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市場 » 宋朝金融機構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宋朝金融機構

發布時間: 2021-03-18 17:17:18

Ⅰ 誰給我介紹宋朝蘇州商業

宋代,傳統的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和城市在唐代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貨幣流通和信用進入迅速發展時期,無論是在信用形式、信用主體、信用工具方面,還是在制度保障上,都呈現出新的特點,開創了古代傳統金融的新篇章。具體而言,宋代信用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國家信用與民間信用共同發展

在宋代,國家信用集中表現為朝廷的官方信用,通常藉助政權的力量來經營金融機構以體現之。史料記載的宋代官方金融機構有榷貨務、市易務、檢校庫、抵當所、抵當庫、便錢務、交子務等,因職責不同發揮信用功能的路徑各異。榷貨務主要職責是「掌鹺、茗、香、礬鈔引之政令,以通商賈,佐國用」(《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掌折博斛斗、金帛之屬」(《宋會要輯稿·職官》)、「掌受商人便錢給券」(《宋會要輯稿·食貨》五五之二二),相當於政府財政金融管理機構。它除了對政府禁榷物品進行專賣管理外,還可以通過便錢和兌付交引等信用證券的活動發揮信用功能。市易務基於市易法設立,「凡貨之可市及滯於民而不售者,平其價市之,願以易官物者聽」(《續資治通鑒·宋紀六十九》),可見,其主要職責是平抑物價、以通貨財。除此之外,市易務也可召人抵當借錢出息,提供信用。檢校庫類似今日的信託機構,代管戶絕沒官財產和官員的孤幼應獲之父母遺產,收益供被檢校戶的孤幼享用。抵當所、抵當庫同屬官營借貸機構,在北宋神宗、哲宗時多稱抵當所,而徽宗以後至南宋末多稱抵當庫,其主要職責是「掌以官錢聽民質取而濟其緩急」(《宋史》卷一六五《職官志》)。便錢務是在京都設置的錢幣匯兌管理機構,負責管理商人在京師的入錢,簡化入錢手續,提高效率。交子務是負責紙幣流通印製的機構,後改稱錢引務。宋代國家信用的提供,既有皇權保障、調控市場、增加收入、穩定社會、提高效率的積極一面,也有衙門作風、違背經濟規律、欺壓百姓的弊端。與此同時,宋代民間信用繼續發展,私營高利貸業務、民間賒買賒賣、以物質錢、貨幣兌換等活動非常普遍,一方面滿足了相關主體自身獲得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家信用的不足也起到了拾遺補缺的作用。

信用形式趨於多樣化

在宋代,信用形式表現為借貸、質、押、典當、賒買賒賣、預付款等多元形式。借貸無外乎貨幣借貸和財物借貸兩大類,進一步有政府借貸和私人借貸之分。政府借貸主要表現為賑貸的形式,通過緊急情況下貸給民戶口糧或種糧的方式,助其度過困境,保證民眾按時耕作,以保社會穩定。私人借貸多為高利貸,藉助以「庫戶」、「錢民」為中心的高利貸網路輸出貨幣資金,解決由於社會的分化和「錢荒」的影響帶來的平民百姓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滿足燃眉之急和特殊支付的需要。質、押是借貸擔保的形式,由質庫、解庫、普惠庫、長生庫等機構經營。質屬動產擔保,它的設立必須轉移動產的佔有;押屬不動產擔保,通常將抵押物的舊契交付抵押權人即可。債務人違約時,債權人可用變賣價款優先受償。典當作為不動產轉移的一種形式,也是在宋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典權人向出典人支付典價後,就佔有了出典人典產的使用權和收益支配權,典權存續期間典權人不向出典人支付租金,出典人也不向典權人支付利息。宋代,商業貿易非常發達,但通貨偏於緊縮,故賒買賒賣行為也很普及,幾乎消費領域、流通領域和生產領域的所有物品都能進行賒買賒賣。而且賒買賒賣所涉及人員的關系也異常復雜,觸及官家和私人各層面。從其實際效果看,解決了軍需、賑濟了貧民、加強了流通、滿足了財政,更重要的一點,它向束縛生產流通擴大和發展的高利貸發起了沖擊。

