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試分析金融機構脆弱性產生的內在和外在原因。我國金融機構是否存在脆弱性試述其表現。你應該如何防範
金融機構脆弱性產生的原因,除了三種主要的解釋,即企業角度(在明斯基看來,商業周期的存在將誘使企業進行高負債經營)、銀行角度(「安全邊界說」和信息不對稱性說)和金融市場角度(從價格波動的角度來研究)外,金融自由化的發展、金融活動的外在性、宏觀經濟的沖擊等也被認為是導致金融脆弱性的重要原因。
我國的金融機構存在脆弱性,主要體現在:
①銀行體系的問題:商業銀行是中國金融體系的主體,商業銀行所積累的不良資產是中國金融脆弱的最主要標志。
②證券市場的問題:資金黑洞龐大,部分券商已經到了崩潰邊緣
③其他金融機構問題:很多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歷史上的某一時期都進行過大量的違規違法經營,管理混亂,累積了大量壞帳。政策性金融機構也困難重重。保險業的問題在於:一是無序競爭,支付高額代理費;二是利率不斷調低,保單利差倒掛,存在巨大的資金黑洞。
④人民幣匯率問題:如果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則有可能對外貿出口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而且升值以後巨額套利資金的外流對中國的國際收支也可能會造成嚴重不利影響;而如果處理不好人民幣匯率問題則有可能引發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給經濟金融帶來嚴重後果。
⑤金融業開放問題:中國金融領域對國外資本的全面開放,可能對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產生不利的影響,增加中國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相應的防範措施有:
①加快完善國內銀行的產權制度、治理結構及管理體制;
②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監管,建立健全證券方面的法律制度。
② 論中美兩國經濟結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區別及其對通貨膨脹的影響。
1. 談一談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及如何應對?
在本次次貸危機中,美國的房市和股市資產價格大幅度縮水,使人們手中的財富減少,影響到微觀主體的行為,進而影響消費市場。一旦消費不足,一方面減少進口,通過國際貿易影響到與本國經貿往來密切的國家,又通過這些國家傳遞到另外一些國家。在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因素中,出口占很大的比重,約為60%,而對美國出口則佔了很大一部分。這是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產生一方面影響。
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一)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1、對美出口金額大幅下降
2008前半年,我國對美出口數量的增長大大高於出口金額的增長,這可從次貸危機發生後,尤其是美元大幅貶值,使得美國國民財富收縮,增加了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而減少了對高檔次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需求,使得中國對美在價值較低的生活必需品方面的出口增長較快,而價值較高的耐用品和奢侈品的出口增長動力不足。
2、全國出口呈現減速跡象
從出口數量看,2008年1-6月,中國比上年同期增長8.44%,也明顯低於2007年同期10.11%的增長速度。導致中國出口增速下降的原因很多,次貸危機產生的綜合效應,導致外部市場需求不足,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3、對發展中國家市場出口增長仍然強勁
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國家市場,相反,中國對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出口增長仍然十分強勁。從出口數量的增長看,除北美地區以外,中國對其他各大區域的出口數量增長都低於出口金額的增長,表明我國出口產品的單位價值在增加,這有利於促進我國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但對美國的出口數量增長卻超過了出口金額的增長,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國民財富下降,使得對中國低價值產品的生活必需品消費相對增多所致。
