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宜興同和裕銀樓的歷史
百年前的中原大銀號—— 同和裕銀號
20世紀初至30年代,我國的金融體制出現了一種「二元金融」的格局,即傳統的錢庄、銀號等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仍發揮著作用的同時,現代金融機構如銀行在交通要津和商業市鎮紛紛建立,出現了新式銀行和舊式銀錢業並存的地方金融體制新局面。 中原地區,是我國商業、商品、商人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商戰雲涌之地。民國初期,河南金融業盛極一時,在49個商業市鎮以「同和裕」、「信昌」、「振豫」為首的錢庄就有322家,河南農工、上海、中央、交通、興業、大陸、中孚等13家新式銀行在全省的33個市縣設有77個金融機關,為建立現代農村金融網路而推廣的農村信用合作社最多時達3400餘家。在這樣的「二元」金融網路中,「同和裕」銀號日益發展壯大,成為中原金融業的一顆明星。 同和裕銀號的創立 ——新鄉起步 隨著1906年平漢鐵路和1909年隴海鐵路的通車,河南省區域市場通過通商口岸與國際市場聯系起來,進一步促進了中原地區經濟的繁榮。新鄉由於水陸交通便利,平漢、道清鐵路線貫穿、衛河水運通津,周圍各縣貨物多以這里為集散地。加以外地客商雲集,商業日趨繁榮,為錢鋪與銀號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和裕銀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同和裕銀號於1912年由「中原金融巨鱷」王晏卿創辦。王晏卿(1887-1984)原名靜瀾,1903年隨父王廉儒在新鄉同和銀樓學管賬,後轉入道生長為學徒。9年間,他經常往來於天津、漢口等大商埠押運貨物,采購商品,對經營票號、囤糧放賬等業務頗為熟悉。他在積累了一定經驗和資金後,辭去了道生長工作,與趙安侯、姜含清等集資12000元,在新鄉北關順河沿街創設了同和裕銀號,時任總經理。 創辦之初,新鄉的小錢庄、銀號很多。他們主要經營存放款業務,有的也兼搞商業,互相競爭,十分激烈。這些錢庄、銀號在業務上都是高利貸,而同和裕實行低利放款,高利吸收存款的方式,同時又緊緊抓住匯兌和商貿兩項業務,很快在新鄉金融界站穩了腳跟。 由新鄉的游、衛、王三家翰林集資創建的裕豐蛋廠生意興隆,擬增加設備以擴大生產,願以高息借貸,環孚、榮聘久、益立成、德盛魁、祥盛魁等銀庄都爭先恐後地給裕豐蛋廠貸款。而同和裕早已派人到天津了解蛋業的發展情況,蛋業經過技術革新已多採用飛黃機生產蛋白粉和蛋黃粉,許多外商已經不再收購液體蛋黃、蛋白,新鄉的裕豐蛋廠不了解這些情況,擴充設備仍以生產液體蛋品為目標。同和裕認為該廠前景不佳,有關閉的危險,拒絕向裕豐蛋廠貸款。 果然,一年之後,裕豐蛋廠大批的產品運至天津,外商以質量不合格為由,撕毀合同、拒收產品。從此,裕豐蛋廠一蹶不振,諸多錢庄因受裕豐蛋廠的連累,相繼垮台。而同和裕銀號卻乘勢而起,支持蛋業設備更新,協助蛋廠赴天津采購機器、安裝投產,促進蛋業快速發展。從而贏得了蛋業的信任,獨佔了蛋業金融市場,蛋業的一切往來匯兌、存款等業務都由同和裕承攬。至1920年,同和裕在新鄉已經取得了金融壟斷地位。當時新鄉的商業總資本共約48萬元,而同和裕投資的已佔一半,用於工業生產方面的投資、貸款更多。 同和裕銀號的發展 ——各地分號建立與擴大 道口分號 1915年年初,同和裕設立第一個分號——道口分號。道口鎮離新鄉不過百里,是一個沿衛河北上的熱鬧碼頭,當時商業繁榮,蛋業興旺。衛河直通天津,同和裕的金融活動亦沿水路展開。同時,為進一步開展業務,專門設立信息聯絡室,每日聯絡送信,傳遞經濟情報。可以說,道口分號的建立是同和裕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它為同和裕開展金融活動、建立金融網路奠定了基礎,是同和裕早期的金融聯絡、商業活動、信息聯絡的中心。 開封分號 開封分號的建立同樣具有特殊意義。開封是當時河南的省會,商業繁榮。在省會建立分號,可以憑借開封這個河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優勢,與各界廣泛開展社交活動,大量吸收軍政界、工商界以及私人存款,使同和裕社會信譽日高,業務日益擴大。在省內外擴大影響,為同和裕以後建立分號,增設通匯點,鞏固在中原金融界的實力地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開封分號的建立使同和裕金融活動的開展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鄭州分號 1916年冬,同和裕銀號建立了鄭州分號。鄭州位於京漢、隴海鐵路交會處,地理位置重要,商業繁盛。鄭州分號在業務上與其他分號重點不同,其重點一是押匯,二是抵押放款,三是儲運調撥貨幣。押匯主要對象為行商、大商號 ;抵押放款主要對象是新建的大商號、新辦的工廠,如鄭州裕興永布店、鄭州雲禮機制磚瓦廠等 ;儲運、調撥貨幣也是一項經常性的、占人較多的業務。鄭州分號設有專門的地下金庫,裝運整桶整箱白銀、銀元、元寶的官車可以直進直出,每日有三四人專門負責來往貨幣的裝運、收儲和向各地調撥。鄭州分號不僅是貨幣轉運中心,還是各地信息聯絡中心,每天各地市場情報、貨幣行市等,均在這里匯集、傳遞。該分號除接收外地報來的信息外,每天還派出聯絡人員,專門收集經濟情報,傳遞業務信函。並在新鄉西火車站建立辦事處,與之接應,及時傳遞信息。這對同和裕的業務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漢口分號 漢口分號的建立,曾有一番曲折。當時漢口銀錢業正盛,整個市面被浙江幫、廣東幫、上海幫以及當地銀錢業控制。1916年年初,同和裕令張祥之等三人去漢陽扎庄,被浙江幫和當地金融業排斥,半年換了三個地方均難打開局面。