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融機構查詢數據時滯後嗎
不會的,金融機構會根據你的徵信及大數據來判斷你的資質和信用。
『貳』 銀行或金融單位的數據分析崗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最重要還是數據治理和數據分析的能力!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產業的蓬勃發展,企業和政府對於自身數據資產的價值也產生了重新的認識。但遺憾的是數據本身並不能直接產生價值。當我們想利用數據產生價值的時候,很多問題都會暴露出來,比如:數據標准缺失,數據源頭不清晰,數據質量缺乏監管等。這就要求我們要有統一的數據標准和良好的數據質量來構成數據價值實現的基礎。而數據治理恰是保障這一基礎的存在。
國際數據管理協會(DAMA)對數據治理給出的定義是:數據治理是對數據資產管理行使權力和控制的活動集合。它是一個管理體系,包括組織、制度、流程、工具。
在國內企業的實際應用中,一般將數據治理和數據管理綜合考慮,認為數據治理是將數據作為組織資產而展開的一系列的集體化工作,包括從組織架構、管理制度、操作規范、信息技術應用、績效考核支持等多個維度對組織的數據模型、數據架構、數據質量、數據安全、數據生命周期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梳理、建設以及持續改進的過程。
五、 數據和AI中台
隨著金融業正在邁入第四個重大發展階段--數字化時代,給各金融機構帶來了發展機遇,同時也伴隨著嚴峻的挑戰。如何解決數據孤島、新應用與老系統結合難?現有IT能力不足以支撐業務的快速變化?數據調用方式多樣且標准不統一質量差?以及數據資源未被挖掘數字化能力得不到釋放等問題,是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數據集成和數據資產管理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本課程將從如何進行有效的數據集成、各種數據平台建設介紹、如何有效開展數據治理,以及數據資產管理與數據中台的建設這四個大的方面進行開展。幫助企業在數字化進程中快速建立系統間的數據集成體系,支撐用戶數據集成應用的快速實現;提供完善數據管理體系和有效的完成數據整合方案,支撐起上層數據的挖掘、分析應用;對企業的發展戰略和業務創新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洞察企業的運營狀態和市場趨勢等,提高企業新業務靈活性,創建數據應用敏捷環境。
『叄』 宏觀經濟數據有哪些指標
表達宏觀經濟數據指標有
國內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在某一段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所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運行規模的最重要指標。我們通常用支出法來衡量國內生產總值。所謂支出法就是通過計算在一定時期內整個社會購買最終產品的總支出來計量國內生產總值。在現實生活中,對最終產品的需求包括四個部分:居民消費支出、企業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
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指用某種價格指數衡量的物價水平的持續、普遍、明顯地上漲。我們通常用消費物價指數來反映通貨膨脹水平。消費物價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城鄉居民所購買的生活消費品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一般是用當年某一時期的價格水平跟過去一年同一時期的價格水平相比較獲得的,該指數用來分析消費品的零售價格和服務價格變動對城鄉居民實際生活費用支出的影響程度。通貨膨脹不但影響到居民的生活,還會影響個人的投資。
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相反,是指在現行物價水平下,一般商品和勞務的供給量超過需求量,貨幣數量比商品和勞務少,物價水平下降。通貨緊縮通常與經濟衰退相伴,表現為投資機會減少,投資收益下降,信貸增長乏力,企業開工不足,消費需求減少,居民收入增加速度緩慢等跡象。
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從國外收進的全部貨幣資金和向國外支付的全部貨幣資金之間的對比關系。收支相等稱為國際收支平衡,收入大於支出稱為國際收支順差,支出大於收入稱為國際收支逆差。一個國家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是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穩定的表現。、
投資指標
