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發達國家服務業與製造業哪個的比重更大
服務業比重更大
發達國家的生產性占整個服務業比重超過了50%,其中美國達到了58.8%,歐盟達到了50.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服務業發展很快,但與世界發展史上相比還有不少的差距,2004年中國服務業佔GDP的總數比發達國家的水平低近30個百分點。首先,發展服務業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有利於改善生活環境,實現中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次,發展服務是解決中國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佔中國五分之一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一直是中國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服務業將取代製造業成為七大就業的主要行業,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現代服務部門發展迅速,在信息技術革命帶領下,已經有保險、房產和商務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在全球服務業的增加值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國際服務貿易分類表,國際服務貿易分為11大類142個服務項目,這個分類表基本上包括了服務業的主要范圍:
1、商業服務,指在商業活動中涉及的服務交換活動,包括專業服務、計算機及其有關服務、研究與開發服務、房地產服務、無經紀人介入的租賃服務及其他的商業服務,如廣告服務等。
2、通信服務,包括郵政服務、快件服務、電訊服務、視聽服務。
3、建築及有關工程服務,包括建築物的一般建築工作、安裝與裝配工作、建築物的完善與裝飾工作等。
4、銷售服務,包括代理機構的服務、批發貿易服務、零售服務、特約代理服務及其他銷售服務。
5、教育服務,包括初等教育服務、中等教育服務、高等教育服務、成人教育服務及其他教育服務。
6、環境服務,包括污水處理服務、廢物處理服務、衛生及其相關服務、其他的環境服務。 7、金融服務,包括保險及與保險有關的服務、銀行及其他金融服務(保險除外)。
8、健康與社會服務,包括醫院服務、其他人類健康服務、社會服務及其他健康與社會服務。
9、與旅遊有關的服務,包括賓館與飯店、旅行社及旅遊經紀人服務社、導游服務等。 10、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包括娛樂服務、新聞機構的服務、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及其他文化服務、體育及其他娛樂服務。
11、運輸服務,包括海運服務、內河航運服務、空運服務、空間運輸、鐵路運輸服務、公路運輸服務、管道運輸服務及所有運輸方式的輔助性服務。
② 近年來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只重視物質生產領域的發展,對金融保險、房地產、社會服務等所謂「非物質生產領域」的活動不僅不予重視,有時還嚴加限制。直到1978年,在第三產業中佔主要成分的仍是商業和運輸郵電業,分別占第三產業總量的30.9%和20.1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發布以後,我國第三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包括農林牧漁服務、地質勘探和水利管理、金融保險、房地產、社會服務、科研及綜合技術服務等眾多行業在內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壯大起來。到1998年,商業、運輸郵電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總量的比重分別下降為25.3%和19.3%,而金融保險業和房地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則分別由1978年的9%、5.7%上升為18%和6.2%。上述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表明:經過建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的發展與探索,我們已經基本上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的工業化和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路子。我國的三次產業之間,輕重工業之間以及各產業內部的比例關系逐步走向協調。從總體上判斷,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已基本改變了一個時期以來嚴重失調的狀況並初步完成了合理化的任務,進入產業結構升級與高級化的階段。
③ 三個產業的比重
這些資料是從廣州市政府門戶網找的。。是廣州市統計局的資料。。放心看吧。。找了很久呢。。呵呵
2000年廣州市國內生產總值2383.07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42億元,增長1.7%;第二產業增加值1041.11億元,增長12.4%;第三產業增加值1247.54億元,增長16.0%;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 45.67: 49.82調整為3.96:43.69:52.3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3.45萬元,增長12%,按當年國家平均匯率計算,達到4175美元,在全國十大城市中居於前列。
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2684.83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5.73億元,增長2.0%;第二產業增加值1136.51億元,增長12.7%;第三產業增加值1452.59億元,增長13.5%;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97:43.44:52.59調整為3.57:42.33:54.1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3.8萬元,增長10.5% ;按當年國家平均匯率計算,達到4586美元,在全國十大城市中居於前列。
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3001.6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2%,保持了「九五」時期以來年均經濟增長13%左右的增速,廣州已成為國內GDP總量超3000億元的三大城市之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4.19萬元,增長11.7% ,按當年國家平均匯率計算,突破5000美元,在國內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2003年廣州市生產總值(GDP)3466.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0%,增長速度創8年來新高,在國內大城市中位居前列。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79萬元,增長14.0%。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約合5793美元。
200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115.81億元,比1999年翻一番;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5.0%,高出預期發展目標3個百分點。按戶籍人口計算,全年人均GDP為5.63萬元,增長13.7%;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約合6800美元,在國內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115.7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3.0%。產業結構繼續向「二、三」產業並重、「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的方向調整優化。全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5.58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2081.21億元,增長14.1%;第三產業增加值2908.96億元,增長12.6%。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46∶40.68∶56.86。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8%、46.6%和52.6%。