第一,次貸危機主要影響我國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於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其次,我國將面臨經濟增長趨緩和嚴峻就業形勢的雙重壓力。
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現在我們國家頭等的經濟大事就是保增長,促就業。
最後,次貸危機將加大我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我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二)次貸危機影響中國出口的未來趨勢判斷
雖然影響中國出口的因素很多,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政策和環境變化的因素,但在對其他地區出口增速回落並不明顯,甚至仍然強勁的情況下,對美國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表明次貸危機的確對中國出口構成了較大影響。隨著次貸危機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與國內政策調整和環境變化產生「疊加效應」後,中國出口未來增長前景令人擔憂。另外,隨著次貸危機進一步發展與擴散,中國對歐洲國家,甚至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也會受到影響。從目前來看,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增速下降較為明顯,而對歐盟和大洋洲(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的出口並未受到明顯影響。而對拉美和非洲等發展中地區的出口金額卻出現了強勁增長態勢。但未來如果次貸危機進一步升級擴散,導致其他地區經濟和金融動盪,將會對中國整體出口增長構成嚴峻挑戰。
四、應對次貸危機的策略建議
(一)建議之一:利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加強國際經濟政策協調,防止次貸危機向中國過度傳導
對中國來說,可考慮充分利用中美高層對話機制,將次貸危機作為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重要議題,就利率、匯率政策、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進行溝通與協調,敦促美國肩負起穩定世界經濟和中美雙邊經貿關系的責任。
(二)建議之二:穩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消除匯率傳導因素
美元的貶值和人民幣的升值給中國企業的出口帶來了壓力,使得中國出口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為此,建議穩定人民幣匯率,減弱人民幣 升值預期,消除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匯率傳導機制,避免匯率成為美國轉嫁危機的政策工具。
(三)建議之三:高度重視美方激進的貿易保護行為,有效化解中美貿易摩擦,防止次貸危機的貿易政策傳導
中國政府和企業應有預見性地做好應對措施,務實、有效化解中美貿易可能出現的糾紛。如有必要,還可聯合其他相關國家,在WTO框架下聯合抵制美國可能出現的通過貿易保護向國家社會轉嫁危機的做法。
(四)建議之四:深化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大力開拓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市場,轉換美國市場的進口需求
(五)建議之五:加強內外經濟和貿易政策的協調性、靈活性和有效性,提高開放型經濟條件下應對外部危機的能力
從化解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來看,短期內,要綜合考慮外貿政策(出口退稅、加工貿易政策等)與匯率政策、貨幣政策、資源價格、勞工和環境政策的協調與配合,增強協調性,使國內改革與政策調整要充分考慮出口產業和企業的承受能力。如貨幣政策在對投機性大的房地產行業繼續從緊的同時,可以對關系國計民生的,有助於穩定物價、擴大就業和技術進步的農業和相關製造業實行區別性靈活政策。還可考慮將出口退稅政策回歸到「出口貨物零稅率進入國際市場」的制度設計中,將優化外貿結構、提高出口質量和效益的主要任務由國內的資源價格、勞工和環境政策來承擔。另外,從長期來看,轉變我國外貿發展方式,把外部的壓力轉換成出口產品升級的動力,以及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減少對外部市場依賴,這應是化解外部危機對我國經濟貿易影響的根本途徑。
一、四個認清
1、認清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主要體現在貿易自由化、生產國際化和金融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雙重影響
2、認清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
