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市場 » 金融機構理財陷阱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金融機構理財陷阱

發布時間: 2021-06-17 12:18:35

① 銀行理財最常見的2個陷阱,你中招了嗎

誤區一:銀行理財產品不會「虧本」

不少投資者認為各大銀行理財產品跟銀行存款一樣,不會虧本,這種想法其實是存在誤區的。一般來說,根據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財產品可劃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兩大類。

保證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或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最低收益並承擔相關風險,其他投資收益由銀行和客戶按照合同約定分配,並共同承擔相關投資風險的理財計劃。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包括了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和有最低收益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前者的收益到期為固定的,例如:6%;而後者到期後保證可以獲得的僅是最低收益,例如:2%,其餘部分視產品掛鉤標的表現和具體的約定條款而定。

非保證收益理財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計劃。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發行機構不承諾理財產品一定會取得收益,有可能產品到期無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計劃。非保本理財產品甚至有可能發生本金虧損。因此,投資者應該謹慎選擇產品類型。

誤區二: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實際收益

很多投資者往往把「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其最終能夠獲得的收益。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味追求預期收益指標,而在理財產品到期後,如果出現最終收益低於預期最高收益時,投資者便會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

其實,「預期最高收益」指的是在理想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預期收益可能最終不能實現。投資者在閱讀產品指南及條款內容時,須同時關注其中列出的較差或最差投資收益情形。

理財產品的風險與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即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在高收益的背後往往隱藏著高風險,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切不可只看重收益而輕視風險。通常情況下,高收入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強於低收入者,年輕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強過年長者。所以對年長者而言,挑選理財產品更要慎重,不能一味挑選預期收益高的理財產品,需綜合考量,選擇那些保證本金、收益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

② 如何才能避免一些常見的理財騙局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證:

  1. 產品發行主體是否合法合規:目前我國法律認可的金融產品投資方式包括銀行、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股票、大宗商品交易等主流投資方式,當然也包括了合法利息范圍內(人民銀行基準利率的4倍以內)的民間借貸、P2P、網路平台發行的理財非主流投資方式

  2. 發行主體是誰監管:這非常重要但容易被忽略,就像一場比賽一樣,如果沒有裁判或裁判比較弱或裁判不夠公正,這都會導致參賽者違規而得不到公正的處罰。金融投資也是一樣,目前比較強而且公正的監管主體包括了人民銀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金穩委、工商局、質監局等等政府官方機構,找好了裁判再去找由這些裁判主管的參賽隊伍(金融機構)就比較好找了,銀行、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股票、大宗商品交易等主流投資機構都在以上監管機構嚴密的監管下運作的,要想違規難度很大,而且一旦違規將面臨嚴重的處罰,所以在強監管的裁判執法下,找這些金融機構投資就比較穩靠,起碼合法權益是得到了法律和監管的雙重保障的。而民間借貸、P2P、網路平台發行的理財非主流投資方式目前還處於監管之外,即便有工商營業執照也難以保證其按照合同約定的方式運作產品,資金被挪用,未按合同約定嚴格執行等問題層出不窮,因為工商局只負責其公司注冊時的合法性,並不負責他運作中是否合規。這樣就可以排除掉後面這一部分沒有強勢裁判的參賽隊伍。

  3. 收益是否合理:風險和收益成正比不是一句空話,金融的本質是把閑散的資金歸集起來投到需要錢的行業和企業里,如果自己家裡面的人有做生意的你可以了解下,現在常規生意(黃賭毒這些高利潤的就算了)的利潤是多少,得到的結論無非是,服裝(衣)零售約15%批發10%,餐飲(食)20-50%,房屋租賃(住)4-8%,車輛租賃(行)10-15%,這些都是圍繞國民生計開展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其中餐飲的利潤最高一般也就50%左右,而且是要在請的員工不多,自己親力親為,經營規模小,生意很好的情況下才能實現的,如果你是一個小餐飲店的老闆,經營有方確實做到了50%的利潤率,你有一天需要開一家分店想借錢(不管是找正規的還是不正規的機構借)你肯定會考慮一個資金成本問題,你肯定不會去借年利率高於50%的錢,因為比你的經營利潤還要高你還賺什麼,你能接受的最高利率通常在20%左右,因為這樣你才有賺頭,假想某個小貸公司以20%貸款給你,那小貸公司也不可能不賺錢嘛,他也要付把錢放在他這里的投資人的利息,假如他按8%的毛利潤提取,那小貸公司最多能給投資人的收益就是12%,實際情況因為小貸公司要自身承擔給投資者兌付本息的風險,所以往往提取的收益要比這個比例更高,即便是按12%計算,你作為投資人還得考慮:借錢的人如果還不上小貸公司的錢怎麼辦(信用風險),小貸公司如果為了利潤把錢違規放給不合法的暴利生意怎麼辦(監管風險),小貸公司倒閉了怎麼辦(市場風險),倒閉了你怎麼和小貸公司打官司,官司打贏了但是小貸公司和借錢的人還是沒錢還怎麼辦(追償成本)等等問題,你得為這12%的利潤每天擔驚受怕。

  4. 所以總結以上幾個因素,一是我國目前金融監管范圍有限的情況下,要盡量在政府監管的金融機構做投資,起碼有政府機構幫你盯著,普通老百姓建議還是在銀行、基金、保險這幾個最可信最規范的金融機構做理財(起碼比那些民間金融機構穩靠得多得多);二是有固定收益的投資合理收益最高也就10%了,再高你就要想想這錢是拿去做什麼了,怎麼會有這么高的利潤,這裡面有沒有什麼陷阱;三是排除貪念,多學點基礎的法律和理財常識,這樣才知道投資理財的本質不是賭博,而是科學合理的資金融通