嗣後,同和裕又派王晏卿的同族兄弟王玉甫等五人,攜帶8000兩白銀,二次去漢口扎庄。王玉甫在漢口扎庄,不僅受到國內銀錢業的排擠,還受到外國帝國主義勢力的蔑視和刁難。最後王晏卿親自前去漢口,把大批現洋擺到櫃台上,並登報宣稱:「同和裕銀號運大批現洋抵漢,持鈔票者可以任意前往兌換。」引起一時轟動。以虛張聲勢、炫耀實力的辦法,終於打開了經營局面,把分號建立起來。之後又由鄭州分號經理譚伯庥兼任漢口分號經理,使鄭、漢兩地分號在業務上緊密聯系起來。漢口分號的建立,為同和裕打開了通向上海的門戶,並可溝通津、滬的金融往來,大大發展了匯兌業務。 上海分號 同和裕在建立漢口分號的同時,王晏卿親赴上海活動,為與當地金融界搭上關系,原打算在上海銀行街(即北京路)租房建號,但官辦的中國銀行、中央銀行、中國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以及北京、大陸、興業、上海、金城、中南、鹽業等私家銀行都在這條街上,它們實力雄厚,尤其是當時的中南、金城、大陸、鹽業四行聯合經營,獨霸市場,給同和裕在上海扎庄造成很大的困難。後來,王晏卿從新鄉選派陳子寬去當經理。陳到上海後,改變之前的做法,對當地金融界不卑不亢,沉著應付。他的工作人員清一色的長衫、禮帽、手提皮包,出行均乘轎車,排場十足,好像在做大生意。陳子寬又在上海置了豪華住所,結交達官顯貴,使人對同和裕刮目相看。其實,當時同和裕在上海只能做一些兌換外地紙票、按匯票支付現金的業務而已。但就在這樣真真假假、熱熱鬧鬧的表演下,業務逐漸開展起來了。從經濟利益上看,辦上海分號花了不少冤枉錢,但上海分號的建立,加強了同津、漢之間的金融往來,這在當時軍閥割據、國家行政不統一、幣值不統一、郵政不統一、交通不方便的條件下,還是為同和裕撈到了不少意想不到的好處。 天津分號 同和裕在建立道口分號之後,即感到建立天津分號的重要性。因衛河航運關系,常往天津的河南商客很多,1917年,遂派對天津人地熟悉的陳鼎臣前往開辟分號。陳鼎臣先在東安慶里扎庄,主要聯絡河南客商,買賣從天津到河南的匯票,每千元獲利十元。嗣後業務逐漸擴大,門面業務正式分為儲蓄、往來存款、放款、匯兌等,從業人員增至三四十人。天津分號的建立與發展,使王晏卿對金融活動前景充滿了信心。並決定在京、津一帶繼續發展分號,從而向東北地區擴展,他曾對人說:「要在天津就地纏(指發展),一直纏到日本去。」 漢、滬、津分號的建立,為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的金融活動網開辟了前景。 海州、連雲港分號 1923年7月,王晏卿在鄭州獲悉徐州要往海州修鐵路,新浦(及海州)、連雲港將成為一個繁榮的商埠。8月,王晏卿即由青島乘輪船到海州了解情況,看到海州要建一條寬敞的大街,直通連雲港碼頭,大有發展前途,當即決定在海州、連雲港建立兩個大型分號。1924年年初,同和裕從鄭州抽調張運南赴新浦建分號,新浦這個地方土匪、海盜多,張運南率兩名學徒在新浦住了10天,被土匪搶得精光,返回河南。王晏卿找到當地商會,請求調解。商會推諉搪塞,甚至閉門不見。無奈,王晏卿多方打聽了解地方情況,決定設法聯絡當地紳士青幫頭目仇通三,借仇的力量在當地立足。王晏卿備足厚禮,隻身下鄉拜見仇通三。經過交流,王晏卿發現仇通三對發展工業很有興趣,便闊談徐州鐵路將為新浦帶來極大的發展前景,可以藉此時機大幹一番。深談之後,仇對王十分佩服,仇、王二人很快成了摯友。王晏卿在新浦建立同和裕分號,聘仇為同和裕新浦分號名譽經理。仇積極協助,招募武士在分號內練武以確保同和裕新浦分號的安全。 豐樂鎮、安陽等省內分號 同和裕在積極建立了省外分號以外,著力加快了在豫北、豫南一帶的發展。其基本做法:一是靈活經營,擊敗同業;二是為當地軍政界攤糧籌款,取得軍政界的支持。1927年,建立豐樂鎮分號。當時靠近安陽的豐樂鎮由於銷售六河溝煤炭,形成一個繁華的小鎮。由於稅捐繁重,很多商戶因繳不起稅而面臨倒閉。同和裕利用時機在這里設立辦事處,以貸款幫助商戶繳稅。這項業務活動用人不多,收益很大,又得到軍政界的支持。隨後,安陽分號設立,該分號建得晚、發展得卻快。王晏卿多次親臨分號,先後採取壓低匯水,免收或少收匯費,兼搞商業(如包銷煤炭)等措施,使該號很快成為豫北有影響的大號之一。以安陽為基地,沿京漢鐵路向北發展,建立了邢台、石家莊、北京等分號。緊接著,又分別在焦作、修武、獲嘉、武陟、封丘等地建立分號和匯通點。 1927年以後,同和裕在豫南陸續增設分號。首先,恢復周口分號。該分號1920年設立後,因遭土匪搶劫而歇業。恢復之後,分號業務由原來的單純匯兌擴展到收受社會存款、商戶往來、餘存欠貸等,業務量比從前擴大三四倍,成為同和裕在豫南金融活動的中心。1929年前後,又從豫南沿京漢鐵路向北發展,建立南陽、信陽、漯河、駐馬店、許昌等分號。緊接著沿隴海路發展,建立了商丘分號,又在睢縣以及山東曹縣、安徽亳縣設立了通匯處。這就形成了同和裕在豫南和豫東地區的金融活動網。 濟南等山東分號 1927年年底,同和裕為打開通往山東的金融門戶,派新鄉的王鴻波、鄭州的弓益軒赴濟南開設分號,但因與山東省民生銀行關系緊張,業務活動很受影響。1929年,韓復榘由河南調任山東省主席以後,省政府的要員多是河南同鄉,他們都是同和裕在濟南的強勁支持者。民生銀行不僅不再刁難同和裕,還在同和裕困難時給予幫助。濟南分號是同和裕向銀行發展的一個標准號,分號建設規模、內部設置、賬目分類、營業方式、安全措施、人員配用等,一切均按銀行標准來要求,職工生活待遇也高於一般分號。 1930年前後,同和裕又以濟南為中心,沿膠濟鐵路向東發展,先後建立了淄博、煙台、青島等分號 ;沿津浦路向北發展建立了德州分號 ;向南發展建立了兗州分號 ;向西發展建立了臨清辦事處。1933年,同和裕在山東省內先後建立分號達八處之多,一些主要城鎮和交通要道基本上都設有同和裕通匯處。 大連、營口等東北分號 為向東北地區發展金融事業,王晏卿多次赴東北三省考察經濟情況,進行金融活動。1927年,王晏卿赴旅順、營口、沈陽、公主嶺、四平街、長春、哈爾濱等地了解情況,打算在東北建立同和裕分號。