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市場 » 金融機構跨國化表現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金融機構跨國化表現

發布時間: 2021-04-05 20:18:28

『壹』 企業「全球化」「國際化」「多國化」「跨國化」階段有什麼不同表現分別舉例說明

跨國化、多國化、國際化、全球化階段是企業發展的四個等級階段。

跨國化階段的企業也可以成為地區存在性企業,即利用本土優勢向外輸出產品,其跨國目的主要為了爭取目的地市場,主要表現為市場導向性,市場的存在是企業活動的全部業務的核心,這種企業形態出現最早在十五世紀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多國化階段的企業可以成為地區發展性企業,本土優勢的影響力逐步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貨幣資本的約束力,企業本部對市場的控制力加強,同時市場的主要操作者是該企業的買辦或代理人,企業通過對市場消費的約束攫取利潤,其主要表現是輸出商品擁有技術代差,並可以用雄厚的資本地控制使原料輸出和勞務輸出極為廉價。

這種企業形態形成於十八世紀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在這里要區別於十五世紀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兩者名稱雖然相似,但企業生產方式和收入方式卻大相近庭,同時需要解釋的是雖然英帝國後來殖民地遍布全世界,但是形態方式依然是多個地區的組成而不是一體化的經濟發展模式。

國際化階段的企業則成為全球挑戰性企業,是完全脫離地區化的新形態,企業本身利潤的來源不在完全依靠社會平均勞動時間的差距來實現,商品輸出地的消費形態也煥然一新,企業極度重視技術優勢,市場也從和企業的約束關系轉變為控制關系,即消費者對生產者輸出的商品有一種趨之若鶩的心理。

融資本的輸出也從對地區約束行為轉變為引導行為,因為此時企業商品附加值極高,就需要有富裕的消費群體來購買,企業本部對各地區分支企業的能力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所以,這一階段企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具有壟斷性,這種典型的企業是二十世紀初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當然類似的後繼者也不計其數,但是作為現代互相協作的國際化生產方式,它無疑是開山鼻祖。

全球化階段的企業就可以稱為全球控制性企業,是國際化企業發展的成熟表現,企業完全脫離了對市場和資本的依賴,因為這是企業輸出的產品開始向消費者的必需品回歸,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開始脫離個價格因素,從而導向技術因素和服務因素。所以,企業的核心價值體現在高端技術和人力資源。

全球化這個概念是上世界七十年代最早在美國提出的,在當時布雷斯頓森林體系面臨奔潰的大背景下,各個壟斷企業為了維護既得利益,開始尋找可以擺脫高成本的生產體制。電子產品的出現衍生了人類知識產權的觀念,企業的發展也出現了改天換日的變化,地區之間的協作,演變成共同開發、共同生產、共同銷售。

所以,全球化企業最顯著的表現就是一體化體制,這個概念有些抽象,但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它的價值,即全人類全部與其企業的生產、經營、銷售存在密不可分的關聯,這種企業的代表就是當今的Microsoft微軟公司。

綜上所述,從時間和空間上企業發展也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經歷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但是始終都有一個最終的目的那就是利益最大化。在當今南北兩極分化的時代,絕大多數企業的發展和經營模式依然可以看見歷史再現的影子。企業的發展模式必須與其生產體制相適應,而不是盲目跟風,所以說,三年的工廠,十年的公司,百年的企業,是有道理的。

