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融機構所面臨的宏觀環境是如何對金融活動產生影響的
眾機構所面臨的宏觀環境是如何對金融活動產生影響的?金融機構所面臨的宏觀環境對金融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⑵ 金融機構存在和發展的原因
實體經濟需要有人推動,資本做為一種商品,需要從低價值的窪地尋找高價值的土堆。而金融機構就是搬運工,並從中獲取中間價值蓬勃發展。
⑶ 哪些因素會影響金融營銷的分銷渠道
金融營銷分銷渠道的影響因素:1.金融產品特徵:產品特徵是影響分銷渠道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金融產品因其種類不同而具備不同的特徵,這對於分銷渠道的選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由於金融產品的特性包含較多的服務成分,因而客觀上要求金融企業設立廣泛的分銷網路、建立完整的服務體系。另外,金融產品的創新和多樣化,使產品質量更為標准化而大大促進了其分銷渠道的發展。
2.市場因素和金融客戶特點:市場范圍、營銷方式的敏感性等因素,以及商業銀行同業競爭者產品的分銷渠道策略,都會影響到分銷渠道的選擇。對金融客戶特點的描述有三種變數:①消費者類型變數。由於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對於不同的分銷渠道會產生不同的反應,金融機構需要對此進行分析和研究。②人口統計變數,包括人數、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地理分布、收入結構等。人口統計變數對分銷渠道的設置具有決定性影響。③心理統計變數,具體包括客戶對金融風險的偏好、對金融產品的忠誠度以及對廣告宣傳等促銷手段的反應等。例如,對金融風險厭惡的人推銷股票等風險大的金融產品成功率較低,但推銷風險小的國庫券希望卻較大。
3.金融機構的規模和信息科技的發展:金融機構的規模大小、資金能力、信用能力、銷售能力、提供的服務以及要求等,都會影響其分銷渠道的選擇。信息技術的發展也促使金融機構通過自助設備、電話和網路來提供金融服務,從而擴展分銷渠道。
4.營銷技術:金融機構的營銷技術直接影響其金融產品的銷售。對某些產品來說廣告十分重要,而另一些則需要通過人員推銷。為此,金融機構在對其營銷技術進行選擇時,只有對自己的營銷技術進行正確衡量界定,才能審時度勢地進行分銷渠道的決策。
5.現有分銷渠道的可用性:金融機構在選擇分銷渠道時必須考慮其現有分銷渠道的可用性和可用度,因為分銷渠道的再選擇,受現有分銷渠道適用性的嚴格控制。
6.政策:政府對各類金融產品所採取的價格政策、稅收政策等,會影響金融機構分銷渠道的選擇。如政策允許自由購銷各種金融商品,分銷渠道必定會多樣化;反之,渠道就會單一化。地方政府的行為也會影響商業銀行直銷渠道的選擇。
⑷ 影響金融市場的因素有哪些
一個完備的金融市場,應包括四個基本要素:
(1)資金供應者和資金需求者。包括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事業單位、居民、外商等等,即能向金融市場提供資金,也能從金融市場籌措資金。這是金融市場得以形成和發展的一項基本因素。
(2)信用工具。這是借貸資本在金融市場上交易的對象。如各種債券、股票、票據、可轉讓存單、借款合同、抵押契約等,是金融市場上實現投資、融資活動必須依賴的標的。
(3)信用中介。這是指一些充當資金供求雙方的中介人,起著聯系、媒介和代客買賣作用的機構,如銀行、投資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商和經紀人等。
(4)價格。金融市場的價格指它所代表的價值,即規定的貨幣資金及其所代表的利率或收益率的總和。
⑸ 影響金融發展趨勢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金融市場長期走勢的唯一因素是宏觀經濟因素。
行業發展狀況、企業經濟效益、國際經濟形勢等因素可以暫時改變金融市場的中期和短期走勢,但改變不了金融市場的長期走勢。
⑹ 17世紀荷蘭對現代金融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17世紀被認為是阿姆斯特丹的黃金年代。荷蘭商船從阿姆斯特丹開往波羅的海、北美洲和非洲,以及今天的印尼、印度、斯里蘭卡和巴西,由此構建了世界貿易網路的基礎。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荷蘭西印度公司發行的大量股票為阿姆斯特丹商人所擁有。這兩個公司所奪得的海外屬地後來演變為了荷蘭的殖民地。阿姆斯特丹也在此時成為了歐洲航運和世界融資的中心。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阿姆斯特丹辦公室開始出售自己的股票,並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⑺ 影響金融體系格局發展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我國當前的金融體系格局是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機構是中國銀監會。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包括以下機構一、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二、國有商業銀行:1、中國工商銀行2、中國農業銀行3、中國銀行4、中國建設銀行三、股份制商業銀行:1、交通銀行2、中信實業銀行3、中國光大銀行4、深圳發展銀行5、上海浦東發展銀行6、招商銀行7、民生銀行、福建興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華夏銀行等四、政策性銀行:1、國家開發銀行2、中國進出口銀行3、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五、主要的非銀行金融機構:1、中國人民保險公司2、信用合作社和合作銀行3、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4、國家外匯管理局六、外資銀行和涉外金融機構:除了銀行體系以外,包括證券機構,在中國來說,我們國家是一個新興市場,我們的法律體系還不太完善,我們市場本身的盡管也還是不太完善,所以責任追究機制還不是那麼有效。