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證券市場 » 證券日報p2p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證券日報p2p

發布時間: 2021-05-25 23:59:39

㈠ p2p是什麼意思

P2P是英文peer to peer lending(或peer-to-peer)的縮寫,意即個人對個人(夥伴對夥伴)。又稱點對點網路借款,是一種將小額資金聚集起來借貸給有資金需求人群的一種民間小額借貸模式。

屬於互聯網金融(ITFIN)產品的一種。屬於民間小額借貸,藉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網路信貸平台及相關理財行為、金融服務

2019年9月4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聯合發布《關於加強P2P網貸領域徵信體系建設的通知》,支持在營P2P網貸機構接入徵信系統。2020年11月中旬,全國實際運營的P2P網貸機構完全歸零。

(1)證券日報p2p擴展閱讀:

P2P經營模式:

一、純線上模式典型平台:

純線上模式最大特點是借款人和投資人均從網路、電話等非地面渠道獲取,多為信用借款,借款額較小,對借款人的信用評估、審核也多通過網路進行。這種模式比較接近於原生態的P2P借貸模式,注重數據審貸技術,注重用戶市場的細分,側重小額、密集的借貸需求。

平台強調投資者的風險自負意識,通過風險保證金對投資者進行一定限度的保障。當前,純線上模式的業務擴張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業務運營難度高。國內採用純線上模式的平台較少。

二、債權轉讓模式典型平台:

這一模式的最大特點是借款人和投資人之間存在著一個中介就是專業放款人。為了提高放貸速度,專業放款人先以自有資金放貸,然後把債權轉讓給投資者,使用回籠的資金重新進行放貸。債權轉讓模式多見於線下P2P借貸平台,因此也成為純線下模式的代名詞。

線下P2P平台經常由於體量大、信息不夠透明而招致非議,其以理財產品作為包裝、打包銷售債權的行為也常被認為有構建資金池之嫌。但是事實上,不同純線下平台採用的理財模式並不完全相同,難以一概而論。

三、擔保/抵押模式典型平台:

該模式或引進第三方擔保公司對每筆借款進行擔保,或是要求借款人提供一定的資產進行抵押,因而其發放的不再是信用貸款。

若擔保公司滿足合規經營要求,抵押的資產選取得當、易於流動,該模式下投資者的風險較低。尤其是抵押模式,因有較強的風險保障能力,綜合貸款費率有下降空間。

但由於引入擔保和抵押環節,借貸業務辦理的流程較長,速度可能會受到影響。在擔保模式中,擔保公司承擔了全部違約風險,對於擔保公司的監督顯得極為重要。

四、O2O模式典型平台:

該模式在2013年引起較多關注,其特點是P2P借貸平台主要負責借貸網站的維護和投資人的開發,而借款人由線下分公司開發。其流程是線下渠道尋找借款人,進行實地審核後推薦給P2P借貸平台,平台再次審核後把借款信息發布到網站上,接受線上投資人的投標。

五、P2B模式典型平台:

該模式同樣在2013年獲得較大發展,其中的B指Business,即企業。這是一種個人向企業提供借款的模式。但在實際操作中,為規避大量個人向同一企業放款導致的各種風險,其款項一般先放給企業的實際控制人,實際控制人再把資金出借給企業。

P2B模式的特點是單筆借貸金額高,從幾百萬至數千萬乃至上億,一般都會有擔保公司提供擔保,而由企業提供反擔保。同時該模式不再符合小微、密集的特點,投資人不易充分分散投資、分散風險,相關壓力轉移至平台,對平台的風險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P2F模式典型平台:

P2F是指person-to-financialinstitution,個人對金融機構的一種融資模式,融資人是正規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

該模式是比較新穎的一種互聯網金融模式,具有高信用、低風險、穩定收益、高流動性等特性。由於金融機構具有完整的風控措施,能夠保證資金的安全和收益的穩定,安全性遠高於一般的P2P、P2B類產品。

近年來P2P行業已經暴露出了不少弊端,由於國內個人信用體系並不夠完善以及監管政策的滯後,頻繁出現了非法集資、捲款跑路等安全事件。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具有前瞻意識的平台在尋求P2P的下一個風口。

