四是大多 數企業放棄了杠桿收購,改以投資銀行為主操作。此次浪潮的 顯著特點是基本以友好兼並為主,進行主動的強強聯合,顯示 出現代企業經營中的「策略聯盟」。
第六次浪潮在2003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第五次並購浪潮 結束後三年即發生;2006年,並購浪潮達到高峰;到2007年 次貸危機展開,第六次並購浪潮逐漸退去。相對於前五次並購 浪潮,尤其是剛剛過去不久的第五次並購浪潮,第六次並購浪 潮有以下顯著特點:①資源收購大量發生;②PE基金的廣泛 參與;③現金支付比例提高;④估值回歸理性。管理層盲目自 信的情緒有所調整,競爭要約等哄抬並購價格的情況有所減 少,被收購方的估值水平回歸理性。
通過分析美國
歷史
上6次並購浪潮,我們發現以下規律可 供中國借鑒:
第一,6次並購浪潮都發生在美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時 期,同時也是股市繁榮時期,「牛市」更容易激發並購活動。 如下圖所示,陰影部分代表了並購浪潮持續的年份。
國實際GDP(取對數)----道瓊斯指數(取對數) 並購浪潮與宏觀經濟、股票市場景氣程度的關系示意圖
第二,技術革命是企業並購的內生動力和催化劑。新興技 術的出現和成熟給產業格局帶來劇烈震盪,幾乎每次技術革命
❽ 高收益債券與杠桿收購怎麼樣
IPO和並購有一個承前啟後的關系:前者為資本市場提供了足夠多的上市公司資源,而後者則是上市公司間的資源整合,實際是金融資本提高產業資本的效率。對投行來說,IPO考察的是估值定價和銷售能力,而並購除了對估值定價,對產業的深刻理解,擁有復雜的關系網路,也是必須的。並購是資本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成為主流的業務,它的魅力還在於:不同於IPO,每個人做並購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而比誰的玩法最高明實在是一件刺激的事情。所以,做投行業務的人偏愛做並購,就如同做投資的都喜歡和對沖基金搞搞曖昧。 上世紀八十年底的美國,無疑是做並購人的夢想。華爾街的傳奇米爾肯繼承和發揚光大了一種非主流的金融產品:高收益債券。高收益債券(high yield bond),還有一個更為大眾所熟知的名字:垃圾債券(junk bond)。高收益債券名字的分裂正如同一種辯證哲學的表述,任何事物都有對立性。說它垃圾的人是強調這種債券信用評級低(通常為BBB或更低)而違約風險高,說它高收益的人是強調高收益債券對國債有較大的基差,收益好。簡言之,高收益債券體現了風險和收益配比這個規律。但是米爾肯不這么看,他在研究了上千份財報之後,得出結論:高收益債券的風險沒有看起來那麼高!因此,高風險債券物超所值。按照這種思路,米爾肯開拓出了一個垃圾債券市場。 最初用於投資的垃圾債券,很快成為了杠桿收購(LBO)的的工具。杠桿收購的原理是私募股權基金物色合適的收購對象,為了保證收購的成功,杠桿收購特別關注被收購企業的現金流,保證收購後能夠償還債務。除此以外:企業經營管理層應當在企業管理層工作年限很長;據偶較大的成本下降、利潤提高的空間和能力;企業債務比例低。而資金來源上:收購發起人通常提供完成收購所需的10%資金,主要由高收益債券提供30%左右的夾層基金,其他資金由商業銀行提供。 杠桿收購的實質是用債務替換被收購企業的股權,並且最大程度實現了以小博大。很多中小企業通過杠桿收購完成了對行業巨人的兼並。KKR在著名的對雷諾茲-納貝斯克收購中收購金額為250億美元,但是KKR實際出資僅為1500萬美元,其他資金全部來自於德崇債券的垃圾債券。 盡管杠桿收購在國外已經是很成熟的技術,但是在國內資本市場鮮見,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內資本市場的法律和監管體系。 商業銀行貸款:《貸款通則》規定不得用貸款從事股本權益性投資,《商業銀行法》要求商業銀行對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償還能力、還款方式等進行嚴格審查。 過橋貸款:在國外杠桿收購中,投資銀行通常會提供一筆過橋貸款,幫助完成股權的初步收購,之後由倍收購企業發債替換此貸款。國內的投行則受限於分業經營,不得提供貸款業務。 債券融資:國內目前主要的債券品種,對發行額度、用途都有明確的要求,通過發行債券來進行杠桿融資從法律上來看較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