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市場 » 農村金融機構風險信用風險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農村金融機構風險信用風險

發布時間: 2021-06-11 21:39:27

㈠ 農村信用社應如何防範金融風險

摘要:農村經濟是我國社會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情況直接關繫到了我國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農村信用社是我國農村經濟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渠道,對農村建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幾年來,隨著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業務的迅速發展,與其相應的金融風險也隨之膨脹,為了能夠有效將農村信用社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金融風險化解,做好科學的防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首先對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的特點進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結合金融風險形成的原因,探討如何從根本上對金融風險進行防範與化解,從而更好的促進我國農村信用社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防範;化解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腳步的不斷加快,國家對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想要從根本上提高我國農村經濟,就應該結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將農村信用社進行不斷的優化與完善,使其作用能夠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出來。而就當前農村信用社發展的現狀來看,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已經成為了管理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農村信用社的金融風險是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而隨之增加的,因此,了解金融風險的特點和根本原因,從而採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將風險化解對農村信用社的健康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的特點

金融機構的風險主要包括哪三大風險

金融機構的風險主要包括金融市場風險、金融產品風險、金融機構風險。

一家金融機構發生的風險所帶來的後果,往往超過對其自身的影響。金融機構在具體的金融交易活動中出現的風險,有可能對該金融機構的生存構成威脅;

具體的一家金融機構因經營不善而出現危機,有可能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構成威脅;一旦發生系統風險,金融體系運轉失靈,必然會導致全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甚至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

(2)農村金融機構風險信用風險擴展閱讀

金融風險的基本特徵有以下幾個:

(1)不確定性:影響金融風險的因素難以事前完全把握。

(2)相關性:金融機構所經營的商品—貨幣的特殊性決定了金融機構同經濟和社會是緊密相關的。

(3)高杠桿性:金融企業負債率偏高,財務杠桿大,導致負外部性大,另外金融工具創新,衍生金融工具等也伴隨高度金融風險。

(4)傳染性:金融機構承擔著中介機構的職能,割裂了原始借貸的對應關系。處於這一中介網路的任何一方出現風險,都有可能對其他方面產生影響,甚至發生行業的、區域的金融風險,導致金融危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風險

㈢ 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經營的主要風險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明確規定了「商業銀行以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為經營原則,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銀行業是「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因此,能否化解和管控風險,將決定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敗。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系列金融災難事件警告世人,有效的風險管控能夠促進銀行業穩健經營、健康發展並在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農信社要建成農商行,就必須對經營管理中的風險進行識別、計量、監測,並採取科學的化解和防控措施。客觀地講,農村信用社對風險有一定的意識,但做得還不夠,未建立並形成一套科學的風險管控體系。如在貸款風險的識別中,對關聯交易關注得較少;在客戶信用評級過程中,主要依賴信貸人員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而基於風險量化的信用評分模型、違約概率模型尚未建立和應用;目標明確、結構清晰、流程合理、職能完備、功能強大的風險管理傳導機制也有待建立和應用;風險管理文化有待深層次培植。

㈣ 金融機構面臨的金融風險主要有哪些

(1)金融市場風險。由於金融市場因素的不利變動而導致的金融資產損失的可能性。其中,利率風險尤其重要。

(2)信用風險。由於借款人或交易對手的違約而導致的損失的可能性。(環球網校咨詢工程師頻道為您整理)更一般地,信用風險還包括由於債務人信用評級降低,致使債務的市場價格下降而造成的損失。

(3) 流動性風險。一種是由於市場交易不足而無法按照當前的市場價值進行交易所造成的損失。另一種是指現金流不能滿足債務支出的需求,迫使機構提前清算,從而使賬面上的潛在損失轉化為實際損失,甚至導致機構破產。資金收支的不匹配包括數量上的不匹配和時間上的不匹配。(環球網校咨詢工程師頻道為您整理)流動性風險是一種綜合性風險,它是其他風險在金融機構整體經營方面的綜合體現。

㈤ 金融機構面臨的主要風險

金融機構面臨的金融風險主要有
(1)金融市場風險。由於金融市場因素的不利變動而導致的金融資產損失的可能性。其中,利率風險尤其重要。
(2)信用風險。由於借款人或交易對手的違約而導致的損失的可能性。信用風險還包括由於債務人信用評級降低,致使債務的市場價格下降而造成的損失。
(3) 流動性風險。一種是由於市場交易不足而無法按照當前的市場價值進行交易所造成的損失。另一種是指現金流不能滿足債務支出的需求,迫使機構提前清算,從而使賬面上的潛在損失轉化為實際損失,甚至導致機構破產