㈡ 互金風險預警名單發布 印子坊等近900家平台上榜

日前,深圳市錢誠互聯網金融研究院(第一網貸)發布了2017年7月份第一批互聯網金融風險預警名單,近900家互金平台入圍。

預警名單顯示,目前還在運營「吸金」的平台有157家,時常打不開網站的有733家,兩者合計為890家,即接近900家平台。大數據顯示,這近900家平台中,大多數平台具有數據自相矛盾、收益率畸高、網站粗糙、地址造假等特徵。《證券日報》記者瀏覽這些名單發現,很多平台名稱冠以**財富、**投資、**理財、**資本等,更有以國泰君安金融、萬達基金、博時理財等命名「拉大旗作虎皮」之類平台。

吆雞理財假冒國資平台

技術外包 租用域名

遭到質疑的印子坊算一家老平台,而現身風險預警名單的吆雞理財則屬新平台。

吆雞理財於2017年6月8日上線,是深圳市中金網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旗下互聯網金融信息中介平台,注冊資金6000萬元。

官方宣傳稱,「2017年5月吆雞理財獲得大型國企中商華夏戰略入股,作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互聯網金融平台」,並在網站重點宣傳「國資中商華夏實力入股」。然而,通過工商登記信息查詢發現,深圳市中金網金融服務有限公司股東為唐銘與福建網里淘網路科技有限公司,且福建網里淘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股東為張陣業,與官方大肆宣傳的中商華夏無任何關聯。

該公司網站ICP備案為另外一家公司深圳市前海巨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雙方簽訂了一項服務協議。根據協議,深圳市中金網金融服務有限公司可以使用www.yjlc.com域名,並委託深圳市前海巨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對該網站技術進行維護,服務時間為一年。

難以想像,一個注冊資金6000萬元的網貸平台,卻要花費40萬元使用另外一家公司的域名,並委託其他公司對網站提供技術服務。如果一家網貸平台連自己的技術團隊都要外包,那綜合實力以及抗風險能力實在令人堪憂。該協議有效期僅為一年也讓人產生諸多聯想。

據第一網貸大數據系統顯示,吆雞理財上線一個多月來,成交額為457 萬元,綜合年利率13.61%,借款周期0.56個月,借款筆數32筆,投資筆數299筆,投資人數97人。

