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推進供給側改革對當前經濟發現有那些推動作用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016年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
面對中國經濟當下的困局,僅從需求側著手已經很難有所突破,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側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才是結構性改革。
二、推進供給側改革對當前經濟發展有以下推動作用:
1、「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
化解過剩產能,通過價格調整、企業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場是主要方式。這意味著,從央企到地方國企的整合將向下層逐級推開,「一帶一路」的建設進程將加快。這關繫到產業層面供給的改善。
2、「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
這意味著企業將通過結構性減稅獲益。
實際上,此前明確的「適當降低社保繳費水平」,與降低成本的政策信號一致。這是在財稅制度層面改善供給。
3、「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
這是對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再次確認。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不僅因為這一行業能帶動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許多下游產業的發展,化解這些行業的產能,有效拉動就業,還在於從推進「人的城鎮化」考量,房地產業的發展是讓2.5億缺乏相應市民權利的城鎮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來的必要物質前提。這是在調控層面消除供給制約。
4、「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
這一論述表明了最高領導層對股市發展的態度。股市既是企業的直接融資平台,也是普通投資者合法獲得財富、提高消費能力的主要平台。這是在資本層面強調供給的穩定性。
產業層面、調控層面、財稅制度層面、資本層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和規模。顯然,這些層面的改革都非一日之功可竟,這也表明「供給側改革」不是針對經濟形勢的臨時性措施,而是面向全局的戰略性部署。
㈡ 什麼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簡明扼要,用通俗的話講,讓我們這些外行人能夠看懂,避免復制粘貼。
我分成兩部分來解釋吧。一,供給側改革要解決什麼問題?二,供給側改革有哪些措施?
首先,供給側改革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產能落後。
看新聞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種矛盾的現狀:一方面,許多新聞都說中國的企業產能過剩,產品嚴重滯銷;另一方面,中國的消費者貌似又表現出很強的消費能力(起碼前幾年),到全世界海淘買買買,法國的奢侈品,韓國的電器,甚至是日本的電飯鍋馬桶……
所以,高層的判斷是:中國的經濟面臨的問題既不是生產能力不足,也不是消費能力不足,而是生產能力落後,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這種落後包括兩方面:一是因為生產水平的低下導致產品的質量、檔次不能滿足現在消費者的喜好;第二是產品結構出了問題,與需求的結構不相匹配(比如市場上的消費者需要100萬台手機,20萬台電腦,而我們的商家卻生產了20萬台手機100萬台電腦,需求和供給不匹配)。
對此,高層採取的舉措,可以用「三去一降一補」來概括: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下面一一解釋。
1,去產能。
去產能是最能體現供給側改革思想的舉措。要淘汰一部分落後的產能,其中最關鍵是要讓那些落後的「僵屍企業」退出市場。
什麼叫僵屍企業呢?其實主要就是一些落後的國企。這些企業的創新能力弱,思維僵化,導致產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長期虧損。如果基於正常的市場經濟規律,這樣的企業如果不求轉變,就會逐步走向破產重組,這部分落後產能就被淘汰了。
但是因為中國特殊的國情,這部分企業過去卻被政府和銀行強行靠輸血吊命。這種措施是非常負面的,一方面,這些落後的本應該淘汰的企業,卻依然占據了大量的資源(場地、設備、原材料、勞動力、資金等),卻無法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影響了經濟的效率;另一方面,還浪費了財政資金,更給銀行帶來了壞賬風險。
所以,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清理這批僵屍企業。能盤活的盤活起來,不能盤活的,就退出市場吧。
㈢ 地方銀保監局推進嚴格監管和供給側改革
中國銀保監會消息,截至2月19日,銀保監會36個派出機構中有21個機構已經召開2021年轄區銀行業保險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記者梳理發現,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支持構建新發展格局,毫不鬆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成為銀保監局重點工作。
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量
保障國家重大戰略、重點項目融資需求,加大對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長期資金支持;緊扣新發展格局重點環節提供金融支持;疏通信貸資金流入實體經濟渠道,深入推進普惠金融服務,加強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強化綠色金融服務等,成為多地銀保監局的工作部署。
同時,多地銀保監局根據轄區特點,提出精細化和具有針對性的任務。
黑龍江銀保監局指出,引導自貿區內金融機構開展特色化金融服務,支持「一帶一路」和對俄合作項目建設。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支持解決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高標准農田建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發展,支持研發價格型、收入型農業保險產品。
天津銀保監局指出,在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自貿區創新、重點產業和科技創新等方面展現新作為。安徽銀保監局表示,緊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圍繞貫徹落實銀行業保險業支持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33條措施,積極支持農業保險發展,特色農險佔比超過23%。河南銀保監局指出,精準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中部地區崛起等。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持續不斷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成為銀保監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嚴監管」態勢將持續。
例如,著力防範化解重點機構、重點業務、重點領域風險,做好不良資產處置,深化法人機構公司治理亂象整治,持續整治影子銀行,深入整治保險市場亂象,加強房地產融資風險管控,嚴格落實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嚴防銀行資金通過消費貸、經營貸等流入房地產市場等。
遼寧銀保監局提出,在做實資產質量前提下,堅決遏制新增不良,建立不良貸款台賬;嚴厲打擊借冒名貸款、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的新形式新變種、「名不符實」金融產品等銀行業亂象,重點整治銷售誤導、數據造假、強制搭售等保險業違法違規行為,規范銀行保險機構與互聯網平台合作展業,加大對非法金融以及「無照駕駛」打擊力度。
江西銀保監局表示,配合地方政府做好P2P存量風險處置,打擊、治理「校園貸」「現金貸」和電信網路詐騙,營造良好金融生態。廣東銀保監局提出,做好「類信貸」及投資業務信用風險管控,嚴防產業風險向金融風險轉移等。山東銀保監局提出,提前摸排延期還本付息貸款潛在風險。
四川銀保監局表示,實施城商行分類處置,通過不良處置、增資擴股等手段化解風險;督促農合機構抓好存量風險處置和增量風險防控,落實重點村鎮銀行屬地駐行監管機制;嚴防滿期給付與退保流動性風險等。
推進金融供給側改革
