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市場 » 做金融的可以收購國外公司嗎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做金融的可以收購國外公司嗎

發布時間: 2021-06-07 18:18:22

Ⅰ 如何收購國外公司

你們要收購的外國公司,要解決很多關鍵問題。
1。法律問題。該公司所在地是否使用被收購的行為,需不需要當地或者該國的管理部門批准。
2。外匯結算問題。
3。收購公司的性質問題,是分公司還是代表處還是研發中心還是什麼其他,都需要考慮,這和你的財務管理方法息息相關。
4。對收購公司的管理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主要涉及這樣幾點:1語言,2文化,3當地政治經濟穩定性,4法律稅收制度,5習俗,6其他外部條件,如衛生醫療治安等。這些問題,空降一個合適的人,恐怕很難很難。國外大公司做海外投資,都會考察同類企業很長時間,甚至上10年。如果是往發達國家投資,對不安定因素考慮會少一些,但是對法律風險要考慮更多一些。
5。最好是安排一個委員會,由幾個高層領導組成,共同管理。同時委派一個人負責執行委員會的決策。這個人不需要很強的業務能力,主要是用作溝通和執行。需要有很好的耐心,很強的溝通能力,和適應能力。在對收購後的企業充分了解之後,在來慢慢改變其不合理的制度,跟公司協調統一起來管理。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看公司規模而定。最少也得半年左右。
你的問題太抽象了,我也只能籠統的回答。我公司有多次收購海外企業的行為,都是我在經手,希望能有所幫助。

Ⅱ 中國企業收購外國企業案例,越多越好

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 5月1日,聯想集團有限公司完成收購IBM全球PC業務。合並後的新聯想將以13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新聯想在中國個人電腦市場佔有三分之一的份額,在全球企業個人電腦市場上佔領先地位。新聯想的強大實力包括國際知名的「Think」筆記本電腦品牌及中國知名的聯想品牌等。 根據收購交易條款,聯想支付給IBM的交易代價為12.5億美元,其中包括約6.5億美元現金以及按2004年12月交易宣布前最後一個交易日的股票收市價價值6億美元的聯想股份。交易完成後,IBM擁有聯想18.9%的股權。此外,聯想將承擔來自IBM約5億美元的凈負債。聯想個人電腦的合並使得聯想的年收入將達約130億美元,年銷售個人電腦約1400萬台。 明基收購西門子手機業務 持續虧損達5億歐元(約合6.13億美元)的西門子手機業務於上月被中國台灣最大的手機廠商明基收購。明基也因此一舉躍升為全球第四大手機品牌。根據雙方的協議,今年10月1日之前,西門子集團將補足西門子手機部門此前的虧損,以沒有負債的凈資產方式將其手機部門移交給明基,同時西門子再提供價值2.5億歐元的現金和服務支付明基,投入未來手機核心專利的開發、行銷以及品牌推廣。此外,西門子還將以5000萬歐元購入明基股權 以目前明基股價計算約為2.5% ,成為明基戰略股東。此次交易,明基將免費使用西門子所有與手機相關的專利。西門子在與明基達成的交易中約定,自2005年10月1日開始,西門子手機事業體將在凈值無負債的基準下,將資產完全轉移至明基,包括現金、研發中心、相關知識產權、製造工廠以及生產設備與人員等,明基將開始負擔一切生產及人工等開銷。 金融界網站6月11日消息 據《金融時報》報道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家電製造商青島海爾(Haier)正考慮收購通用電氣(GE)的家電業務,並已開始就顧問服務與投行接洽。 海爾是全球眾多有意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的潛在競標者之一,交易價值可能高達70億美元。 該交易知情人士表示,來自韓國、德國、土耳其、墨西哥、瑞典和義大利的家電製造商以及私人股本集團都在考慮收購這塊業務。該業務去年的銷售額為72億美元,但長期以來一直是通用電氣盈利能力最差的業務之一。 2005年,海爾與私人股本集團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和百仕通(Blackstone)聯合競購另一個美國的象徵——家電集團美泰(Maytag),但最終輸給了Ripplewood Holdings。 此後,中國和印度的製造商一直在競購美國製造企業,希望將其低成本生產設施與美國的品牌和分銷結合起來。中國的家電和消費電器製造商不僅能夠在價格,而且能夠在質量上與韓國和日本競爭對手相抗衡。 同時,對於中國和印度企業而言,與幾年前相比,資金已不是太大的障礙。 在最初考慮收購美泰時,海爾缺乏資金,不得不依賴於合作夥伴為交易提供資金。 但現在,人民幣已經升值,而且中國政府正鼓勵企業投資海外,旨在抵消一部分巨大的經常賬戶盈餘。 中投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高管表示,其任務之一就是為這類海外收購提供資金。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DB)等銀行也可能會為競購提供資金,甚至在交易中取得部分股權。 盡管海爾現在不再需要合作夥伴的財務實力了,但管理問題仍是中國企業的弱項。 這意味著,海爾可能會考慮與美國本土合作夥伴結成戰略聯盟。 通用電氣拒絕置評,記者也未能立即聯繫到海爾對此置評。

