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為什麼經濟
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現象
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現象經常發生。以股票市場為例,1998-2000年美國新經濟泡沫時期,納斯達克指數從一千六百點最高漲到五千點,而實體經濟在此期間並沒有發生如此大的變化。股票市場的這種現象就像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說的「非理性繁榮」,其結果是,十幾年後的今天,納斯達克指數還沒有回到歷史高點。
債券市場也是如此。2000年新經濟泡沫破滅後,美國政府為刺激經濟,在長達六、七年的時間里實行了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過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了信貸市場的非理性繁榮。尤其是從2003年開始,寬松的信貸條件和日益膨脹的住房泡沫導致次級房貸盛行,至2008年泡沫破裂,引發近百年來最為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直到今天我們還能感受到這場危機對實體經濟造成的巨大沖擊。
外匯市場這一特徵更加明顯。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目前每天全球外匯交易量約為五萬億美元,2013年全年預計達到一千四百萬億美元,但其中真正為了滿足貿易需求的交易還不到1%。這樣的市場顯然不夠合理,外匯市場已經脫離了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中國也出現了金融發展脫離實體經濟的情況。2008年以前,中國的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大致匹配。之後受次貸危機影響,出現了明顯背離,銀行資產的增量高於名義GDP增量達26%。同時由於金融深化不足,銀行又忽略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據統計,中國小微企業約占經濟總量的60%,就業人數的75%,上繳利潤的40%,但是獲得的貸款僅占銀行貸款總量的18%。
影子銀行的增速更為驚人,2007年至今,中國名義GDP增長了2倍,而理財產品規模增長了近14倍,很難說影子銀行的這種增速匹配了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債務規模的快速膨脹為未來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埋下了一定隱患。據美國資產管理公司橋水統計,中國目前整體債務規模(包括政府、企業、個人債務)佔GDP的比例約為225%。從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看,隨著經濟體的逐步成熟,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其債務會逐漸積累,因此成熟經濟體的債務水平較新興經濟體略高。而我們目前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居新興經濟體前列,意味著提前透支了未來發展的潛力。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保險資產量在不斷增長的同時,賠付率卻不斷下降。這說明保險公司追求自身利潤的增長,而不是盡力提供真正的保障。過去十年,我國名義GDP增長了4倍,外匯儲備卻增長了9倍等。以上現象均說明,我們的金融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原因
造成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原因是復雜和多方面的,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是委託代理關系問題。理論上,金融體系應以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服務實體經濟為目標。而實際經營管理中,由於激勵機制的導向作用,金融機構往往以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這種目標差異,往往導致行為錯配,出現金融機構背離實體經濟利益的情況,甚至給實體經濟製造麻煩。這就是委託代理關系中的激勵不相容問題。
二是外部性問題。金融活動的效益通常不能完全反映其外部性影響。一個奇特的現象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即使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得到金融體系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由於融資渠道狹窄,很多優質的小微企業無法發展壯大,滿足社會需求。這是因為,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由於規模大,信用狀況穩定,從貸款收益和風險的角度考慮,往往是金融機構的優質客戶,但它們造成的污染和資源浪費等成本並沒有納入金融體系的考核。小微企業因為缺少資金而損失的社會效益也不會全面、直接地反映在金融活動的成本和效益中。
三是信息不對稱。許多市場都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信息不對稱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於信息披露較少,金融機構有時很難深入了解企業的准確情況和真實需求。比如,對歷史較短、規模有限的小微企業,金融機構很難充分掌握其經營變化和信用狀況等信息,因此不敢輕易發放貸款,導致小微企業出現貸款難的問題;二是由於金融創新的推進,各種金融衍生產品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企業常常無法准確把握這些產品復雜的結構和風險。2008年,中信泰富跟銀行簽訂累計期權合約的初衷是對沖匯率風險,但由於對產品的結構和風險認識不足,最後導致巨虧。
四是不完全競爭。由於政府管制較嚴、技術壁壘較高、前期投入較大等原因,金融行業存在較高的進入門檻。固有的規模經濟效應形成後,市場競爭程度自然下降,容易形成壟斷。處於壟斷地位的金融機構往往以自身的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必然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從而離實體經濟需求越來越遠。
五是金融市場參與者非完全理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個重要假設是市場有效,市場有效的基礎是參與者要理性,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金融市場與其他要素市場相比有一個不同的特徵。勞動力、商品、土地等市場交換的標的是實物要素,但在交易過程中受制於媒介,也就是貨幣的可獲取性,因而交易活動容易受到控制和調整。而金融交易的標的本身就是資本,即貨幣。由於交易活動的標的和媒介合為一體,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調節和控制,加上技術進步不斷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在人們不理性的行為驅使下,極容易造成金融體系自我膨脹,脫離實體經濟運行,最後對實體經濟形成沖擊。
如何解決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問題
有什麼方法能解決這些市場機制失靈的問題,讓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呢?