『貳』 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現是什麼

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金融全球化有其多種表現形式,為了便於觀察和理解金融全球化的表現形式,我們主要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進行分析。
1.金融全球化的微觀表現
從微觀層次來看,由於金融活動是投資者和融資者通過一定的金融機構、利用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場進行的資金交易活動,因此金融全球化就是金融活動的全球化。金融活動的全球化主要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本流動全球化。隨著投資行為和融資行為的全球化,即投資者和融資者都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選擇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資本流動也全球化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流動呈現出不斷加速和擴大的趨勢。特別是9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以前所未有的數量、驚人的速度和日新月異的形式使全球資本急劇膨脹。從國際債券市場的融資規模來看,包括銀行貸款、票據融資和債券發行三項業務的融資額,1973年為622億美元,1979年為1450億美元,年均增幅為15%;而進入90年代後,由1990年的4276億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5139億美元,年均增幅高達23.5%。在國際證券市場上,發達國家證券資本的年平均流出入總額,1976—1980年間為476億美元,而在1991—1994年間已增加到6311億美元。共同基金的融資規模更令人嘆為觀止,美國1970年的共同基金數為400個、資產總額約為448億美元,到1994年則相應增加到5300個和21000億美元。在全球外匯市場上,目前每天的交易量平均約為2萬億美元,比十年前增加了10倍。
第二,金融機構全球化。金融機構是金融活動的組織者和服務者。金融機構全球化就是指金融機構在國外廣設分支機構,形成國際化或全球化的經營。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應對日益加劇的金融服務業全球競爭,各國大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競相以擴大規模、擴展業務范圍和推進國際化經營作為自己的戰略選擇。進入90年代後,世界一些國家先後不同程度放鬆了對別國金融機構在本國從事金融業務或設立分支機構的限制,從而促進了各國銀行向海外的拓展。1997年末,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簽署「金融服務協議」,把允許外國在其境內建立金融服務公司並將按競爭原則運行作為加入該組織的重要條件,進一步促進了各國金融業務和機構的跨國發展。隨著近年全球競爭的加劇和金融風險的增加,國際上許多大銀行都把擴大規模、擴展業務以提高效益和增強抵禦風險能力作為發展新戰略,國際金融市場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跨國購並(即兼並和收購)浪潮。金融機構的並購與重組成為金融機構全球化的一個突出特點。全球金融業並購浪潮,造就了眾多的巨型跨國銀行。銀行並購使全球金融機構的數量減少,單個機構的規模相對擴大,銀行業的集中度迅速提高。據統計在2000年以資產排名的世界1000家大銀行中,前25家大銀行的資產佔1000家銀行資產的40%,而1996年僅為28%。
第三,金融市場全球化。金融市場是金融活動的載體,金融市場全球化就是金融交易的市場超越時空和地域的限制而趨向於一體。目前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已連成一片,全球各地以及不同類型的金融市場趨於一體,金融市場的依賴性和相關性日益密切。金融市場全球化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放鬆或取消對資金流動及金融機構跨地區、跨國經營的限制,即金融自由化;二是金融創新,包括新的金融工具、融資方式與服務方式的創造,新技術的應用,新的金融市場的開拓,新的金融管理或組織形式的推行。特別是信息通訊技術的高度發達和廣泛應用,全球金融市場已經開始走向金融網路化,即全球金融信息系統、交易系統、支付系統和清算系統的網路化。全球外匯市場和黃金市場已經實現了每天24小時連續不間斷交易。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有關匯率的政治、經濟信息,幾乎同步顯示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銀行外匯交易室電腦網路終端的顯示器上。遠隔重洋的地球兩端以億美元為單位的外匯交易在數秒鍾之內就可以完成。

『叄』 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體所從事的金融活動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展和深化的過程.它主要表現為這樣幾個特點:第一,發達國家及跨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主導地位.這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金融資本雄厚,金融體系成熟;調控手段完備,基礎服務設施完善;以發達國家為基地的跨國金融機構規模龐大,金融創新層出不窮;與之對應,全球金融規則也主要來自發達國家,這些規則總體上有利於其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利益最大化.第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術通道.當代發達的電子計算機技術為全球性金融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電子貨幣的普及,網路銀行和網上交易將突破國界在全球鋪開,全球金融市場越來越被連接成為一個整體,金融市場的同質性進一步提高.第三,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適應新技術條件下競爭的需要,同時亦為規避限制性法規和風險,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在發達國家率先出現金融創新活動.這既包括制度的創新,又包括工具的創新,例如信用制度的創新、股權衍生工具的創新等等.在金融創新的推動下,一方面融資證券化趨勢大大加強,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新的金融風險和不確定性.第四,金融資本規模不斷擴大,短期游資與長期資本並存.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隨著參與全球化的金融主體越來越多,全球金融資本不斷擴大.在這其中,既有長期投資的資本,也有短期投機的資本.目前,在全球市場中出入的國際投機資本大約有7.2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每年GDP總和的20%.應該說,長期資本的投入有利於一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而短期游資的逐利和投機,則易引發一國的金融動盪.