㈥ 農村信用社的金融風險有哪些形成金融風險的原因是什麼

摘要】 農村信用社作為最基層的金融機構,已經成為我國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在服務「三農」、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於長期以來信用社的管理體制、經營管理中一些深層次問題未能得到解決,金融風險日益加大,嚴重地影響和制約著農村信用社的經營和改革,本文提出對策。
【關鍵詞】 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防範和化解;三農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縱深推進以及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下,農村信用社在舊體制下積累形成的深層次矛盾不斷暴露,金融風險日漸顯現,嚴重製約著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已然危及到農村信用體系的金融安全。因此研究信用社金融風險的控制對於促進我國農村信用社的改革、確保農村金融健康穩定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滯後
相對於整個社會經濟、金融改革,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是滯後的。因此,構建農村金融體系、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已迫切地擺在我們面前。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力爭農民收入有較快增長的需要。

(二)現行制度制約農村信用社的正常發展
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多次變革給農信社背上了沉重的歷史包袱,加大了資產風險。其三個主要來源是:不合理制度造成的資產質量問題,如行政干預、指令貸款支持鄉鎮企業、制度轉換過程中產生的新呆賬等。

(三)經營體制不靈活導致的風險防範機制不健全
按照有關規定,基層農村信用社應當建立起「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的經營體制。但事實上是農村信用社經營並不靈活,由於聯社的統管過死並沒有實現「責、權、利」的有效統一。「惜貸」、「怕貸」、「懼貸」思想較為嚴重,限制了業務的發展。此外,在經營中還缺少自主權,從人到財、物的管理權全部收歸聯社,妨礙了其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內控機制不健全
當前農村信用社處於改革和發展並重的特殊時期,改革工作繁重而艱巨,發展的步伐又不容有些許的停留。因此,當前加強農信社內控管理建設顯得尤為必要。根據其業務拓展和創新的實際需要,及時研究、制訂相應的內控制度,確保「業務拓展到哪裡,制度建設跟進到哪裡、內控措施落實到哪裡①。

(五)部分員工業務素質不高
我國農村信用社廣大員工的整體素質不高,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員工的文化水平還停留在初、高中階段,尤其是基層信用社員工的文化素質更是如此。另外多數基層農信社員工的組織紀律性不強,造成業務水平、服務質量、服務水平低下,損害了農村信用社的社會形象。

二、對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的防範和化解的對策

防範和化解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是一個關繫到農村經濟長期持續協調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的現實問題。防範和化解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首先必須加強金融立法,把對農村信用社的管理納入依法治理的軌道。為了防範和化解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我們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的改革
1.擴大農村信用社規模,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只有加快農村金融的發展步伐,才能從根本上防範和化解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一是增資擴股,擴大規模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二是要延伸信貸范圍,擴大服務領域。特別是要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三是要轉變經營作風,改進貸款方式。實行對社員貸款優先、利率優惠、對農業生產貸款優惠的政策。
2.完善行業自律機制,強化內部經營管理。農信社是獨立的法人實體,要盡快強化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自律機制。加強對貸款的管理,防範金融風險。嚴格財務管理,在經營管理上實行股金公開、貸款公開和帳務公開。要堅持貸款的集體審批制度,健全落實貸款的擔保抵押制度,逐步推行貸款的風險度管理。

(二)實行政策扶持
化解農村信用社的風險,必須調整現行對農村信用社的有關政策。一是國家財政撥付資金,核銷「五小」企業呆壞賬和解決政策性保值貼補利息;二是適當減免稅賦或降低對農村信用社的課稅稅率,對農村信用社支持「三農」的貸款利息收入免徵營業稅或降低營業稅稅率;三是適當放寬對農村信用社的業務限制,適當批准農村信用社開辦新的業務,如國債買賣、票據貼現、代理保險等。

(三)強化員工隊伍建設
處置農村信用社風險的關鍵是處置人的因素造成的風險,特別是農村信用社高級管理人員因素造成的風險。為此,必須抓住以下三點:一是切實加強縣聯社和農村信用社領導班子建設和職工隊伍建設,增強職工敬業愛崗意識、廉潔奉公意識,克服不良習氣,糾正違法違紀現象,增強農村信用社的凝聚力、向心力。二是建立職工培訓制度,努力提高職工的業務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