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知道一些著名的國際金融控股公司有這些公司的資料嗎
摩根大通公司簡介
摩根大通的總部位於紐約,它為3000多萬名消費者以及企業、機構和政府客戶提供服務。該公司擁有7930億美元資產,業務遍及50多個國家,是投資銀行業務、金融服務、金融事務處理、投資管理、私人銀行業務和私募股權投資方面的領導者。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Co)為全球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由大通銀行、J.P.摩根公司及富林明集團在2000年完成合並。
*大通曼哈頓公司於1799年由為紐約市供水的曼哈頓公司成立,至1922年成為全國商業和工業貸款的領先者,並在六年之中成為全美最大的銀行。
*J.P.摩根公司早先作為一家英國的商人銀行由John Pierpont Morgan的父親在倫敦建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公司對包括美國鋼材、通用電器以及美國電話電報等一些知名企業最初的建立構造及融資起了重大作用。
*富林明集團是一家以倫敦為基地的全球性投資銀行集團,其亞洲業務均以怡富名義運作,而怡富證券則是於1970年由富林明及怡和公司共同在香港建立的該地區首家投資銀行集團。
合並後的摩根大通主要在兩大領域內運作:一是在摩根大通的名義下為企業、機構及富裕的個人提供全球金融批發業務;二是在美國以「大通銀行」的品牌為3千萬客戶提供零售銀行服務。其金融服務內容包括股票發行、並購咨詢、債券、私人銀行、資產管理、風險管理、私募、資金管理等。
摩根大通是全球盈利最佳的銀行之一,擁有超過700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的資金超過6300億美元。公司在全球擁有772名銷售人員,覆蓋近 5000家機構投資者客戶;股票研究覆蓋5238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3175家亞洲公司。自1998年以來,由摩根大通擔任主承銷的股票在上市後股價走勢表現突出,一周後股價平均上漲17%,一個月內平均上漲27%,三個月內平均上漲37%。公司在全球擁有9萬多名員工,在各主要金融中心提供服務。摩根大通亞太總部位於香港,在亞太地區15個國家的23座城市,擁有8500名員工。摩根大通名列1993年以來亞洲股票和股票相關發行的第一名,自 1993年以來,公司為亞洲公司主承銷了88次股票交易,共募得超過150億美元的資金。
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團簡介
加拿大永明金融於1865年注冊成立。永明金融集團人壽保險公司,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保險和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公司歷史悠久,成立於1871年,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團在金融服務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自1998年以來,永明人壽連續三年榮登美國《財富》雜志全球500強。加拿大永明在世界各地為個人和公司客戶提供廣泛的儲蓄、退休、養老金、人壽和健康等保險產品和服務,主要業務遍及加拿大、美國、英國和亞太地區,在世界二十多個重要市場設有辦事機構,積極開展業務。
加拿大永明金融是主要的國際金融服務機構,為個人及企業客戶提供各類理財及保障的產品和服務。現時與其合作夥伴在全球多個重要市場發展業務,當中包括加拿大、美國、英國、香港、菲律賓、日本、印尼、印度、中國及百慕達。至2005年12月31日,永明金融集團管理的總資產為3,870億加元(即約25,740億港元)。
永明金融公司於多倫多(TSX)、紐約(NYSE)及菲律賓(PSE)等地的聯合交易所上市,其交易代號為「SLF」。
永明金融在香港的顧問和分銷夥伴超過2,300人,客戶人數則約42萬。
加拿大永明金融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保險和資產管理公司之一,在金融服務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光大集團是中央管理的固有重要骨幹企業。2003年兩強聯合成立了光大永明人壽公司。公司以誠信正直以客為尊追求卓越創造價值為公司訓導,堅持以人為本為原則,大力發展公司業務
日本瑞穗金融集團簡介
日本瑞穗金融集團是2000年9月29日由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和日本興業銀行組成,於2003年1月成立,資本金1兆5409億日元,為世界金融集團之首。在三菱東京金融集團和UFJ金融集團(三菱UFJ金融集團)合並前曾是日本資產規模最大的金融集團。集團公司擁有1200名職工,在人員規模上也是日本金融控股公司中最大的。
該集團下轄4大金融機構,其中有瑞穗銀行、瑞穗法人銀行和瑞穗信託銀行等三家銀行,還有瑞穗證券公司。
瑞穗銀行主要是個人銀行業務,但由於日本已經可以混業經營,所以也代理個人投資信託、金融債和個人保險業務。瑞穗法人銀行則經營企業年金、法人業務和銀團貸款業務。瑞穗信託銀行過去只可以經營長期金融業務,現在也可以經營個人銀行業務和房地產業務,如土地信託、不動產買賣中介、不動產評估、住宅銷售服務等。