首先,要加強對金融行業的監管。金融行業對經濟體系的運轉至關重要,應該像監管水、電和煤氣等公用事業一樣,對金融行業進行有效的監管。要更好地設計激勵機制,使得金融機構在優化自身效益的同時,實現實體經濟的預期效用最大化。
其次,考核過程中要綜合考量金融機構的社會效益,不能僅以利潤率為考核目標。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基礎和前提,金融只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資本要素交易平台。金融交易過程本身不能創造社會財富。為解決金融機構的外部性問題,要始終堅持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和諧共生、互促共贏的理念,綜合考量金融機構的社會效益,避免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的自我繁榮和發展。
第三,對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等新生事物持開放態度。金融體系正常運轉的前提是正確識別市場參與者信用。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等技術,為信息的收集、存儲和整理提供了一個更大、更快、更有效率的平台,並且讓這些信息更流暢地匹配起來。通過運用這些技術,金融機構就可以更好地辨識出個人和企業的行為特徵,從而對其信用狀況合理評估。互聯網還有助於借貸雙方利益捆綁。例如,由淘寶提供貸款的小微企業大多都是依賴淘寶的賣家,通過這種信用質押,自然而然地實現了淘寶和商家的利益捆綁。隨著技術的進步,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將會得到改善。
第四,打破壟斷,積極發展中小金融機構。廣大中小微企業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由於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和服務,對大型金融機構的邊際效用有限,還會增加運營成本,大型金融機構從經濟上沒有動力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和服務。所以從資源配置的角度,我們要鼓勵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鼓勵他們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
最後,增加金融交易的摩擦成本。金融交易成本過低將助推金融機構的非理性繁榮和膨脹,還會導致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金融市場中有很多聰明的頭腦,他們原來是物理、化學或數學專家,最後都加入到金融交易這樣一個「零和游戲」中來。如果把現在外匯市場的交易量由日均五萬億降到一萬億,估計不會對實體經濟的用匯需求產生很大負面影響,但能解放出不少寶貴的勞動力。這些原本參與外匯交易的聰明人,如果能轉而在物理、化學和數學上進行更多的研究和創造,將為人類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❷ 金融市場對實體經濟有關系嗎
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可以歸納為:實體經濟藉助於金融市場,金融市場發展又依賴於實體經濟.