提出未來發展的主格調可以概況為「依存、合作、競爭、發展」八個字,當今時代的特徵是和平與發展,即局部戰爭可能不斷,恐怖主義時而猖獗,但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性不大。
3、認清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的影響和啟示
指出了此次金融風暴影響和危害的連帶性、關聯性和復雜性,並將金融風暴的根源歸納為虛擬經濟的失衡、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失衡、放任與干預的失衡、儲蓄與消費的失衡、流動性失衡、金融資產配置的失衡、金融資產價格失衡、美國金融體系失衡共八個方面,提出國際貨幣體制改革(包容有序、流動性手段多元化)、資金流動監督改革(交易、風險)、資產證券化改革(會計規范、評估標准、市場金融機構、金融工具)三個方面的改革,最終總結了危機的啟示和教訓:危機不會迅速結束,但也不會演變成世界性危機;美國模式的重新思考;監管和預警系統建設的加強。
4、認清我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總量領先,但人均仍較為落後。認為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條件還不成熟,但主張提出人民幣自由兌換時間表,建議2012年-2016年逐步實現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此外還提出了自由貿易區戰略。
二、六個方面的應對
1、認真應對經濟全球化,努力增加話語權
主張給美國以壓力,提高主動性,如在海外分行設置審批方面實施對等考慮政策。
2、提高綜合實力、練好內功
應改變過去出口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增加能源、食品、原材料、高科技技術的進口,改變目前出口結構,並提高國民素質,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3、加快完善資本市場
不應低估財富效應及資本市場的作用,如果不及時發展資本市場,將喪失對資本的定價權和議價權,我國財富將被輕易地被海外財團所掠奪。指出資產價格的重估,是釋放中國未被市場定價財富的一個過程。
4、資本項目可兌換應將時間表提上日程
他國經驗顯示,從經常項目可自由兌換向資本項目的可自由兌換過渡需要18-22年,中國應在2012年-2016年實現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
5、打造一批現代企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以資本輸出帶動商品輸出,到生產銷售實現本土化,提出換股模式,內外聯動。
6、必須加強防範經濟金融風險
主張凡重大金融政策的出台和國有資產及其他領域國有資產乃至民營資產發生變化時,可經過人大聽證,通過立法程序予以規范化,保護我國民族產業。
③ 中美雙邊貿易模式與中國政府應對雙方貿易摩擦的現行政策
中美貿易存在著兼容性,這是中美兩國互補共贏和密不可分的經貿關系的基礎。但當前中美貿易也存在著非兼容性,其突出表現為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加,主要集中在微觀經濟摩擦和宏觀經濟摩擦兩大方面。實際上,中美兩國都已經認識到發展中美經貿合作的重要意義,中美貿易的兼容性大於非兼容性、互補性大於競爭性。和平共處共贏、摩擦對立雙輸。解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正確選擇應當是,美國進一步擴大對華出口,而並非限制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要解決中國外貿發展的脆弱性問題、破解中國與美國貿易摩擦不斷加劇的難題,需要對中國的外貿發展戰略和現行外貿政策進行反思和重新定位。
第一,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產品的設計能力和研發能力、原材料和終端產品的定價能力、國際營銷戰略、專利的申請和保護、品牌戰略等方面下工夫。
第二,敢於打「規則戰」,應當拋棄我國傳統的「和為貴」思想,對一些對我國濫用wto規則的國家,應當訴諸於wto。
第三,通過加入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化解貿易爭端。目前我國已經簽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協定」和「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區協定」,正在進行的談判還有:中國—海灣合作組織
④ 中美貿易戰對金融市場有什麼影響
中美貿易爭端(Trade disput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又稱中美貿易戰、中美貿易摩擦,是中美經濟關系中的重要問題。貿易爭端主要發生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比較具有優勢的出口領域;二是中國沒有優勢的進口和技術知識領域。前者基本上是競爭性的,而後者是市場不完全起作用的,它們對兩國經濟福利和長期發展的影響是不同的。
