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關系
產業結構優化,一般包括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度化。前者主要是指產業之間比例關系的協調和關聯水平的提高;後者主要是指產業結構從低層次狀態向高層次狀態的提升。
製造業是工業社會的主幹和基石,製造業的水平直接關繫到地區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程度乃至經濟發展的潛力。但是製造業的內涵不是指「代工化」的製造業,而是指在廣泛工業領域有高技術水平的強大製造業,特別是那些具有基礎性核心地位的裝備製造業。江蘇製造業基礎較好,但以低水平加工型製造業為主,大部分企業產品陳舊、單一,擁有原創性技術較少,自主開發和重大裝備的製造能力薄弱。因此,在今後的工作中江蘇裝備製造業應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優化產品和產業結構;以科技進步為支撐,提高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以重點工程為依託,推進重大技術裝備自主製造;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壯大一批大型裝備製造企業和工程中心。同時,我國應加快完善促進裝備製造業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產生一定數量的核心企業集團,形成專業化、標准化、配套化的分工協作體系,全面提升我國裝備製造業發展水平,為我國經濟產業升級打好基礎。
現代服務業是依託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具有高技術密集度、高知識含量、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等特點,是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方向。扶持現代服務業發展,是加快增長方式轉變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就業、擴大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帶動作用的重大舉措。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必須明確任務,突出重點,要加快發展信息、金融、保險以及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等商務服務行業,促進服務業行業結構優化。同時,提高社會專業化分工程度,特別是促進製造業內部服務活動的外部化和服務交易的市場化,通過現代技術運用及服務創新,形成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良好技術基礎;通過產業區位集聚,優化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生態基礎;通過網路化架構,培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組織基礎;通過主動接受國際服務業的轉移,促進現代服務業跨越式發展。
產業融合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的規律性要求。在一個比較完整的經濟結構中,二產與三產是互動的。一方面,服務業的發展需要製造業和加工業的支撐,服務業不僅是為居民服務的,更主要是為企業服務的,離開了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就失去了重要的服務對象;另一方面,製造業和加工業的整體水平和產品品質提升有賴於服務附加和服務業的整合。從對近幾年江蘇經濟發展進行的分析中也可發現一種相關現象,即工業結構調整緩慢、產業層次提高不快與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太慢是同時存在的。目前,國內一些發達地區在研究下一步發展戰略時已經把二、三產業作為整體來考慮,如上海市正在努力推動以「總部經濟」和「研發經濟」為代表的「頭腦經濟」,積極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投資主導向知識主導轉變。
世界銀行提供的經驗數據表明,勞動者所受教育水平每增加一年可拉動GDP增長9%,而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勞動者其經濟效益更是立竿見影。但抽樣調查顯示,2006年我國新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僅有不到一半人參加過專業技能培訓,其餘都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不能適應產業結構升級需求。因此,現階段,我國提升勞動力素質首先要抓好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就業培訓,堅持統籌城鄉就業培訓,大力扶持各類教育培訓機構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把培訓重心下移到鄉鎮,為廣大農民提供方便及時的培訓服務;重視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實現藍領工人的高素質化,營造「能工巧匠與科技精英一樣光榮」的輿論氛圍,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尊重身懷絕技的技術精英的環境,為「高級技工」健康成長鋪平道路;同時,還要加快培養創新型、管理型和應用型人才,優化人才發展環境,重視人才引進工作,為優秀人才提供發展空間。
產業政策對地區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關鍵在於如何提高科學准確地選擇戰略性產業和執行相關產業政策的能力和水平。我國要進一步完善選擇戰略性產業的決策機制,充分調動和發揮產學研以及地方政府參與決策的積極性和智慧,注重相關產業政策的協調性和配套性,從形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效互動機制上加強宏觀管理和調控。要防止產業決策的隨意性,推進決策的合法化,就必須建立起兩個機制:一個是事前的制衡機制,即決策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防止個人獨斷專行;另一個是事後的責任追究制,就像建立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一樣,凡造成重大損失的決策,相關責任人就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甚至是法律責任。同時以嚴謹而穩定的制度體系和程序系統,促進決策者的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保證專家學者對產業決策貢獻智力支撐,並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在整個社會營造出決策的科學、民主氛圍。
2. 最優產業結構為什麼能決定金融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性的進步,但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資金分布不合理問題仍然存在,這與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其核心功能是資金配置,金融結構決定金融功能,而產業結構又是資金配置的結果,因此在現代經濟發展中,金融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必然存在著關聯關系,推進我國金融深化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是關繫到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戰略成敗的關鍵問題。
我國銀行業、股票市場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與三次產業結構以及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情況,從銀行業金融機構與股票市場兩個角度闡述金融結構對產業結構的作用機制,並且實證分析了銀行信貸與股票市場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比較了銀行信貸與股票市場發展水平對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作用異同。