當時東北為日本帝國主義控制,日本人對財政金融把持很嚴,王晏卿只能退往大連。他出2萬元在大連買了一個榨油廠,經營半年後,熟悉當地的情況了,即從漢口調王玉甫去籌辦同和裕分號。1927年年底,大連分號正式營業。 1930年年初,王晏卿與吳文卓到哈爾濱考察經濟情況,打算在哈爾濱建立分號,未成功。後決定還用創辦大連分號的辦法先在營口建立分號,再步步向前發展。王晏卿到營口後發現蘇杭絲綢銷路好,回到新鄉令同和裕新新織廠將大量絲綢先運上海、杭州染色,再運營口充杭紡銷售,打開了局面。6月,從新鄉派孫吉甫等去營口開設分號,邊經營絲綢,邊搞匯兌業務,生意日漸興隆。 西安分號 西北地區交通不便,經濟落後,同和裕本無向西北發展的設想。在天津接辦環海貿易公司,出口牛、馬、羊皮、材料骨、地毯等,獲得相當利潤後,產生了在西北地區增設分號,開拓業務的想法。1931年夏,王晏卿率兩個德國商人,經西安,赴西寧、蘭州一帶了解經濟情況。德商在西寧看到我國西藏出產的地毯特別好,建議同和裕向西北發展銀錢業務的同時,在蘭州建立貿易公司,經營皮毛、地毯出口業務。出口地毯可與英、美、德等外商訂立合同,由外商提供樣品,同和裕按合同規定組織生產和收購。牛皮、馬皮、羊皮、羊毛出口,由德商包銷。如能實現,同和裕僅此一項一年就可賺10萬—15萬元。此行使王晏卿對開發西北滿懷信心。為了加快這一計劃的實現,1931年2月,同和裕在河南郟縣觀音堂銷煤處增設金融辦事處,對外營業,5月又讓潼關銷煤處改辦金融業務。10月,建立洛陽分號。翌年,同和裕又將陝西解州收銀點改為金融辦事處,並新建翟州辦事處,擴大兌換網點,為向西北發展金融業務鋪設了道路。 1932年,同和裕建立了西安分號。這年仲春,王晏卿派清化鎮分號經理趙立卿等一行五人赴西安,花9000元在梁家牌樓下買了兩座院落,有房20餘間。從洛陽分號轉運去一批現洋,出告示,掛彩聯,開張營業。大張旗鼓地宣傳和異常活躍的業務活動給當時西安城內的金融業帶來了生機。西安分號的建立,成為同和裕向大西北發展的基地。 同和裕銀號的轉型——銀行化 接辦大中銀行 1930年以後,同和裕為了進一步擴張實力,實現銀行化,在積極向全國各地大量擴辦分號,加緊與中國、交通、上海、金城、省農工銀行等進行業務競爭的同時,逐漸與天津大中銀行搭上了關系,借大中銀行的力量,發展自己的金融業務。 天津大中銀行原在四川,是一家合股經營的商辦小型銀行,經理孫仲三原是四川的宣撫使。北洋軍閥執政時期,該行從四川遷至北京東交民巷,名北京大中銀行。1916年,在天津成立大中銀行總管理處後,由於軍閥混戰,該行經營活動很不景氣,大中鈔票在市面流通大受影響。而同和裕在與官辦銀行的業務競爭中,常常因為沒有鈔票發行權和銀行這塊招牌,感到苦惱。在同和裕領導集團內部激烈爭論後,在王晏卿的強烈堅持下,接辦大中銀行終於在1931年年末得以實現。 接辦大中銀行最主要的目的是想發行鈔票,而接辦後才發現原大中的鈔票發行允可證早已被官方查封禁用。要重新取得鈔票發行權,按當時規定須有60%的現金准備,另須持有40%的道契、債券或其他可視作準備金的財產。王晏卿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打通南京政府財政部錢幣司,另行發證,取得大中銀行鈔票發行權。 王晏卿懷著急迫的心情親自活動印發鈔票,並投入各地市場流通,與官辦銀行的業務競爭愈加激烈。同和裕發行大中鈔票以河南為盛,當時在河南發行至各縣鎮,特別在開封、新鄉、鄭州、潢川、南陽、周口、漯河等地更是風行。在濟南,經韓復榘、張鴻烈大力推行,當時的山東省政府各部門通用大中票,向下發軍餉以及向各縣撥發財政用款,多半都是大中鈔票。 與銀行業激戰 在1932年同和裕壟斷了鄭州棉花市場金融業務之後,再加上興辦工商企業,特別是對制蛋業、售煤業的壟斷,同和裕的實力更加強大,在河南金融界的地位更高,在附近幾省如山東、河北、安徽等地也享有盛名。這時的王晏卿雄心勃勃,首先在河南境內加強實力稱雄金融界,隨後又在全國各大城市爭勝。 1933年秋,同和裕在河南以開封為中心,與銀行界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金融戰」。 同和裕針對銀行界的弱點,採用銀行難以做到的方式靈活經營,利用營業時間差來爭取中小商號的業務。營業時間一直從清晨6點延長到夜晚12點,規定凡午夜以前存款進賬,都算當日利息。這樣,中小商號都很樂意與同和裕往來,有些本來不是同和裕的往來戶,也改到同和裕來 ;同和裕還每日把從鄭州棉花商那裡購買的津、滬、漢匯票送到開封,滿足采購商需要,這樣又吸引了一些大中商號 ;此外,同和裕對學生、軍人、財政匯兌款仍實行免費匯兌,大宗貸款的利息又低於一般 ;再加上大中鈔票的發行,社會聲譽越來越高,儲戶逐漸增多,很多儲戶從銀行把錢取出轉存同和裕。 同和裕的種種做法,嚴重地影響到四大銀行團和河南農工銀行等官辦銀行的利益,特別是對河南農工銀行威脅最大。河南農工銀行雖有資金幾百萬元,並印有鈔票,但是僅在河南境內設有12個分行辦事處,向全國各地的匯票發不出去。而同和裕不僅在豫境內設分號,在省外各大商埠重鎮也設有分號,沒設分號的地方,也設有委託匯兌點,在許多方面直接影響了河南農工銀行的業務。這引起了四大銀行團及河南農工銀行的不滿,也為同和裕銀號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㈡ 深圳市前海好彩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深圳市前海好彩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總部位於深圳前海國際金融中心區。深圳市前海好彩金融服務有限公司作為前海新元素交易平台,為企業的融資提供一站式的優質金融服務。
法定代表人:冀文輝
成立時間:2014-07-29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30110994755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區臨海大道59號海運中心主塔樓10樓1001房