『肆』 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是怎樣的

你好!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是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勢之一。金融市場發展超越國界的限制,與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漸趨向全球一體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市場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和加速。主要表現在:①金融機構跨國化。不僅發達國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設立了大批的跨國銀行,而且發展中國家也在境外設立了一批離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機構。②金融資產經營國際化。歐洲貨幣市場、歐洲債券市場和全球性股票市場的建立,使人們可在離岸市場上經營世界任何一國的貨幣金融資產。③貨幣國際化。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已經蛻化,人們可以通過國際匯兌來轉移各國間的貨幣購買力。不僅美元、德國馬克、英鎊、日元可作為國際結算貨幣,而且還有大批中等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貨幣也逐漸成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朝著世界貨幣的方向發展。④現代信息網路全球化。現代信息革命在國際金融領域的普及和發展,使得各國間的資金調撥業務可以通過電訊設備在瞬間完成,從而使各國的金融市場在時間和空間上聯結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⑤價格信號趨同化。任何一國的利率和匯率明顯背離利率平價關系,都會導致社會游資在各不同國家之間的迅速流動,導致一國或數國外匯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從而使全球金融市場的價格信號趨向一致。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伍』 金融全球化的含義和表現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內在要求,同時又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將經濟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綜觀幾十年國際金融發展的歷史,金融全球化已成為其最重要、最顯著的特徵。金融全球化從整體上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發展,帶來了眾多的利益。金融全球化之所以成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名詞,備受各界人士廣泛關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現代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傳導與金融全球化的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在金融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與其相伴的蔓延效應使金融危機迅速擴散,產生巨大的波及和放大效應,國際金融動盪已成為一種常態。金融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對世界各國利弊兼而有之,機遇與風險相伴。加入WTO後,我國經濟將全面融入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之中。深入認識金融全球化、把握金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應對金融全球化的新挑戰,已經成為我們無法迴避的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金融全球化的含義與主要表現形式

(一)金融全球化的含義

「金融全球化」是近二十年來人們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名詞,也是整個世界日益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究竟什麼是金融全球化?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術界尚無統一的定義。歸納起來,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
1.核心論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然帶來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認為正如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一樣,金融全球化也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但金融全球化又有其自身規律和豐富內容。從金融本身的發展規律來看,推動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動因是西方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信息技術、融資證券化和金融創新的發展。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組成部分,但它同時又是相對獨立於並在很大程度上背離實質經濟的全球運動。與實質經濟無關的國際資本流動大多屬於投機性資本流動,它們不僅無助於反而有悖於實質交易和投資的運動,並往往成為實質經濟的不穩定和破壞性因素。[2]
2.趨勢論

金融全球化是一種趨勢,是指因全球范圍內金融管制放鬆和金融業開放加速而使國別資本得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的趨勢;是資金或資本或金融服務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大量和自由流動,最終形成全球統一金融市場、統一貨幣體系的趨勢。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金融一體化緊密相關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金融一體化從不同側面推動了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是指一國國內金融管制的解除,包括利率自由化、銀行自由化、金融市場自由化等;金融國際化包括各國銀行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發展境外金融中心與外幣拆放市場、資本項目的放開等等,反映其程度的關鍵是資本項目是否放開;金融一體化是指國內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相互貫通,並以國際金融中心為依託,通過信息網路和金融網路形成全球統一的、不受時空限制的、無國界的全球金融市場,不僅各市場之間的相關性提高,而且金融危機也全球化了。[3]
3.過程論

金融全球化是一個過程,是各國經濟與金融的相互依存關系因國別資本或金融服務可以迅速地、大量地和基本上不受限制地跨國界流動而變得日益密切的動態過程;是全球金融活動和風險發生機制聯系日益緊密的一個過程;是全球化進程中資本積累的金融化,是一個客觀歷史過程。之所以把金融全球化表述為是全球金融活動和風險發生機制聯系日益緊密的一個過程,這是因為:一是金融全球化不僅是一個金融活動越過民族國家藩籬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風險發生機制相互聯系而且趨同的過程;二是金融全球化是一個逐步削弱民族國家經濟權利的過程,無論是對發展中國家還是對發達國家,概莫能外;三是它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這既表現為它在范圍上是逐漸擴展的,而且表現為它在程度上是不斷加深的。金融全球化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的過程,盡管它在給全球各國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會帶來極大的不安定因素,盡管它的發展歷程可能存在曲折,但總體說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4]
4.一體化論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的金融活動趨於一體化,一國的金融活動與其他國家金融活動密切相關,各國貨幣體系和金融市場之間日益緊密的聯系,國際金融市場日趨一體化;金融全球化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需要,既是經濟全球化的一部分,也是指資金在全球范圍內籌集、分配、運用和流動,包括國際金融機構及各國貨幣的交叉使用。金融全球化的目的是統一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貨幣,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市場化是金融全球化的基礎,從金融市場的基本要素來看,金融全球化包括金融機構國際化、金融業務國際化和貨幣國際化;從金融市場的結構來看,金融全球化包括貨幣市場國際化、資本市場國際化、外匯市場國際化以及歐洲貨幣市場的形成與發展。[5]

