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央行要求強化金融標准應用普及進一步提升金融業抗風險能力是真的嗎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金標委秘書長姚前在日前舉行的「普及金融標准 提升服務質量」主題活動啟動會上表示,金融標準是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制度,在支持金融業健康發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今年5月,人民銀行聯合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及國家標准委發布《金融業標准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形成了金融標准化頂層設計,提出了新型金融業標准體系,近期金標委秘書處積極推進金融機構、行業協會和金融科技企業緊密圍繞規劃,主動作為,加強金融標准落地實施,更好地服務國家金融穩定發展大局、提升金融服務質量。
『貳』 取消農業戶口與城鎮戶口的制度
——《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
特大城市入戶將更多依靠積分制
政策
二元戶籍
成為歷史
2020年前實現約1億農民進城。日前,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規定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政策全放開,特大城市施行積分制落戶,居住證一般不再設置條件,居住半年以上即可申請。《意見》還規定取消農業非農業戶口區分,全國統一以居民戶口登記。《意見》強調:「現階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
《意見》中的最大亮點,莫過於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這意味著以「農業」和「非農業」區分戶口性質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將成為歷史,由此衍生的藍印戶口等戶口類型
也將作古,今後每一位中國公民的戶口均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
《意見》進一步調整戶口遷移政策,按照人口規模來劃分並確定各類城市的落戶政策。
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在縣級市市區、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和其他建制鎮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的人員,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當地申請登記常住戶口。
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在城區人口50萬至100萬的城市合法穩定就業並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同時按照國家規定參加城鎮社會保險達到一定年限的人員,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當地申請登記常住戶口。
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在城區人口100萬至300萬的城市合法穩定就業達到一定年限並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同時按照國家規定參加城鎮社會保險達到一定年限的人員,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當地申請登記常住戶口。城區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城市,要適度控制落戶規模和節奏,可以對合法穩定就業的范圍、年限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的范圍、條件等作出較嚴格的規定,也可結合本地實際,建立積分落戶制度。
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改進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城市現行落戶政策,建立完善積分落戶制度。根據綜合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具有合法穩定就業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連續居住年限等為主要指標,合理設置積分分值。按照總量控制、公開透明、有序辦理、公平公正的原則,達到規定分值的流動人口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當地申請登記常住戶口。
解讀
取消農業戶口,農民會失去土地嗎?
改革就是讓農民在城市利益和農村利益間作自主選擇
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轉戶進城主要以征地「農轉非」、「土地換社保」方式獲得市民身份和待遇。但隨著農村土地附著權益增加和農民將土地作為保障的需要,很多農民轉戶進城不願放棄農地,甚至出現激烈的「土地維權」。那麼,取消農業戶口後,農民會不會失去土地?
中央黨校教授、戶籍改革專家王海光認為,保障農民的權益,應讓農民對土地有流轉權。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戶籍改革專家王太元說,全面取消農業戶口不會影響農民權益,改革就是讓農民在城市利益和農村利益間作自主選擇。這項改革最重要的是建立與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相適應的教育、衛生計生、就業、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統計制度,因為這些才是捆綁在戶籍上的利益。如果農民在城市享受的公共服務比農村多得多,還有什麼可留戀?這個制度首先保障農民在城裡能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務,然後再由農民自主選擇是進城還是回老家,如果選擇進城,那農村的一些利益就需要放棄,如果選擇回家,那麼農村的利益一定要有所保障。
戶籍制度專家余梁表示,取消農業戶口後,農村宅基地的取得、農村土地等的分配資格是否改變等問題,珠三角城市做了許多嘗試。如農轉居人員、失地農民,在戶籍屬性改變後的股權、地權等分配機制仍沿用原農村集體經濟的那一套辦法。「廣東取消農業戶口後,其原有權利在短期內不會改變,不會影響宅基地、田地等確權和分配。」
進城落戶的農民是否有償退出「三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局長趙陽
強調,應該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在農民進城的過程中,不僅他們自身需要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政府要為他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也有一個承受能力的問題和逐步完善的過程。保留進城農民的「三權」,就是要讓他們進退有路,使城鎮化過程更加和諧。
有業內人士認為,與戶籍改革相比,土地制度改革面臨的制度障礙更大,進展也更為緩慢。如果土地改革不能盡快取得突破,可能面臨與戶籍制度改革不相匹配的情況。就現階段而言,戶籍改革的推進,將促使農地確權等基礎工作的進程進一步加快。
會否造成大量人口湧入小城市?