「假國資」、技術外包、租用域名,遇到這樣的P2P網貸平台,投資人還是小心為妙。

㈢ 怎麼看待理財產品、余額寶的利息越來越低

曾經我是支付寶的終極腦殘粉,對於支付寶的每一個細節都研究得很透徹。
之所以這么喜歡支付寶,是因為以前支付寶的福利很多,有很多羊毛可薅,等於說只要打開app動動手指就能賺到錢了,賺錢誰不喜歡?
直接上結論:支付寶已經過了紅利期了,現在是收割期了,理財真的沒什麼優勢了,把它當一個支付工具就行了,不要太投入。
有誰還記得大約兩年前,支付寶可以用積分換理財收益券的?很少有人知道了吧?沒有對比沒有傷害啊,只有經歷過那個時候積分換理財收益券的,才會更加覺得現在所謂的「福利」是有多雞肋。
我已經很久沒玩支付寶的理財了,看了這個問題剛才隨便點進支付寶的理財區正好看到個活動,就拿這個活動舉例吧。
買建信養老飛月寶,送5%專享福利。這個理財產品本身非常一般,定期一個月,年化收益3.4%,粗粗一看活動宣傳圖,哇!3.4%+5%=8.4%,定期一個月,年化收益8.4%,豈不是美滋滋?然而作為一個老司機我早就看穿支付寶的所有套路了,直接點右上角活動規則看一下活動詳情,請看一下最關鍵的一句話:該福利最高可享本金為6000元!真的別逗我了,提升6000元有個屁用啊??
所以明白了嘛?滿滿的都是套路。現在在支付寶上看到任何看上去很美的福利活動,它的本質都是用雞肋的小恩小惠吸引客戶購買產品。就好比是銀行送油送米讓大媽開卡,券商送牙膏讓大爺開戶一個道理。
兩年前最高我放了將近35w在支付寶里,買滿了理財。那個時候可以用積分兌換收益券,而且根據會員等級獲得的收益券的品質也是不同的,鑽石會員,可以用最少的積分兌換增加收益最高的收益券。那個時候,飛月寶收益大概在4.8%左右吧,兌換的收益券,提升5%,作用金額有1w的也有3w的(看看現在的6000……),我兌換3張3w的,9w塊,一個月,年化收益9.8%,真的賺飛哦。後面到了過年那段時間我記得除了積分兌換,支付寶直接送券了,為了薅羊毛,我把銀行卡、證券賬戶里所有錢都轉支付寶了,還問我媽借了點錢來買支付寶的理財,充分用光每一張收益提升券,那個時候支付寶估計也是擴張理財客戶群體,開啟撒錢模式了。
買理財還能拿大量積分,那個時候可以用積分換ipx,我折算了一下積分的價值,大約1積分等於0.13元,那個時候積分真的值錢,現在,呵呵,現在的支付寶積分已經大幅貶值,不值錢了。那個時候我為了支付寶積分買滿了理財,所有能獲得積分的行為我都會去做,養成習慣了,以至於現在在支付寶上還信用卡還會分三筆……
除了積分,過年集五福送的大紅包也很豐厚,兩年前我開了60元,我老哥開了100多元。再想想去年的五福紅包你們開了多少?我就呵呵
關於理財產品的收益,支付寶已經沒有任何優勢了,福利期已過,現在傳統銀行的理財產品都崛起了,很多收益都比支付寶高,銀行現在也送積分。我隨便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余額寶以前都覺得很方便收益也不錯對吧?余額寶說白了不就是活期能支付嘛?現在余額寶收益是2.3%,低得要死,上海銀行易精靈活期3.6%,完爆余額寶。至於支付,現在都9012年了,我花錢都走花唄信用卡,早就不走余額寶了。

㈣ 金融與政策的問題

央行將互聯網金融定位為傳統金融的補充,強調傳統金融是主流。央行認為,互聯網金融並未改變金融風險的本質,因此仍需加強監管。
互聯網金融行業指導意見將落地。專家表示,這對投資者和互聯網企業來說都將是好消息。
你可能感興趣的關於互聯網金融的研究報告:
2014-2018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價值評估及投資潛力咨詢報告
2014-2018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競爭格局分析與投資風險預測報告
2013-2014中國互聯網金融投融資並購研究年度報告
2013-2014年中國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研究年度報告
2013-2014年深圳市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研究年度報告
更多金融行業分析
「由於互聯網金融涉及的領域很多,在我國分業監管的體系下,過去的一年已經將不同的業務類型歸屬劃分清楚。」經濟學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因此,指導意見年內出台的可能性很大。
18日,國務院同意並轉發國家發改委的《關於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意見》強調,出台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因尚無明確監管條例,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亂象叢生:一邊是數以百計的平台倒下,壞賬、違約、平台跑路等惡性事件不斷;另一邊是VC/PE甚至上市公司不斷湧入、割據既有平台,甚至連58同城及小米等互聯網巨頭都迫不及待地進入P2P。
上述情況未來將得到解決。業內人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指導意見有望年內出台,互聯網金融作為在夾縫中生存的金融業態,監管層明確表態要協同監管、創新監管,未來有望逐漸走向綜合監管。
專業人士表示,目前來看,對於有牌照的金融機構,將由相應的監管機構進行監管。對於那些無牌照的將按照業務接近的原則由監管層自行監管。如P2P因與銀行存貸業務相似,所以歸銀監會監管;網路銷售基金歸證監會監管,包括一些類基金交易平台,如眾籌;支付繼續歸央行分管,包括第三方支付;對於一些金融創新業務,如相互保險等,則由保監會監管。此外,還可以比照國外一些成功的做法。
分析認為,由於「金融」具有外部性特徵,凡是與金融掛鉤的事務同樣具備這一特徵,互聯網金融也不例外。從世界上成熟的經濟體來看,互聯網金融無一不被置於監管之下。更多相關內容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價值評估及投資潛力咨詢報告》。
具體來看,海外對於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大致有以下三種方法:一是按屬性將互聯網金融企業劃分公募和私募兩類,其中公募可以比照存款型金融機構以及公募證券的發行者來進行管理;私募則為其設置相應的門檻。二是從信息披露的角度出發,要求對投資者披露充分的信息,這將對公募提出更高要求。三是為保證所有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安全性,由官方建立一個監督機制。比如強制性的要求互聯網企業定期發布網路信息安全報告等。
分析認為,指導意見還需考慮到中央和地方的分工問題,最後政策落地後的成效還需看金融基礎設施能否兼容。
專業人士認為,指導意見出台後,對於投資者和消費者以及領頭的互聯網企業來說都將是好消息,這意味著,互聯網金融將從過去的草莽時代轉向有序發展階段。
分析人士認為,相關規則的出台必將加速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洗牌與變局,這對於互聯網金融企業來說,是挑戰,但也是其謀求良性與高水平發展的動力與機遇。