信用工具不斷創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宋代商業貿易的發展對貨幣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社會中貨幣供給和流通狀況不盡理想,表現為貨幣流通區域的割據性、貨幣供給數量的有限性、貨幣幣材的復雜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銅鐵錢細碎和不便攜帶的特性,其結果是抑制了經濟發展。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在高度發達的造紙和印刷技術保障下,通過民間自發力量的作用或官府的強制推行,宋代社會陸續涌現出諸如茶引、鹽引、香葯引、礬引、便錢、交子、錢引、見錢公據、關子和會子等大量新型紙質信用工具。茶引、鹽引、礬引、香葯引等信用工具要求相關人員先用糧草或現錢付出作為取得的條件,然後異地憑該票兌取現錢或其他禁榷貨物。這些信用票據的行用,除了可發揮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禁榷專賣品領域能夠共利發展,既有利於商人從政府專營的禁榷物品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於政府實現補給軍需、增加收入的目標。便錢、見錢公據和早期的交子、關子、會子等信用工具要求相關人員先交納現錢作為取得的條件,然後再根據需要持這些代表入納現錢價值的信用票據到指定的地區和入納地兌取現錢。這類信用工具攜帶方便且具有匯票性質,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區交易貨款的順利清結。早期的交子、關子、會子後來在信用票據基礎上逐步發展為紙幣,它們的行用,彌補了貨幣不足,節省了貨幣流通需求量,使商品經濟得到了擴張。可見,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行用,是社會經濟發展史中最具標志性意義的新生事物,它緩解或解決了交換過程中的諸多不便與矛盾,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

信用管理開始制度化

其一,完善了賑貸制度。宋史記載,「諸州歲歉,必發常平、惠民諸倉粟,或平價以糶,或貸以種食,或直以賑之,無分於主客戶」(《宋史》卷一七八《食貨志上六·賑恤》),此項制度貫於北宋南宋。其二,加強對高利貸的管理。對官營高利貸,明確了貸款資金來源、償還期限、利息計算方法等內容。如王安石變法時期推行的青苗法指出,「以常平輾本作青苗錢,散與人戶,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斂」(《宋史·王安石傳》)。對私營高利貸,宋政府重視對利息的限制,「令富人出息錢不得過倍稱,違者沒入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有取富人家谷麥,貸息不得輸倍,未輸稅不得先償私負,違者加罪」(《宋大詔令集》卷一九八《禁約民取富人谷麥貸息不得輸倍詔》)。其三,對賒買賒賣、預付款等進行法律規制。宋政府為了保證賒買賒賣順利進行,出台了大量法律對當事人的行為和權益進行規范,尤其重視防止和打擊欺詐行為,重視關乎國家財政收入的茶、鹽等物品賒買賒賣的規制。如對於賒賣規定,「如有大段行貨須至賒賣與人者,即買主量行貨多少,召有家活物力人戶三五人以上遞相委保,寫立期限文字交還。」(《宋會要輯稿·食貨》三七之九)對賒賣官鹽的行為規定,「都鹽院以所買引,許商人依陝西賒絹例,召保以屋契、金銀賒當,於緣邊州軍輸納。每引六貫,加錢三百,限一年輸足。如違,所當並沒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零)對茶葉的賒買賒賣規定,「今後應賒買客人茶,其人見有父母兄長,並要同共書押文契,即仰監勒牙保均攤償還,其餘買鹽貨之人,亦一體施行」(《宋會要輯稿·食貨》三一之二六),「諸客人將茶賒賣與浮浪及卑幼者,依有利債負法」(《宋會要輯稿·食貨》三零之三八)。