㈢ 南陽的經濟
2014年,南陽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347.1億元,同比增長8.6%,與上年同期持平,比一、二、三季度分別提高1.1、0.3、0.4個百分點,經濟運行質量不斷向好。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約382.8億元,同比增長4.2%,增速與前三季度持平;第二產業增加值1184.5億元,同比增長9.3%,增速比三季度提高0.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779.8億元,同比增長9.6%,增速與三季度增速持平,高於同期GDP和第二產業增速1.0和0.3個百分點。從產業結構來看,全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比重為16.3:50.5:33.2。 南陽市是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全省第二的農業大市。南陽素有「中州糧倉」之稱,是全國糧、棉、油、煙集中產地。有6個縣市區是國家商品糧、棉基地,3個縣市區為國家優質棉基地。
南陽黃牛」居全國5大優良品系之首,「南陽黑豬」在全省享有盛名,南陽柞蠶居全省首位。林、果、葯和土特產品資源豐富,有松、杉、泡桐等用材林木30多種,蘋果、獼猴桃、柑桔、大棗、板栗、油桐、生漆、銀杏等經濟林20多種,中葯材有山茱萸、辛荑、杜仲、桔梗、丹參、半夏、全蠍、血琥珀八大名產。西峽的獼猴桃、山茱萸、南召的辛夷、桐柏的木瓜被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之鄉」,卧龍區的月季被命名為「中國名特優月季之鄉」,桐柏的板栗被命名為「河南省名特優經濟林之鄉」,全市建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6個。
2014年,南陽市糧食總產實現十一連增達到102.4億斤,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畜產品總量實現「五連增」。「中線渠首」有機農產品進入北京市場。農業產業化集群銷售收入580億元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農民合作社2953家、家庭農場603家、土地流轉面積42萬畝。 2014年,南陽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833.98億元,同比增長11.2%。從全年走勢來看,2014年南陽規模以上工業生產累計增速呈現低速開局,穩步攀升的態勢。從當月增速看,2月份以4.4%的低速開局,與全省當月增速的差距達10.5個百分點,3月份也只是實現了9.3%的增長速度。從4月份開始,當月生產回升至兩位數增速,9月份達到2014年最高增速13.3%,與全省當月增速的差距縮減到0.4個百分點。
南陽市已形成新能源、光電、電力、油鹼化工、先進製造、超硬材料、紡織等優勢產業。擁有各類工業企業13萬多家,限額以上工業企業11家,其中大中型企業百餘家。南陽工業門類達39個,產品3000餘種,其中燃料乙醇、天然鹼、防爆電機、感光材料、潔黴素、煉鋼連鑄結晶器以及保護材料等產品的產量居全國首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4家企業入選「全國創新能力行業十強」,10家企業榮獲全省百家優秀民營企業稱號,全市已獲得5個中國名牌、26個河南名牌和30個河南優質產品稱號。重點培育和發展的以光電、生物、光伏、超硬材料、新型電力等為重點的新興產業,成為南陽工業新亮點。南陽市先後被批准建設國家新能源技術產業基地、省光電產業園(基地)和省生物產業基地。 金融業
南陽現擁有全國型商業銀行11家: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廣發銀行,光大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的南陽分行。籌備中的商業銀行:浦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招商南陽分行。地區性商業銀行9家:中原銀行、河南省農村信用社、鄭州銀行,洛陽銀行,南陽村鎮銀行、平頂山銀行,河南方城鳳裕村鎮銀行、新野建信村鎮銀行,西峽農商銀行。政策性銀行1家: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南陽分行。保險公司10家:中國人壽、平安保險、中國財產保險、太平洋保險、康泰人壽、天安保險等 截至2013年末,南陽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7個,文化館16個,公共圖書館13個,博物館18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個。廣播電台14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6.46%;電視台14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6.38%。
文化場館:南陽市博物館、南陽卧龍崗(國家二級博物館)、南陽漢畫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南陽市圖書館、南陽市群眾藝術館、南陽大劇院。(建設中)
市屬媒體:南陽日報社、南陽電台、南陽電視台。