瑞穗證券公司除傳統證券業務外,還開拓新型業務,如下屬有日本投資環境研究所、投資基金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處理公司、能源服務公司等。
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簡介
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Zurich Financial Services,蘇黎世)創建於1872年,總部位於瑞士蘇黎世,是瑞士第一家跨國性的保險公司。
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是以保險為核心業務的金融服務機構,其全球網路的分支機構和辦事處遍布北美、歐洲、亞太、拉丁美洲和其它市場。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是財富雜志(Fortune)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前100位的企業。在2006年最新公布的榜單中排名第63位。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的財務實力建基於穩健及專注的業務發展策略,獲得標准普爾「A+」評級。
1998年蘇黎世集團與英美煙草金融服務公司合並,組成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並先後成功地合並了British American Financial Services(旗下包括有產險的Eagle Star、壽險的Allied Dunbar), 以及美國的Farmers等國際知名的金融服務機構,使本集團更加壯大,成為世界最著名十大金融保險集團之一。
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擁有下述知名品牌與公司:聯合鄧巴、鷹星集團、農夫保險集團、蘇黎士集團,特萊尼德等,總資產4240億美元,保費收入490億,客戶3500萬,雇員70000人。蘇黎世金融是一家居世界領先地位、獲國際公認從事金融保險服務的全球性集團,核心業務為非壽險、壽險、再保險和資產管理,業務遍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由於具有全球化的實力和技術及對當地市場的了解,使該集團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幾家真正立足於全球的金融服務集團之一。
㈡ 金融集團和金融控股公司是一個概念嗎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張志柏
金融控股公司的定義及分類
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從一個更廣泛的現象——金融集團化中進行考察。隨著新經濟的興起、經濟和金融的日益全球化,特別是金融競爭的日趨激烈,金融機構間的跨行業、跨國界收購、合並,以及金融機構的多樣化經營,金融集團化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潮流。
金融集團是一種以金融業為主的企業聯合體,它具有完整的內部組織和管理架構,一般表現為由一個公司擁有或控股若干個子公司,集團的業務在每個子公司之間分配。金融集團化則是指金融集團興起的現象。金融控股集團公司則是指:集團以金融業為主;一般以一個金融企業為控股母公司,全資擁有(或控股)專門從事某些具體業務(如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等)的各個子公司;這些子公司都具有獨立法人資格,都有相關的營業執照,都可獨立對外開展相關的業務和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集團公司董事會有權決定或影響其子公司最高管理層的任免決定及重大決策。通過內部的資源配置,集團實際上可以從事多樣化經營(包括全能制經營)。很多金融控股集團在金融業之外,還兼營其他產業,如信用卡、網路通訊、房地產、貿易、建築、機械等其他實業和服務業。
附鏈接:http://www.stock1.com.cn/q/b12162681.htm
㈢ 金融集團和金融控股公司是一個概念嗎、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張志柏
金融控股公司的定義及分類
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從一個更廣泛的現象——金融集團化中進行考察。隨著新經濟的興起、經濟和金融的日益全球化,特別是金融競爭的日趨激烈,金融機構間的跨行業、跨國界收購、合並,以及金融機構的多樣化經營,金融集團化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潮流。
金融集團是一種以金融業為主的企業聯合體,它具有完整的內部組織和管理架構,一般表現為由一個公司擁有或控股若干個子公司,集團的業務在每個子公司之間分配。金融集團化則是指金融集團興起的現象。金融控股集團公司則是指:集團以金融業為主;一般以一個金融企業為控股母公司,全資擁有(或控股)專門從事某些具體業務(如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等)的各個子公司;這些子公司都具有獨立法人資格,都有相關的營業執照,都可獨立對外開展相關的業務和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集團公司董事會有權決定或影響其子公司最高管理層的任免決定及重大決策。通過內部的資源配置,集團實際上可以從事多樣化經營(包括全能制經營)。很多金融控股集團在金融業之外,還兼營其他產業,如信用卡、網路通訊、房地產、貿易、建築、機械等其他實業和服務業。
