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市場 » 上海金融機構新增貸款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上海金融機構新增貸款

發布時間: 2021-06-11 18:55:30

『壹』 上半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了哪裡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需要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上半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9.03萬億元,這些貸款都投向了哪些領域?

在投向實體企業的貸款中,上半年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明顯提高,同比多增1069億元;服務業中長期貸款平穩較快增長,佔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增量的近八成;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保持較高水平,6月末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1%。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內,隨著金融去杠桿和監管政策持續推進,表外融資渠道將繼續收緊,企業對信貸融資需求會進一步增加。未來,定向調控政策將圍繞增強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展開,企業整體信貸融資仍將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

在企業信貸融資穩中有增的同時,普惠金融信貸投放質量有所提高。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多次發布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將新增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業。從政策落地情況看,這些精準聚焦的措施已經開始取得成效。

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5.4萬億元,同比增長12.2%,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1.2個和2.5個百分點。上半年小微企業貸款增加1.07萬億元,增量占同期企業貸款增加額的20.9%。

不過,同樣是普惠金融領域,農村和農業貸款增速卻有所減緩。數據顯示,上半年本外幣涉農貸款增加1.71萬億元,同比少增3864億元。6月末,本外幣農村貸款余額同比增長6.9%,增速比上季末低0.7個百分點;農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6%,增速比上季末低1個百分點。

在房地產市場嚴格調控的背景下,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回落。6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35.78萬億元,同比增長20.4%,增速比上年末回落0.5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54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比重較2017年佔比水平低1.9個百分點。

連平表示,在各項融資渠道都明顯收緊的形勢下,房地產行業作為去杠桿的重點領域,銀行信貸也在不斷收緊,房地產貸款增速多個季度持續回落。未來,隨著棚改續建項目的不斷加快,國家重點支持的各項政策性住房建設的力度加大,在房地產貸款穩中有降的同時,開發貸款仍將保持低增長態勢。

來自新華社

『貳』 上海銀行有哪些貸款

1、信義貸

信義貸」是上海銀行以信用方式,向符合條件的借款人發放的,用於本人及家庭合理消費用途的人民幣貸款。適用客群年齡20-60周歲,工作和收入穩定,信用記錄良好。從業2年以上正式在編的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500強企業員工、金融機構員工及優勢行業員工等。

『叄』 金融機構存貸款增加的原因有哪些

經濟好轉,盈利增加,央行發行貨幣,個別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特別是存款准備金率的變化等等均有可能。不知你從哪一方面來說!

『肆』 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與社融貸款中的新增貸款什麼區別

統計口徑不一樣,社融中的新增人民幣貸款不含非銀金融機構貸款,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口徑是含非銀金融機構貸款的。

『伍』 上海金融機構是哪家公司的或者是哪個網貸平台

不是屬於那家公司,只是一個統稱。

金融機構(Financial Institution)是指從事金融業有關的金融中介機構,為金融體系的一部分,金融業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等行業。

金融機構包括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 同時亦指有關放貸的機構,發放貸款給客戶在財務上進行周轉的公司,而且他們的利息相對也較銀行為高,但較方便客戶借貸,因為不需繁復的文件進行證明。

(5)上海金融機構新增貸款擴展閱讀

上海已經成為全球金融要素市場和基礎設施最齊備的城市之一,集聚股票債券期貨、貨幣、票據、外匯、黃金、保險、信託等各類全國性金融要素市場和基礎設施,年成交總額突破1900萬億元,直接融資額超過12萬億元。

上海已成為我國金融產品最為豐富、金融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自由貿易賬戶功能不斷拓展,原油期貨、「滬港通」、「滬倫通」、「債券通」、黃金國際板、國債期貨等重大金融產品成功推出,跨境人民幣業務、投貸聯動、跨境ETF等業務創新層出不窮。

上海已成為我國金融發展環境最佳的城市之一,在全國率先設立金融法院,頒布《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和《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條例》。

信用與消費者保護體系建設不斷健全,在滬金融從業人員已超過47萬,金融集聚區建設成效明顯,在最近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中,上海名列第四。