㈤ 貴州銀行P2P資金存管部分客戶找下家簽約是真的嗎

近日,貴州銀行宣布,因業務轉型,公司將於3月底徹底退出P2P平台資金存管業務。數據顯示,曾與貴州銀行開展資金存管業務的P2P平台共有二十餘家,其中包括幾家跑路公司。已經有兩家找到下家,其中一家宣布存管系統升級後,已開通貴州銀行存管的用戶,需操作激活上饒銀行存管賬戶後方可正常進行充值、出借、提現操作。不過大部分存量平台仍未發聲。而今年以來,不少存管銀行因平台跑路踩雷。【證券日報】 今天剛出來的新聞 肯定不可信

㈥ p2p暴雷,是不是不用

投資人避雷有要點
在「暴雷潮」中,投資人該如何避雷,《證券日報》記者總結了以下幾點以供投資人參考:
一是,不盲目追求高收益。從近期網貸暴雷情況來看,一些問題平台以高返利或高利率為誘餌,致使投資人「踩坑」。這些平台在監管逐步嚴格和完善的情況下,套利空間越來越小,自然無法長久運營下去。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曾經表示,「在打擊非法集資過程中,努力通過多種方式讓人民群眾認識到,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准備損失全部本金。」從側面反映了高收益平台的風險所在。
二是,不要迷信平台的背景和標簽。在網貸行業中,不乏有平台依靠「上市系」、「國資系」等標簽為自己背書,但網貸行業發展至今,之前頭戴「光環」後來又倒塌的網貸平台並不在少數。因此,這些所謂的標簽和光環並不應該成為投資人的投資坐標。
三是,信息披露不完全、資產不透明的平台需提防。市場上有很多平台願意宣傳自己的交易體量等信息,但有些平台卻從不願意講自己的資產端是什麼。而往往平台避而不談、避重就輕、遮遮掩掩的地方,都容易有貓膩存在。

㈦ 看不懂"的網貸 為什麼資本卻在忙攀親

都說人紅是非多。這句話用來形容如今關注度很高的網貸行業,也是十分適宜的。

這不,就在日前舉行的2016年中國第一網紅Papi醬廣告招標會溝通交流會上,網貸行業就因為讓人「看不懂」被拒之門外,最終被推至輿論風口。

「看不懂」,由此成為了網貸行業的又一「時髦」標簽。先來回顧一下「看不懂」是怎麼來的。

網貸平台熱情赴會 卻被冷待

或許有人也會好奇,Papi 醬何以有「2016 年中國第一網紅」之譽。

據數據統計,Papi 醬的視頻總播放量超過 2.9 億次,每集平均播放量 753 萬。其中,點擊最高一集視頻放量達 2093 萬次。而且這還僅僅只是只是 Papi 醬個人賬號的數據,不包括其他賬號轉發的情況。