附鏈接:http://www.stock1.com.cn/q/b12162681.htm
㈣ 請問一下金融控股公司是什麼意思
一、公司法中沒有關於集團的概念。但是,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存在集團公司的概念。集團公司,在國家有關規范性文件中均稱為企業集團,但在工商注冊時,一般稱為某某集團公司。第二、最早關於設立企業集團,並對企業集團給出定義的國家規范性文件,是這樣定義企業集團的:第一企業集團是適應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需要而出現的一種具有多層次組織結構的經濟組織。它的核心層是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照章納稅、能夠承擔經濟責任、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第二.企業集團是以公有制為基礎,以名牌優質產品或國民經濟中的重大產品為龍頭,以一個或若干個大中型骨幹企業、獨立科研設計單位為主體,由多個有內在經濟技術聯系的企業和科研設計單位組成;它在某個行業或某類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較強大的科研開發能力,具有科研、生產、銷售、信息、服務等綜合功能。法律依據:《企業集團登記管理暫行規定》第三條 企業集團是指以資本為主要聯結紐帶的母子公司為主體,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行為規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及其他成員企業或機構共同組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法人聯合體。企業集團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
㈤ 由產業資本投資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和財務公司有什麼區別
產業資本投資金融控股公司這個是我國金融業發展的前景,目前我國沒有真正意義的金融控股公司,只具備雛形,目前要麼是產業資本投資金融,要麼是金融投資產業,產業資本投資金融控股公司的話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比如人才,信息,技術更新,管理等。
財務公司一般屬於中介,他既不能吸收存款,也不能發放貸款,而且沒有實業後盾,其中的操作存在很大的風險,他們的主要運作就是整合民間資本進行投資,其實就是私募,其法律關系一般屬於委託理財關系或者民間借貸關系,而產業資本投資金融控股公司屬於投資行為,其法律關系屬於投資關系,當然承擔的責任和享有的權利是不一致的。
㈥ 中國金融控股公司的機遇和挑戰是
我國金融業主要面臨四個方面的重大挑戰:
第一個也是最根本性的挑戰是思想認識問題。我國銀行金融要不要走出去實施跨國經營?這個思想認識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政府決策層、學術界和銀行界有些人認為,現在國內錢好賺,外資都爭先恐後要到中國來賺錢,我們自己幹嘛要丟掉肥肉跑到國外去?再說國外人生地不熟,經營非常困難,幹嘛要去受那個洋罪?把國內經營做好就非常不容易了,佔領國內競爭制高點就難能可貴了,不需要跑到國外去。
要改變這個思想意識,我們就必須放眼世界,胸懷全球。全球化時代的競爭本身就是全球性競爭。既要努力佔領國內市場制高點,也要努力佔領全球經濟制高點。我們不走出去跨國經營,別人卻早就進入中國來和我們競爭了。
最重要的是,人民幣要真正成為重要的國際貨幣,我國要真正成為國際貨幣金融的主導者,沒有銀行金融業的國際化是根本不可能的。上海要建成國際金融中心,沒有真正國際性的跨國金融企業也是不可能的。
我到歐洲和其他國家開會,當討論到人民幣國際化的時候,外國朋友問我一個十分有趣和重要的問題:你們是否真心希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這個問題的答案絕不簡單。要真心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就必須義無反顧的走出去和請進來,就必須全力實施我國銀行金融的全球化和跨國經營,同時將我國金融市場真正開放成為一個全球性市場。如果從中央領導到銀行家,不能就此形成基本共識,我國銀行金融業的走出去和跨國經營就是一句空話。