投資指標是指固定資產投資額,是以貨幣表示的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它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速度、比例關系和投資方向的綜合性指標。按照管理渠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為基礎建設投資、更新改造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其他固定資產投資四個部分。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所計量的是各種經濟類型的企業銷售給居民用於生活消費的商品;銷售給機關、團體、部隊、學校、企業和事業單位的用做非生產經營性的消費品的總和。它是研究居民生活、社會消費品購買力和貨幣流通等問題的重要指標。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
它是指某一時間點城鄉居民存入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的儲蓄金額。
金融指標
金融指標包括利率、匯率、貨幣供應量、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金融資產總量等。
財政指標
財政指標包括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財政收支平衡是最佳狀況,所謂平衡就是收支相抵,略有節余。如果國家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我們稱之為財政赤字。中央政府一般通過發行公債(國債)的方式來彌補財政赤字。
『肆』 次貸危機後我國金融機構的詹森指數(最好有數據)
詹森指數是測定證券組合經營績效的一種指標,是證券組合的實際期望收益率與位於證券市場線上的證券組合的期望收益率之差。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Ÿ詹森(Michael C. Jensen)發表了《1945-1964年間共同基金的業績》一文,提出了這個以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為基礎的業績衡量指數,它能評估基金的業績優於基準的程度,通過比較考察期基金收益率與由定價模型 CAPM得出的預期收益率之差,即基金的實際收益超過它所承受風險對應的預期收益的部分來評價基金,此差額部分就是與基金經理業績直接相關的收益。
因此,詹森指數所代表的就是基金業績中超過市場基準組合所獲得的超額收益。即詹森指數>0,表明基金的業績表現優於市場基準組合,大得越多,業績越好;反之,如果詹森指數〈 0,則表明其績效不好。
優秀的基金產品在於能夠通過主動投資管理,追求超越大盤的業績表現。這說明基金投資不僅要有收益,更要獲得超越市場平均水準的超額收益。將這一投資理念量化後貫徹到基金產品中來,就是要通過主動管理的方式,追求詹森指數(或稱阿爾法值)的最大化,來創造基金投資超額收益的最大化。只有戰勝了市場基準組合獲得超額收益,才是專家理財概念的最佳詮釋。投資者只有投資這樣的基金產品,才能真正達到委託理財,獲得最大收益的目的。
詹森指數 - 作用
詹森指數詹森指數應用
之所以要提到綜合性業績評價指標,是因為檢驗投資基金能否戰勝市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只簡單地比較基金凈值和市場指數的增長率大小,而應該綜合考慮收益和風險兩個方面。投資基金的收益通常用一段時期內資產凈值的平均增長率表示。基金的風險則分為絕對風險和相對風險,前者是指基金資產凈值的絕對波動情況,用凈值增長率的標准差表示;後者是指基金資產凈值相對市場指數波動的敏感程度,用基金的貝塔系數表示。一般來說,收益越高,風險越大;收益越低,風險也相對較小。
此外,在比較不同基金的投資收益時,用特雷諾指數和夏普指數可對其進行排序,而詹森指數優於這二者的地方在於可以告訴我們各基金錶現優於基準組合的具體大小。詹森指數法直接建立在諾貝爾經濟學獎成果資本資產定價理論基礎之上。按照這一理論,隨機選取的投資組合,其阿爾法值應該等於零。如果某一投資組合的阿爾法值顯著大於零,則表明其業績好於大市;如果投資組合的阿爾法值顯著小於零,則表明其業績落後於大盤。可見,詹森指數的特點是在度量基金業績時引入了市場基準指數,能夠較好地反映基金關於市場的相對表現。
自此可以得知,綜合考慮收益和風險雙方面因素後,衡量基金相對業績(即能否戰勝市場)的合理方法應該是從其收益中減掉與風險相關的那部分超額收益,即詹森指數所代表的內容,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在基金投資中突出詹森指數的涵義。
因此,投資者可以參考詹森指數,來對基金投資的期望收益與證券市場的期望收益進行比較。投資基金可能在某一段時期收益是一個負值,但這並不表示這個基金不好。只要在這一階段詹森指數為正,盡管基金的收益是一個負值,我們還是可以認為這個基金是一個優秀的開放式基金;相反,即使某一段時期投資者所購買的開放式基金有顯示的現金收益,但如果它的詹森指數是一個負值,那麼就表示投資者所購買的開放式基金是一個劣質的開放式基金,因為別的投資者100 元能賺20元,而這個基金管理人只能幫投資者賺10元,投資者應當考慮重新選擇新的基金。由於將基金收益與獲得這種收益所承擔的風險進行了綜合考慮,詹森指數相對於不考慮風險因素的絕對收益率指標而言,更為科學,也更具有可比性。將詹森指數的概念運用於基金投資中,追求詹森指數的極大化,也就是追求基金超額收益的極大化,是基金投資業績超越市場組合的最優體現。