燦爛的南陽文化
一位日本學者曾經這樣說過:「研究唐代文化要去西安,研究宋代文化要去開封,研究元、明、清文化要去北京,而研究漢代文化只能去河南南陽。」
早在四、五十萬年前,與「北京猿人」同期的「南召猿人」就生活在南陽盆地,他們用打制石器創造了舊石器時代文明,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春秋戰國時,楚國早期都城設於淅川境內的丹陽,丹陽成為中國楚文化的搖籃。秦統一六國後,將天下分為36郡,南陽郡居其一。漢代的南陽文化以發達的科技、醫學和手工業為代表,迸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輝,畫像石刻和畫像磚是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品。唐代以後,南陽的經濟文化地位仍十分為世人矚目,從唐代大詩人李白、散文家韓愈,到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范仲淹和金代的元好問等,寫下許多贊頌南陽的名篇佳作。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親筆為新華社撰寫了《中原我軍佔領南陽》的新聞稿,更使南陽名揚四海。
南陽是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名人輩出、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是中國楚文化、漢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楚漢文化最豐富的地區,也是中國楚漢文化建築、歷史文化遺跡和文物最集中的地區。《史記》:「呂尚先祖為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虞屬夏之際,受封於呂,故因氏為呂尚也。」姜子牙呂氏封國之地(呂國)。公元前821年,西周軍事家、政治家申伯於南陽建立申國。西漢時期,南陽為全國六大都會之一。東漢和三國時期,南陽是陪都,是中國政治、軍事、商業和文化的中心,「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就是對南陽繁華的真實寫照。東漢時,南陽城的面積比京都洛陽還要大,人口也比洛陽城的多,商業繁華程度也超過洛陽,皇親國戚大多是南陽人。物華天寶、鍾靈毓秀的南陽培育出世界級的歷史名人,南陽五聖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商聖」 范蠡、「智聖」諸葛亮、「謀聖」姜子牙,愛國詩人屈原,大秦名相百里奚亦是南陽歷史名人的傑出代表。據《二十四史》記載,南陽籍歷史名人有800多位(不包括近現代名人),是中國地級市中名人最多的地區,南陽的名人燦若群星,名人文化源遠流長。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南陽燦爛豐富多樣的文化:南陽楚文化、南陽漢文化、南陽葯文化、南陽水文化、南陽佛文化、南陽商文化、南陽民歌、南陽玉文化、南陽書院文化等。
南陽楚文化
《詩經》描繪過這里的楚地風雅,李白吟詠過這里的漢時繁華,「清歌遏流雲,艷舞有餘閑;邀游盛宛洛,冠蓋隨風還」。這一切,無不彰顯出作為楚漢文化的發祥地。
《史記.楚世家》載:楚,祝融之後。祝融居新鄭,其後裔陸終生六子,「六曰季連,羋 姓,楚其後也」,其後逐漸西遷。商末,季連後裔鬻熊投歸周文王,並任「文王之師」,當時楚勢力弱小地位低下,在周武王時的歧陽之會上只能「守燎」。鬻熊之曾孫「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
楚國最早興起於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匯的南陽淅川一帶,淅川丹江水庫淹沒區是楚國時期的都城丹陽所在地,是楚文化的發祥地,著名的秦楚丹陽之戰和「屈原扣馬諫王」歷史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幾千年前,楚人以漢江上游丹陽為起點,取威定霸於春秋戰國,開疆拓土,先後統一了南方50多個小國,全盛時領域北至黃河、東至海濱、西至雲南、南至湖南。以《楚辭》為代表的楚文化燦爛獨特,世所罕見。楚人創造了最早的冶鐵技術、最早的黃金貨幣、最早的商品交易場所—「市」、最早記載的天文歷法等諸多文明之源。楚境出土保存完好的綉、錦、羅、紗、絹、絛、漆器等圖案之美、色彩之新,品種之多、數量之大,工藝之精,超越各國。作為音樂舞蹈之邦和繪畫藝術之國,楚國在藝術上成就斐然,歷經幾千年的歷史迷霧而輝耀人類。為再現楚國的文化風貌,充分展示南水北調中線源頭歷史文化經典,丹江苑籌建了楚風樓、丹陽樓及相關文化景點,再現歷史名人、文化淵源。使遊客在回歸自然的同時,充分感受文化旅遊的獨特風味與樂趣。
南陽漢文化
河南南陽為中國楚漢文化和三國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綿三山而帶群湖,枕伏牛而登江漢」自古為四方交通要沖,歷來是 兵家必爭之地。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城和山水名城,自古以來這里就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聞名於世。南陽,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文化高峰——漢代雄居一方,顯赫當時,創造了璀璨的人文遺跡。