第二個挑戰既是思想理念方面的,也涉及到制度機制方面的問題。那就是國際化、走出去、跨國經營能不能允許失敗,願不願意交學費?銀行和金融企業走出去,或者別的企業走出去,不可能立馬就成功,肯定要栽跟頭、交學費。然而,我國的銀行金融企業絕大多數都是政府控股,政府是大股東,董事長、行長和高官嚴格意義上講都有行政級別,本質是政府官員。他們領導的銀行金融企業走出去跨國經營,如果面臨巨大損失,政府主管部門能夠容忍嗎?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我們看花旗、高盛、摩根和其他許多金融企業的董事長和CEO上台,都會給他時間,一段時間試驗和虧損可以允許。1980年代初期,日本企業到中國、到海外擴張,曾提出過著名口號「三年不賺錢」。不僅不賺錢,還准備虧錢,交學費,以便理解和培養海外市場。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心態准備、制度機制和容忍態度?事實上,我國政府和社會給金融企業尤其是國有銀行里的銀行家壓力太大了,不僅不允許失敗,而且不允許出事。不管出什麼事,董事長、行長和高官好像都脫不了干係。這個氛圍是不行的。
第三個挑戰是激勵機制,如何吸引和留住國際化人才。當年日本銀行和證券公司到全世界各地擴張,都是以高薪吸引當地人才。譬如他們在紐約設分行,就請退休的紐約聯儲主席當行長,基本工資是1000萬美元。到倫敦設分行,就請英格蘭銀行退休高官做行長,年薪數百萬英鎊。
我國銀行和金融業走出去,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建立國際性激勵機制吸引人才。一個優秀的金融人才在華爾街的年薪是百萬美元級別,如果我們聘請他擔任中國某家銀行的紐約分行行長,當然至少要付同樣的工資。否則怎麼可以吸引到優秀人才呢?然而,現在國內金融業高管的工資與國外差距太大。董事長和行長不過百萬人民幣,還飽受非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夠大規模海外經營,讓海外員工特別是高級員工都拿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美元的年薪嗎?這是一個很現實的挑戰。
第四個挑戰是如何培養一大批忠誠國家利益、又具有國際戰略眼光和人脈網路的銀行家。金融企業要走出去,最急需的是復合型金融人才。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李若谷先生曾經說,銀行金融業走出去的關鍵是如何讓本土人才中國化,中國人才本土化。這確實非常困難。譬如,我們從國內派一些人到倫敦和紐約去,他們不僅要懂英語,還要熟悉當地的法律、風俗和經營環境,還要建立當地的人事網路。
概括起來,銀行金融業走出去面臨的最核心挑戰就是一個字:人。具體一點講是理念變革和機制創新。沒有理念變革和機制制度創新,跨國經營就是一句空話。
機遇:
金融企業尤其是銀行走出去實施跨國經營,是我國經濟和貿易飛速發展的客觀內在需要。中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成為美國、歐洲、英國、日本和眾多新興市場國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目前我國出口總量世界第一,進口總量世界第二。保守估計,到2014年,我國進口總量亦將躍居世界第一。屆時我國進出口總量自然雄踞世界第一。
世界貿易總量第一意義非凡。它意味著我國企業的貿易網路覆蓋了地球每個角落。從實體經濟貿易角度看,我國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一流大國和強國。然而,我國貨幣金融的全球化與實體貿易的全球化很不相稱。
我國貿易結算絕大部分(接近90%)依靠美元、歐元和其他貨幣。盡管2009年以來,我國政府全力推進人民幣貿易結算,取得巨大進展。然而,我國貿易結算依賴外國貨幣、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清算和相關服務的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
我國企業實施貿易結算,絕大多數要在其他國家銀行開設賬戶,或者通過國內銀行的海外代理行完成結算和貿易融資服務。客觀上產生三大不利。其一,我國企業完成貿易結算和貿易融資服務,需為外國銀行和金融機構支付服務費,將貿易融資和中介業務拱手讓與外國金融企業。其二,隨著人民幣匯率幅度加大和全球主要貨幣匯率日益動盪,利用外幣和外國銀行進行貿易結算,加大了我國貿易企業的匯率和金融風險。其三,我國越來越多企業到海外設立分公司、研究基地、銷售網路甚至總部,若依賴外國銀行提供金融服務,則必然要面臨交易費用高、法律和語言不熟悉、融資條件苛刻乃至歧視等諸多問題。
因此,我國企業尤其是已經和正在實施跨國經營的企業,迫切需要我國銀行和金融企業能夠跟進,為它們提供便利的貿易結算、貿易融資、資金匯兌、本幣和外幣貸款、投資理財等全方位金融服務。最近幾年,我和很多企業家談到我國銀行和金融走出去戰略,企業的需求非常急切。從亞洲到歐洲、到北美、南美和非洲,我國企業的業務范圍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它們對跨國金融服務的需求自然越來越強。
㈦ 金融控股公司和全能銀行的概念和區別
德意志銀行與匯豐控股都是全能銀行。
英國最大的銀行集團匯豐控股,匯豐銀行是匯豐控股的子公司。
金融控股公司和全能銀行是有區別的:
1999年2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券聯合會和國際保險監管協會聯合發布的文件《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原則》中,金融控股公司被定義為「在同一控制權下,完全或主要在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中至少兩個不同的金融行業大規模提供服務的金融集團」。這里需要明白的是金融控股公司中的母公司至多從事銀行、證券、保險等業務中的一種業務,而其餘業務由其控股子公司經營,這是金融控股公司與全能銀行的重要區別。金融控股公司通常具有三大特點,「集團控股,聯合經營;法人分業,規避風險;財務並表,各負盈虧,合理避稅」。