詹森指數 - 投資應用
詹森指數詹森指數投資營應用
詹森指數法直接在諾貝爾經濟學獎成果———資本資產定價理論(CAPM)的基礎之上,引入了市場基準指數,能直接告訴人們各基金錶現優於基準組合的程度。依據CAPM,在均衡條件下,任何證券或組合的期望收益完全由其系統風險的大小所決定。因此,由CAPM模型所給出的這種期望收益率就可以作為衡量基金組合表現的基準。具體而言,若實際取得的收益率扣除由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所決定的期望(理論)收益率的差值為正,說明基金組合收益在經由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進行的風險收益調整後的表現優異,基金績效超過了市場表現,基金經理具有超常的選股能力,跑贏大市,且差值越大,業績越好;如果差值為負,則說明基金組合風險調整後的表現較差,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欠佳,跑輸了指數。這個差值即為詹森指數。將詹森指數的概念運用於基金投資中,就是要通過主動管理的方式,追求詹森指數的最大化,來創造基金投資超額收益的最大化。
『伍』 什麼是金融機構風險調整後收益指標
經風險調整的收益率(Risk-Adjusted Rate of Return)長期以來,衡量企業盈利能力普遍採用的是股本收益率(ROE)和資產收益率(ROA)指標,其缺陷是只考慮了企業的賬面盈利而未充分考慮風險因素。銀行是經營特殊商品的高風險企業,以不考慮風險因素的指標衡量其盈利能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國際銀行業的發展趨勢是採用經風險調整的收益率,綜合考核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經風險調整的收益率克服了傳統績效考核中盈利目標未充分反映風險成本的缺陷,使銀行的收益與風險直接掛鉤、有機結合,體現了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的內在統一,實現了經營目標與績效考核的統一。使用經風險調整的收益率,有利於在銀行內部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從根本上改變銀行忽視風險、盲目追求利潤的經營方式,激勵銀行充分了解所承擔的風險並自覺地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這些風險,從而在審慎經營的前提下拓展業務、創造利潤。
在經風險調整的收益率中,被廣泛接受和普遍使用的是經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率(RAROC,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經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率是指經預期損失(EL, Expected Loss)和以經濟資本(CaR, Capital at Risk)計量的非預期損失(UL, Unexpected Loss)調整後的收益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RAROC = (收益-預期損失)/ 經濟資本(或非預期損失)
經風險調整的收益率,如RAROC強調,銀行承擔風險是有成本的。在RAROC計算公式的分子項中,風險帶來的預期損失被量化為當期成本,直接對當期盈利進行扣減,以此衡量經風險調整後的收益;在分母項中,則以經濟資本,或非預期損失代替傳統ROE指標中的所有者權益,意即銀行應為不可預計的風險提取相應的經濟資本。整個公式衡量的是經濟資本的使用效益。
目前,RAROC等經風險調整的收益率已在國際先進銀行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在其內部各個層面的經營管理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單筆業務層面上,RAROC可用於衡量一筆業務的風險與收益是否匹配,為銀行決定是否開展該筆業務以及如何進行定價提供依據。在資產組合層面上,銀行在考慮單筆業務的風險和資產組合效應之後,可依據RAROC衡量資產組合的風險與收益是否匹配,及時對RAROC指標呈現明顯不利變化趨勢的資產組合進行處理,為效益更好的業務騰出空間。在銀行總體層面上,RAROC可用於目標設定、業務決策、資本配置和績效考核等。高級管理層在確定銀行能承擔的總體風險水平,即風險偏好之後,計算銀行需要的總體經濟資本,以此評價自身的資本充足狀況;並將經濟資本在各類風險、各個業務部門和各類業務之間進行分配(資本配置),以有效控制銀行的總體風險,並通過分配經濟資本優化資源配置;同時,將股東回報要求轉化為對全行、各業務部門和各個業務線的經營目標,用於績效考核,使銀行實現在可承受風險水平之下的收益最大化,並最終實現股東價值的最大化。
風險調整後收益的指標