主要表現為以下互相促進,相鋪相成的關系:
實體經濟藉助於金融業的發展,金融業的發展影響實體經濟的外部宏觀經營環境,金融業的發展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增加後勁,實體經濟的發展隨時都需要資金的支持和金融血液的灌輸,金融業的發展狀況制約著實體經濟的發展程度。
金融市場依賴於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為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金融發展無法獨立於實體經濟而單獨存在,實體經濟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血液和可能。實體經濟對金融市場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整體經濟的進步,實體經濟也必須向更高層次發展。實體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對金融市場產生了新的要求。正是這些要求才使得金融市場能夠產生、特別是使得它能夠發展。否則,金融市場就將會成為無根之本。實體經濟是檢驗金融市場發展程度的標志。
❸ 金融體系內,實體經濟可以怎麼理解
你的提問有點讓人看不懂是什麼意思, 我猜你是想問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是怎樣的吧。。
金融業是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到高級階段的一種自然演變的高端服務業,金融業促進社會資源高效利用的中樞調節機構,它的服務對象還是實體產業,實體企業是維持人們物質需求的生產型部門,實體產業的擴張與競爭又離不開金融業戰略資源的支持,一個國家想要誕生強大的實體企業就一定要有強大的金融機構能為之服務。 反之,金融業的強大又離不開實體行業的利潤剩餘支持,實體行業的所產生的剩餘利潤交給金融機構去支配管理,讓利潤發揮更大的財富效應,這也是現代商業的高度競爭形成的一種專業分工。
❹ 為什麼金融市場動盪越來越對實體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1.停滯性通脹風險
所謂停滯性通脹風險,不外是經濟增長大幅萎靡,而通脹壓力又強勁走高。美國假日銷售數據和2007年全年銷售數據均不理想,同時四季度就業下降和非農數據不佳,都令全球對美國經濟衰退充滿警惕,這種情況下再爭論美國經濟衰退的概率在50%以上還是以下已經沒有多大意義,正如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茜和財長鮑爾森都敦促美聯儲採取行動,並迫切期待布希政府的一攬子刺激經濟增長計劃那樣,美國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要盡快擺脫衰退陰影,尤其要避免就業和非農等關鍵數據繼續下滑,那樣將進一步打擊市場人氣。
2008年初原油價格跳高摸至100美元,的確刺激了市場高度虛弱的神經,隨後黃金脫離原油單刀赴會直上900美元,農產品也在年底高位短暫盤整之後繼續強勢上漲,這些因素帶來的通脹壓力,已經令歐美十分棘手,「第二輪通脹效應」也必然會繼續擴散。與此同時,不僅美國包括零售在內的經濟數據下滑,歐盟數據也低於預期,德國經濟就不斷調低經濟增長,這樣通脹壓力上升與經濟增長下行的局勢越來越嚴峻,就出現了福井俊彥所謂的「停滯性通脹風險」。
2.實體經濟承壓
雖然布希總統仍堅持美國經濟基本面良好的觀點,但在訪問中東的途中卻要求OPEC針對降低油價採取措施,油價降低之後美國或許在通脹壓力上將獲得喘息的機會,並可以毫無顧慮地採取刺激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特別是美聯儲將無大幅降息的後顧之憂。從美國政要近期的一系列舉動來看,已經在為避免金融市場動盪沖擊實體經濟採取一系列連環措施,而且這些措施不僅局限於經濟層面,還延伸至政治領域。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的「經濟富有彈性」終歸是有限度的,如何實現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良性接合這個關口,最終都是無法避免的。
此前歐美尚對經濟彈性有所依賴,並且寄希望與新興市場增長拉動出口,來緩和金融經濟風險向實體經濟領域的擴散,但是最近美國大型銀行等金融機構紛紛正式披露年報,次貸微機損失逐漸水落石出,並接連沖擊全球股市,拉美等新興市場股市均未能倖免,新興市場經濟前景也不斷受到拖累,這就動搖了歐美寄希望於新興市場度過次貸危機動盪的幻想,所以歐美會陸續公開正式承認「金融市場動盪將沖擊實體經濟」,並密切准備系列性的應對措施,以「應付金融市場危機」,從最壞的角度為實現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接合作準備。
3.動盪過後前景將會明朗
歐美這一系列的舉措和言論,包括布希訪問中東途中在政治領域為避免經濟衰退所作的努力,都在向市場傳達明確的信號,那就是金融市場最終一跌無可避免,市場必須為此做好心理准備。金融市場動盪本來就是風險釋放和重估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必然是動盪的,而2007年下半年以來全球市場的動盪仍然未能釋盡風險,正如超級救市基金最終不了了之一樣,美元指數也在歷史低谷出現反復,油價還在100美元的「鬼門關」轉了個來回,這些劇烈震盪或銳幅漲跌,都早在歐盟央行行長特里謝的預料之中,所以歐盟匯通脹的態度十分堅決,次貸危機爆發之後雖維持利率不變,但是卻頻繁通過對市場流動性的調整來密切監控通脹走勢。
因此,「金融市場危機將沖擊實體經濟」這種信號,實際上是對市場動盪的一種警告,也實在無力避免市場動盪的形勢下發出的呼籲,盡管如此,歐美還是為應對市場動盪做好了充足的准備,所以劇烈動盪之後市場的緊張情緒將會稍或緩解,市場走勢也會是土回歸穩定,前景自然會趨於明朗。目前投資者最重要的,只是要充分採取避險措施,等待前景的明朗化。
