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市場 » 2007批准成立的農村金融機構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2007批准成立的農村金融機構

發布時間: 2021-06-11 19:52:30

① 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最新的准入政策是什麼如何開辦農村金融機構(具體步驟),例如村級信貸機構

第二部分:了解最近出台的農村金融新政策

中國銀監會積極響應黨中央關於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為解決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於2006年12月發布了《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准入政策

② 有多少家農村金融機構加入農信銀支付清算系統

2003年11月 陝西省政府成立陝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以下簡稱省聯社)籌備組。 2003年11月 陝西省政府批准組建省聯社。 2003年12月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復同意《陝西省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 2004年 2004年1月 陝西省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動員大會暨省聯社發起人會議在楊凌召開。 2004年6月 6月21日,省聯社創立大會暨第一屆社員代表大會、全省農村信用社半年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了省聯社第一屆理事會。同日,省聯社一屆一次理事會選舉賈湘為省聯社一屆理事會理事長;聘任季鈞為為省聯社主任;聘任文瑞盈為省聯社副主任。 2004年8月 省聯社正式掛牌開業。 2004年8月 省聯社正式啟動綜合業務網路系統建設項目。 2004年9月 省聯社召開了全省農村信用社改制會議,全面啟動改制工作。 2004年10月—11月 省聯社各地市辦事處相繼組建成立。 2004年11月 在陝西省銀監局的指導下,統一法人社改制在安康漢濱社試點成功。 2004年12月 省聯社出台《陝西省農村信用社勞動用工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拉開了全省農村信用社經營機制轉換的帷幕。 2004年12月 省聯社成立黨委和紀委。 2005年 2005年5月 全省農村信用社開始代理發放城鎮低保戶低保資金。 2005年6月 中共陝西省委任命楊建新為省聯社黨委書記。 2005年6月 省聯社出台《陝西省農村信用社培訓工作意見》,建立了省聯社、辦事處、縣聯社分工負責的培訓機制。 2005年7月 省聯社下發《陝西省農村信用社企業信用等級評定標准(試行)》,在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推行法人客戶信用等級評定工作。 2005年7月 7月30日,省聯社召開一屆二次社員大會暨年中工作會。同日,省聯社一屆七次理事會選舉楊建新為省聯社理事長。 2005年8月 我省第一家農村合作銀行—陝西神木農村合作銀行掛牌開業。 2005年10月 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幫助農村信用社清收舊貸依法打擊逃廢債行為的通知》。 2005年11月 中共陝西省委組織部任命閆樹昶為省聯社紀委書記。 2005年11月 綜合業務網路系統核心業務系統在渭南臨渭聯社試點上線成功。 2005年12月 全省農村信用社開始代辦「安貸寶」業務。 2006年 2006年3月 省聯社設立監察室。 2006年4月 成功接入人行現代化支付系統小額支付業務。 2006年10月 成功將大額支付業務由小前置系統切換到綜合業務系統,實現了通過綜合業務系統同時辦理大額、小額支付業務。 2006年10月 在曲江會展中心舉行了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和富秦卡首發開通儀式。 2006年11月 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信貸資產風險分類工作基本結束,標志著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完成了以期限管理為基礎的四級分類管理向以風險管理為基礎的五級分類管理的過渡。 2006年12月 農民工銀行卡業務、富秦卡業務系統全面上線,獲得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的高度贊揚。 2007年 2007年1月 1104報表系統上線。 2007年7月 各辦事處組建成立稽核大隊。 2007年8月 省聯社一屆十六次理事會聘任趙永軍為省聯社主任。 2007年8月 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全面完成非信貸資產分類工作,標志著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實現了資產全面風險管理。 2007年8月 農村信用社開始代理國家開發銀行生源地助學貸款結算業務。 2007年11月 接入全國農信銀支付清算系統,開通農信銀實時匯兌、銀行匯票、通存通兌業務。 2007年12月 省政府批准建立農村信用社風險統籌金。 2007年12月 開通10106262電話客戶服務系統,提供24小時無間斷的服務。 2008年 2008年3月 自助服務系統上線。 2008年5月 開通陝西信合第一個銀聯網項目--興業銀行櫃面通及代理理財業務。 2008年5月 省聯社設立戰略決策委員會、資產風險管理委員會、授信業務審查委員會和財務審批委員會,進一步理順了省聯社決策體系。 2008年7月 信貸及資產風險管理系統全面上線運行,標志著全省信貸風險管理工作初步實現了標准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2008年8月 陝西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統計信息管理系統開發完成並順利上線。 2008年12月 開發出富秦家樂卡新業務品種,標志著銀行卡業務的創新邁上了新的征程,並獲得省政府、人民銀行、銀監局的高度評價。 2008年12月 省聯社與陝西省林業廳簽訂《全面業務合作協議》。 2008年12月 省聯社與陝西省中小企業促進局簽訂《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合作協議》。 2008年12月 省聯社在開發試點基礎上在全省推廣了林權質押貸款業務。 2009年 2009年2月 陝西省監察廳出台《關於清理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拖欠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貸款的通知》。 2009年3月 陝西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突破1000億元大關,實現了業務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2009年3月 神木農村商業銀行獲准籌建,標志著我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第一家股份制銀行改革正式啟動。 2009年5月 省政府出台《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支持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意見》。 2009年5月 省聯社分別與九地市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2009年8月 組建了省聯社稽核大隊。 2009年8月 8月10日,省聯社第二屆社員代表大會在西安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了省聯社第二屆理事會;8月11日,二屆一次理事會選舉楊建新為二屆理事會理事長,趙永軍和陳又林為副理事長;聘任趙永軍為省聯社主任,聘任文瑞盈和王旭明為省聯社副主任。 2009年9月 9月28日省聯社組織舉辦了「慶祝建國60周年暨省聯社成立5周年文藝晚會」,豐富了職工的文化生活,增強了信合系統的凝聚力。 2009年12月 陝西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辦公信息系統上線運行。 2013年網上銀行普及使用,方便廣大民眾。