1、夏普比率是指投資產品承受單位風險所獲得的超額收益。投資理財產品的夏普比率越高,在承受同等風險的前提下,超額收益越高,投資理財產品業績表現越好。
2、特雷諾指數是以投資理財產品的系統風險作為收益調整的因子,反映投資理財產品承擔單位系統風險所獲得的超額收益。指數值越大,承擔單位系統風險所獲得的超額收益越高。
3、詹森指數反映投資理財產品相對於市場組合(即平均收益水平)獲得的超額收益率,指數值越大越好。
『陸』 影響股市的國民經濟的主要指標數據
經濟指標反映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規律,也影響股市運行態勢和趨勢。
一、先行指標
先行指標又稱領先指標或超前指標,是指在總體經濟運行達到高峰或低谷之前,先行出現高峰或低谷的指標。它是經濟景氣分析的有力工具,利用其變動特徵及其與總體經濟變動之間的超前關系,分析研究總體經濟趨勢性變化。
因中國股市對宏觀經濟政策依賴性強,普通投資者可把一些最先影響政策調整的敏感指標視為先行指標。這樣,便可根據這些指標預判政策調整時機,提前捕捉機會或規避風險。
(一)CPI和PPI
1)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從統計學意義說,它不是先行指標,但它是最先影響貨幣政策調整的指標之一。CPI通常作為觀察通脹水平的重要指標。一般認為,當CP大於3%的增幅時屬於溫和通脹,當CP大於5%的增幅時屬於嚴重通膨。
2)PPI即生產者物價指數。從統計學意義說,它也不是先行指標,但它在顯示物價指數變動上往往領先於CPI。PPI反映生產環節價格水平,CPI反映消費環節價格水平。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首先出現在生產領域,然後通過產業鏈向下游產業擴散,最後波及消費品。
3)當CPI和PPI持續快速升高預示嚴重通脹風險時,政府會出台緊縮政策,管理通脹預期,這對股市構成利空。相反,當CPI和PPI持續快速下滑預示通縮風險時,政府會出台刺激政策,促進經濟增長,這對股市構成利好。
(二)PMI
1)PMI即采購經理指數。一般認為,PMI指數與GDP具有高度相關性,其轉折點往往領先於GDP幾個月。
2)PMI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指數高於50%為經濟擴張訊號,對股市產生正面影響。指數低於50%為經濟萎縮訊號,接近40%顯示經濟衰退,對股市產生負面影響。
(三)金融機構新增貸款
金融機構新增貸款增速加快,預示經濟上升,會提振股市。但如果增速過快,預示有經濟過熱風險,政府會調控經濟,股市加速趕頂後會向下反轉。新增貸款增速放慢,預示經濟下降,會抑制股市。但如果增速過慢,預示有經濟衰退風險,政府會刺激經濟,股市加速趕底後會向上反轉。
(四)房地產業土地購置面積和開發面積
房地產業與20多個產業有直接關系,共涉及上下游50多個行業,它的擴張和萎縮直接影響到宏觀經濟的景氣度。房地產業土地購置面積和開發面積作為該行業擴張或收縮的預兆性指標,對於預判宏觀經濟運行趨勢具有很強的參考性。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指標上升,預示宏觀經濟景氣度上升,對股市有提振作用。反之,對股市有抑製作用。
『柒』 緊急求助歷年全國金融機構貸款總額佔GDP比重數據
一、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的公式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的公式是: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財政收入增長的邊際傾向/財政收入增長的彈性系數其中:1、財政收入增長的邊際傾向=增長的財政收入/增長的GDP2、財政收入增長的彈性系數=財政收入增長率/GDP的增長率 =(增長的財政收入/財政收入)/(增長的GDP/GDP) 二、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是綜合分析財政與經濟發展關系的重要內容和指標,也是反映一個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結構優劣的重要參數。 通常財政收入佔GDP比重越高,表明該地區經濟運行質量越好,經濟結構越優。一般而言,伴隨經濟的發展,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呈逐步提高的趨勢。分析評價財政收入佔GDP比重,對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三、財政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實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需要而籌集的一切資金的總和。財政收入表現為政府部門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個財政年度)所取得的貨幣收入。 財政收入是衡量一國政府財力的重要指標,政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范圍和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財政收入的充裕狀況。四、GDP是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國界范圍內)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 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