南陽漢文化的繁榮不僅從史籍中可以發見,從文物考古資料中也得以實證。《漢書.食貨志》記載漢武帝新辟南方17郡, 其財資和鐵器等物品靠南陽和漢中鐵官提供和調運。文物考古研究方面發現帶有「陽二」銘文的鐵工具在東南豫章郡(今江西清江)、右扶風(今陝西永春)均有發現。可見當時南陽不僅自身手工業、商業、農業發達,還為漢王朝開疆拓土,維護王朝統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從人文角度看,法律學家張釋之、大文學家、科學家張衡、醫聖張仲景、漢王朝重臣左雄、朱穆等學者,也正是南陽漢文化精粹的體現。南陽境內存在眾多的漢代城址、水利遺跡,莫不證明了漢文化的繁榮。大量的漢代畫像石墓、畫像磚墓從另一個側面證明漢文化的昌盛。豐富的漢代遺物在南陽境內大量存在。
南陽三國文化
三國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萬花紛呈的時代,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時代,是一個文韜武略的智慧時代。南陽可以說是三國文化的源頭,是魏蜀吳三分天下的策源地,是三國時期魏蜀吳的人才庫,劉秀、劉玄、諸葛亮、許攸、黃忠、魏延、鄧艾、文聘、何晏、陳震、鄧芝、甘寧、謝景……這些南陽籍或在南陽發跡的人物在魏蜀吳政權中占據重要位置,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了三國歷史的發展,演繹出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劉玄在綠林軍擁戴下在南陽白河之濱稱帝史稱更始帝;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劉備屯兵新野,南陽卧龍崗三顧茅廬,提出三分天下之計(草廬對策),火燒博望、火燒新野一舉成名;曹操欲占據南陽,與張綉惡戰宛城,成為三國時期最慘烈的戰役(三次戰役,曹操敗失大將典韋);望梅止渴故事發生在南陽博望古鎮。
南陽是三國遺跡較多的地區之一。卧龍崗,1800多年的歷史,國家二級博物館,卧龍諸葛亮在此躬耕十年,三顧茅廬、三分天下,名揚千古;武侯祠,在卧龍崗內,紀念諸葛亮的大型祠堂;南陽宛城遺址;方城博望坡古戰場、梅林鋪、夏餉鋪;唐河徐庶閣遺址;新店鄉黃忠故里,潦河鎮曹昂墓、典韋墓、安眾城遺址,新野議事台、關宿桑、漢桑城、太子閣、徐庶走馬薦諸葛處、桐柏魏延故里等。
南陽水文化
南陽水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水城。南水北調,源起南陽。丹江口水庫湖面有800多平方公里,號稱亞洲第一庫,其第一還表現在水質清冽、甘甜可口、因此也成為南水北調中線的主要水源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就位於南陽市淅川縣的丹江口水庫。以水位中心形成了飛江索橋、沿江走廊、人工瀑布、垂釣園,各種遊艇,水上飛機、丹江魚宴等形成的林林總總多姿多彩的水上世界。
南陽佛文化
中國首家佛教高等院校河南佛教學院就設在南陽鄧州。2005年經國家宗教局批准開辦,學制為全日制四年本科,面向佛教界和社會招生。國家AAAA級景區中原古剎香嚴寺毗鄰丹江水庫之濱,位居中原四大名寺之一,上寺尚存,丹江苑將承擔起下寺原貌的復原,並修建下寺藝術館及亞洲第二大的中原盛世觀音,正籌建中的觀音將分為三大部分:觀音主題、觀音廣場、觀音禪院。觀音主題部分造型獨特,採用現代聲光電綜合技術,升降自如。開光時,觀音像伴隨著音樂噴泉冉冉升起,嶄新的詮釋了神秘的佛家文化。進一步豐富了丹江苑區濃厚的文化氛圍。
南陽葯文化
南陽具有中華葯都之稱,南陽的中葯資源豐富,曾培訓出世界級的歷史名人醫聖張仲景。南陽淅川丹江湖周邊的青山乃八百里伏牛山延伸地帶,氣候溫和,中草葯資源豐富,號稱天然葯庫。丹江苑在原來天然草葯的基礎上開辟了近萬畝的中草葯基地,種植品種豐富的中草葯植物,既可觀賞又可葯用,既充分發揮了自然資源,又可保護水土植被。中草葯基地上還籌建了葯王殿、李時珍像等建築雕塑,以展示歷代中醫葯名人事跡,建成全國少有的中葯文化薈萃之地。
南陽商文化
商文化名人:范蠡,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南陽市淅川縣)人,一代商聖在楚國位居宰相後,急流勇退,棄官從商,成就一代儒商,富可敵國。其在商業上的創見至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芒,可謂市場經濟的鼻祖。他提出的「經商十八則」及相關經商哲學仍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為諸多商家學者所稱贊與研究。丹江苑籌建的范蠡閣及相關建築旨在向遊客提供文化觀光的同時,傳播商聖范蠡的經商風范,使其發揚光大,成就更多商業巨子。
商文化建築:山陝會館位於社旗縣城中心。過去這里水陸交通發達,南船北馬,商人雲集,是南北九省過往要道和貨物集散地,有街72條。清乾隆年間,曾和朱仙鎮、回郭鎮、荊紫關鎮並列為河南四大名鎮。當時,秦晉兩省富商大賈,為了敘鄉誼,通商情,接官迎仕,祭神求財,積資建造這座會館。會館分照壁、懸鑒樓、大拜殿、春秋樓四個主體建築。「運巨石於楚湘,訪名匠於天下」,連燒制的玻璃瓦也是來自秦晉。從乾隆二十年開始,至光緒二十八年建成,歷時137載。
「一座山陝會館,半部商業歷史」。山陝兩省商人為敬關羽,敘鄉誼,通商情而建的山陝會館是一部內涵豐富的商業文化大書。關羽作為山陝商人崇拜的偶像,他所代表的「忠義」和「誠信」美德,為山陝會館鍍上了一層耀眼的光芒,使這座商業會館超越了「義」與「利」的爭辯,打出了「誠信為本」、「義中取利」的商業道德宣言,成為商會文化之祖脈,商業規則之源頭,商務公開之標本,重義守信之典範。山陝會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成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南陽玉文化