Ⅲ 關於做金融外匯公司的問題

外匯交易是保證金交易,資金小風險的確是很大的,但是小資金有小的操作方式。一般正規的國外平台都有最低開戶金額,像嘉盛,福匯(FXCM),環亞(FXSOL)等。
我不知道你這個公司的點差是多少(一般正規平台歐美是3三的點差),怎麼收費的,資金是否打入對公帳戶進行託管的,是國外的哪家銀行(銀行實力要強)。
是不是騙人 我不知道。我不過知道這個公司這個做法叫「變相的直銷」而且他們的開戶資金比較大。 並且點差太高了,點差高代表交易成本大風險就高了。
有什麼可以與我互相交流。

Ⅳ 請問為什麼外企可以進入中國市場和收購國企,而國企難以進入國外市場

這就要說到一個企業的經營問題了,現在不是常說產業已經升級嘛,可是我是看不到產業升級的影子,拿一個例子來說,郎咸平說老闆都去做房地產,你想想看,就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地方,所謂的高科技園區,其實高科技有多少,大部分最後真正能夠給他們帶來利潤的都變成房地產公司了,都在炒地皮,所謂的高科技企業。格力空調現在基本上也變成開發商了。還有像海爾算國內最好的吧,也在貼牌,做不了就做混業,已經是金融帝國了。再比如說做房地產那3家去年上市的央企,一個是中鐵,一個是中建,一個是中冶,每人上市,都拿了400多個億,三家加起來,有1千多個億,你不就是讓他干房地產的嗎?所以你才批准他上市。他拿了大把錢,不買地,他怎麼做房地產?所以天生就是中央告訴大家,這幾個央企要進入房地產,要到市場上融資,拿了大把錢,要買地,你們都得讓路,我們後面是導彈,你後面只是普通的大炮,打起來,你可會輸啊。所以本身不是打拚出來,而是靠關系或者中央的支持才出來的時候,你面臨一個完全不同文化政治的國家,你怎麼能不進去了。

金融公司可以收購的嗎

當然可以的,不過收購的時候要注冊查看公司是否干凈,有沒有債務等,最好找專業的機構處理,在查清楚沒有問題後需要到工商局去辦股權變更。

Ⅵ 國外有哪些知名企業在金融危機中申請破產或被收購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 2008年9月15日資產規模:6910億美元

華盛頓互助銀行 破產保護申請日期:2008年9月26日資產規模:3279億美元

華盛頓互助銀行曾是全美第六大銀行。去年,由於客戶擔心其可能會資不抵債,在短短10天內取出160億美元存款。監管部門查封了控股公司的銀行資產,以19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摩根大通。

通用汽車
申請破產保護日期:2009年6月資產規模:910億美元
通用汽車申請破產是美國商業史上最大的工業公司尋求破產保護。破產重組後的新公司將繼續經營雪佛蘭、凱迪拉克、別克和GMC品牌。其餘表現不佳的品牌龐蒂克、土星、悍馬、薩博和歐寶可能會出售或倒閉。美國政府將持有新公司大約72.5%的股權。 悍馬已經賣給中國騰中了/ 歐寶 本來是賣給歐洲與俄羅斯的,可後來美國政府准備扶持歐寶,今天我又看到新聞 通用主席還是希望歐洲援助30億美元。

