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市場 » 花旗集團金融產品公司收購不良資產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花旗集團金融產品公司收購不良資產

發布時間: 2021-04-01 10:43:51

⑴ 請列舉出我國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並分別說出收購那些國有銀行不良資產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 對應 中國建設銀行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 對應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 對應 中國銀行
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 對應中國農業銀行

⑵ 國內首家負責收購並經營金融機構剝離的本外幣不良資產的資產管理公司是哪家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於1999年4月,是經國務院批准,為有效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推動國有銀行和企業改革發展而成立的首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
經營范圍包括:收購並經營金融機構剝離的本外幣不良資產; 追償本外幣債務; 對所收購本外幣不良貸款形成的資產進行租賃或者以其他形式轉讓、重組; 本外幣債權轉股權,並對企業階段性持股;資產管理范圍內公司的上市推薦及債券股票承銷;經相關部門批準的不良資產證券化;發行金融債券,向金融機構借款;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等監管機構批準的其他業務。

⑶ 收購擔保公司的不良資產如何實現處置

我認為出現不良以後,擔保公司應該承擔連帶責任,擔保公司把反擔保的處置掉可以部分化解風險,這時候擔保公司就有了處置權,如果擔保公司將債權賣給資產管理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可以處置抵押物來變現

⑷ 列舉出我國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並分別說出收購那些國有銀行不良資產

我國於1999年先後設立了華融、長城、信達、東方4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分別收購、管理和處置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的部分不良資產,共接收四大國有商業銀行1.4萬億元不良資產。在這過去的10年裡,4家資產管理公司已經完成政策性不良資產收購任務,並為國有商業銀行的成功改造和上市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有效化解了金融風險。本文主要通過闡述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狀況和資產管理公司運作情況來分析資產管理公司在我國國有銀行改制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是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發展的關鍵年,4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經營年限是10年,2010年到期,改革方案已經報到國務院,正在等待批復。國新資產管理公司的成立,無疑對市場有會有巨大影響。國新資產管理公司將更偏重政策性國有資產的有關處置,而原有的4家資產管理公司將更趨向商業化運作。
關鍵詞 資產管理 不良貸款
進入21世紀,金融全球化趨勢愈加明顯,一方面使全球金融市場的效率普遍提高,另一方面也使風險隨之加大。20世紀90年代後期,一些國家和地區相繼爆發金融危機,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給中國政府和金融界極大地警示。中國政府審時度勢,在1999年先後成立了信達、華融、東方、長城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其職責是接受、管理和處置從國有商業銀行剝離的不良金融資產,任務是「化解金融風險,支持國有企業改革」。
一、我國銀行不良資產對經濟和金融的影響
我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金融,穩定幣值是十分重要的貨幣政策目標,而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又是金融改革的關鍵。在我國還未加入WTO之前,國企高負債和銀行不良資產,使銀行市場化、商業化和國際化面臨最大障礙,是威脅國家金融安全的重要隱患,也是影響國家經濟安全,危及國民經濟正常進行的一個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1.國企的高負債與銀行貸款回收困難惡心循環,使按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提高效率的目的難以實現,也制約著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規范的債權債務硬約束機制的建立。我國銀行的不良資產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宏觀經濟環境又是不良資產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歷史原因,一些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債務負擔過重,這不僅使銀行承擔著潛在的風險,而且還成為國企發展的嚴重障礙。由於企業負債累累,對銀行貸款依存度太高,甚至趟在銀行身上過日子。企業債務越滾越多,相當部分企業面對債台高築的局面已沒有還款的積極性;部分企業借轉制之機,以分立、合資、改組成立新公司「金蟬脫殼」,以承包租賃為名懸空銀行
債務,以破產方式「重債纏身,舢板逃命」;部分企業先分立後破產,破產時不通知銀行,破產前轉移資產,使銀行的債務懸空。
2.銀行是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資產業務、債務業務、中間業務是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資產質量好壞舉足輕重,大量的不良資產使銀行經營狀況惡化;資本金逐年下降,銀行實力被削弱,商業化改革受到很大影響,生存發展受到很大制約。不良資產問題,把銀行壓得喘不過氣,有的銀行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用以貸還息的辦法,雖然可以暫時掩蓋矛盾,但卻更增加了不良資產,日積月累,變成惡心循環。
3.銀行的信用度降低,形象變差,資信已受到日益嚴重的沖擊。由於銀行的不良資產質量差,國際化程度低,國際上的信譽也受到影響,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資產使我國幾大商業銀行在國際上信譽程度受到極大地影響,銀行的實力和形象變差,加之一些別有用心的國際上銀行的評級機構在利用我國這兩個問題大做文章,使我們的信用等級評級低,特別是在加入WTO前夕,國有商業銀行必須有較強的競爭力,否則就有被淘汰的危險,加之不良資產產生隱藏著銀行體系的資產流動與支持問題,那種靠國家信用支持而掩蓋的這一問題只會帶來潛在的銀行信譽危機,迫使銀行增發票子,如果不採取措施只會使銀行資金循環停滯,應變能力被削弱和企業債務負擔增加更快,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矛盾會不斷加深。
二、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置方法
不良貸款是影響中國金融系統安全運行之大敵,始終是金融業的一塊心病。不良貸款問題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安全性、流動性及盈利性,所以不良貸款的處置成為銀行業面臨的首要問題,關於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處置方法,國內主要採取以下三種:一是銀行自行處置。一般通過協議清收、訴訟清收等方式,取得借款企業資產,然後再處置「抵債資產」;二是資產證券化。其實質是將一系列未來收入的現金流所產生的應收賬款,按照協商確定的價格出售給實施證券化的特設機構(SPV),該應收賬款經過證券包裝後,由SPV據此發行有較高投資級別的證券來進行籌資的過程;三是政府參與不良貸款的剝離。1999年到2000年,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根據國務院、財政部有關規定,將部分不良資產剝離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資產管理公司在處置不良資產過程中,財政部之要求收回貸款本金部分即可。