③ 常見銀行理財產品陷阱有哪些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有兩種:自有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自有理財產品,因為有銀行自身信用背書及成熟的團隊運作,安全性相對較高;代銷產品,是指其他機構與銀行合作,將產品放在銀行的渠道上進行銷售,對於代銷產品,銀行不負責管理,產品以發行機構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著不少坑,那麼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銀行裡面,看了高收益理財產品就購買,這是不對的。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別清楚產品是銀行自有還是代銷,如果是代銷產品,還要搞清具體的發行機構,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戶本來是買理財產品的,卻變成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了。
再者,即使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而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對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評估(一般參考以往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但是其並不代表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率。不少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喜歡把預期收益率報得很高,而沒有進行相應的風險提示。
比如,銀行發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與黃金、匯率、國際油價等高風險標的掛鉤,雖然預期收益率很高,但實際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實際結算後的情況來看。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由於收益波動很大,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最忌諱的是遇到了飛單或虛假理財。飛單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出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也非銀行正規的代銷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擁金提成。在通常情況下,銀行工作人員往往替房地產商銷售信託產品。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私刻銀行公章,私自製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財產品。這往往是,銀行工作人員假冒銷售理財產品的名義,通過融資獲取大量客戶資金,再轉手借給別人用於投資,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資成功了,對方還本付息相安無事,如果借款方還不出錢,那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錢很可能打水漂。
為了避免出現購買到非本銀行的理財產品,建議大家:①盡量到網銀或者手機銀行上購買理財產品,以確保理財產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網下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仔細看產品的說明書,弄清楚情況再購買;③到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所有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要到這里登記備案)。

④ 投資理財陷阱什麼套路

投資理財套路有很多,一不留神就可能上當被騙,為了規避風險我在投資前都會先做好調查,有沒有風險准備金,有沒有存管銀行,資金去向是怎樣,投資團隊是否優秀,百姓口碑如何等都是需要考察的東西(最後Q了介貸wang),廢話不多說,投資理財主要有以下幾個陷阱:

陷阱一:

一味追求高收益

理財指的是對財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務保值、增值為目的;如果想通過理財迅速發財,那是很容易忽視風險,成為被套的對象的。

陷阱二:

實際收益不等於預期年化收益

很多理財產品是浮動收益,但是會標最高預期收益率進行宣傳,誤導用戶進行購買。比如最高可能是9%,直接對外宣傳可以獲得9%的收益,而實際用戶卻無法獲得。所以,大家在關注理財產品的同時,要了解這款產品的屬性,如果看著高息就往裡跳,時間成本可能就會很高,還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陷阱三:

不注意分散風險

風險一詞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分散投資,可以用一句俗語概括,「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所有資金集中在一個產品中,極易變成家庭理財悲劇,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另一方面是,風險和收益要平衡。用一句圈內老話來概括一下,「高收益一定高風險,高風險不一定高收益」。

⑤ 大家小心 圈套大家小心所有「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的圈套和陷阱

真要是對你有利,那些人的iq能比你差,還用得著到處向你推銷?
業務員隨便怎麼說都不會被追究,反正口說無憑。
何況出了事情保險公司一貫把責任推到業務員身上,
自稱他們不是公司員工,一切與公司無關。

就因為大家信任銀行、郵局等機構,所以保險公司才想到這樣的主意。
在銀行、郵局等地方擺攤設點兜售保險,讓你誤以為是這些地方的新業務。

這些機構成天和錢打交道,自然會唯利是圖睜眼說瞎話。
某位網友提供了銀行、郵儲員工騙保術:
一是把保險解釋成銀行存款,賣保險是存款送保險,很多百姓到現在還稀里糊塗。
二是把十年期保險說成三年,三年期的說成一兩年。
三是誇大意外險,大部分銀行保險只能保意外死亡或者無意外保險,但銀行員工都誇大為保意外(言下之意只要出了意外都保,故意模糊言辭);
四是誇大收益,銀行保險到期收益根本不能預期,甚至包括損失本金(誰敢保證保險公司不被清算,保險公司也是股份制公司),但銀行、郵儲工作人員按照保險公司人員的授意,擅自誇大收益,基本都說比存款高,並將十年期的保底解釋成一年的,模糊客戶視聽。
五是保單上現金價值基本都列印在保單背後,並粘貼於背面,防止客戶看見後而要求退保。

實際上,銀行、郵局只是代理銷售,其它售後服務、理賠事項統統由保險公司承擔。
如果要退保你會被踢皮球,而且拿不回來全部的錢。
如果真的需要理賠,你自己看看多少人投訴過保險公司要對簿公堂才肯給錢。

隨便問問樓上那些鼓吹這個行當的:
每天在銀行里擺攤設點,打出廣告條,是個人都拉,打著各種旗號推銷保險。
給無知的老人兜售長期壽險,說是比固定存款利率高,
給沒幾個錢交不起續期保費的普通人鼓吹什麼理財產品,還送保障。
把他們的存款變成自稱收益高但不能提前取的保單,投保容易理賠難。
拉來一單給你一單提成,還要你拿錢出來打點銀行里的人;
賣不出去,沒有一分錢底薪,你還倒貼。這樣的事情,你覺得值得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