應答時間:2020-12-0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⑤ 近幾年美對華經濟制裁都有哪些
繼今年3月對中國產品出口進行集中火力猛攻之後,4月以來,美國再度舉起更為鋒利的鍘刀。4月1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日落復審裁定,繼續對中國輸美大蒜徵收反傾銷稅,徵收稅率高達376.67%。9月12日晚(北京時間13日午間),美國美國司法部(Justice Department)要求對友達光電處以10億美元罰金,理由是後者涉嫌操縱價格。同一天,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12日作出日落復審裁定,繼續維持對中國出口的純鎂(顆粒狀)徵收反傾銷稅。美國法院今年3月份作出判決,友達光電參與液晶面板價格操縱的罪名成立。美國司法部在長達56頁的法庭文件中稱,應當對友達光電副董事長陳炫彬,和前執行副總裁熊暉處以100萬美元罰款以及10年監禁。美國舊金山地區法院法官Susan Illston將於9月20日宣布對友達光電的判決。當地時間1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通過裁決,認為中國市場進口的純鎂產品將在可預見的時間內給美國相關產業造成持續的損害。這是美國對中國發起的最新的一輪貿易救濟行動。
顯然,並不像以前就人民幣匯率等貿易問題僅僅停留在「口舌之爭」的層面,美國本次挑起針對中國的貿易戰選擇了短兵相接和真槍實彈,而且交鋒的領域不僅僅局限於「低端」產品,同時有逐步向「高端」領域彌散與蔓延之勢。不僅如此,在尋求貿易救濟手段上,美國除了選擇雙邊途徑之外,未來還將廣泛策動盟友和利用世貿組織等多邊途徑,以達到對中國的立體「圍剿」和聯手「群毆」。
利用知識產權和技術性貿易壁壘等高端工具向中國發難,將成為美國手中最輕松的貿易游戲。依仗著長期積累的科技開發成果、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以及嚴格的保護和救濟程序,美國得以不斷鞏固和強化自己的知識產權優勢,也使得知識產權制度在確保美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霸主地位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美國頻繁使用的兩大著名條款,即301條款和337條款,儼然已經構成保護國內企業和國家利益的鐵壁銅牆。因此,在中國企業仍更多地停留在模仿製造階段的生態環境下,知識產權將成為中美貿易摩擦的重災區。資料顯示,近年來,美國發起的337調查就涉及中國13家企業,涉及的產品已開始瞄準照相手機、平板電腦、激光列印耗材等領域,而且這種趨勢還會進一步強化。
反補貼逐步取代反傾銷成為中美雙邊糾紛的主要來源,也是一種大概率的事件。統計顯示,迄今為止,美國以反補貼為由發起的貿易救濟措施達113項。此外,美國製造業聯盟發布的4份最新報告稱,2001年~2011年,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商至少獲得了政府275億美元的補貼;2004年~2008年,中國玻璃和玻璃製品業得到的補貼高達302.9億美元;2000年~2007年,中國鋼鐵業獲得的能源補貼是271.1億美元;2002年~2009年,中國造紙業收獲的補貼超過330億美元。據此不難推斷,美國極有可能將「火力點」布置到針對中國政府的出口貿易「補貼」之上。深入分析還可以發現,除了近幾年中國政府調整和治理出口低價競銷獲得巨大進步以及不斷上漲的中國出口產品生產成本等因素逐步遏制了外國對華傳統的反傾銷手段空間外,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在新興產業領域趕超的最大優勢就是強大的動員能力,能夠迅速集中大量資源投入一個產業。而美國將這些產業發展政策的措施指為違規補貼,欲以此達到對中國競爭者釜底抽薪的效果。
以發動對中國的頻繁貿易制裁為契機,尋求修改世貿組織相關規則將成為美國的一項重要訴求。由於農產品和非農產品市場准入談判陷入僵局,目前多哈回合談判正處於休眠狀態。但是,正式談判已經中止,而非正式談判仍在繼續,並且為了突破外交上的羈絆,多哈回合非正式談判的重要性正在取代正式談判,世貿組織各方正在就反補貼規則的兩個主席案文進行磋商。據此,美國企圖突破多哈回合規則談判框架,擴大禁止性補貼范圍,針對目標大體是國家對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的資金支持,而這正挑動了中國經濟體制的敏感神經。因為目前我國的主要金融機構不但都是國有,而且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在重要的產業部門或原材料生產部門起著主導作用。分析發現,世貿組織談判中第一次主席案文已經填入了管制價格補貼的專項性條款,從而把原本不屬於可訴性補貼也列為可訴性補貼,一旦最終獲得通過,美國便可以將其直接沿用至人民幣匯率政策,對於中國出口貿易將造成致命性影響。
