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市場 » 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

發布時間: 2021-04-02 04:03:59

A. 為什麼要堅決糾正脫離實體經濟需要的偽金融創新

近日財經領域最受關注的關鍵詞是「防風險」和「助實體」。比特幣等所謂「虛擬貨幣」危害和風險不斷顯現,招致監管重拳;「一行三會」有關負責人在「2017金融街論壇」上圍繞金融改革與發展釋放重要信號,金融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天職,防止脫實向虛。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金融創新要服務於實體經濟,要符合監管要求,對那些披著「創新」外衣的偽金融創新行為甚至是非法金融行為必須重拳出擊、及時遏制

B. 金融體系內,實體經濟可以怎麼理解

科技為金融賦能,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善林金融始終堅持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公司的天職,也是善林金融全公司服務的宗旨。科技力量助力善林金融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善林金融藉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實現金融資源更加合理的配置。

C. 為何要堅持立足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

據報道,11月17日央行發布《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明確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應該立足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本質要求。

加強對企業債務風險、銀行資產質量和流動性變化情況、房地產市場、互聯網金融、跨境資金流動、跨行業跨市場風險等領域的風險監測和防範,按照產品類型而非機構類型統一規則,減少監管套利,按照穿透性原則強化宏觀審慎管理和功能監管,實現監管全覆蓋。

加快完善存款保險風險監測和早期糾正機制,充分發揮存款保險市場化風險化解機制的作用。積極規范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完善市場運行規則,健全市場化、法治化違約處置機制。堅持綜合施策,有效處置金融風險點,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希望金融行業可以促進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

D. 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有哪些舉措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E. 如何向實體經濟聚力發力 經濟日報

深化供給側改革 激活實體經濟
振興實體經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分專門強調,「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那麼,如何深化供給側改革,激活實體經濟?在這一過程中,要著力疏通結構梗阻,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和優化資源配置機制,推動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充分釋放有效供給,著力滿足有效需求和潛在需求,實現供需匹配和動態均衡發展。一是進一步化解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緊緊抓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更多地通過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實現市場出清。要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等標准,淘汰一批重點行業的落後產能,創造條件支持企業間兼並重組,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提高企業效益、市場競爭力和行業集中度。二是推動互聯網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分享經濟、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壯大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三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狠抓農產品標准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提升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四是深化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改革、流通體制改革,加快能源等資源要素的價格改革,建立健全要素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
完善金融體系 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為此,要綜合考慮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聯動有效性,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一是積極打造源頭活水,引導金融活水更好地澆灌實體經濟,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推動資金更多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二是加快建立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利益聯動機制,加快發展各種自擔風險的區域性小型金融機構、社區金融服務組織、村鎮銀行等金融主體,服務廣大中小企業、創新型企業發展,健全金融市場機制,引導資金向實體經濟領域轉移。三是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積極發展直接融資服務的平台和通道,拓展實體企業融資空間。
加強財稅力度 支持實體經濟
要通過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和各類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同時也要激勵企業自身內部降本增效。一是大力推進清費正稅改革,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率,全面落實服務業「營改增」,提高直接稅比重,切實減輕實體經濟負擔。二是加大財稅信貸等優惠力度,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抵扣、貸款貼息、加速折舊等多種支持方式,支持實體企業特定生產製造與研發活動,增強企業創新的積極性。三是促進企業降本增效,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鼓勵企業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組織和新流程等,加強管理創新,提高實業投資回報。
擴大有效需求 對接實體經濟
要通過補短板、挖潛力、增優勢,著力擴大有效需求特別是內需,倒逼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改善市場發展預期,提振實體經濟發展信心。一是積極增加有效投資,更好發揮政府資金對社會資本的帶動作用和放大投資的乘數效應,加快補短板項目建設,支持新型城鎮化、產業升級、重大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務建設等,立足長遠實現投資綜合效益提升。二是在加快傳統消費擴容升級的基礎上,不斷提升綠色消費、信息消費等熱點和亮點,擴大服務消費規模,改善消費環境,以更優品質的產品、更加豐富的業態、更加便利的服務,引領和創造消費需求,促進消費在結構升級中釋放增長潛力。三是在增強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出口競爭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培育智能製造、新能源設備等領域新的出口增長點,推動服務貿易業態創新,促進服務貿易與商品貿易融合發展,拓展出口增長空間。
優化發展環境 助推實體經濟
要進一步釐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繼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健全完善市場體制機制,打造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保障實體企業在公平公正環境中贏得國際競爭力。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向服務型政府轉型,全面實行清單管理制度,切實做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是加快壟斷性行業和國有企業改革,在市場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創造條件,逐步建立法治化的市場體系,打通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實體經濟合理流動的通道。三是圍繞政務、市場、開放、設施、社會和法治環境等企業最關心的問題,建立統一透明、有序規范、責權明確的市場監管機制,強化產權保護,規范市場秩序,激勵企業家精神,完善創新創業生態,推動企業做強新製造、發展新服務、創造新供給。