克萊斯勒
克萊斯勒今年4月進入破產保護程序,該公司當時是美國破產保護申請史上最大的製造商。克萊斯勒重組之後正在與義大利汽車製造商菲亞特合作。兩年前,克萊斯勒賣給了私募股權投資公司瑟伯羅斯資本管理公司,在此之前的近十年間為德國汽車製造商戴姆勒-賓士所有。

美林公司
美國銀行以440億美元收購美林公司

房立美和房地美被美國政府接管

Ⅶ 中國企業並購海外企業有什麼困難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風頭正盛。但當企業准備海外「買買買」的時候,最需要直面的問題是什麼?諸多挑戰中,哪個問題是第一個要考慮的?哪個問題做不好,會成死結?7月6日,思客講堂,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聯席院長楊壯教授詳解了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面對的十大問題。
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中面臨諸多挑戰,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戰略措施?面對多元的困難中國企業該怎麼做?利用今天這個機會,我想把兩個月前在美國見到的一位資深的金融家,也是中國人民很熟悉的前中金(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總裁伊琳·若詩(Elaine La Roche)女士介紹給大家,她也是前摩根斯坦利高管,她為我們的學生花了三小時的時間,提出並分析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十大問題。如果我們能在這十大問題上認真思考,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海外合作過程中會得到很大的啟示。
我個人認為她的分析非常到位,也是基於其從事30多年的金融工作,展現了對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的深入思考。希望我們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國想到海外並購、想到海外合資建廠的企業重視這十大問題,下面我與大家一一分享這些問題。
第一,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理由是什麼?即一個企業海外並購是出於政治原因、金融原因、戰略原因、資本原因?是沒有原因,還是都有這些方面的原因?這個問題極為重要。伊琳·若詩說她碰到的很多中國企業就在這一點上很不清晰,這種狀況下會導致很多問題,包括未來的企業合作問題、運營問題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是否真正知道理由,知道誰是你的利益關聯方,你的決定、你們企業的決定,無論是並購還是合資,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在戰略目標、戰略理由制定之後,如何鎖定並購目標?並購目標在鎖定過程之中,了解不了解你的並購內容、你的內部和外部的資源、你的供應商?在並購過程中,是主動出擊還是消極被動等待?這也是一個需要准確思考並且定位的問題。
第三,如果要進行一次並購,它讓你買到了什麼?買到了市場准入?買到了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管理知識、品牌效應,還是什麼都沒買到?這一點也很重要。如果它清晰的話,你會發現基本上可以知道公司短期、中期、長期的戰略目標是什麼,短期可能是實現一部分目標,中期實現另外一部分目標,而長期是實現一個綜合的、全面的多元目標。
我想跟大家講,伊琳·若詩女士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把我們的40個學生分成6組,每個組都要回答這個問題,這個效果特別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問題,還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思考,因為這些學生中80%以上都是CEO。
第四,在這個時候才做盡職調查。大概超過50%的學員認為第一個問題就是盡職調查,她說不行,如果前三個問題不予回答,盡職調查毫無疑義,你根本不知道為什麼做並購,那盡職調查有什麼意義?什麼意義都沒有。盡職調查分兩部分,一是財務部分,二是非財務部分。伊琳·若詩特別強調的是非財務部分,她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非財務部分社會盡職調查十分重要?社會盡職調查反映出哪些問題呢?這些調查可以反映出當地的法律環境、企業的文化環境、利益相關方的特質和特點,包括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勞工問題、工會問題等。
第五,如何接觸並購企業?並購的目標制定之後如何清晰地做好事前准備工作。伊琳·若詩接觸大量公司之後發現,中國很多企業在這方面幾乎沒有什麼想法,也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提供在並購中本應該清晰的方案步驟。特別是在談判過程中,給並購方或者是合作方提出什麼樣的戰略問題,什麼樣的操作問題,怎麼樣進行談判,懂不懂對方談判的方式和方法?你自己有沒有需要的資源,比如並購的時間,比如懂談判、懂語言的人才,比如管理的焦點、管理的能力,比如並購之後管理和運營的一些方式和方法等。
第六,並購是否具有雙贏的目標?如果在並購的時候,你只想自己獲利,獲得最大的利益,不給對方留有任何餘地,不讓對方得到任何好處,那麼就算雙方最終走到一起,最終的結局也是中國成語所講的「同床異夢」。
第七,如果對方不付款怎麼辦?整個海外並購過程中的價格和時間,付款的確定性,也是不能忽視的一個重點問題。如果在並購過程中遇到對方改變主意,你是否知道這帶來的代價?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意願對這種代價進行承擔?在整個過程中,我們是通過談判還是拍賣方式得到這家企業?整個並購過程中,我們到底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是多數控制、少數控制,還是堅持用51%的控制,原因和理由到底是什麼?在這點上會出現大量問題,很多企業由於解決不了,最後整個事情就黃了。
第八,如何執行合同?並購一旦完成之後,兩家企業如何走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否制定出了詳細的利益和激勵機制?還是並購之後管理層的人都走光了,或者把管理層都裁光了,如果這樣的話怎麼保證這家企業能在被並購後按照預想的方向發展?談到這點伊琳·若詩特別談到中國一家企業,這家企業並購了一家企業,媒體采訪這家企業時問你並購這家企業的原因是什麼?他說就是因為這家企業是一個品牌,但是伊琳·若詩說並購完成後觀察這家企業,發現這家企業在被並購之前是一個品牌,你並購之後它可能就不是一個品牌。這個問題必須解決,如果不解決的話,並購毫無疑義。
第九,並購過程中,董事會起到怎樣的作用?董事會如何組成?董事會組成過程之中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對整個並購過程中的情況提出自己的觀點,而在這個過程中董事會和經理層之間又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
第十,企業並購成功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是成功的實踐?如何評價這個並購是否成功?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成功是指銷售額嗎?還是市場份額、產品創新、市盈率、利潤或是資本回報率?這些問題都要思考。伊琳·若詩發現她跟很多企業談話時在這個問題上都很模糊,企業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最後就是:成功就是我們把這個項目做完了、做成了,至於未來是否成功,沒有概念。
所以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伊琳·若詩的這十個問題,我覺得對於在座各位所在的企業,對於我們准備到國外去、已經到國外去從事並購交易的這些企業和企業家是十分重要。如果我們認真回答這些問題,實際上會解決我們並購中出現的很多困難。因此,我認為企業要不斷地改善、不斷練好內功。伊琳·若詩提出的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就是一個企業要是一個真正的市場經營下的企業,一個企業一定要有國際的視角,要有一群國際視角的人才,有清晰的戰略目標和明晰的企業經營文化和價值觀,這樣我們企業在海外經營、並購才會取得偉大的成就。
(資料來源:新華網)

