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融市場是一個理性市場還是一個非理性市場
市場是含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性的
這個市場不能用理性還是非理性來評論
其實根本問題應該是
金融市場的投資者是理性的還是盲目的還是跟風的?這才是關鍵
人引導市場走向 市場決定投資方向
『貳』 如何能夠有效減少非理性行為對金融泡沫產生和推動的影響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BF)是金融學、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學科相交叉的邊緣學科,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
行為金融理論認為,證券的市場價格並不只由證券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
『叄』 投資者非理性行為和表現以及這種行為對市場穩定運行的影響
影響如下:
1、過度交易,在沒有任何消息的情況之下,投資者是更加傾向於選擇維持現狀,市場交易量會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上。
然而,投資者由於過度自信,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足夠的可以確保給他們帶來高回報率的信息,並且堅信自己能夠通過交易獲得高於平均回報率的匯報,導致過度交易。
2、處置效應,「持虧賣盈」,即投資者傾向於推遲出售處於虧損狀態的股票同時過早賣掉處於盈利狀態的股票。投資者更願意在盈利時賣出他們所持有的資產,而不願意賣出那些比他們購買時資產價格地的資產;投資者總是過長時間地持有那些持續下跌的資產,而過快地銷售了那些正在上漲的股票。
(3)公司金融活動中的非理性行為擴展閱讀
非理性特質:
即使有些人是非理性的,由於這種非理性是非系統性的,因而這種非理性會互相抵消,從而在總體上依然是理性的。
如果這種非理性不能完全彼此抵消,套利也會淘汰掉這些非理性的投資者,從而使市場恢復到均衡狀態,在總體上依然是理性的。然而,行為金融學發現人在金融市場中的投資行為並非是完全理性的,會由於過度自信、可得性、損失規避、貪婪等因素從而出現投資偏差或者反常。
即使有些投資者是非理性的,他們隨機的交易也能消除彼此對價格的影響 效率市場假說有許多假設條件,理性的投資者只是其中一個而已。即使市場上存在著一些非理性的投資者,他們隨機的交易也能消除彼此對價格的影響。市場價格在市場交易量增多的情況下依然是有效率的。
『肆』 如何克服非理性行為
【摘要】非理性因素產生的原因和非理性行為的危害,提出了多個途徑的解決方法。
所謂非理性因素,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出現的非邏輯的心理活動形式,也就是理性之外的心理因素。由於非理性因素缺少理性的嚴謹、規范,帶有較大的盲目性、自發性,雖然不是絕大部分時間,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在很多時候,我們內在的非理性往往能夠沖破理性的約束和禁錮,大搖大擺地走出來支配、左右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因而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下,人們往往會犯一些不該犯的錯誤。特別是在經營決策過程中,失去理性約束的非理性行為是很危險的。所以,現實中規范非理性行為非常重要。
1.2 常見的幾種非理性行為。
過於興奮(自信)。這種狀態的出現往往是在盼望的目的達到後或出現了意外的驚喜。人在過於興奮(自信)的狀態下容易頭腦發熱,沒有充分估計目前與將來面臨的困難和不利因素,輕率的做出決策。這樣的例子比較多,比如在上世紀50年代中國的大躍進運動,全國人民熱情高漲、頭腦發熱,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提出了超英趕美等不合實際的政策、口號,結果造成勞民傷財,欲速則不達,國民經濟不僅沒有快速增長,而且大幅度滑坡,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都出現了困難。中信泰富前董事長榮智健改革開放初期,隻身來到香港,從600萬港幣起家,在資本市場上長袖善舞,通過一次一次的蛇吞象的收購兼並,締造了中信泰富龐大的商業帝國,榮智健也多次登上胡潤中國首富。但他被一時的奢華沖昏了頭,喪失了一名管理者應有的理性,大肆進行金融投機,豪賭澳元外匯,最終讓榮家30年的成果幾乎化為烏有。
憤怒是最常見,也最難纏的工作情緒。一些人在發怒時不吐不快,惡語傷人。如果遇到和自己脾氣一樣暴躁的上司、同事和下屬,往往針鋒相對、惡語相向,造成局面緊張,不僅不利於工作的開展,而且後果很嚴重,負面影響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很難消除。
恐懼。是在真實或想像的危險中,個人或群體深刻感受到的一種強烈而壓抑的情感狀態。其表現為:神經高度緊張,內心充滿害怕,注意力無法集中,腦子里一片空白,做事時縮手縮腳。恐懼心理的產生與過去的心理感受和親身體驗有關。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恐懼心理還與人的性格有關。一般從小就害羞、膽量小,長大以後也不善交際,孤獨、內向的人,易產生恐懼感。
