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市場 » 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創新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創新

發布時間: 2021-03-31 00:29:28

Ⅰ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內容主要包括哪些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關鍵任務是加快體制機制創新,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具體來看:一是以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為前提,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和保護力度,加快土地、資本、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改革配置,營造農業創業與就業 的良好環境;二是毫不動搖地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民的主 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維護農民土地和集體資產權益;三是要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使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四是要加快 要素市場改革,滿足新型主體對要素市場發展的需求;五是完善土地 流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和服務體系,創新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成長和發展機制。

Ⅱ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哪些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其中,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是家庭經營,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是合作經營、集體經營或者企業經營。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相對於傳統農業經營主體(經營幾畝地的小農戶)而言的,其經營規模較大,收入水平更高,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程度更高。

專業大戶實現了規模化經營,但還沒有實現集約化經營,雖然提高了家庭收入水平,但對提高土地生產率和促進農業持續發展沒有多大幫助,是一個過渡形式。

家庭農場可以把規模經營與集約經營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農地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增加農民收入,應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經營主體。

(2)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創新擴展閱讀:

我國全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1、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

扶持一批一二三產業融合、適度規模經營多樣、社會化服務支撐、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農業部的初步計劃是2018年培養100萬以上新型職業農民。

2、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現代園區建設。

在今年已經批准創建4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基礎上,2018年再建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擇優支持一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示範園區(基地)。

3、支持農產品初加工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抓好落實財政支持、稅費減免、設施用地、電價優惠這些政策,重點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加工,同時要對深耕深松、機播機收、疫病防控等生產性服務給予補助。

4、開展信貸支農行動。

綜合運用稅收、獎補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加快向市縣延伸,2018年爭取實現主要農業縣全覆蓋,要求對新型經營主體的農業信貸擔保余額占總擔保規模比重達到70%以上。

5、深入實施農業大災保險試點。

實施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試點,研究出台加快發展農業保險的指導意見,推動保障水平覆蓋全部生產成本。

Ⅲ 如何讓金融活水流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造業指製造資源(物料:產品製造、能源、技術、原料采購、設備、工具、訂單處理、資金、批發經營、信息力等)按照市場要求通製造程轉化供使用利用型工具、工業品與消費產品行業 製造業直接體現家產力水平區別發展家發達家重要素製造業世界發達家(developed countries)民經濟占重要份額 根據產使用物質形態製造業劃離散製造業流程製造業 製造業包括、設計、倉儲運輸

Ⅳ 如何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

013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構建集約化、專業化、宅基地使用權,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組織化,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集體收益分配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Ⅳ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什麼主體包括哪些類型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指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有利於有效化解這些問題和新挑戰,保障農業健康發展。

(5)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創新擴展閱讀

一是經營主體類型發展不均衡。從經濟效益來看,以經濟作物、休閑農業等為主的新型經營主體收益高於以糧油種植為主的新型經營主體。現階段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類型不均衡,以糧油為主的經營主體發展緩慢,以經濟作物或休閑農業為主的經營主體發展速度較快。

二是基礎設施配套落後。目前,仍存在大型水利設施失修、小型水利設施陳舊、運營效率低下等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

地形條件差、交通不便、水源缺失的耕地,由於收成無保障,往往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經營主體逐漸擴大經營規模後,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如平整土地、挖掘水渠、興修機耕道等,導致生產成本較高。

三是農村土地流轉機制不暢。農村土地流轉存在「三不」「三難」現象。「三不」,即農戶認為不值得流轉,不願意流轉,不敢於流轉。加之目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農民仍視土地為「命根子」,害怕「失地失權」。

「三難」,即從大戶看來,農村空巢戶增多,面商流轉難;農戶情況迥異,成片流轉難;法制意識淡薄,規范流轉難。一些農戶對土地流轉存在惜租心理,導致一些新型經營主體流轉來的土地不集中,有的租期短、變數大,增加了生產和管理成本,制約了經營規模擴大。

四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近年來,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漸成型,但仍存在服務主體較少、水平較低、內容有限、成本較高等問題,難以有效滿足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需求。

目前,農業社會化服務主要以農業生產機械服務、農業生產技術指導、農產品流通等方面為主,資金借貸、農業保險、市場信息、政策信息等方面服務較少,難以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個性化需求。

Ⅵ 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模式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運行的主要模式有: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等。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豐富發展。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改革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果,是廣大農民在黨的領導下的偉大創造,適合國情,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能極大調動農民積極性和解放發展農村生產力,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農村歷史性變化提供了堅實制度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毫不動搖長期堅持。這種基本經營制度,是在農村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並在農村改革的深化中不斷豐富、完善、發展。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就是適應發展現代農業需要,著力在「統」和「分」兩個層次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實現「兩個轉變」。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充分體現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國際經驗表明,現代農業需要相適應的經營方式,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是現代農業對經營方式的內在要求。合作社在傳遞市場信息、普及生產技術、提供社會服務、組織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銷售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組織和服務農民的重要組織形式,發達國家農民普遍參加合作社。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使農業經營方式更好體現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要求,有利於加快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推動農業更好更快實現現代化。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應對當前農業經營方式面臨新挑戰的有效舉措。當前我國農村正發生深刻變化,農業經營方式面臨諸多新挑戰,經營規模小、方式粗放、勞動力老齡化、組織化程度低、服務體系不健全是突出表現。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有利於有效化解這些新問題和新挑戰,保障我國農業健康發展。

Ⅶ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各階段的融資需求特點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各階段的融資的話,需求特點都是不一樣的,具體應該學會面對的。

Ⅷ 什麼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所謂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強調的是「新」,就是在農村新出現的生產模式,主要是指在完善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農民和大規模經營、較高的集約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的農業經營組織。

拓展資料: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豐富發展。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改革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果,是廣大農民在黨的領導下的偉大創造,適合國情,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能極大調動農民積極性和解放發展農村生產力。

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農村歷史性變化提供了堅實制度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毫不動搖長期堅持。這種基本經營制度,是在農村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

並在農村改革的深化中不斷豐富、完善、發展。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就是適應發展現代農業需要,著力在「統」和「分」兩個層次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實現「兩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