南陽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享有中國玉都之稱。中華玉雕看中原,中原玉雕看南陽。南陽人自古愛玉、尊玉、崇玉、比德於玉,發展形成了內涵豐富的玉文化。自南陽發現第一件夏代玉鏟開始,南陽玉文化以獨特的精神氣度,闖出品牌,在新時代愈發流光溢彩,美輪美奐。
南陽市區北8公里的獨山,盛產美玉,產量居我國四大名玉之冠。南陽獨山玉的生產,歷史悠久。1959年在獨山附近發掘出土的商代和戰國時期用獨山玉製成的玉鏟和玉鑿,證明遠在4000年以前,南陽人祖先就已經在這里用玉石製作生產工具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便有記載:「南陽有豫山,山山出碧玉。」清光緒年間記載「予山產玉……北夏之民,多冶玉為生」,說明當時南陽獨玉的市場十分繁榮,玉加工已成為一種產業營生。
其實,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市就及時地對獨山玉礦進行了詳查,證實其為我國獨有的優質玉礦基地,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寶玉石學會——南陽寶玉石學會,此舉標志著我國玉文化產業在南陽率先樹起了興業大旗。之後,全國著名專家、學者齊聚南陽,連續多年舉辦寶玉石研討會,南陽師范學院還率先成立了獨山玉文化研究中心……
南陽書院文化
書院文化是南陽文化的一朵奇葩。書院教育,是南陽教育史上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宋至清,南陽境內先後建立過許多書院,其中影響最大的有包括卧龍書院在內的「十大書院」。
花洲書院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鄧州古城東南隅,系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知鄧時創建,並在此寫就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書院現存有享堂、景范亭、萬卷閣(藏書樓)及泮池、古井等清代建築。書院另存古碑28通,是研究鄧州及書院沿革的實物資料。創建千年來,花洲書院的性質一直未變,1905年被辟為鄧州高級小學堂,現為鄧州市第一高級中學。
卧龍書院,又稱「諸葛書院」、「孔明書院」,位於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躬耕故里南陽武侯祠之東孔廟之後院內,建於1309年春,據史書記載這是當時全國興建的四所書院之一。卧龍書院是為紀念諸葛亮躬耕南陽,弘揚其「淡泊寧靜」、「不求聞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而修建的廟學。從元至清,幾經興衰 ,卧龍書院曾為(封建社會)南陽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人才的培養做出過一定的貢獻。卧龍書院文化厚重,傳承和保持了我國古代書院的基本建築格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融書院、祠廟為一體的教育形式,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著名武俠小說家卧龍生(南陽鎮平縣人,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在古龍之前被稱為「武俠泰斗」,原名牛鶴亭。),少年時就讀於卧龍書院,後投身文學,逐以此為筆名。1957年以祖居南陽卧龍崗取筆名「卧龍生」一炮打響。
南 陽 曲 藝
南陽歷史悠久,民風淳厚,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素有「曲藝之鄉」、「民歌之鄉」、「民間故事之鄉」之稱。民間保存了一些獨特的習俗,沿襲至今,對於研究歷史學、社會學、美學、民間文學等,具有極其珍貴的價值。南陽曲藝形式多樣,素有:「書山曲海」、「曲藝之鄉」之稱。大調曲子、三弦書、鼓詞、槐書、鑼鼓曲、善書、故事植根深遠;河南墜子、評書廣為流傳;另有漁鼓、蛤蟆嗡、蓮花落以及相聲、山東快書、竹板書等形式。各曲種曲(書)目計約3千部篇。 明清時期,南陽市區先後有8所書院,清末至抗日前夕,南陽市區有小學達200多所,中學10餘所。南陽擁有八所高等學校、十四所中等專業學校,是中國農科院、中國林科院的科技示範市。200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南陽師專升格為南陽師范學院(河南文理學院),成為南陽歷史上第一所省屬全日制本科高等學校。2004年6月,南陽理工學院升本成功,成為南陽市第二所本科院校。2005年河南佛教學院批准成立,成為南陽市第三所本科院校。
2015年年末南陽市擁有研究生培養單位1個,擁有普通高等學校5所,成人高校1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87所,普通高中71所,初中學校433所,普通小學3716所,特殊教育學校10所。
南陽高等院校
1、南陽師范學院(本科)