我們的央行還不是獨立的,還是政府的一個部分。我們國家要避免大的金融危機,有效的機制其實是有一個強大而負責任的政府。首先中國的金融體制的確效率不高,但是這個效率不高要放在中國經濟改革的整個歷史過程來看。從某種意義上講,今天我們的金融體制改革比較落後的格局,是整個經濟改革的需要。中國的金融體系是一個微弱的金融壓抑體系,而政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比較有意識地放緩對金融業的開放,利用不是太開放的金融業狀況,比較廉價地從金融體系裡面借錢。能夠維持一些經營不善的國有企業,從而減輕改革的痛苦,這是整個改革的大思路。當然我們的改革到目前為止非常成功了,所以今天的主要任務是怎麼提高金融體制的效率。
⑻ 我國金融機構的變革對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中國金融業發展面對的挑戰
記者:「後危機時代」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實力重新配置,國際金融體系和貨幣體系面臨重構,而國內經濟轉型加速和經濟增速放緩。在這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我國金融業發展會面對哪些問題?
苑德軍:中國金融業進入了發展加速和開放擴大的新階段,既面臨著良好的成長機遇,也需要應對各種挑戰。
首先是經濟轉型的挑戰。推進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礎上的經濟轉型,是我國未來經濟工作的重心。這種轉型既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經濟面對日趨險惡的國際外部經濟環境和日益強化的國內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可以說,經濟轉型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經濟轉型要求金融必須轉型,而沒有金融轉型,就無法實現經濟轉型。經濟轉型是金融轉型的依據和前提,金融轉型是經濟轉型的推手和動力。兩者緊密聯系,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支持經濟轉型特別是產業轉型,是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要方面和核心任務。
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在社會融資結構中佔有優勢地位,決定了商業銀行在支持經濟轉型方面負有重要使命。適應金融轉型的要求,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應實現在發展戰略、支持重點、配置結構等方面的轉型,做到四個轉變:一是優化信貸投放的行業結構,使信貸支持重點從製造業向傳統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轉變;二是優化信貸資金配置的空間結構,使信貸資金配置從集中於經濟發達地區向區域均衡轉變;三是優化信貸支持的企業結構,使信貸資金投向過度朝大企業傾斜向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轉變;四是優化信貸業務結構,使信貸業務由傳統信貸向綠色信貸轉變。
必須有效發揮直接融資對經濟轉型的推動作用。要優化上市公司結構,優先安排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屬企業上市;加快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引導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並購基金,增加創業資本供給,促進產業擴張、產業融合和產業並購,促進產業升級;大力拓寬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創新直接融資方式,支持更多企業利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融資。
其次是利率市場化的挑戰。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刻不容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義,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而利率作為資金價格則是資源配置的「指示器」和「調節器」。利率沒有市場化,就談不上金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和高效率,自然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利率市場化也是銀行商業化的一個重要條件。沒有利率的完全市場化,就不會有真正的銀行商業化。長期的存款利率管制損害了存款人利益,使存款人的存款在負利率情況下連保值也做不到,同時造就了銀行的高利差,使銀行可以安享壟斷利潤而阻礙了貸款定價能力、利率風險防控能力的提高,不利於銀行競爭力的培育。利率管制使利率信號失真,使利率難以有效地發揮宏觀調控功能,而且其也是誘發民間高利借貸的重要根源。因為在利率實行雙軌制並且金融市場資金供求關系高度緊張的情況下,市場利率必然大大高於管制利率。當前,整個經濟社會和金融當局都已經認識到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迫切性,相信「十二五」時期利率市場化改革會有明顯進展。