縣以下放開戶籍已沒多大吸引力了
《意見》要求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在縣級市市區、縣人民政府駐地鎮和其他建制鎮有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的人員,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當地申請登記常住戶口。
縣以下全面放開戶籍會不會導致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有大量人口湧入?王太元表示,完全不會有這種可能,縣以下放開戶籍已經沒有多大吸引力了,政府希望人們到城市買房落戶,但農民一直對這項政策沒有興趣。
王太元說,廣東一些縣鎮之所以人口多,是因為產業結構不合理,低端產業沒轉移出去,並不是一種合理的現象。這些地方只要產業結構調整到位,外來人口數量會很快下降,但是,這需要用經濟的手段,而不能將外地人趕出去。
「廣東發達的中心鎮一般集中在珠三角,這些中心鎮的戶籍政策,要看其所在城市的戶籍制度。比如廣深屬於國家和省明確規定控制人口規模的城市,廣深兩地的發達鎮就沒有資質接收農村戶籍人員落戶的許可權。」余梁表示,其它的小城鎮的教育、醫療等核心的公共服務資源遠未達到大城市水準,對外來人口落戶吸引力不大。因此,廣東小城鎮不會受到沖擊。
王海光認為,一些發達地區如果有人口大量湧入,還可進行一些調節,比如設置一些門檻等。
《意見》還要求特大城市實施積分落戶政策。對此,王太元認為,積分落戶的制度要比審批落戶的政策好很多,幾十年來審批落戶的政策,人們根本看不到如何運作,而積分制落戶,政府就必須制定統一的標准,並向社會公布,讓社會監督。
落地
穗農轉非易
非轉農很難
8月1日,不僅是廣州2014年積分制入戶的開閘時間,也是《廣州市戶口遷入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啟動時間。在國務院戶籍改革意見出台後,由廣州市發改委、公安局聯合制定的《廣州市戶口遷入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於7月31日發布,8月1日實施。
作為廣州市人口調控和入戶政策「1+3」文件中最後一個工作指引性辦法,《細則》第一時間響應了國務院戶籍改革取消農業戶口的號召,率先明確廣州農業戶口人員自願申請
轉為居民戶口的,均給予辦理。
《細則》對於農業戶口、居民戶口之間的轉變進行了明確規定。廣州農業戶口人員自願申請轉為居民戶口的,均給予辦理。對於符合廣州市人口准入條件的市外農業戶口人員,辦理戶口遷移時,可直接轉為居民戶口,屬遷入本市農村的,應提交遷入地村委會出具的同意接收為村民的書面材料。
農轉居想轉就能轉,但居民戶口遷入農村轉變成農業戶口,卻屬於廣州嚴格控制類型,除因考取大中專院校遷入學校集體戶口,畢業不超過兩年且找不到工作的原本市農村戶口學生(現戶口仍在學校集體戶口內);養父母雙方或一方是本市農業戶口的被收養兒童隨養父母遷入,且徵得當地村委會同意這兩種情況,其它一律不得辦理居民戶口轉農業戶口手續。
而從2013年5月開始,廣州市公安局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更換統一的廣州居民戶口簿工作,新更換的戶口簿戶別項目中的內容,由原來的「非農業家庭戶口」或「農業家庭戶口」(包括地方城鎮、自理口糧全民農業等類型戶口性質人員)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家庭戶」:「非農業集體戶口」登記為「居民戶口集體戶」。
另外,作為流動人口大省,廣東在創新人口管理方面一直在積極探索:2010年率先推出居住證制度,截至7月30日,已經發放了4872萬張,載入了金融服務、公交、小額消費、積分、門禁應用等20多項功能和服務項目。與此同時,一些地市也在有步驟地推進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
依依答
這樣可以么?
『叄』 普惠金融什麼意思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當前我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
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有利於促進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增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
(3)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地的城市是擴展閱讀:
普惠金融重視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但這並不意味著普惠金融就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益活動。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潘光偉指出,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助。
而是為了幫助受益群體提升造血功能,要堅持商業可持續原則,堅持市場化和政策扶持相結合,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確保發展可持續。
普惠金融需要講究市場性原則,在發展普惠金融過程中,既要滿足更多群體的需求,也要讓供給方合理受益。
『肆』 全國首個實現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地的城市是()。
全國首個實現國家金融服務標准落地的城市是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