南陽師范學院(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是2000年通過教育部批準的省屬全日制高等本科院校。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07年,2011年獲批為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2012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在辦學層次上實現重大跨越。2012年開始招收生物工程碩士,2015年開始招收物理學碩士(與鄭州大學聯合培養)。據2014年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教職工1500餘人,專任教師1100餘人,其中教授126人,副教授375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900餘人,其中博士229人,形成了合理的教師梯隊。學校有省級教學團隊一個,校級教學團隊13個,省級高校科技創新團隊1個。[5]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省管專家、獲曾憲梓獎教師等53名,外籍教師10名。有北大校長、中科院院士許智宏,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孫儒泳、張國偉,工程院院士張勇傳、楊士莪,著名作家二月河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90餘人為學院兼職教授。
2、南陽理工學院(本科)
南陽理工(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一所經教育部批準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市。學校前身是1987年創辦的南陽大學;1993年由國家教委正式批准建校,定名為南陽理工學院;2004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升格為本科院校,現已成為一所以工科為主,擁有工、管、文、理、法、醫、經濟、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普通本科高校。截止2014年5月,學校佔地1760畝,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有大型運動場2個,綜合體育館1座,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固定資產總值14702萬元;學校設19個教學院部、54個本科專業,在校普通本專科生和留學生20000餘人。
3、河南佛教學院(本科)
中國佛教發源地河南省,首所現代僧伽教育佛教高等院校成立。學院位於河南省桐柏縣龍潭河景區。2005年經國家宗教局批准開辦,學制為全日制四年本科,面向佛教界和社會招生。學院規劃用地面積25平方公里,現建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2006年6月-2010年10月歷時5年正式掛牌招。2011年2月25日~27日,學院首次招生考試。2012年4月8日,舉辦學院落成典禮暨佛像開光法會。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法師擔任院長。首招學僧40餘人。4年間將學習戒律、阿含、瑜伽、中印佛教史等佛學專業課程以及古代漢語、英語、計算機、宗教法規等課程。
4、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坐落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南陽。學校創建於1973年,時名五三一機械工業學校,1978年更名為中原機械工業學校,2001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為獨立設置的全日制高等學校,2010年被省政府確定為「重點支持建設的示範性高職院校」,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國家骨幹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學院佔地841畝,建築面積53.9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1440萬元,全日制在校生13000餘人。
㈣ 《三國演義》諸葛亮的資料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4)南陽嗣彩金融服務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從晉代開始,歷代都在給諸葛亮陞官晉爵,賜廟加號。晉封武興王;唐封武靈王,並賜廟;宋賜「英惠廟」,加號「仁濟」;元代則追封他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明代朱元璋欽定「帝王高」,選從祀名臣37人,漢末三國人物僅有諸葛亮一人被選中,「忠武侯與擁焉」。
1991年,經當地政府批准,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正式成立,區名取自轄區內的武侯祠(原為漢昭烈廟,昭烈為劉備死後的謚號)。武侯祠因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而得名,明初與昭烈廟合並,為蜀中著名的歷史旅遊名勝之一。
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亮庵」,位於河南南陽市卧龍區卧龍崗,始建於魏晉時期,是投魏之蜀漢故將黃權在諸葛亮躬耕地卧龍崗上修建而成的是紀念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
陝西省漢中市武侯祠,位於勉縣(沔縣),始建於公元263年,為最早的武侯祠(早成都武侯祠約50年),故而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