200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068.4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4.7%。三次產業全面增長。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45.51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2419.38億元,增長15.8%;第三產業增加值3503.52億元,增長14.4%。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4∶39.9∶57.7。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0%、42.7%和56.3%。
2007年,廣州市實現生產總值(GDP)7050.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1.09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2816.89億元,增長15.6%;第三產業增加值4072.80億元,增長14.1%。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29∶39.95∶57.76。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8%、43.1%和56.1%。
2008年,廣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215.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12.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7.72億元,增長1.8%;第二產業增加值3198.96億元,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4849.14億元,增長13.6%。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2.04∶38.94∶59.02。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3%、35.1%和64.6%。
還有這個是關於中國三大產業結構的分析。。不知道希望對你有幫助吧。。呵呵
希望採納
④ 為什麼服務業要增加比重這里的服務業具體范圍是美國服務業比重70%我們才43%說明了什麼
服務業的發展狀況與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階段。在社會轉型升級進程中,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地上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和增長點。因此,深刻認識服務業的發展規律、狀況、特點,分析服務業發展優勢,把握服務業發展方向,對於促進企業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升級,提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三產業與服務業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
服務業是指農業、工業和建築業以外的其他各行業,即國際通行的產業劃分標準的第三產業,其發展水平是衡量生產社會化和經濟市場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服務業按服務對象一般可分類為:一是生產性服務業,指交通運輸、批發、信息傳輸、金融、租賃和商務服務、科研等,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和技術知識含量;二是生活(消費)性服務業,指零售、住餐、房地產、文體娛樂、居民服務等,屬勞動密集型與居民生活相關;三是公益性服務業,主要是衛生、教育、水利和公共管理組織等。
中國現代服務業的概念
現代服務業是指在工業化較發達階段產生的,主要依託電子信息等高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而發展起來的服務部門。它有別於商貿、住宿、餐飲、倉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金融保險業、信息傳輸和計算機軟體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研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房地產業及居民社區服務業等為代表。
「現代服務業」的提法最早在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中,200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傳統服務業,又要發展旅遊、信息、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等新興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內涵
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產生,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本質上來自於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社會分工的專業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產出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等特點。現代服務業既包括新興服務業,也包括對傳統服務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其本質是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
服務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根據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和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的研究成果,產業結構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生產活動以單一的農業為主的階段,農業勞動力在就業總數中占絕對優勢;第二階段是工業化階段,其標志是第二產業大規模發展,工業實現的收入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勞動力逐步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第三階段是後工業化階段,其標志是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由快速上升逐步轉為下降,第三產業則經歷上升、徘徊、再上升的發展過程,最終將成為國民經濟中最大的產業。
對照工業化階段規律,服務業結構演變同樣具有規律性。一般來講,在初級產品生產階段,以發展住宿、餐飲等個人和家庭服務等傳統生活性服務業為主;在工業化社會,與商品生產有關的生產性服務迅速發展,其中在工業化初期,以發展商業、交通運輸、通信業為主,在工業化中期,金融、保險和流通服務業得到發展,在工業化後期,服務業內部結構調整加快,新型業態開始出現,廣告、咨詢等中介服務業、房地產、旅遊、娛樂等服務業發展較快,生產和生活服務業互動發展。在後工業化社會,金融、保險、商務服務業等進一步發展,科研、信息、教育等現代知識型服務業崛起為主流業態,而且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中國現代服務業的時代特徵
新服務領域——適應現代城市和現代產業的發展需求,突破了消費性服務業領域,形成了新的生產性服務業、智力(知識)型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的新領域。
新服務模式——現代服務業是通過服務功能換代和服務模式創新而產生新的服務業態。
高文化品位和高技術含量;高增值服務;高素質、高智力的人力資源結構;高感情體驗、高精神享受的消費服務質量。
現代服務業初步發展於工業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確立於20世紀80年代。
關於現代服務業,使用較多的一種定義是:「現代服務業是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產生,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服務業。」
世貿組織的服務業分類標准界定了現代服務業的九大分類,即:商業服務,電訊服務,建築及有關工程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與旅遊有關的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我國「現代服務業」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上。2007年3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
⑤ 服務業人數占就業人數的比重
希望下面的資料對你的問題能起到作用