3月19日,papi醬宣布獲得1200萬元融資,真格基金、羅輯思維、光源資本和星圖資本聯合參與此次投資。傳言,papi醬遠遠不止現在這個估值。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羅胖直言,此次投資換來折扣的靠「一個主意」和「一個建議」。

這個主意是——做中國新媒體世界的第一次廣告拍賣;這個建議是——馬不停蹄、披星戴月地走一條更高維度的商業化道路。

因此,此次Papi醬廣告招標其被稱為「2016年第一網紅」的Papi醬變現首秀。其號稱要「顛覆央視廣告天標」,成為被市場廣泛議論、被同行羨慕嫉妒恨的新媒體第一個「標王」。

正因如此,其才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廣告金主赴會。當然,也有網貸企業前往了,甚至有平台更是拿出了「一整年新媒體預算」的誠心而來的。

不料,網貸企業卻不在此次招標會考慮范圍之內。有人認為,這不禁大大傷害了帶著熱情赴會的網貸代表,也給其他網貸企業帶來了「上萬點傷害」。甚至,有人認為這對於網貸行業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將其升級到了「談P2P色變,甚至恐懼」的高度。

對此,筆者並不以為然。

「看不懂」 更多的是出於合規與吸金的雙重考量

還是羅胖比較直接而坦率:就是因為「看不懂」。其當然有拒絕、不想冒風險之意,然而是否就是「談P2P色變,甚至到恐懼」呢?

首先,羅胖在現場就當面回答了赴會網貸企業代表心中被排斥的困惑。「我們看不懂P2P金融,對於看不懂的行業我們也不願意做」是羅胖原話。

正如上文所述,此次是一次投資行為,必定是要考慮回報的。而羅胖一向是以沉穩著稱的,必定要確保這次招標要做到合法合規。畢竟,媒體行業因為廣告主而惹來紛擾的事,從來就不缺少。當然,既然是有志於讓其成為顛覆央視、被人們羨慕嫉妒恨的新媒體第一個廣告天標,羅胖自然也會兼顧能否把吸金級別推高到極致。

仔細察看就知道,在此次招標交流會,還有煙草、白酒、葯品等等,與P2P網貸企業被一起拒之門外。在2015年9月1日實施的新廣告法就規定,公共場所不得出現煙草廣告。而白酒、葯品都屬於廣告糾紛高發領域。現成的「活例子」,一抓一大把。

而P2P網貸,就有媒體因為問題平台E租寶的廣告而備受爭議。再者,其吸金能力估計也很難達到羅胖等人的預期。畢竟,目前行業仍處於政策觀察期,加上監管的不確定性,也增加了行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尤其是,目前行業3000多家平台當中絕大部分是中小平台,行業洗牌還沒有真正步入深水期。

未來,監管收緊是趨勢,行業當中一些平台能否做到合規性都成問題,更不要談實現盈利和未來發展了。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就有249家問題平台,其中2月份就有32家平台放棄轉型整改,直接選擇停業。

因此筆者以為,羅胖的「看不懂」,就是只是出於合規與吸金級別的雙重考量,沒有達到「談P2P色變,甚至到恐懼」的地步。

不乏有資本「看得懂」網貸 主動「聯姻」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截至3月28日,有關P2P網貸概念A股上市公司共計20家,具體包括大金重工(8.330, -0.04, -0.48%)、生意寶(50.000, -0.62, -1.22%)等在內的上市公司通過自建、入股和收購等方式,參與到P2P網貸行業中,投資金額從數百萬元到數億元不等。

除此之外,資本以風投、入股等形式聯姻P2P網貸平台也極為常見。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風投系P2P平台就達到了66家,約為去年同期(23家)的近3倍。而步入2016年以來,也接連不斷有平台傳出與資本結親的「新劇情」,融資記錄也被一再刷新。這也就是意味著,網貸平台的估值也在一路走高。

誠然,papi醬廣告招標會其本質也就是一場投資博弈。羅胖的「看不懂」, 筆者以為,有出於作為一個投資者應有的理性之舉。然而資本市場,可沒有對網貸顯示出拒絕之意,反而大有資本主動忙於與網貸企業「聯姻」。