⑸ 中國幾家資產管理公司分別接受哪幾家銀行剝離的不良資產

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接收中國銀行不良資產。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接收中國建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部分。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接收中國工商銀行部分。

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接收中國農業銀行的不良資產。

(5)花旗集團金融產品公司收購不良資產擴展閱讀:

四家AMC自成立以來主要進行了三次大的不良資產接收。

中國四家AMC(資產管理公司:華融,信達,東方,長城)自成立以來主要進行了三次大的不良資產接收。

第一次是1999年,國家將四大商業銀行及國家開發銀行近1.4萬億元不良資產剝離至四家AMC,採取的是賬面價值收購方式。

第二次是2004年5月22日,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進行了第二次不良資產剝離。這次剝離的特點是部分資產不按賬面價值轉移,而是由財政部給出一個適宜的價格比例。

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剝離2787億元可疑類貸款整體打包出售,信達公司在一級市場中標;中國銀行1424億元、建設銀行569億元以及交通銀行)640億元的損失類貸款委託東方公司和信達公司處置。

第三次是2005年進行了第三次不良資產剝離。工商銀行4500億元可疑類貸款分作35個資產包,按逐包報價原則出售,華融公司中標226億元,信達公司中標580億元,長城公司中標2569億元,東方公司中標1212億元;

工商銀行2460億元損失類貸款委託華融公司處置。截至2005年第3季度,四家AMC已經累計處置第一次剝離的不良資產7366.6億元,處置進度已完成58.71%。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不良資產剝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產管理公司

⑹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是按原價收購銀行不良資產嗎例如信達收購工行100億不良資產,信達是給工行100億嗎

原價收購。。。他們腦子進水了么?一般來說,一年的應收賬款在會計可以9折計提,一年到三年的可以8折乃至7折計提。這還是認為可收回的,那些企業自身償付能力值得懷疑的,已經被認定是不良資產的壞賬折扣率恐怕更低。

⑺ 境外企業能否受讓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不良資產包有無相關法律依據呢

可獲有限制受讓。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得向境外投資機構轉讓債務人、保證人為國家機關的債權;不得向境外投資機構轉讓債務人、擔保人是國家軍事機關(機構)的債權;向境外投資機構轉讓債務人、擔保人是國有企業債權的,須經當地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或政府批准。同時,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向境外投資機構轉讓債權的,需向財政部(各地專員辦)、外匯管理局報備或報批,在獲得對應的資金來源證明、使領館商務證明以及結匯指標後方可實施收購。此外,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向境外投資機構轉讓債權的,一般不允許以協議轉讓方式實施,且需要具備外事公證資格的公證機構進行現場公證(律師見證無效)並出具中英(法)文公證文書。