結果發現,我國銀行信貸與第一、二、三產業變動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信貸規模變化會引起第一、二產業的變動,第三產業變動會引起信貸規模變化。股票市場發展水平與第一、三產業之間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與第二產業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我國金融體系支持高技術產業發展情況的分析表明股票市場對於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影響大於銀行信貸對其的影響。
在理論闡述金融結構對產業結構的作用機制以及實證分析金融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優化金融結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幾點政策建議,包括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信貸政策選擇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股票市場制度創新。
最後,本文提出了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展望,根據最優金融結構的概念描繪未來中國金融結構變遷的戰略與方向。實際上,只有將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和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進行權衡和比較,才能持續推進金融發展,進而促進經濟轉型與可持續增長。
3. 投資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關系
缺乏工業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的投資,投資風險,未來盈利等方向,而投資結構的行業集中度,行業參與者的性質的金融環境,政府政策,行業將基於技術水平,所需要的投資的大小將發生變化等。簡單來說,投資結構將影響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將直接影響到產業結構的變化。
4. 什麼是產業構成比例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分工越來越細,因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生產部門。這些不同的生產部門,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會在增長速度、就業人數、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等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因此,在一個經濟實體當中(一般以國家和地區為單位),在每個具體的經濟發展階段、發展時點上,組成國民經濟的產業部門是大不一樣的。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徵概括為產業結構。標准產業分類法 標准產業分類法是為了統一各國國民經濟統計口徑而由聯合國制定的。因而,這種分類法具有權威性.完整性及廣泛的適用性,也是研究產業結構常用的產業分類方法之一。聯合國於1971 年頒布了《全部經濟活動國際標准產業分類索引》,將全部經濟活動共分十大類。在大類之下又分若干中類和小類。這十大類是: 1.農業.狩獵業.林業和漁業; 2.礦業和採石業; 3.製造業; 4.電力.煤氣.供水業; 5.建築業; 6.批發與零售業.餐館與旅店業; 7.運輸業.倉儲業和郵電業; 8.金融業.不動產業.保險業及商業性服務性; 9.社會團體.社會及個人的服務; 10.不能分類的其他活動。
5. 投資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從社會來說,投資結構決定了,資金向哪些行業傾斜,哪些行業就得到優先發展,從而影響了產業結構及產業布局;
從企業來說,投資結構組成決定了誰更有話語權,影響了企業產業方向的調整,從而影響企業發展方向.
6. 什麼是銀行業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各種企業在一條產業鏈(通俗講指生產相關產品的企業)占的比例多少。
7. 金融結構和產業結構關系最早的研究是什麼時候
產業結構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投資的方向、投資的風險、未來的收益情況等等,而投資結構會根據本行業的集中程度、行業參與者的性質、金融環境、政府政策、行業技術水平、投資所需要的規模等等問題而有所不同。簡單來說,投資結構會對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有影響,因而會直接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化。
8. 產業結構與經濟有什麼關系
經濟結構包含產業結構,但還包括分配結構、交換結構、消費結構等。產業結構只是經濟結構的一個角度和方面的內容。
經濟結構則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
9. 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區別
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系。決定和影響一個國家產業結構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幾類:(1)需求結構,包括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的比例,社會消費水平和結構、消費和投資的比例、投資水平與結構等;(2)資源供給結構,有勞動力和資本的擁有狀況和它們之間的相對價格,一國自然資源的秉賦狀況;(3)科學技術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創新發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創新方向等;(4)國際經濟關系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有進出口貿易、引進外國資本及技術等因素。
經濟結構
指國民經濟的組成和構造。它有多重含義:(1)從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來考察,則主要通過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成分的比重和構成來表現。(2)從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的組成和構造考察,則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3)從所包含的范圍來考察,則可分為國民經濟總體結構、部門結構、地區結構,以及企業結構等。(4)從不同角度進行專門研究的需要來考察,又可分為經濟組織結構、產品結構、人員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能源結構、材料結構,等等。
10. 產業結構與經濟結構區別與共同點
經濟結構是一個由許多系統構成的多層次、多因素的復合體,有多重含義:
(1)從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總 經濟結構調整的效果
和來考察,則主要通過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成分的比重和構成來表現。
(2)從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的組成和構造考察,則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
(3)從所包含的范圍來考察,則可分為國民經濟總體結構、部門結構、地區結構,以及企業結構等。
(4)從不同角度進行專門研究的需要來考察,又可分為經濟組織結構、產品結構、人員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能源結構、材料結構,等等。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徵概括為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