2 2.1 客觀的看待自己,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現實生活是極其復雜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對自己有所要求。但是這種要求應該建立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人們所以感到工作、生活受到挫折,往往是因為自我目標難以實現,所以,應該調整自己的生活目標,客觀地評價事情、評價自己,得意黯然,失意泰然,在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同時,擁有一顆坦然面對成功與失敗的平常心,才能使自己心情舒暢。另一方面,每個人又都有各自的性情、品格和所長所短,別人不會都迎合你的意思,就像你自己也未必符合別人的要求一樣。對別人的要求越高,自己的不滿情緒會越大。所以,既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苛求別人。 每到興奮、悲傷、憤怒、恐懼的時候都要捫心自問;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麼後果,這樣做把問題考慮全面了嗎。相信通過自我的審視,首先就會排除一些非理性行為的影響, 2.2 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能力,通過對心理學和行為學的學習,克服心理障礙、開闊胸襟、擴大認知視野,把眼光放長遠,認識客觀世界的某些規律,認識人自身的需要和客觀規律之間的關系,確立正確的目標判斷,提高預見力,對可能發生的各種變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當一段時間過去後,就會發覺根本不值得為那些事動怒、沮喪、悲傷、恐懼以及令生活帶來混亂。
2.3 可以嘗試通過轉移注意力來避免非理性行為的發生。當與人發生爭吵時,馬上離開這個環境,去上網或看電視;當悲傷、憂愁情緒發生時,先避開某種對象,不去想或做平常自己喜歡做的事,可以消憂解愁;在余怒未消時,可以通過運動、娛樂、散步等活動,使緊張情緒鬆弛下來;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做點別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可使情緒理到緩解。例如,司馬遷慘受宮刑而著「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鄧小平同志在文革時期忍受住許多不白之冤,堅強的挺了過來,才有了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們應該自我調節心態,多接觸令人愉快、使人歡笑的事物。避免和忘卻一些不愉快的事。
2.4 人們面對困境、情緒懊喪時,不防從相反方向思考問題,這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緒發生良性變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使人戰勝沮喪,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從前,有個老太太整天愁眉苦臉:天不下雨,她就掛念賣雨傘的大兒子沒生意做;天下雨了,她又憂心開染房的二兒子不能曬布。後來,有個鄰居對她說:「你怎麼就不反過想想呢?如果下雨了,大兒子的生意一定好;如果不下雨,二兒子就可曬布。」老太太一聽恍然大悟,從此不再愁眉不展。這個故事就是反向心理的極好詮釋。
2.5 准備一條冷毛巾,在情緒不穩定時及時擦臉,以幫助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找一位樂觀的朋友或同事傾訴,發泄一下情緒。傾訴應是文明、高雅、富有人情味的交流。有人說:「一份快樂由兩個人分享會變成兩份快樂;一份痛苦由兩個人分擔就只有半份痛苦。」如果把自己的煩惱、悲傷、恐懼埋藏在心底里,只會加劇自己的苦惱,而如果把心中的煩惱、恐懼、悲傷等等,向你的親朋好友傾訴出來,即使他們無法替你解決,但是得到朋友的同情或安慰,你的煩惱似乎就會減輕很多,這時你的心情就會感到舒暢。
2.6 喝一杯酸梅湯或果汁醋,疏通肝氣。讀你最崇拜人的格言,並認真思考,有鎮定的作用。多贊美及鼓勵自己,不要遇到挫折就苛責自己。做到晚上十點前睡覺,早上六點起床。多看喜劇片,開懷大笑一番。自己動手做東西,會使你更滿足,更快樂,如可以烹飪或做自己最喜歡的事。不要總是抱怨麻煩事情落在自己頭上,而是要想老天讓我與日俱增經驗和智慧,生活因此更豐富。
『伍』 如何有效減少非理性行為對金融泡沫的產生和推動的影響
些西方國家的經濟和金融學家認為,正因為這幾年各國的股票市場持續下跌,尤其是高技術股的暴跌,促使大量資金從股市中流出,轉而投向了房地產,使得房地產市場必然火爆起來。
有的經濟金融專家提出住房市場已像股市一樣陷入了「非理性繁榮」。因為
『陸』 人們的非理性行為有哪些
在生活中的眾多細節里,由於我們本身不夠理性,從而做出了一些非理性的決策和行為。列舉的例子的確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相符。
1、相對論的真相——我們為什麼會攀比和比較。相對論引出的邏輯為:為了促進決策,我們需要引入參照物進行比較,於是形成了我們的慣性比較甚至攀比;因為比較和攀比,我們會產生不滿足感。為了打破這樣的相對論怪圈,我們要做什麼呢?——知足常樂。