全能銀行(Universal Banking)源於德國,本是德國銀行業的分類概念,但在現代金融里其含義已經超出了統計概念的范疇。全能銀行是一種銀行類型,它不僅經營銀行業務,而且還經營證券、保險、金融衍生業務以及其他新興金融業務,有的還能持有非金融企業的股權。廣義的全能銀行等於商業銀行加投資銀行加保險公司再加非金融企業股東。人們常說的全能銀行主要是指能夠從事所有金融業務的銀行,不包括非金融業務。全能銀行首先是金融中介(相對於金融市場),其次是集多種金融業務於一體的金融聯合體或金融混業集團(Financial Conglomerates),再次是意味著混業經營(相對於分業經營)。
請參考以下資料,希望能夠幫到你
http://www.yeqi.net/lunwen/html/?436.html
http://wiki.mbalib.com/wiki/%E5%85%A8%E8%83%BD%E9%93%B6%E8%A1%8C
㈧ 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以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為子公司的一種純粹型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中以銀行作為子公司的稱作銀行控股公司:這其中僅有一個銀行子公司的稱作單銀行控股公司,有多個銀行子公司的稱作多銀行控股公司;以證券公司作為子公司的稱作證券控股公司;以保險公司作為子公司的稱作保險控股公司;而同時擁有銀行、證券、保險兩種以上子公司的稱作金融服務控股公司。例如美國的花旗銀行集團、日本的瑞穗金融集團等。巴塞爾委員會在其發布的《對金融集團的監管》文件中,將金融集團定義為:主要從事金融業務,並且至少明顯地從事銀行、證券、保險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經營活動,受兩個或兩個以上行業監管當局監管的一類企業集團。
㈨ 金融控股公司的特點
作為多元化經營的金融企業集團,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如下特點: (1)監管壓力
在金融業分業經營的監管體制下,設立控股公司,由控股公司持有銀行和其他金融資產的股權,各金融業務子公司各自持有相關業務牌照,獨立經營,接受各自監管部門的監管,符合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精神。同時減少單一金融機構同時開展其他金融業務帶來的監管壓力。
(2)公司治理
控股公司在公司治理結構上擁有更大的靈活性,不用滿足各金融業務監管當局對公司治理結構的規定。例如,在香港,按照《銀行業條例》,金融監管局有權審批銀行董事會的委任,銀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受到的約束將大於控股公司。 金融控股公司通過收購、兼並不同種類的金融機構,使得金融控股公司本身具有巨大的協同效應的優勢。此外金融控股公司在制定企業發展戰略時,可以將不同地區、不同金融品種之間的優勢加以組合利用。在金融業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可以有兩種選擇:
(1)增加單一金融服務產品的數量,如擴大銀行地區分行和營業網點,可以多吸收存款。這樣作法的意義是大銀行只要收購一家小銀行,就可以降低小銀行的高額成本,由於平均成本的降低而帶來了規模經濟。
(2)增加金融服務產品的種類,如銀行經營證券業務和保險業務。銀行的一個網點,可以同時銷售證券、基金、保險等不同金融服務產品,這就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比分別設立網點要節省許多人力和設立網點的費用。通過增加金融服務產品的種類,由於平均成本的降低帶來了范圍經濟。 (1)控股公司模式有利於降低管理風險。控股公司只行使股權投資的職能,不同業務子公司的管理互相獨立,可以保證較高的業務管理能力,避免單一金融機構同時管理其他金融業務的巨大壓力。
(2)控股公司模式有利於降低市場風險。在控股公司模式下,銀行與其他業務間的交叉銷售等商業活動處於市場的監督之下,透明度更高,風險更低。
(3)控股公司模式有助於提高風險承受能力。各項金融業務分別在獨立的子公司里進行,一家子公司無需為其他業務的風險承擔損失;即使一家子公司出現經營危機,其他子公司還可照常經營,無需以自身的資金去承擔責任,從而有利於保障其自身的資金安全。 從募集資金用途來看,控股公司在資金調配上擁有更大的靈活性。例如,當銀行因資本金過剩要降低資本金水平時,需要得到有關監管當局的認可,這一過程可能會耗時較長,而控股公司則沒有上述限制,有利於提高資本金的使用效率。
同時,控股公司模式在後續融資上更便利。例如按香港的有關規定,向控股公司注入其他資產,只需遵守《香港上市條例》及《收購合並守則》,不需要香港金管局的批准;而任何資產注入上市銀行時,都要接受證券監管機構和金管局的雙重監管。
㈩ 我國有哪些金融控股公司
平安集團、中信控股、光大集團、中國銀河、中銀國際(中國銀行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建行與摩根斯坦利合資組建)、工商東亞金融控股(工行與東亞銀行合作收購西敏證券在香港注冊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