法國學者弗朗索瓦·沙奈認為,金融全球化是指各國貨幣體系和金融市場之間日益緊密的聯系。這種聯系是金融自由化和放寬管制的結果,但並沒有取消各國的金融體系,它們只是以「不充分」或「不完全」形式使其一體化並形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有三個特點:首先,它有明顯的等級之分,美國的金融體系支配著其他國家的金融體系,這是美元的地位以及美國的債券和股票市場的規模所決定的,各國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以及它們之間的競爭並未消失,甚至被金融自由化和放寬管制激活了;其次,這個整體的各個監管和監督機構是無能為力和不負責任的;再次,這個整體的各個市場的統一是由金融交易者根據各市場不同程度的差別進行交易來實現的。[6]
5.綜合表述

上述定義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金融全球化進行了界定,但是各個定義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交叉,實際上在上述定義中有一些觀點都是共同存在的,只是強調的程度不同而已,例如金融全球化在經濟全球化中居於核心地位、金融全球化是一種趨勢、金融全球化是一個過程、金融全球化是世界各國或地區金融活動趨於一體化,等等。由此可見金融全球化具有廣泛的內涵,它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因此,我們認為,可以表述為: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金融業跨國境發展而趨於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是全球金融活動和風險發生機制日益緊密關聯的一個客觀歷史過程。
(二)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金融全球化有其多種表現形式,為了便於觀察和理解金融全球化的表現形式,我們主要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進行分析。
1.金融全球化的微觀表現

從微觀層次來看,由於金融活動是投資者和融資者通過一定的金融機構、利用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場進行的資金交易活動,因此金融全球化就是金融活動的全球化。金融活動的全球化主要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本流動全球化。隨著投資行為和融資行為的全球化,即投資者和融資者都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選擇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資本流動也全球化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流動呈現出不斷加速和擴大的趨勢。特別是9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以前所未有的數量、驚人的速度和日新月異的形式使全球資本急劇膨脹。從國際債券市場的融資規模來看,包括銀行貸款、票據融資和債券發行三項業務的融資額,1973年為622億美元,1979年為1450億美元,年均增幅為15%;而進入90年代後,由1990年的4276億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5139億美元,年均增幅高達23.5%。在國際證券市場上,發達國家證券資本的年平均流出入總額,1976—1980年間為476億美元,而在1991—1994年間已增加到6311億美元。共同基金的融資規模更令人嘆為觀止,美國1970年的共同基金數為400個、資產總額約為448億美元,到1994年則相應增加到5300個和21000億美元。在全球外匯市場上,目前每天的交易量平均約為2萬億美元,比十年前增加了10倍。

第二,金融機構全球化。金融機構是金融活動的組織者和服務者。金融機構全球化就是指金融機構在國外廣設分支機構,形成國際化或全球化的經營。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應對日益加劇的金融服務業全球競爭,各國大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競相以擴大規模、擴展業務范圍和推進國際化經營作為自己的戰略選擇。進入90年代後,世界一些國家先後不同程度放鬆了對別國金融機構在本國從事金融業務或設立分支機構的限制,從而促進了各國銀行向海外的拓展。1997年末,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簽署「金融服務協議」,把允許外國在其境內建立金融服務公司並將按競爭原則運行作為加入該組織的重要條件,進一步促進了各國金融業務和機構的跨國發展。隨著近年全球競爭的加劇和金融風險的增加,國際上許多大銀行都把擴大規模、擴展業務以提高效益和增強抵禦風險能力作為發展新戰略,國際金融市場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跨國購並(即兼並和收購)浪潮。金融機構的並購與重組成為金融機構全球化的一個突出特點。全球金融業並購浪潮,造就了眾多的巨型跨國銀行。銀行並購使全球金融機構的數量減少,單個機構的規模相對擴大,銀行業的集中度迅速提高。據統計在2000年以資產排名的世界1000家大銀行中,前25家大銀行的資產佔1000家銀行資產的40%,而1996年僅為28%。