Ⅷ 中國在金融危機中是否應大量收購外資企業

不應該。
金融危機背景下,國外的企業都是負債累累,工資都發不了,只好裁員,變賣品牌和業務,充實現金流。
拿美國GM通用動力公司為例,通用差點都要倒閉了,在破產保護程序下重組後開始出賣旗下品牌,如 薩博 沃爾沃 悍馬 等等。
這時一心想打入國外市場做大做強的中國企業就想出資收購這些別人不要的負債業務,比如吉利 四川騰中重工等。

但是這么一來,中國的企業假如成功收購了這些企業,那又能怎麼樣呢?09年悍馬全球只賣出4000多部,業務成績非常差,中國的企業假如收購了悍馬,高昂的運轉費用又承受得起嗎?老外的核心技術又會輕易出示給你嗎?世界汽車的發展趨勢是節能環保的混合動力車,悍馬已經不再是寵兒了,下一年你還能賣出多少部呢?高層人員又能融洽的在一起工作沒有代溝嗎?
企業各個資源又能高效的整合嗎?
沒有世界級的管理水平,是無法駕馭世界級的品牌的。聯想 TCL 等等例子就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Ⅸ 外國投資者收購德國企業是否會受到限制有什麼規定嗎

德國《公司法》規定,跨國公司在收購德國企業25%或50%以上股份或表決權時,必須報告聯邦卡特爾局,當收購行為可能導致德國市場被外資壟斷時,這種收購將被禁止。德國時間2018年12月19日,德國聯邦國會通過了《對外貿易與支法法案》的修正案,在涉及國家安全的基礎建設領域與核心技術領域,將非歐盟投資者並購德國企業的審查標准,下調至股比10%。

Ⅹ 做金融投資把錢打到國外去安全嗎

你可以做香港的盤,是屬於外盤,外國的平台就不要做了,畢竟法律制度不一樣,出什麼事的話,你找誰去呀。406361845QQ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