2、關於任意的一致性——錨定的作用。在未對事物形成自有的判斷時,我們對它的判定是隨機而任意的,這種對事物的判斷我們稱之為錨定;然而一次任意的錨定會產生持續效應,它不一定反應我們對這個事物的真實需求和真正偏好,但我們仍傾向於保持它,如我們對價格的記憶與過去保持一致的慾望。
3、免費的代價——常常讓我們忘記自己的真實需求。免費的東西讓人感覺良好,但如果這個免費讓我們陷入與另一種商品的掙扎中時,往往會引導我們做出不明智的決定。
4、社會的成本——金錢往往是最貴的激勵方式。我們生存在兩個不同規范的環境,一個是社會規范,一個是市場規范。很好區分的,凡是提及金錢的都被我們納入到市場規范中,只有當我們所做的無關金錢時才可用社會規范來看待。社會規范成本低,但是只要又一次違反社會規范原則,就很容易回到市場規范。
5、性興奮的影響——在冷靜與激情兩種不同狀態下對同一件事情的決策是大相徑庭的。
6、如何克服拖沓——要有明確的限制和目標,能夠把任務分解為容易執行的事項。
7、所有權依戀症——我們會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產生依戀,而且我們總是集中力量於會失去什麼,我們有一種對損失的懼怕。並且我們還假定別人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我們一樣。解決症狀的方法可以採用「非擁有心態」。
8、多種選擇的困境——你能否放棄選擇的餘地。選擇權是我們活著感受到的人生基本權利,人們是不願意放棄的,但過多的選擇讓我們無法抉擇,那麼這時候應該果斷關上一些該關的門,並且考慮延遲決定的後果。
9、預期的效應——我們選擇都不是體驗,而是預期。成見會影響預期,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未被影響的第三方。
10、價格效應——我們為什麼喜歡買貴的東西。其實我們都活在自我催眠中,貴的東西有一種暗示的力量——高價意味著質量更優。
11、關於誠實——人只有在對它們有用的情況下才會誠實。在與非貨幣打交道時,人們會比較難以意識到誠實的必要性。
其實很多非理性經過理性分析後都能夠克服的,這些都是可預測的非理性。所以不是行為非理性,而是我們自身不夠很理性。
『柒』 哪些常見的非理性行為可能導致基金投資失敗
聯合智評提醒您:在投資實踐過程中,以下常見的非理性投資行為可能導致基金投資失敗:
(1)不自覺的追漲殺跌
「聽說老王最近買基金賺了一大筆」、「2018年股票市場表現太差,10月份都跌到2500點了,我是不是應該把股票基金都賣掉?」……類似的聲音總是不絕於耳。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投資者容易在權益產品投資過程中追漲殺跌,看到其他人買基金賺了錢,自己也想投資股票基金,而且往往是追著市場買,市場漲得越多,倉位加得越高;市場跌的時候也一樣,越是到市場低位的時候越是爭先恐後地恐慌性賣出。這種持續在投資過程中追漲殺跌的做法,往往導致虧損越來越多,本金越來越少的結果。
(2)完全依據過往業績表現來做決策
誠然,基金的過往歷史業績,特別是主動管理的產品,是可以比較好地反映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的,也是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策過程中的一個值得參考的重要依據。但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對未來投資能力的承諾,特別是短期業績,往往可能還會對決策造成誤導。這是因為市場和行業通常存在周期性波動的特徵,過去一段時間很好,未來可能存在調整的風險;過去一段時間不好,未來也存在反轉的可能。
(3)缺乏風險意識
從過去20年歷史來看,基金作為一種大眾化理財工具,只要運用得當,是可以在中長期給投資者帶來不錯的投資回報的。相較於直接投資股票而言,基金作為一種組合投資工具,風險相對較低;但是基金,特別是偏股基金,也存在一定風險。市場有波動,基金有風險,大家不能只看到投資的潛在收益,同時也要牢記:收益與風險並存!
(4)缺乏長期持有的意識
投資時點確實很重要,但是比入市時點更重要的是長期持有。用短線交易思維來做基金投資是非常危險的,這不僅是因為短線擇時本身非常困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基金本身的申贖成本較高,頻繁的交易不僅犯錯概率較高,也會產生非常高的交易成本,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5)產品選擇不當
沒有一個產品可以滿足所有的投資者需求。不同類型的產品具備不同的風險和收益特徵,投資者需要依據自身情況理性選擇基金類別。就像一個低風險投資者不適合配置過多的高風險股票基金一樣,一個風險偏好水平很高、風險承受能力較強、同時對預期收益要求也較高的投資者,也不適合將過多的資產配置在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類基金上。即便是同一類產品,不同的基金也會有自身的風格和特點,投資者在具體決策過程中,有必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所選擇的產品的風險等級、產品類別、投資方向和基金經理投資風格等信息。
『捌』 股市投資中,有哪些非理性行為
盲目跟風就是非理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