③ 2007年批准成立的農村金融機構是什麼

農村資金互助社

④ 哪些金融機構的設立需銀監會審批

銀監會的監管范圍


《第2條》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負責對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業務活動監督管理的工作。


本法所稱銀行業金融機構,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商業銀行、城市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眾存款的金融機構以及政策性銀行。


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以及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准設立的其他金融機構的監督管理,適用本法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督管理的規定。


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對經其批准在境外設立的金融機構以及前二款金融機構在境外的業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


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有四個: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


第6條 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和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其他金融監督管理機構建立監督管理信息共享機制。


第7條 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可以和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的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建立監督管理合作機制,實施跨境監督管理。

⑤ 農村正規金融機構有哪些

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都是正規的一級法人農村金融機構!

⑥ 當前我國有哪些農村金融機構

農村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和非銀行機構。銀行機構包括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非銀行機構包括農村信用合作社和農業保險公司等。還有一些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如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資產管理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

⑦ 2007年批准新設立的農村金融機構是

包括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

⑧ 目前農村的金融機構有哪些

農村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和非銀行機構。銀行機構包括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非銀行機構包括農村信用合作社和農業保險公司等。還有一些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如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資產管理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

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要的農村金融機構有哪些

第一階段:農村金融市場組織的多元化和競爭狀態的初步形成階段(1979年~1993 年)。這一階段的主要改革措施和政策方案主要是恢復和成立新的金融機構,形成農村金融市場組織的多元化和競爭狀態。包括(1)1979年恢復中國農業銀行,並改變了傳統的運作目標,明確提出大力支持農村商品經濟,提高資金使用效益;(2)隨著人民公社體制的瓦解,農村信用合作社也重新恢復了名義上的合作金融組織地位。但農村信用合作社接受中國農業銀行的管理,事實上成為農業銀行的基層附屬機構;(3)放開了對民間信用的管制,允許民間自由借貸,允許成立民間合作金融組織,例如 80年代中期開始在全國各地成立的農村信用合作基金會。同時允許成立的還有一些鄉村企業的財務公司,企業集資異常活躍;(4)允許多種融資方式並存,包括了存款、貸款、債券股票、基金、票據貼現、信託、租賃等多種信用手段。因此,盡管處於起步階段,但由於管制較松、約束較少,各類金融機構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第二個階段: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系框架構築階段( 1994 年~1996年) 。在第一階段改革的基礎上,這一階段的改革更明確了改革的目標和思路,提出了要建立一個能夠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及時、有效服務的金融體系的口號。更具體地說,這一農村金融體系包括以工商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商業性金融機構(中國農業銀行),主要為農戶服務的合作金融機構(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支持整個農業開發和農業技術進步、保證國家農副產品收購以及體現並實施其它國家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為此(1)1994年組建成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試圖通過該銀行的建立將政策性金融業務從中國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業務中剝離出來;(2)加快了中國農業銀行商業化的步伐,包括全面推行經營目標責任制,對信貸資金進行規模經營,集中管理貸款的審批許可權,等等;(3)進一步強化農村信用社的合作金融性質。根據國務院 1994年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計劃在 1994年基本完成縣聯社的組建工作,1995年大量組建農村信用合作銀行。不過,實際進度大大落後於這一階段所設計的目標。另外一個重要的政策變化就是決定農村信用合作社不再受中國農業銀行管理,農村信用社的業務管理,改由縣聯社負責;對農村信用社的金融監督管理,由中國人民銀行直接承擔。
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至第二階段末,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地區,已基本形成合作金融、商業金融與政策金融三者並存且相互間業務不交叉的局面,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第三個階段:農村信用社主體地位的形成及其農村金融改革的深化階段(1997~2006) 。
