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市場 » 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基礎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基礎

發布時間: 2021-04-08 04:16:47

A. 我國農村金融基礎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狀況怎樣

農村金融基礎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①推動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截至2007年底,全國已建立農戶信用檔案7400多萬戶,評定信用農戶5000多萬戶,金融機構對已建立信用檔案的3900多萬農戶累計發放貸款9700多億元,貸款余額4800多億元。②農村地區支付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吸收了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社加入大額支付系統和小額支付系統;設立了農村信用社資金清算中心,專門辦理農村信用社匯兌和銀行匯票清算業務;鼓勵商業銀行代理農村信用社的支付結算業務;協調各地農村信用聯社加快開發和健全省內農村信用社通匯系統,增強農村信用社的結算功能等。③2005年開始試點的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有效解決了農民工返鄉攜帶大量現金的資金安全問題。

B.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特徵有哪些

農村金融需求具有很多特點,農村借貸主體具有多元化;農戶貸款的用途也是多方面的,有生產性貸款和生活性貸款等等。農村信貸分散而且額度很小,農村金融發展面臨成本偏高等特點。農村金融需求特徵也可以歸結為季節性、長期性、風險性等特徵。針對以上這些需求特徵,小編簡單總結一下幾個方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可抵押品少和交易成本高。對於廣大農村地區來說,普遍存在的借貸難的根源問題就是缺少抵押物。農戶手裡的土地只有經營權沒有所有權,不能用來抵押,農村住房作為農民的基本生活資料,不具備抵押資格;其他生活和生產用品的市場價值,不具備抵押價值。加之農村居住情況分散,金融需求品種較少且量小,導致農村金融網點少、規模小,農戶獲得借貸不僅有付息成本還包括交通成本以及其他成本。
二、缺少市場化的投融資主體。相對於城市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的建設而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基本是一片空白,所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金融需求無法與金融市場對接。加之農戶自身存在無抵押物的情況,所以導致無法像城市金融發展的那樣完善。
三、受季節性影響嚴重。農村地區的主要收入是依靠種植業,而種植業在很大程度上受天氣的影響。雖說近幾年的農業生產新技術的出現改變了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農業生產的季節性,但這種改變畢竟十分有限。大量的農業生產仍要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時節輪轉,而且在我國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狀態沒有徹底得以改變之前,農戶的信貸需求也仍然要在較長時期內沿襲「春貸秋還」的周期性交替。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導致農村金融需求呈現短、小、頻、急的典型特點。
四、收益低、風險高。首先目前我國農副產品仍主要是初級生產形式,加工增加值所佔比重較低,農業相關產業盈利低,決定了農村金融的低利性,與其他工商企業相比,這種現象很明顯。其次,農產品價格受市場影響較大,收益浮動,不穩定。一旦市場價格發生變動,就有可能給農戶的生產經營帶來巨大的損失,給農業借貸帶來較大的風險。

C. 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在什麼時候起步重大的發展政策或措施是什麼

一是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從「大一統」框架到多元化、多層次發展。農業銀行面向「三農」的股份制改革開始實施,農業發展銀行「一體兩翼」業務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農村信用社產權結構、經營機制和服務效率發生重大變化,各類資本投資設立的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涌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掛牌開業,以股份制主導、政策性與合作制為補充,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初步建立。

二是農村信貸資金從國家計劃供應到按市場原則優化配置。農村信貸資金的財政劃撥和計劃供應體制機制徹底打破,信貸規模由總量的指令性控制和層層下達指標,逐步轉向總量的指導性控制並根據風險指標實施市場化調節。農村商業性金融機構經過持續改革,公司治理架構初步建立,經營機制發生重大變化,風險管理明顯改善,支農資金由事前計劃、定向投放,逐步發展到適度錯位競爭、按客戶需求和市場信貸條件實施商業化配置,農村信貸資金市場化配置程度和配置效率顯著提高。

三是農村金融服務從簡單的「存貸匯」到多元化拓展。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從無到有、由點到面,持續向縱深推進,形成了以農村小額貸款、本外幣結算、銀行卡等品種較為豐富的產品體系,貸款上櫃台、ATM、網上銀行等較為便捷的服務方式,以及共同體擔保模式等符合農村實際的有效擔保途徑,政策性農業保險廣度和深度逐步拓寬,農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便利度明顯改善。

四是農村金融基礎服務體系從各個機構的分散運行到系統性整合完善。農村地區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成效顯著,農戶信用檔案和信用評價系統電子化建設啟動,覆蓋全國、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支付系統和支付手段逐步向農村金融機構延伸,農村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加強,農村信用環境逐步改善,農村中小金融機構資金匯路日趨暢通,「三農」支付日趨便捷。

五是農村金融監管從一般財政性管理到專業化的外部監管。農村金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制框架初步形成,明確了「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提高透明度」的監管新理念,踐行「准確分類―提足撥備―做實利潤―資本充足率達標」持續監管思路,農村金融監管制度逐步完善,分類監管和差別監管措施充分運用,上下集成聯動以及內部現場與非現場監管協作機制暢通,農村金融監管有效性明顯提升。

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農村金融已由最初的動員儲蓄、提供結算便利,逐步發展為配置「三農」資源、調節農村經濟、分散農業風險、打造誠信環境的重要行業。截至2007年末,全國縣域金融服務網點為12.4萬個,縣域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9.1萬億元,佔全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的23.4%。截至2008年9月末,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7.2萬億元,佔全部貸款余額的22.8%,其中農戶貸款1.6萬億元,農戶貸款覆蓋面達到34.6%,受惠農戶3億多;農業保險保費收入91.7億元,農作物承保面積3.4億畝,承保大小牲畜3700萬頭(只),承保家禽2.9億羽(只),為支持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D. 中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

由小變大 由弱變強

E. 09年銀監會出台關於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三年規劃,至11年末,成效如何

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末,全國已組建包括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等在內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615家,其中369家設在中西部省份。根據人民銀行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今年6月末,全國共設立了「只貸不存」的小額貸款公司336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