多地銀保監局明確,繼續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北京銀保監局表示,支持中小法人機構多渠道補充資本,夯實機構穩健發展基礎;穩步推進金融機構發起設立,持續豐富市場主體,實現多層次多元化金融供給;深化保險領域改革,在「降價」「增保」基礎上積極創新產品服務;深入推進「證照分離」,繼續推動審批制度改革和簡政放權。
黑龍江銀保監局明確,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加快推動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補充中小銀行資本政策落地,鼓勵引進支持機構長遠發展的戰略性股東;加強股東股權與關聯交易管理,推動股東依法履行義務、規范行使權利,對違法違規股東及時採取限權等監管措施等。
河南銀保監局提出,持續做好中小銀行公司治理監管評估,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深化全省農信社改革;推進車險綜合改革,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優化金融機構布局,推動銀保深層次合作。
廣西銀保監局明確,深化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改革轉型,推動農合機構依法合規、潔凈改制,推進村鎮銀行達標升級;完善法人機構公司治理和內控管理等。
四川銀保監局表示,繼續推進農商行改制工作;推動法人城商行高質量發展,形成核心競爭力;穩妥推進車險綜合改革;有序推進人身險、中介領域改革。
㈣ 什麼叫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是什麼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五大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
(4)大同市金融機構供給側改革擴展閱讀:
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深遠的戰略意義。補短板是優化供給結構和擴大有效需求的結合點,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結合點,也是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結合點。
要加強既有針對性又有力度的政策支持,著力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新動能培育方面補短板,在現代服務業和民生急需領域補短板,在實體經濟有效投資領域補短板,在精準脫貧方面補短板,在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方面補短板,在優化營商環境等制度供給方面補短板。
補短板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補短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補短板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需要補短板。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同時穩中有變。從主要經濟指標看,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結構持續優化,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供給強、需求弱,宏觀強、微觀弱的反差。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補短板,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㈤ 如何量化金融對供給側改革的支持
十三五」規劃建議稿首次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強調,要「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全面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這意味著未來五年金融業必須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以穩健經營為目標,找准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構建新的行業監管方式和業務發展模式,改進服務方式,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益,促進金融業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更為強大的動力源泉。
大力發展創業金融,破解創業融資難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業是激發創新的重要途徑。創業金融,目的就是通過一整套的金融制度創新,包括新三板、天使基金、PE/VC以及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切實解決創業者的融資難題。發展創業金融,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資本市場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業企業孵化、上市,並支持創業企業通過債券市場籌集資金;另一方面,要支持並推動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努力向創業企業提供結算、融資、理財、咨詢等一站式系統化的金融服務,對於具備發展前景的企業和符合國家政策的項目,要扶上馬、送一程,使「草根」創新蔚然成風、遍地開花,在幫助創業者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拓展金融業發展空間。
加快發展互聯網金融,實現金融業態協調發展。近幾年來,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同金融的結合,正引領金融朝著渠道移動終端化、跨界融合常態化、產品服務精細化等方向發展,成為提升我國金融業綜合競爭力的新生力量。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將進一步規范,不僅可以提高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金融供給和金融需求的匹配程度,有效滿足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經營過程中的資金需求,而且可以提高實體經濟運行效率,激發社會創業的激情與活力,推進新業態、新動力的形成與發展,為我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積極發展綠色金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年來,在全國各地不時出現的「霧霾」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促進綠色發展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通過綠色金融,將社會資金引導到環保、節能、清潔能源、清潔交通等方面,不僅有現實必要性,而且有社會迫切性。一方面,金融業應綜合考慮與環境相關的收益、風險和成本,引領信貸資源逐步從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行業退出,支持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有效緩解我國產業結構「過重」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要加快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等金融產品發展,推動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投融資機制形成,更好地服務美麗中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注重發展普惠金融,推動發展成果共享。普惠金融有兩個特徵,一是客戶覆蓋面更廣,服務對象從低收入群體擴展到城市白領、小微企業、弱勢產業以及欠發達地區。二是產品和功能更加多樣,除了存款類產品,還包括諸如信貸、支付、結算、租賃、保險、養老金等綜合化金融服務。發展普惠金融,充分體現了共享發展的理念。推進普惠金融發展,需政府和金融機構的雙輪驅動。從國家層面,應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制定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堅定服務小微企業、三農領域、貧困地區發展的戰略定力,增加金融產品與服務的有效供給,著力解決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從金融機構層面,需要通過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使普惠金融的供需兩端更加匹配;通過藉助互聯網、大數據等工具,降低普惠金融的服務成本;通過專業化的風險管理,控制普惠金融的業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