宋代信用的繁榮,在當時產生了積極影響。首先,促進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的產生和發展。早期的交子是北宋四川地區的店鋪為了解決當地鐵錢流通給交易帶來的不便在發達的商業信用基礎上借鑒飛錢的原理自由發行的,其實質是信用票據,以後紙幣的職能是在此基礎上演進的。交子的產生發展與信用的發展關系密切。其次,保證了生產的順利進行。宋代賑貸賑恤的推行、賒買賒賣預付款的實施,減少了影響生產連續性的不確定因素,化解了買賣雙方的支付矛盾,促使生產順利進行。第三,推動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政府的禁榷制度、貨幣供給的有限性、貨幣割據是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而交引、交子、會子等大量創新信用票據和信用貨幣的發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這些不利因素。第四,解決了財政困難、增加了財政收入。財政困難時,宋政府就大力發行各種信用票據,增加紙幣的投放量,迎合財政的需要。當因此而引起尖銳的矛盾時,又通過調整信用的措施平息。在這轉換運用的過程中,宋政府獲得了更多利益。當然,宋代信用也存在弊端。高利貸具有很強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對小生產者的剝削破壞了他們的生產條件。商業信用為不法之徒進行商業欺詐提供了機會,引發了投機行為,增加了風險。紙幣由可兌換向不可兌換轉變以及不可兌換紙幣的大量發行,易引發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但綜合評價,宋代信用的繁榮和創新不僅在當時產生積極效果,也為以後各朝代和其他區域金融發展提供了實踐經驗,發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深遠影響。

摘自:以下鏈接http://www.zxls.com/Article/Class212/Class926/Class226/Class263/Class277/201104/20110404114135_157324.html

Ⅱ 宋朝的「交子」有「銀票」這一稱呼嗎

不叫!!

中國的銀票與交子簡介(附圖)
宋代初期,把後蜀政權所轄地域分為兩川、峽西兩路,亦稱兩川。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把兩路分為四路,即益州、梓州、利州、夔州,

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的地域名稱就基本形成了

「四川」路本是四個行政單位,為什麼要把它們連起來稱呼呢?這是因為它們同屬於一個完整的經濟區域,因此,在貨幣的使用上它也享有特殊

的地位。唐朝的貨幣是用銅錢;唐末及五代時,割據諸國各自為制,於是錢有銅、鐵兩種。當時,南唐、楚、閩、蜀諸國皆鑄鐵錢,與銅錢並

行,但銅錢極少。北宋初年,對江南採取逐步消滅鐵錢的政策,但對於四川地區則聽其行使。宋太祖開寶年間(968~976年)還禁止銅錢人蜀;

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又明令四川地區的鐵錢不得出境。王小波、李順起義失敗後,四川富商嫌鐵錢太重,攜帶不便,有礙於貿易往來

,於是相約共同發行一種紙幣,取名「交子」,在市場上流通。由於紙幣輕便,利於流通,地方官員被迫承認其存在,並加以保護。

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2年),由於「交子」信用問題,不能如數兌現,曾一度停止使用。後來,經過轉運使張若谷等人的建議,特設官營

的「交子務」,由官方發行,並規定一定的發行額、准備金流通期限和兌換方法,「交子」發行以三年為一期,到期兌換新交子,流通區域只

限於四川境內。這樣,四川地區就成了區別於宋代其他地域的經濟特區。恐怕也是由於這個原因,宋朝統治者才把四川境內的四路合並稱為「

四川路」。 由此可見,在中國貨幣史上,四川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紙幣的地區,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紙幣的發源地,並很快在全國推行。馬

可·波羅把中國使用紙幣的消息帶到歐洲後,歐洲人根本無法理解.

官辦紙幣及銀票

(一)北宋的交子(後改為錢引)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約產生於太宗淳化年間(990~995年),開始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聯合建立交

子鋪,發行交子。天聖元年(1023年)成立益州交子務,翌年發行官辦交子。交子發行以三年為一界,界滿以新交子收回舊交子。每界發行控

制在125萬余緡(貫),以鐵錢為鈔本,幣值較穩定, 對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到北宋末徽宗在位時,政府濫發交子,交子信用下降,遂於

大觀元年(1107年)把交子務改為錢引務,改稱交子為錢引。不久,河、 湟的軍費全仰發行紙幣來解決。 發行額達2655餘萬貫,由於兩界發

行,其數相當於神宗以前的42倍,一般貶值 3/4,有些地區貶值90%,引起物價飛漲,民怨沸騰, 北宋政權在內外交困中終於走向了滅亡。

(二)南宋紙幣有多種,主要是會子,紹興三十年(1160年)開始由官府發行。在孝宗(1163年即位)以前發行額還有所控制,孝宗淳熙三年

(1176年)開始兩界並行,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又曾三界並行。到寧宗開禧年間(1205~1208年)韓侂胄之流靠大量發行紙幣作為軍費,