還需特別重視的是,中美間的貿易戰很可能引發極不健康的對華「群毆」結果。美國的經濟體量和無與倫比的鑄幣權奠定了其主導全球經濟格局的地位,也使得它具備了調動他國尤其是盟友的能力。特別是在後危機時期各主要經濟體謀求經濟「自救」的過程中,貿易夥伴國之間的盈利能力直接影響各國的就業能力和各國政府稅負的調整能力,而通過貿易救濟手段不僅可以在短期內降低本國刺激經濟的商業成本,還可以減少國內的政治協調成本。
⑥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如何理性看待中美貿易戰
如何看待都沒問題,但是不要做一個憤青!做就做師夷之長以制夷
⑦ 請問題目中「大變局」這個詞中最關鍵是哪個字中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最關鍵的字是「變」字,強調的是整個時代的發展趨勢。同樣「大」字也不可忽視,因為變局在歷朝歷代都可能會出現,但是大變局卻是一個時代瞬息萬變的關鍵時刻。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對晚清時期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遭受到工業文明沖擊時的一個形象概括。
⑧ 如何看待和解決中美貿易失衡
1 中美貿易現狀
中美自建交以來,雙邊貿易高速収展,優勢互補明顯,貿易結構日趨多元化。貿易的飛速增長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實惠,給兩國關系的収展提供了勱力,但貿易摩擦也在增加。 2001 年底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以來,中美貿易出現了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問題、反傾銷問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人民幣匯率、紡織品配額問題以及貿易収展丌平衡問題等。例如,2002 年美國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實施鋼鐵保障行勱;2003 年美國對華紡織品實施特別保障;2004 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中國彩電和寢室木傢具徵收反傾銷稅,美國商務部還明令禁止美國迚口中國販物袋,美國主要紡織品服裝協會和工會要求推遲叏消紡織品配額。
2 中美貿易現狀原因分析
(1)美國的對華貿易限制制約了其比較優勢的収揮。在美國可以自由迚口中國的勞勱密集型產品的同時,美國卻對其國內企業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設置了諸多限制。這種貿易的丌對稱無疑是導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兩國居民的需求結構也存在著巨大差異。在人們的收入水平很低時,人們的絕大多數支出都將集中在食品等必需品上,即此時的恩格爾系數非常高。而當收入水平比較高時,除了販買生活必需品還可以販買高端產品來提高其福利水平。而中國生產的勞勱密集型產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美國一般是高技術高檔產品。顯然,丌管人們的收入水平高低生活必需品都是必須販買的,這就導致美國會 大量迚口中國生產的勞勱密集型產品,而由於中國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較低,對美國生產的高端產品的需求卻非常低。這種由於收入水平的巨大差異而導致的兩國對貿易產品需求的丌對稱是造成美對華貿易逆差的長期因素。
(2)美國國內政治因素的影響。美國總統大選每四年丼行一次,自冷戓結束以來的歷次美國總統大選中,美國對華政策都是兩黨總統候選人相互攻擊的重要議題,這也是贏得選丼最方便的武器乊一。20 世紀90 年代至今已經丼行的美國總統大選共有三次,從這一時期的情況看,每逢大選臨近,兩黨總統候選人就會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各種問題顯示強硬立場,収表頗具貿易保護色彩的言論,這幾乎成為一種規律性的現象。
(3)世界經濟丌景氣導致美國出口的下滑。美國的統計數據表明,美國貿易逆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出口貿易額的下滑,而丌是迚口貿易的激增。據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透露,在過去兩年中,美國製造業的出口貿易額減少了850 億美元,主要原因在於海外需求的疲軟。相反,中國對美國的迚口卻在增加。
(4)中美兩國彼此對外直接投資(FDI)比例極丌對稱。中美兩國間的巨額貿易順差,在很大程度上不兩國乊間的接投資結構相關。美國近年來對華直接投資額均在40 億~50 億美元以上。美國對我國的直接投資代替了前者對後者的出口,中國吸引的美國直接投資又促迚了前者對後者的出口。因此,如果中國具有同美國同樣収達的對外直接投資的能力,直接在美國設廠,生產美國原本要從中國迚口的商品,那麼雙方的貿易差額將會大幅度下降,貿易摩擦的幾率也會隨乊降低。因此,中國資本國際化程度應大大提升。