F. 為什麼金融企業要為實體經濟服務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取得了長足進展,也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但這些年金融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金融中心城市遍地開花、產權和衍生品交易所多如牛毛、居民理財產品爆發式的增長、民間借貸和融資銀行過分膨脹等。
2、金融業脫離實體經濟自我循環、自我創新、自我膨脹,導致了資本配置失衡,產業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出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出現了空心化趨勢。虛擬經濟虛胖必然助推和加速金融資本、資產、資源的泡沫化,同時也導致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微小企業融資困難。產業資
金流失、實體經濟失血,國民經濟虛弱萎縮。在這種情況下,有形商品與無形商品變相證券
化、債權化、資本化,所以地下的影子經濟和金融虛擬經濟激進發展,正在極大地沖擊實體
經濟,導致經濟目前過度投機化、超前虛擬化、人為空心化。
3、金融業必須面向實體經濟。因為金融來自實體經濟,金融業的發展必須與實體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經濟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非實體經濟因素,如金融證券、債券、房地產和金融投機交易,只要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對經濟是有利的;但如果嚴重脫離資本和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必然會導致虛假繁榮和泡沫經濟。

G. 為什麼金融機構要為實體經濟服務

金融機構要為實體經濟服務原因如下:


1、是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完善產業鏈條,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從資本的逐利性角度來講,只有產業鏈完善了,產業集群形成了,對資本才有吸引力,建議對清遠傳統優勢支柱企業,如陶瓷、水泥、有色再生金屬等,採取聚集優勢企業,完善產業鏈,做大產業規模的方式,提升競爭力,以不斷增強產業對資本的吸引力。

2、是加大對引進金融機構的政策引導,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對於近年來新進金融機構,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加大政策引導,引導其將資金投入到促進清遠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領域,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同時,政府相關部門要健全激勵約束機制,除鼓勵外來金融機構來清遠設立機構外,還要建立對應的約束機制,例如設定存貸比、小微企業貸款增速等年度考核指標,促進其加大對清遠經濟的支持力度,對於年度考核不達標的機構,限制其在清遠地區的後續設點。

3、是在「引進來」的同時,要積極鼓勵本土金融機構「走出去」,加大區域金融輻射,拓展資金。更多資訊來源炎黃財經

H. 為什麼金融業要為實體經濟服務

善林金融表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亦是其天職和宗旨。服務實體經濟不僅能夠有效防範金融風險,也能促進實體經濟的成長,使實體經濟迸發出勃勃生機。

I. 為何說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

據報道,步入2018年,伴隨著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對於中國資本市場也必將提出更高的要求,2018年資本市場將繼續推進防風險、促改革,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動能。

分析人士表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展望2018,隨著資本市場配套制度的不斷升級完善,服務好實體經濟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