從此發行額扶搖直上。

(三)金代發行的紙幣叫"交鈔"。貞元二年(1154年)開始發行,以七年為一界,期滿兌現或換新鈔。從章宗即位時(1189年)開始取消七年

為界,成為長期流通紙幣,於是開始通貨膨脹。

(四)元代貨幣以紙幣為主,其紙幣制度稱為鈔法。元代鈔法經歷了中統鈔、至元鈔、至正鈔三個階段。中統鈔於中統元年(1260年)發行,

以金銀為本,鈔本不許虧欠挪用,發行量嚴格控制。到忽必烈末年,信用有所降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發行至元寶鈔,與中統鈔並

行,一貫當中統鈔五貫,即承認中統鈔貶值4/5。至元十年(1350年)又發行至正交鈔,一貫合至元寶鈔二貫,二鈔並行流通。至元十七年

(1280年)起,佞臣阿合馬當權,為應付財政困難大量印鈔,又動用鈔本,便出現惡性通貨膨脹。

(五)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設立寶鈔提舉司。翌年,詔命中書省主持造"大明寶鈔",同時禁止民間金銀買賣,只許向政府換紙鈔。大

明寶鈔不分界,不限時間,不定發行限額,也無准備金。這樣發行後不久,由於投放太多,導致紙幣貶值。最後,政府不得不放棄禁用銅錢和

金銀的法令。明朝在統治中國的200多年時間里,只發行過一種鈔票,即大明寶鈔,幣面只印洪武年號,最大面額為1貫,即使後來的通貨膨脹

,也沒有發行過大鈔。

(六)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發生,軍費激增,國庫枯竭,為"濟國用之不足",決定發行紙幣。咸豐三年(1853年)發行兩種紙幣:一是

戶部官票,簡稱官票,又稱銀票!!!!!!!!!!!!!!!,以銀兩為單位;二為大清寶鈔,又叫錢票、錢鈔,以制錢為單位。清政府本意是紙幣"與銀錢並重",並規定

出納皆以五成搭用,但實際上政府自壞成法,收款時少收或拒收鈔票,支付時多付鈔票,造成鈔價大跌。此後官票繼續貶值,福建強制推行票

鈔,激起民變。至此,清政府下令課稅停止收鈔,只收實銀,各項開支也不用鈔。不久,隨著咸豐帝去世,官票官鈔也"壽終正寢"了。

民辦紙幣及銀票

唐朝時期,商業發達,商人經常攜帶大量現錢到市場買賣貨物,既不方便,又不安全,於是便存入商店,由商店代為保管,也有存入葯店或外

國人開的波斯店的,這便是最早的存款和保管業務。在這些商店、葯店中,有一種接近於專門辦理存款業務的機構,就是寄附鋪,還在櫃坊。

寄附鋪以辦理存款為主要業務,兼營商業,這是最早的存款機構。 由於存款業務的擴大,一種重要的信用工具產生了。這就是書貼。可以說它

是世界上最早的支票,它是存戶向寄附鋪或櫃坊發出的要求付款的通知書,上面寫有付款數量、收款人姓名、出貼人姓名、出貼日期等項。 匯

兌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商業發展,銅錢攜帶很不方便,又因錢幣缺乏,有的地方禁止錢幣出境,於是便發生了匯兌的辦法。 唐朝的匯兌叫飛錢,