『陸』 金融機構貸款增加的原因有哪些

群眾的消費觀念在變化。不再是有錢才花

『柒』 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監管要求陸續下發,上海、廣東等地獲「松綁」

各地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漸次落地!
券商中國記者獲悉,央行、銀保監會去年底聯合下發《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後,包括廣東、海南、上海、浙江、廈門等地已分別下發當地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相關管理要求的通知。
其中,廣東、海南、上海、浙江等地監管部門結對當地法人銀行的考核上限予以上調,但獲得「松綁」的銀行檔位、上調幅度均有所不同。
廈門版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監管要求則與央行、銀保監會此前通知保持一致。此外,重慶、江蘇等地銀行業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反映,當地銀行房地產貸款集中度考核指標上限也參照央行標准執行,未予上調。
廈門發布房貸集中度考核要求
券商中國記者獲悉,人民銀行廈門中心支行、廈門銀保監局已於1月下旬下發《關於廈門市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相關管理要求的通知》。
根據通知,廈門市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分屬於第三檔、第五檔。其中,第三檔機構包括廈門國際銀行、廈門銀行、廈門農商行,第五檔機構包括廈門同安農銀村鎮銀行、廈門翔安民生村鎮銀行,兩檔機構的房地產貸款佔比上限、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限分別為22.5%、17.5%;12.5%、7.5%。
這意味著,廈門版的房地產貸款集中度考核指標與央行、銀保監會通知要求保持一致。
在這之前,央行、銀保監會於2020年底聯合下發《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明確對7家中資大型銀行、17家中資中型銀行、中資小型銀行和非縣域農合機構、縣域農合機構、村鎮銀行,共五檔機構分類分檔設置房地產貸款佔比上限、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限。
其中,第一檔的中資大型銀行的房地產貸款佔比上限和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限分別為40%和32.5%;第二檔的中資中型銀行兩項佔比分別為27.5%和20%;第三檔的中資小型銀行和非縣域農合機構兩項佔比分別為22.5%和17.5%;第四檔的縣域農合機構兩項佔比分別為17.5%和12.5%;第五檔村鎮銀行分別為12.5%和7.5%。
而除廈門外,重慶、江蘇等多地銀行業人士也向記者反映,當地銀行房地產貸款集中度考核指標上限參照央行標准執行,未予調整。
部分地方監管上調考核上限
另一邊,立足當地實際情況,有部分地方監管部門上調了本地法人銀行的考核上限。
其中,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廣東銀保監局於2月4日發布《關於做好廣東省地方法人銀行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對廣東(不含深圳,下同)轄內地方法人銀行房地產貸款集中度提出要求。
具體為:第三檔銀行房地產貸款佔比上限、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限分別為24.5%、19.5%;第四檔銀行兩項佔比上限分別為20%、15%;第五檔銀行兩項佔比上限分別為12.5%、7.5%。
這意味著,廣東對轄內第三檔、第四檔銀行房地產貸款佔比上限、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限分別提高了2個百分點、2個百分點和2.5個百分點、2.5個百分點;第五檔銀行則參照此前央行、銀保監會通知執行。
以2019年末數據計算,廣東地區500億元資產規模以上的地方銀行中,大部分滿足前述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限要求,但在房地產貸款佔比方面普遍有所超標。其中,中山農商行、惠州農商行等兩項貸款佔比超標較多。
而在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銀保監局今年1月下發的轄內法人銀行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相關管理要求通知中,第三檔銀行房地產貸款佔比、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上限不變,第四檔、第五檔銀行兩項佔比考核要求則分別上調1個百分點、2個百分點。
此外,上海對第三檔、第五檔相關銀行房地產貸款集中度上限分別提高了2個百分點、1.5個百分點;海南對第三檔相關銀行房地產貸款佔比上限提高了2.5個百分點。
各地銀行「因城施策」
事實上,在央行、銀保監會此前發布的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通知中,已經給各地監管部門結合實際情況對當地銀行適度松綁留出了空間。
通知提及,央行副省級城市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機構會同所在地銀保監會派出機構,可在充分論證的前提下,結合所在地經濟金融發展水平、轄區內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具體情況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特點,以《通知》第三檔、第四檔、第五檔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為基準,在增減2.5個百分點的范圍內,合理確定轄區內適用於相應檔次的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
「監管政策相對靈活、『因城施策』。對於個別地區而言,本來涉房貸款佔比就高,如果把監管考核上限定的太低,反而會對當地銀行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招商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廖志明表示。
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總監嚴躍進認為,各地政策對不同類型的銀行明確了房地產貸款集中度上限,有助於銀行靈活執行中央房貸政策。
「類似政策下,不同銀行的房貸業務會有所變化,對於相關購房者來說,也需要積極了解各地銀行貸款政策,減少貸款辦理的風險。大方向看,房價過熱的城市等所在銀行,其上限上調空間小;而信貸額度充裕的城市,上調的空間較大。」嚴躍進表示。
與此同時,也有個別超標中小銀行高管表示,一邊是涉房類貸款新增難,另一邊是互聯網貸款政策收緊,而往年這都是業務重點,所以業務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廖志明表示,整體來看,今年貸款需求仍然非常旺盛,銀行可以投放的領域較多。「一是政府投融資項目需求;二是房地產融資雖然受房貸集中度政策影響,但需求還在,銀行房地產貸款增量並不會明顯下滑,更多地是平穩增長;三是明顯改善的融資需求,包括製造業貸款、個人消費類及信用卡貸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