在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和 1997年開始的通貨緊縮後,中國金融業原先以「忽視內涵性增長、注重數量與規模擴張」為特徵的外延式金融發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在強調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同時,對金融風險的控制也開始受到重視,客觀上強化了農村信用合作社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主要體現在:(1)開始在國有銀行中推行貸款責任制;(2)收縮國有銀行戰線。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確定了「各國有商業銀行收縮縣(及以下)機構,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基本策略,包括農業銀行在內的國有商業銀行開始日漸收縮縣及縣以下機構;(3)打擊各種非正規金融活動,對民間金融行為進行壓抑。1999年在全國范圍內撤消農村信用合作基金會,並對其進行清算;(4)將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確定為對農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上,且進入 2003年以來這一政策趨勢日益明顯且力度不斷加大。包括:放寬對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利率浮動范圍的限制、加大國家財政投入以解決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不良資產問題、推動並深化信用合作社改革試點工作等等。2003年6月,國務院印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11月底浙江、山東、江西、貴州、吉林、重慶、陝西和江蘇 8省(市)農村信用社改革實施方案經國務院批准,這標志著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2004 年8 月國務院又批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黑龍江、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 21 個省(區、市) 作為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試點地區。
在這一次的農信社試點改革得到了央行的資金支持,對試點地區農村信用社,採取兩種方式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持以解決農信社不良資產問題:一是由人民銀行按照 2002年底實際資不抵債數額的50%,安排專項再貸款。二是由人民銀行發行專項中央銀行票據,用於置換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貸款,票據期限兩年,按適當利率分年付息。 2004年3月4日,首批中央銀行專項票據發行,共向8省(市)272家聯社發行中央銀行專項票據 119億元。 截至 2004年 8月末,中國人民銀行已會同中國銀監會,按照規定條件和程序嚴格審查考核,共批准 583個試點縣(市)農信社分三批認購中央銀行專項票據 346億元。改革使全國農村信用社經營狀況大為改觀,資產質量和經營狀況進一步改善。截至 2004年 9月末,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余額 4630億元,佔比23.5%,較年初下降 6個百分點,前 9個月全國農村信用社軋差實現盈利 21.2億元。但中央政府為此也支付了巨大的成本。
第四個階段:探索試點開放農村金融市場的增量改革(2006~)。2006年伊始,農村金融改革步入第四階段,我們把此階段稱為「新一輪改革」。與以往不同,新一輪改革將重點放在增量(即現行農村金融體系所缺乏的部分)上,而不是存量上。在改革的第三階段,由於緊盯體制內的農信社,改來改去,很難觸動既得利益階層,結果白白支付了高昂的成本,農村金融落後的局面卻並未根本改觀。
在新一輪改革中,政府明顯總結了以往的教訓,在存量改革幾近陷入困境的情況下,轉變思路,在體制外部分尋找改革的著力點與突破口。這就是目前正在進行的新一輪改革的最大特徵。
200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允許私有資本、外資參股鄉村社區金融機構」,「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貸款組織」,「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規范民間借貸「。12月 22日,中國銀監會發布《關於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決定在四川、吉林、內蒙古、湖北、甘肅、青海等 6省 (區)進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工作。首次允許產業資本和民間資本到農村地區新設銀行,並提出要在農村增設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三類金融機構。政策意圖十分明顯,即開放農村金融市場。
在此政策引導下,四川儀隴惠民村鎮銀行和四川儀隴惠民貸款公司分別作為我國首家村鎮銀行和首家貸款公司,在 2007年3月1日掛牌成立。儀隴惠民村鎮銀行由南充市商業銀行和五家企業共同出資組建,注冊資本為 100萬元;而貸款公司由南充市商業銀行獨資設立,注冊資本為 50萬元。2007年3月9日,首家農村資金互助社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閆家村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掛牌成立。其注冊資本為 10萬元,由 32農戶發起設立。
同時,外資商業銀行開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2007年 12月 13日湖北隨州曾都匯豐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全額出資設立的全資子公司正式開業,其注冊資本為 1000萬元。除了匯豐村鎮銀行,花旗銀行正准備選擇試點地區設立貸款公司,格來岷信託擬通過技術合作形式參與試點,渣打銀行也在積極籌劃設立村鎮銀行。
從四川儀隴的試點情況看,新型金融機構的引入給農信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農信社的經營理念與工作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從過去的消極等待變為現在的主動出擊。當地農信社在新型金融機構的沖擊下,開始主動接近村民,其中一個重要舉措是為村民發放貸款證,並根據村民的具體情況在貸款證上註明不同的授信額度(在 1萬元和 8萬元之間)。這樣,如果持證人將來有資金需要,就可以拿著「兩證一章(即身份證、貸款證和私章)」,直接到農信社辦理相關手續獲得貸款,十分簡便。此外,新型金融機構帶給農信社的沖擊,還體現在其業務功能的相對強大上。拿支付業務來說,惠民村鎮銀行由於依託南充市商業銀行,給當地村民帶來的便利是農信社所不能比擬的。當地村民流動性較大,經常外出務工,需要一卡在手,走遍天下。村鎮銀行能發行南充市商業銀行卡,而南充市商業銀行因與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和興業銀行等全國性銀行聯網,憑藉此卡,村民可在全國各地進行支付。而當地農信社尚未實現市級聯網,更不要說全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