中國服務貿易領域目前的近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服務貿易有了較大的發展,服務貿易的年增長高於國民經濟的增長,也高於國內服務業的增長速度,對推動國內服務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根據
《WTO2001年年度報告》,中國佔世界服務貿易份額1990年為0.73%,2000年則為2.1%。與此同時,中國國際服務貿易的領域也逐步擴大,通信、金融、保險、技術貿易、經營管理咨詢、人員培養等服務進出口隨之迅速發展。通過這些服務貿易的發展,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管理方法、技術和經驗,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總體來看,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尚處於發展初期,存在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1.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後。一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可用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以及服務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來衡量。中國1998年的水平為32.1%,不僅遠遠落後於經濟發達國家60%~80%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於發展中國家45%~55%的比重水平。中國1998年服務業的就業人數占國內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為26.7%,低於發達國家的55%~75%和發展中國家的30%~55%。1999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額在全球名列第14位,佔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2.0%,而同期中國商品貿易出口額在全球名列第9位,佔世界商品貿易總額的3.5%;而且中國的服務貿易近年來一直都處於逆差狀態,並且呈不斷擴大的趨勢。
2.服務貿易總體水平較低,出口結構不合理。目前,中國服務貿易額僅佔世界服務貿易額的3%,居世界排名20位之後,服務貿易亦處於逆差地位。2000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中,國際旅遊收入162.3億美元,占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53%,國際運輸收入36.7億美元,佔12%,兩項合佔65%。可見,運輸、旅遊是中國服務貿易的支柱,中國服務貿易還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部門和資源稟賦優勢部門等傳統服務業上,而在全球貿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險、咨詢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服務行業,中國還是一個薄弱環節,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
3.服務貿易法律法規不健全。近年來,中國先後頒布了《海商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廣告法》等一批涉及服務貿易領域的重要法律法規。但是,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立法未成體系,不少領域還是空白,即使已頒布的一些有關服務貿易的法律法規,也比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一些規定與國際經貿規則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4.服務貿易管理落後。目前,中國對國際服務貿易的管理和協調主要由中央相關部委負責,但對應於《服務貿易總協定》的要求,這種管理體制是存在許多缺陷的,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務業國際貿易政策和規章方面的差別性,服務業各有關職能部門職責不明確,容易造成行業壟斷等。此外,中國對服務業的定義、統計范疇,以及劃分標准與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及國際慣例不一致,所有這些,都是阻礙中國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主要因素。
⑥ 請問想在金融行業取得成功,專業知識佔多少比重
你從從事金融行業的人,有多少是科班出生,就能想得到,其實真的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我有同學在銀行和證券公司上班的,因為我現在在讀研就問他們,我現在應該學哪些知識以應對在這些行業工作的需求,他們講「什麼都不需要」,當然這種回答一定上也是建立在對我本身知識積累的信任上,但是更重要說明金融不似工科那般需要很強的專業技能。如今在國內廣泛使用的金融工具,例如,股指期貨。都是老美開發的,所以在國內搞金融產品開發的真的很少。現在我比較明白金融行業作為比較高端的第三產業,但他依然是服務業,所以需要你有很好的推銷能力,與人溝通能力,特別是證券、保險行業。總之需要的是綜合素質。除卻這些人脈當然是很重要的了,尤其是這個行業,有次聽我同學講,我們當地有個銀行招人,如果你能拉來1200萬存款,那你可以直接進。很多大銀行招人也是非常看重這一點的,所以你自己掂量了!有些東西雖只是門檻不太重要,但如何跨過這個門檻確實至關重要的。推薦你看看《當幸福來敲門》吧
⑦ 發達國家為什麼工業成分佔GDP的比重越來越小了而服務業金融業的比重佔GDP總額的比
發達國家技術落後 較大依賴於資源 所以工也比重大
發達國家經濟科技發達 已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了大部分工業 利用當地資源人力污染當地實現利潤 而本土則大力發展利潤更高的科技 而且污染小 然後出口 當然也不全轉移 關系國家命脈 主打產業還是要保留的 比如軍工汽車能源什麼的
所以你看到的經濟發達的國家比重大是旅遊科技電子軟體金融等高端一些的產業 雖然人家也有工業農業但先進程度管理運作方式能耗等和咱大不一樣
⑧ 服務業在世界主要國家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長的原因是什麼
美國的主要產業是服務業;而中國的主要產業是製造業。中國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大,第三產業比重小,且中國高新技術少,美國第三產業比重大,與中國相反,且高新技術多。
美國:
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重心開始轉向服務業,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三、二、一」經濟結構。也就是說,產業結構排序為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現在判斷世界上某一國家經濟發達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其服務產業佔GDP的比重。
目前,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60%以上。美國的以金融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已達到80%以上,而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只佔GDP總值的1%,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佔GDP總值的20%左右。現代服務業占據產業鏈的最高端,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和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巨大的整合功能。美國服務業就業人口佔全部就業人口的比例達到70%以上,居民社會消費總額佔GDP總值的80%。
中國: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約佔GDP總值的11%;第二產業增加值約佔GDP總值的49%;第三產業增加值約佔GDP總值的40%,與美國服務業所佔比例相差一半,比印度服務業佔GDP的比重低20%。
中國服務業就業人口只佔就業總人數的30%,居民社會消費總額只佔GDP總值的35%。而且中國第二產業中房地產行業的產值就已經達到10%,其它大部分工業產值來自輕紡工業以及污染嚴重的采礦業、鋼鐵業、水泥業、化學工業,高新技術產業所佔比重不到10%。
⑨ 金融行業 服務行業,區別是
金融行業跟人服務行業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服務行業可以說是像餐廳服務員這種,而金融行業可能說是像會計以及證券分析師這種
⑩ 在世界製造業,服務業,金融業哪個占的比例更大啊
製造業 服務業 金融業 依次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