⑻ 花旗銀行 真的 破產了嗎

據稱花旗財報負資產按揭可能高達754億美元 花旗將申請破產保護

花旗集團:作為全球化金融服務公司,在100多個國家約為2億客戶服務,包括個人、機構、企業和政府部門,提供廣泛的金融產品服務,從消費銀行服務及信貸、企業和投資銀行服務到經紀,保險和資產管理。現旗下公司主要有花旗銀行、旅行者人壽和養老保險等。1902年5月,花旗銀行是首家在中國開業的美國銀行,目前是中國最具全球性的外資銀行。

據報道,華爾街目前盛傳花旗集團有可能申請破產保護,因為該公司並沒有收到來自中東投資者,特別是阿布扎比投資管理局75億美元的投資。

這一傳聞真假尚難判斷,但似乎像是某些交易機構為操作花旗短期股價而放出的虛假消息。花旗集團為平衡資產負債表正在積極地做著努力,其宣布獲得阿布扎比基金投資已超過一個月,且上周宣布的29億美元公開市場增發股份已經被搶購一空。

花旗上周的業績報告顯示,相關次按的撥備達181億美元,使虧損達98.3億美元,這兩個數字使花旗成為次貸危機中受傷最重的銀行之一。業績報告出台之後,標准普爾將花旗的信貸評級降為AA-。

而一位摩根士丹利不願意公開姓名的分析師表示,「花旗財報埋伏著很多炸彈,僅負資產按揭一項可能就相當嚴重。」

在國內消費信貸方面,花旗產生了41億美元的損失,主要包括6.9億美元的高等級信貸凈損失和33.1億美元的凈貸款損失准備。信貸損失的增加主要包括一次住房按揭和二次住房按揭的違約率增長,以及未保護的個人貸款、信用卡和汽車貸款等方面。

目前花旗的一次樓按和二次樓按的信貸規模一共2144億美元。業績報告上的LTV指標 (指樓按對樓宇價值的比率)顯示花旗按揭有很大的比例已經暴露於風險之中,樓價下跌將對銀行產生很大影響,一次、二次樓按可能變為負資產按揭的規模高達754億美元。

如果經濟陷入衰退,隨著消費者無力償還信用卡和汽車貸款,花旗和其他銀行可能需要計入更多虧損,為此,花旗在第四財季計提74億美元潛在貸款損失准備金可能遠遠不足。

另悉,花旗集團現正在英國裁去400名投資銀行事業員工。

報道指出,此為花旗在全球裁去4200人的一部分。目前花旗在英國約有1.1萬名員工。

而除英國的部分外,其餘裁員可能為美國的消費金融事業、印度及亞洲其他地區。花旗集團發言人丹努南未回復媒體的訪問電話。和訊

美國銀行欲賣建行股權救急

受次貸危機影響,參股中資銀行的外國銀行開始考慮出售持有的中資銀行部分股權,來拯救其因次貸危機而重創的資產負債表。有報道稱,美國第二大銀行——美國銀行已表示,正考慮兌現持有的中國建設銀行部分股權。

此前,新加坡國有投資機構淡馬錫控股已於去年減持2.8億股建行H股和10.82億股中國銀行H股,共套現7.92億美元。

將持股中資銀行的外資銀行名單排列起來就像是次按危機「受害名人錄」。除了美國銀行,名單中還包括花旗集團、匯豐控股、蘇格蘭皇家銀行和瑞銀集團。

另有報道稱,匯豐控股和花旗集團,有意提高其在中資銀行的持股比例。瑞銀集團中國證券交易主管表示,外資機構面臨兩難,即出售持有的股份套現,還是繼續在中國和新興市場加大投資,來彌補其他地方損失。

⑼ 案例:花旗集團收購中國銀行不良資產對於投資國和東道國分別有什麼影響

都已經是05年的事情的,影響其實就是國有資產流失到個人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