這就意味著,資本對於網貸行業的態度出現了分化。筆者以為,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一種是更注重眼前的、短期的速成投資,而另一種則是眼光放長遠的長期投資。Papi醬因為具有「網紅經濟」特性,其想要的當然就是「馬不停蹄、披星戴月地走一條更高維度的商業化道路」。而作為上市公司或者風投,其投資追求的更像是一場長期博弈,注重長遠回報,至少不是一場速成、短期的博弈,這就是兩者本質上的區別。

眼下盈利困局或是「罪魁禍首」

筆者以為,正是因為這個本質區別,讓網貸企業同時受到了「冷遇」與「熱待」。

短期看,網貸平台都正在普遍面臨盈利困局。據媒體報道,在不少網貸平台公布的2015年業績報告上,盡管多數平台交易量實現快速增長,然而有不少平台選擇隱去了對盈利情況的披露。《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了10家平台,其中僅1家P2P平台披露了盈利情況,宣布實現盈利,其盈利也僅僅為600萬元。

而在此之前,有不少網貸企業就爆出如今仍在虧損,甚至包括一些成交額、評級都靠前的大平台。由此不難看出,整個網貸行業目前普遍處於虧損狀態,盈利的平台是少之又少。另外,如今行業監管仍處於觀察期,行業規范也亟待完善。

然而從長遠來看,網貸的發展毫無疑問必將是大有可為的,網貸企業實現盈利不是問題。國家政策利好不斷,無論是監管政策利好不斷、「互聯網+」行動、供給側改革,還是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消費金融創新」等等,都為網貸未來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條件。而網貸企業實現盈利,也就只是需要自身努力與時間而已,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些目前仍然處於虧損的大平台,也在不斷釋放出其距盈利之期不遠的喜人消息。

當然,決定網貸企業盈利與否的關鍵在於其定位與模式。至於網貸企業該怎麼抓住定位與模式,以解決當下的盈利困局,筆者將在下一篇文章細談~

㈧ 假如小米公司上市,它會進入BATJ行列嗎

混改大局已定,BATJ、中國人壽、蘇寧、網宿科技等全部入局。但至少從表面上看,BATJ和蘇寧均缺乏動力去協助聯通混改。因此混改的結果未必如人們想像的那麼好。

首先是BATJ佔比太小。混改的結果是,最大策略投資者變成國企的「中國人壽」(02628)(10.22%),而四大互聯網公司在聯通A股和H股中,分別佔16.5%和7-8%,因此只是有限的管理參與,更像是財務投資者的角色。以今天BATJ的財力,他們投入到混改的資金並不算高,因此他們對「改造聯通」不見得會很用心。

其次,對於BATJ而言,對改造聯通太上心,還會開罪中國移動甚至中國電信。要知道,移動和電信才是中國電信市場的主導者。尤其是中國移動這個巨無霸。BATJ大量業務需要跟移動和電信合作的,因此更不可能全力以赴支持聯通。

更大問題是,聯通「混改」之後,實際上是給中國移動松綁了。此前中國移動要「乾死」聯通是不可能的,因為管理體制上對中國移動是「非對稱管制」。而混改後,中國移動實際上已經能肆無忌憚地對聯通全力開火。

當然,聯通獲得了BATJ以及中國人壽等的入股,好處包括,獲得了大量資金以發展5G。其次是能獲得更優質的管理人員、內容經驗。但要改變一家公司的管理體制和企業文化是非常不容易的,這些資金和技術、管理經驗能否應用到位,完全是一個很大的問號。最簡單,誰樂意從阿里、騰訊調去聯通?

正因如此,目前至少已經有兩家外資投行(摩根士丹利和里昂)對聯通H股下調評級。很多時候,一些重大的變革是會「見光死」的。換言之,到底聯通A股復牌後真不見得會10個漲停板。鑒於H股今年以來已經上漲了33%,下一階段會不會下跌反而難說。

㈨ P2P平台停業高管去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