第三,金融市場全球化。金融市場是金融活動的載體,金融市場全球化就是金融交易的市場超越時空和地域的限制而趨向於一體。目前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已連成一片,全球各地以及不同類型的金融市場趨於一體,金融市場的依賴性和相關性日益密切。金融市場全球化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放鬆或取消對資金流動及金融機構跨地區、跨國經營的限制,即金融自由化;二是金融創新,包括新的金融工具、融資方式與服務方式的創造,新技術的應用,新的金融市場的開拓,新的金融管理或組織形式的推行。特別是信息通訊技術的高度發達和廣泛應用,全球金融市場已經開始走向金融網路化,即全球金融信息系統、交易系統、支付系統和清算系統的網路化。全球外匯市場和黃金市場已經實現了每天24小時連續不間斷交易。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有關匯率的政治、經濟信息,幾乎同步顯示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銀行外匯交易室電腦網路終端的顯示器上。遠隔重洋的地球兩端以億美元為單位的外匯交易在數秒鍾之內就可以完成。

『陸』 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具體表現: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柒』 金融全球化表現在那些方面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體所從事的金融活動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展和深化的過程。它主要表現為這樣幾個特點:第一,發達國家及跨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主導地位。這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金融資本雄厚,金融體系成熟;調控手段完備,基礎服務設施完善;以發達國家為基地的跨國金融機構規模龐大,金融創新層出不窮;與之對應,全球金融規則也主要來自發達國家,這些規則總體上有利於其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利益最大化。第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術通道。當代發達的電子計算機技術為全球性金融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電子貨幣的普及,網路銀行和網上交易將突破國界在全球鋪開,全球金融市場越來越被連接成為一個整體,金融市場的同質性進一步提高。第三,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適應新技術條件下競爭的需要,同時亦為規避限制性法規和風險,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在發達國家率先出現金融創新活動。這既包括制度的創新,又包括工具的創新,例如信用制度的創新、股權衍生工具的創新等等。在金融創新的推動下,一方面融資證券化趨勢大大加強,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新的金融風險和不確定性。第四,金融資本規模不斷擴大,短期游資與長期資本並存。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隨著參與全球化的金融主體越來越多,全球金融資本不斷擴大。在這其中,既有長期投資的資本,也有短期投機的資本。目前,在全球市場中出入的國際投機資本大約有7.2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每年GDP總和的20%。應該說,長期資本的投入有利於一國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而短期游資的逐利和投機,則易引發一國的金融動盪。

『捌』 資本全球化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具體表現: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玖』 資本全球化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趨勢:
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
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
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具體表現: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拾』 金融全球化對金融機構經營活動有何影響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和地區放鬆金融管制、開放金融業務、放開資本項目管制資本在全球各地區、各國家的金融市場自由流動,最終形成全球統一的金融市場、統一貨幣體系的趨勢。金融全球化會帶來金融機構的全球化和金融業務的全球化。 (1)金融機構國際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的國際化步伐加快,世界上出現了一大批跨國銀行和跨金融公司。許多本國的金融機構紛紛走出國門,大量外國金融機構不斷開辟國內市場,跨國金融機構蓬勃發展,形成全球范圍的經營網路。至90年代以後,跨國金融機構紛紛從事跨國兼並收購活動,不僅包括同業的聯合,還包括跨業務范圍的兼並。這些兼並收購活動使金融機構向著巨型化、復合化、國際化發展,加速了金融機構國際化的進程。(2)金融業務國際化,金融業務的國際化主要體現為金融機構在全球范圍內調度資金,經營各種業務,不受國界的限制。世界各國不斷放鬆了資本流動的限制和外匯管制,取消了非居民購買本國國債和貨幣市場票據的限制,開放了國際銀團貸款,金融創新如期權、貨幣互換、利率互換和票據發行便利等金融衍生工具從一開始就是國際性的。跨國銀行機構還通過其在國外分支行使國內業務多元化、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