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學基本假設有啥bug
在經濟學不同的細分領域中會有不同的假設。我這里只cover了我認為可以適用於大多數細分領域的兩條基本假設,這兩條假設是宏觀和微觀都會用到的基本假設。
理性人假設
經濟學假設每一個人或單位的決策都是理性的,換言之都是以效用最大化或者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但是這一假設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並不一定持續成立。對於個人決策,行為經濟學的一些實驗以及理論已經證明了個人的決策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情緒、錯覺等等心理層面的因素,導致個人即使在了解到完全信息的情況下,做出的巨額層仍然不是效用最大化的決策。對於企業,公司金融中也探討了諸如利益沖突、代理成本等大量會導致公司決策背離其公司價值最大化目標的情況。同時,由於公司的決策最終也是由個人做出,行為經濟學當中也討論過大量由於個人的情緒以及認識偏差導致公司決策錯誤的情況。
經濟學中,理性人假定是整個經濟學理論的基石,之後衍生出的"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自由放任主義、古典經濟學派等等都是基於理性人假定,推導出市場各參與者將各行其是,最終的合力將會把市場推動到效率最大化以及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均衡狀態。那麼理性人假定的瑕疵將會導致經濟理論預測的巨大偏差。
2. 完全信息假設
前文有提到,即使市場參與者高度理性,為了做出最優決策,他們仍然需要第一時間了解市場上的所有真實信息。但是這一點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完全達到的。一方面,由於技術的限制,市場消息傳播是需要時間的;另一方面,由於部分市場參與者希望通過信息優勢謀取高額利潤,也會有人為力量加強信心的隔絕性;同時,隨著金融以及科技的發展,解讀市場信息往往需要極為深厚的專業積累,而這種知識積累並不是市場上的每一個參與者都能擁有的。以上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市場參與者往往無法第一時間得到市場上的所有真實信息,也就是經濟學人常說的「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將會導致逆向選擇、道德風險等市場失靈的情況,造成無效決策。一個最簡單的例證即是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實際上大量極為復雜的ABS、CDO產品造成了整個市場的風險連接,ABS初始的風險分散效應已經失效,同時,由於當時的ABS結構復雜,市場上甚至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理解這些ABS產品真實的風險水平,同時,大量投行為了推銷ABS以換取現金流,在宣傳是也沒有有效揭示ABS產品的風險等級。最終導致了違約行為大量蔓延、投行以及金融保險公司倒閉、資產價格大幅縮水,釀成了08年的次貸危機。
以上都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結合你男的生活經驗其實可以一眼看出這些假定的問題在哪裡。我不了解為什麼會有答主建議需要看艱深的純理論書籍,如果您不是想向經濟學的研究方向發展的話,死板的方法純粹是浪費時間。
同時,也應該注意到經濟學的細分領域還會有其他假設,例如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的基本假設、宏觀經濟學基本假設、公司金融基本假設、金融經濟學中的無套利基本假設等等。看到這些假設的內容,結合市場上的案例以及您的生活經驗,完全不難看出假設的局限性。但是,任意理論都是對於現實生活的適當簡化,這樣才能使問題可以被解析,作為經濟學人應當在降低解析難度的利和過度簡化的弊之間權衡取捨。
❷ 公司金融的一個公式
又不需要貼現,除權益成本幹嘛,再說了,無杠桿的現金流本來就是對股東而言的,股東又不會替自己減去自己的成本,就像你算債務人的時候,也不會減去債務利息一樣的道理
❸ 公司金融學問題
本人也無獲利,為履行職務; 2.本人已離職一年,公司對外出
❹ 經濟學有哪些基本假設
第一,理性人假定。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經濟人)。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和獲取自身的最大的經濟利益。
第二,完全信息假定。完全信息。市場上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即買者和賣者)都對有關的經濟情況具有完全的信息。
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
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以上三個假設條件是微觀經濟學中的基本假設條件。西方經濟學者承認,上述兩個假設條件未必完全合乎事實,它們是為了理論分析的方便而設立的。
(4)公司金融基本假設擴展閱讀: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
經濟學的發展曾經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起源於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希臘色諾芬與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中國經濟學家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逐步由政治經濟學向科學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實際應用不斷完善。
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經濟學家看來,所謂經濟,就是創造價值滿足人的需要的功利活動,所謂經濟學就是教人創造價值滿足人的需要的經世致用的學問。
但隨著後來經濟的發展、貿易的出現、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產生出商品經濟,發展出市場經濟,提升為知識市場經濟,衍生出虛擬經濟;經過西方古典-新古典-新興古典經濟學家與時俱進線性抽象的一路折騰一路演化,價值逐步異化為價格,異化為金錢,經濟活動逐步異化為賺錢。
經濟學也就逐步異化為教人怎樣賺錢,包括怎樣投機賺錢。隨著產品的邏輯逐步演變為貨幣的邏輯,衍生出金融的邏輯,最後產生出金融泡沫,虛擬經濟也就演變成虛幻經濟。當金融泡沫破滅,虛幻經濟就釀成金融危機。
經濟學核心規律是由經濟活動中最深層次的本質展開來的經濟活動的內在必然聯系,決定支配經濟活動中其他層次的規律。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以經濟為中心是以再生生產力為中心而非以錢為中心,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再生生產力的發展、中國人民創新能力的發展而非GDP數字增長。
從現象看經濟發展是社會財富快速增加;從本質看經濟發展是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快速增加不僅是高樓林立,先進生產力快速發展應落實為社會資源可再生能力、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與人民生活狀況確實改善。改革開放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提高、進一步提高、再進一步提高「先進生產力」——再生生產力。
❺ 如何理解金融衍生品定價的基本假設
杠桿性可以這么理解:
你去買一棟房子,100萬,
你拿100萬去買,漲10%的時候你賺10萬,跌10%你虧10萬,你的收益分別是+10%和-10%,跟房子的漲跌幅是一樣的,這就是沒有杠桿。好,你現在不拿現金去買,你跑去跟銀行貸款,付50%首付,就是給了50萬,在還貸之前,房子漲了10萬,你把房子賣了,拿到110萬,還50萬給銀行(當然實際上還要提前還貸違約金,交易稅之類的就不在考慮范圍了)你拿60萬,你花50萬賺了10萬,相當於20%,跌的時候你50萬拿回來40萬,也是20%,所以你同時放大你的盈利和虧損比例,這就是2倍杠桿。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桿在於,買100萬的房子,你只需要1萬塊的首付,甚至是1千塊的首付,同樣的房價漲跌幅度,你自己所承受的盈虧比例放大的倍數你自己算吧.
具體的金融衍生品例子:如保證金期貨,期權,結構性期權,cdo,
mbs之類的都可以做到比這個還大的倍數。
表外交易:
銀行批了100萬貸款給你,這100萬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是吧?
好,現在銀行在某個太平洋小島國上新成立一個公司,用這個新公司(spv)向投資者融資搞來了錢,把這100萬債權從銀行這里買走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沒有了這筆貸款,這就是表外交易。你試想想:你跟銀行借錢,但是銀行最終並不擁有你的債權,在巨額利潤誘惑下,銀行審批還會謹慎嗎?這就是簡單的表外交易。
望採納
❻ 什麼是公司金融學
公司金融學(Corporate
Finance)
公司金融學又稱公司財務管理,公司理財等。公司金融學是
金融學
的
分支學科,用於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種
融資渠道
,
獲得最低成本的資金來源,並形成合適的資本結構(capital
structure);還包括
企業投資
、
利潤分配
、
運營資金管理及
財務分析
等方面。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