又叫便換。唐代各道的地方政府都在京城設有進奏院,各軍、使也設有辦事機構,專司同中央政府的聯絡。商人在京出賣貨物後,如果不願或

不能帶現錢回家,就將錢交給本道的進奏院,進奏院開出一張票券,各持一半。商人回到本地後到相應的機關合券核對,如果無誤,便可領回

現款,匯兌就這樣產生了。

典當業俗稱當鋪,南北朝的典質,唐朝的質庫,宋朝的解質,都可稱為當鋪,都是一種高利貸資本,經營以物品抵押的個人放款。到了清代,

典當業更加發達,1664年(康熙三年),全國有大小當鋪2萬多家,其中山西省有4695家,廣東有2688家。當鋪的業務已不限於經營抵押放款,

也經營信用放款、存款和貨幣兌換等業務,大當鋪還簽發銀票、錢票。經營當鋪的除私人外,還有地方政府,用公款開設當鋪牟利。

明代,由於金、銀、錢、紙幣兌換的需要,於是便出現了許多專門從事錢幣兌換的人,以此為業,開起錢鋪來,這就是最早的錢庄。到了明末

,錢庄已成為重要的信用機關,不僅從事金、銀、錢、紙幣間的兌換,還辦理放款、存款和匯兌。

清代,錢庄的設立變得廣泛,其功能也不斷增加,不單進行銀、錢的兌換業務,後來還經營儲蓄和放貸,並且發行錢票。另外還有一種金融機

構,其業務范圍和錢庄相似,只是發行的兌換券稱銀票,這種機構稱為銀號。錢庄、銀號的普遍建立使得錢票和銀票的流通遍及全國,單北京

就有千餘家錢鋪,商人將錢票攜至目的地就可以兌成現金,不用再擔心因銀錢過重給旅途帶來不便。上海的豆、麥、棉花、布等交易多以銀票

支付,避免了許多麻煩。

票號是清代重要的信用機構,初始以匯兌為主,又為山西人首創,所以又有票莊、山西票莊、山西票號等稱謂。 庄票。庄票是由錢庄簽發的載

有一定金額並由其負責兌現的一種票據,分即期和遠期兩種,即期庄票貝票即付,遠期庄票到期付現。庄票的信用很好,可代替現金在市面流

通。

lz :(六)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發生,軍費激增,國庫枯竭,為"濟國用之不足",決定發行紙幣。咸豐三年(1853年)發行兩種紙幣:一是

戶部官票,簡稱官票,又稱銀票 才開始有銀票的叫法~~

所以交子當時不叫銀票~~

Ⅲ 超出想像的繁華!宋朝的錢都是從哪裡來的

很多人懷疑說宋朝不能算一個大統一的王朝,看看他所統治的地盤,再對比一下周邊的少數民族王朝,以及他的那些軟弱行為,他真的能算得上宗主國嗎?但宗主不宗主都是過去了,再去因為那些爭辯真的很無聊。而今天,我們講的就是宋朝的經濟。盡管宋朝的面積很小,但卻被世界上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是中國古代王朝中的“鑽石王老五”,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暴發戶。

Ⅳ 大金朝比宋朝強大的地方在哪些方面,舉幾個例子

要說社會經濟金朝肯定比不上宋朝,即使是南宋時期經濟中心也仍然在江南。

但,宋朝畢竟是舊式封建王朝與現代國家不一樣,那個時候是家天下朝廷官僚機構類似於皇帝的管家團,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國民負責,官員的升遷全看為皇帝的服務成績沒有什麼科學的考評。政府對民間商業只會收稅,從不管宏觀調控,因為那時候也沒人知道什麼是經濟學。對農業最多也不過是修水利。很多新的農業技術也不是靠商品市場自行傳播的,而是地方官強制推行的,那實際效果就不用說了。宋朝還一度發行紙幣。千萬不要以為紙幣用的早就是什麼好事。今天的紙幣是銀行依照黃金儲備換算市場流通量科學發行的。而宋朝可沒有任何金融機構,貨幣發行由朝廷一手包辦。朝廷為了撈取流通差價不計後果的爛發紙幣,結果是市場崩潰,商人賠錢,農民破產。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監督官僚機構的腐敗低效就無法阻擋。北宋初期由於社會經濟剛恢復官僚機構還算簡單,行政效率尚可。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復雜化,朝廷為應對不同地區的情況新增機構越來越多,行政信息失效脫節,政府機能下降且越來越腐敗。以一個低效行政組織去支撐一支800000人組成的長備軍,其軍事機能會備拖累多麼差勁,軍對組織會亂到何種地步,信息的傳達會怎樣蹩腳,一切可想而知。