❺ 為什麼金融企業要為實體經濟服務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取得了長足進展,也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但這些年金融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金融中心城市遍地開花、產權和衍生品交易所多如牛毛、居民理財產品爆發式的增長、民間借貸和融資銀行過分膨脹等。
2、金融業脫離實體經濟自我循環、自我創新、自我膨脹,導致了資本配置失衡,產業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出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出現了空心化趨勢。虛擬經濟虛胖必然助推和加速金融資本、資產、資源的泡沫化,同時也導致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微小企業融資困難。產業資
金流失、實體經濟失血,國民經濟虛弱萎縮。在這種情況下,有形商品與無形商品變相證券
化、債權化、資本化,所以地下的影子經濟和金融虛擬經濟激進發展,正在極大地沖擊實體
經濟,導致經濟目前過度投機化、超前虛擬化、人為空心化。
3、金融業必須面向實體經濟。因為金融來自實體經濟,金融業的發展必須與實體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經濟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非實體經濟因素,如金融證券、債券、房地產和金融投機交易,只要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對經濟是有利的;但如果嚴重脫離資本和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必然會導致虛假繁榮和泡沫經濟。
❻ 金融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1、金融發展有助於實現資本的積聚與集中,可以幫助實現現代化的大規模生產經營,實現規模經濟的效益。
2、金融發展有助於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提高社會經濟效率。
3、金融發展有助於提高用金融資產進行儲蓄的比例,因而有助於提高社會的投資水平。
經濟發展對金融發展的作用:
1、經濟的發展使社會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因而提高人們對金融投資和理財服務的需求。
2、經濟發展形成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集團,這些大的企業集團要求與其融資需求相匹配的現代金融機構為其提供服務。
(6)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作用擴展閱讀:
金融的構成要素有5點:
1、金融對象:貨幣(資金)。由貨幣制度所規范的貨幣流通具有墊支性、周轉性和增值性;
2、金融方式:以借貸為主的信用方式為代表。金融市場上交易的對象,一般是信用關系的書面證明、債權債務的契約文書等;
包括直接融資:無中介機構介入;間接融資:通過中介機構的媒介作用來實現的金融。
3、金融機構:通常區分為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4、金融場所:即金融市場,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保險市場、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場等等;
5、制度和調控機制:對金融活動進行監督和調控等。
各要素間關系:總體講各要素是既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金融對象、金融場所為金融體系硬體要素,金融方式、制度和調控機制為金融體系軟體要素,金融機構為其綜合要素;
具體講金融活動一般以信用工具為載體,並通過信用工具的交易,在金融市場中發揮作用來實現貨幣資金使用權的轉移,金融制度和調控機制在其中發揮監督和調控作用。
❼ 為什麼金融機構要為實體經濟服務
金融機構要為實體經濟服務原因如下:
1、是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完善產業鏈條,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從資本的逐利性角度來講,只有產業鏈完善了,產業集群形成了,對資本才有吸引力,建議對清遠傳統優勢支柱企業,如陶瓷、水泥、有色再生金屬等,採取聚集優勢企業,完善產業鏈,做大產業規模的方式,提升競爭力,以不斷增強產業對資本的吸引力。
2、是加大對引進金融機構的政策引導,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對於近年來新進金融機構,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加大政策引導,引導其將資金投入到促進清遠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的領域,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同時,政府相關部門要健全激勵約束機制,除鼓勵外來金融機構來清遠設立機構外,還要建立對應的約束機制,例如設定存貸比、小微企業貸款增速等年度考核指標,促進其加大對清遠經濟的支持力度,對於年度考核不達標的機構,限制其在清遠地區的後續設點。
3、是在「引進來」的同時,要積極鼓勵本土金融機構「走出去」,加大區域金融輻射,拓展資金。更多資訊來源炎黃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