『捌』 金融的主要機構包括哪些
金融業是指經營金融商品的特殊企業,它包括銀行業、保險業、信託業、證券業、租賃業和典當業。
金融業具有指標性、壟斷性、高風險性、效益依賴性和高負債經營性的特點。指標性是指金融的指標數據從各個角度反映了國民經濟的整體和個體狀況,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壟斷性一方面是指金融業是政府嚴格控制的行業,未經中央銀行審批,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允許隨意開設金融機構;另一方面是指具體金融業務的相對壟斷性,信貸業務主要集中在四大商業銀行,證券業務主要集中在國泰、華夏、南方等全國性證券公司,保險業務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高風險性是指金融業是巨額資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國民經濟各部門。單位和個人,其任何經營決策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效益依賴性是指金融效益取決於國民經濟總體效益,受政策影響很大。高負債經營性是相對於一般工商企業而言,其自有資金比率較低。
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處於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位,關繫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優化資金配置和調節、反映、監督經濟的作用。金融業的獨特地位和固有特點,使得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本國金融業的發展。我國對此有一個認識和發展過程。過去我國金融業發展既緩慢又不規范,經過十幾年改革,金融業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在成長。隨著經濟的穩步增長和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金融業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
『玖』 央行金融機構本外幣收支信貸表和人民幣收支信貸表中的本外幣的人民幣的區別是什麼
本外幣=人民幣+外匯*匯率,也就是說是人民幣和外匯摺合成人民幣數據的合計數。而人民幣數據,只是單純的人民幣,不包含外匯數據。
本外幣和人民幣的數據來源,主要來源於金融機構的人民幣、外匯的資產負債表,以上兩者通過會計指標向統計指標的轉換,最終成為可以看到的信貸收支表。
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中,除去存款, 金融債券,境外金融機構同業存款後的數字。應該包括比如所有者權益,應付職工薪酬,應付利息,長期應付款和金融負債等等項目。
由於本外幣信貸收支表中,已經不包括外匯占款,具體原因不明。所以在負債方也要減去相同的金額,所以其他一欄為負數。對於同業存款和流通中現金,在合並報表時能夠抵減的項目都已經抵減,所以本表中看不到人民幣同業存款和商業銀行持有的現金數。
『拾』 什麼是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
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就是指月末銀行的存款和貸款數據。
金融機構貸款是指:企業向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借入的資金。其中商業銀行是國家金融市場的主體,資金雄厚可向企業提供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因此商業銀行貸款是企業負債經營時採用的主要籌資方式。
存、貸款是金融市場組織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的最重要的來源和方式。一般認為,金融市場組織的基本功能就在於積聚存款、投放貸款,以優化資金配置,積極動員各經濟部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參與貢獻。存款積聚不足即為資本供給不足,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障礙;而儲蓄充足時,要促進經濟發展,還須以儲蓄能夠充分有效地轉化成投資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