以往總有人說宋朝因為重文輕武導致軍事衰敗,都是毫無根據的胡扯。北宋精銳部隊達到800000,即使南宋總兵力也常在500000以上,這還不包括很多專門為軍隊提供各種裝備的後勤作坊。雖然兵權的過高集中使令傳達遲緩,但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也足以形成壓倒性優勢,怎麼能說宋朝不重武呢?可事實恰恰相反。原因就在於專業軍隊的作戰必須全靠後勤體系的保障,一旦後勤體系失效,軍隊的絕對數量就等於絕對劣勢。而宋朝蹩腳的官僚機構正是造成軍事後勤失靈的主要因素。

相比之下,金朝的孟安牟克體制雖然簡單,卻遠比宋朝龐大臃腫的朝廷要高效靈活的多。孟安牟克體制中軍政與民政是合一的,成年男子即是士兵,家族族長與地方頭人就是就是下級軍官,高級軍官由上層貴族擔任。平時他們與下級是封建領主與屬民的關系,戰時就是長官與士卒,執行軍令十分簡單。普通士兵就是生產者自備軍糧,高級軍官的家庫就是後續儲備,一旦軍需不足他們有義務救養自己的屬民。這樣後勤問題就很好解決。最高決策者並非皇帝一人,而是整個貴族領主集團,他們按照各自的實力劃分作戰任務,勝利後按戰功分配土地人口與戰利品。軍事規劃十分簡便迅速,作戰時也格外勇猛。正因有這些體制上的保障,再加上北方民族擁有的騎兵優勢,在中世紀向管理混亂速度且緩慢的宋軍發動閃電戰簡直就象摔豆腐一樣容易。即使數量不站優勢,他們也能通過搶先摧毀最高指揮機構的方法來瓦解敵人。

所以,宋朝與金朝相比,論人數,論財富,論技術,宋朝都占優勢,而惟獨最關鍵的體制一項金朝佔了上峰。這一點最終決定了戰爭的勝敗。

Ⅳ 我國金融機構的雛形始於哪個朝代

我國的金融機構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時期,那時候中國最早出現了當鋪。

當鋪起源很早,在南朝時已有寺院經營為衣物等動產作抵押的放款業務。唐朝當鋪成為質庫,唐玄宗時有些貴族官僚修建店鋪,開設邸店、質庫,從事商業和高利貸剝削,它與櫃坊同在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唐會昌5年,皇帝的一個文告中說:「朝到衣冠」,「貸承華胄」以及「清途」們都私置質庫樓店,與人爭利。

宋代當鋪稱長生庫,由於宋朝社會經濟日益發展,長生庫(質庫)亦隨之發達。富商大賈、官府、軍隊、寺院、大地主紛紛經營這種以物品作抵押的放款業務。

(5)宋朝金融機構擴展閱讀:

金融機構通常提供以下一種或多種金融服務

1、在市場上籌資從而獲得貨幣資金,將其改變並構建成不同種類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資產,這類業務形成金融機構的負債和資產。這是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行使這一功能的金融機構是最重要的金融機構類型。

2、代表客戶交易金融資產,提供金融交易的結算服務。

3、自營交易金融資產,滿足客戶對不同金融資產的需求。

4、幫助客戶創造金融資產,並把這些金融資產出售給其他市場參與者。

5、為客戶提供投資建議,保管金融資產,管理客戶的投資組合。

上述第一種服務涉及金融機構接受存款的功能;第二和第三種服務是金融機構的經紀和交易功能;第四種服務被稱為承銷功能,提供承銷的金融機構一般也提供經紀或交易服務;第五種服務則屬於咨詢和信託功能。

Ⅵ 宋朝商務

宋朝時,取消唐朝的坊市制度,市場不再由官府設定,商業交易的時間地點等全由商人自己選擇。在一些大城市,同行的商人組成「商行」,入行的商戶叫「行戶」,商行的頭領叫「行頭」,由行頭與官府聯系相關事宜,並負責調解內部糾紛和保護本行利益。

Ⅶ 中國最早的銀行是什麼

在我國,明朝中葉就形成了具有銀行性質的錢庄,到清代又出現了票號。第一次使用銀行名稱的國內銀行是「中國通商銀行」,成立於1897年5月27日,最早的國家銀行是1905年創辦的「戶部銀行」,後稱「大清銀行」,1911年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一直沿用至今。