(5)中國出口商品結構低下,出口市場范圍狹小。現階段我國處於國際分工價值鏈條上的低端,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主要為勞勱密集型和附加值較低的一些加工工業。由於缺乏技術含量和自主品牌,許多產品在消耗了大量資源出口後換回的只是少量的經濟利益,甚至還丌斷地被指責為低價傾銷。我國向美國出口的商品主要為紡織品、服裝、鞋類等。這些價格競 爭力較強的商品一旦大量出口極易引起美國的警惕,導致我國出口產品遭遇種種限制
(6)中國企業自身和政府部門一些做法也有丌當乊處。中國企業有「薄利多銷」的傳統,再加上中國長期對外貿企業迚行出口補貼,導致丌少外貿企業為完成出口指標對出口產品定價過低,因而經常被控傾銷。甚至還有企業為了換叏出口補貼和出口退稅無利也要銷售,造成丌規范的定價行為,結果為美國指責中國破壞公平競爭和公平貿易的准則提供了口實。另外,中國國內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阻礙了中國政府全面履行世貿組織協議的迚程。
3 促迚中美貿易的相關對策
(1)早日爭叏「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對中美雙方來說,「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丌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它代表著美國對中國經濟性質的理解以及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所叏得成績的認可度。因此,中國應在政治層面上對美國等采叏歧視性措施的主要成員施加壓力,使其早日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2)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運作方式,使中國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從而縮小中國不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體制差異。這種差異的縮小可以使得信仸程度增加和縮小美國對中國出口技術產品的控制范圍,使中美貿易實現平衡,從而使中美貿易在迚出口平衡的基礎上實現健康収展。
(3)改變中美兩國相互依賴的丌對稱性,由外貿拉勱向內需拉勱過渡。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中美兩國經濟相互聯系、彼此依賴的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狀況,但這種依存是丌對稱的。因此,從長進収展戓略來看,我國應將宏觀調控的著眼點更多地放在擴大內需上。我國擁有13 億人口,國內市場十分龐大,而且經濟収展處於快速収展階段,潛在的市場需求是其他國家丌可比擬的。在現階段,擴大內需應將滿足內需作為前提,滿足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包括貧困群體的要求。
(4)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解決貿易摩擦。有效的反傾銷預警機制包括三個部分:市場預警,政策預警和政企溝通。一個完善的預警機制,需要加強三個主體的作用:
①政府,政府有關部門要跟蹤一些產品的迚出口貿易,尤其是迚口不出口激增,迚口不出口價格急速變化的產品駐國外新聞記者也應具備極強的經濟意識,及時跟蹤和報導國外反傾銷戒限制迚口的勱向性信息,特別是對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國的一切限制迚口措施要迚行詳細報道。
②建立對政府有影響力的全國性行業協會組織,以収揮其協調,談判和行業約束及服務的功能行業協會,積極主勱地應對,指導、協調涉案國內企業參不應訴,力爭叏得對我有利的結果。
③ 國內企業丌但要學會規則解決國際貿易摩擦,更要學會如何避免摩擦。我國應借鑒國外成熟的貿易救濟機制,迚一步完善我國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法規,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貿易救濟體系,健全應對貿易摩擦的快速反應機制
(5)慎重應對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不匯率機制問題。增加反映市場供求變化的靈活性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也是更好地収揮匯率在國際收支調節中的作用,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必然要求。但是,人民幣匯率制度調整必須慎重,應選擇就業壓力較小、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外匯市場相對平穩的時機改革。增加外匯市場的交易主體、增加外匯交易工具、培育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匯率風險意識等,為人民幣匯率制度的調整積極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