利率市場化後,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將面對無時無刻存在的利率風險,股市和債市行情的波動將更加頻繁,利率對券商自營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固定收益業務、衍生品交易業務等的影響加大,金融機構的產品定價能力、利率走勢監測分析能力、利率風險控制能力等亟待提高。
再次是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挑戰。在金融業綜合經營持續發展的情況下,金融各子行業之間的行業壁壘和市場壁壘被打破,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產品大量涌現,金融競爭強度提高,各類金融機構不僅要面對同一金融子行業競爭對手的競爭,還要面對行業外競爭對手的競爭,這對金融機構的營銷能力、適應市場和客戶需求的產品創新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聚合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兩年在我國迅速發展的影子銀行,適應了籌資者和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在某些方面替代了商業銀行的功能,侵蝕了商業銀行的傳統領地,對商業銀行構成了嚴峻挑戰。這種挑戰,實際上是金融業綜合經營給金融機構帶來現實挑戰的具體反映。
最後是金融發展方式轉型的挑戰。傳統金融發展方式注重金融總量擴張,忽視金融結構優化;注重金融市場廣度,忽視金融市場深度;注重金融競爭,忽視金融效率;注重金融硬實力(金融資產規模、金融機構數量、金融市場份額等)打造,忽視金融軟實力(金融創新能力、金融企業綜合競爭力、金融企業公司治理機制、金融發展環境、金融文化建設等)培育。金融機構都把「做大做強」作為自身發展目標,都在追求規模擴張,業務、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缺少經營特色。必須用科學的金融發展方式取代粗放經營的金融發展方式,加強金融機構的精細化管理,實現金融發展過程中規模和結構、廣度和深度、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和諧統一。
⑼ 影響金融機構凈利差的因素有哪些
市場存貸款利率水平。
⑽ 哪些外部環境對金融業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
金融生態環境的好壞對銀行業的健康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
加強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改善金融運行發展的外部環境,有利於提高轄區銀行的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增強本地區銀行業的競爭力,更好地發揮金融的核心作用,促進區域經濟金融實現協調發展。 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應考慮重點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關注宏觀政策導向,建立科學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一個地區能否吸引國內外投資者的資金,關鍵取決於兩點:該地區的重點產業發展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可以避免政策風險;產業發展是否充分利用了當地比較優勢,具有市場總體競爭力,可以確保投資者收益。因此在確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時,應注重把握地方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和國家的產業政策導向,為銀行增加信貸投放和其他投資者增加投資創造良好的產業支撐。
二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明晰產權結構、完善治理機制,以利於提高企業在銀行信用評級中的等級和獲取更多信貸投入。研究制定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民營資本投資於國家沒有明令禁止的行業和領域,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重組,實現公平競爭,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擴大國內外資金投入空間。同時督促企業嚴格執行有關的會計制度,依法加大信息披露。
三是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嚴厲打擊企業逃廢金融債務。誠信環境是金融生態環境的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影響資金流向的決定性因素。司法等部門應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特別是在處理企業改革、破產或履行信貸合約方面,維護好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同時,有關部門應積極配合推進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培育企業資信評級市場,努力提高社會信用水平。
四是以市場化為導向,加快發展中介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