近代最早的銀行是1580年建於義大利的威尼斯銀行。此後,1593年在米蘭、1609年在阿姆斯特丹、1621年在紐倫堡、1629年在漢堡以及其它城市也相繼建立了銀行。當時這些銀行主要的放款對象是政府,並帶有高利貸性質,因而不能適應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要求。

(7)宋朝金融機構擴展閱讀:

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稅後利潤逐年大幅增長,2011年中國銀行業所實現利潤佔全球銀行業總利潤的近三分之一。我國銀行業規模發展迅速,但是利率市場化加快、內外競爭加劇、盈利增速下滑背景下,銀行金融 機構必須在業務結構、資源配置以及區域布局上均做出相應戰略性調整。

而隨著銀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銀行業金融機構愈來愈重視對行業發展環境與市場需求的跟蹤研究,特別是對銀行業務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銀行機構迅速崛起,逐漸形成自己的業務特色並成為行業的翹楚或新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銀行

Ⅷ 中國最早的錢庄的名字叫什麼

大宋錢庄」是我國最早的錢庄,鑄行了我國最早的錢庄錢,
錢庄是中國舊式金融機構,在近代銀行業興起之前,錢庄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曾經發揮過不小的作用。那麼,錢庄這一稱謂最早起於何時呢?據有關著作稱,官方文獻最早出現「錢庄」一詞是在清乾隆十年(1747年),福建巡撫周學健奏稱:「但鋪戶奸良不一,應敕各州查明,該處錢庄若干,錢鋪若干,造冊」。「五達為康、六達為庄」,「庄」字有著信用交易四通八達之意,此前又曾稱為錢庄。明時稱為錢鋪、錢肆,宋時稱為「兌換鋪」、「交引鋪」,唐時稱為「飛錢便換」。這類機構使用的大都是紙質憑證,清時稱為錢庄票、會票、銀票等,有異地匯劃、代錢流通等功能。只有極少數發行過金屬質錢庄錢。
筆者集藏一枚錢庄錢,外徑3.16厘米,厚0.26厘米,重11克,白銅質,錢文楷體,規整秀麗,面文穿上下的「通寶」,穿兩側為「開封」、「清園」;背文穿上下為「當百」,穿兩側為「大宋」、「錢庄」。錢文清晰,包漿熟舊,是一枚很開門的錢庄錢。
開封是北宋的京都,經濟發達 ,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街道兩側樓閣式商鋪鱗次櫛比,行人擦肩接踵,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當時開封府的繁榮景象。「清園」為錢庄的所在地,「通寶」和「當百」表示該錢是由官方發行可以流通的寶貨,相當於制錢一百,「大宋錢庄」則是官營錢庄的招牌。
北宋初期使用銅、鐵錢,宋仁宗天聖元年(1024年),由官方發行紙質憑證,稱為「交子」,後改稱「錢引」,初具紙幣的功能,由於流通的需要,銀兩、銅錢、鐵錢和紙幣需要進行互相兌換,於是出現了兌換匯劃機構,但錢庄這一稱謂未見於著錄。此錢以實物證明北宋時已出現了錢庄的稱謂,較現有文字記載至少提早了六百多年。
「大宋錢庄」是我國最早的錢庄,鑄行了我國最早的錢庄錢,它具有面值大、攜帶方便、可異地兌換、代錢流通、信用可靠等功能和優越性、避免了紙質憑證易損易偽造的弊病,實際上具有代價幣的性質,但此錢的確切鑄造時間難以考證,可能是一種試鑄品而未正式使用,或在短期使用後即停用,故存世甚罕而未見於著錄。這是一枚研究我國錢庄發展史的珍貴物證,可補史缺,供方家參考。

Ⅸ 宋朝京城的繁華程度超乎想像,宋朝究竟有多有錢

很多人懷疑說宋朝不能算一個大統一的王朝,看看他所統治的地盤,再對比一下周邊的少數民族王朝,以及他的那些軟弱行為,他真的能算得上宗主國嗎?但宗主不宗主都是過去了,再去因為那些爭辯真的很無聊。而今天,我們講的就是宋朝的經濟。盡管宋朝的面積很小,但卻被世界上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是中國古代王朝中的「鑽石王老五」,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暴發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