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
原因一:優質中小企業「慎」貸
其實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並非一刀切,那些有抵押物、經營情況良好的優質企業,都是銀行貸款追逐的對象,但一些經營情況尚可的企業並不領情:「貸款不用還嗎?現在企業訂單這么少,利潤這么薄,貸款不是反而增加企業的負擔!」
原因二:不良貸款率上升信貸風險大
目前願意下大力氣去做中小企業貸款的往往是銀行中的「中小企業」——城市商業銀行,浙江本地唯一的金融股寧波銀行日前公布年報,作為一家典型的城市商業銀行,從其年報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前中小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舉步不前的原因。
行業運轉、經濟發展都有其自有的周期,越是在行業的低谷期,貸款風險越大。銀行本身也是企業,從自身利益考慮,會嚴格控制這個行業的授信,在金融危機下進入低谷的冶金、輕紡、汽車、外貿等行業,自然都成為了銀行不願放貸的對象。
原因三:信息不對稱、高成本帶來阻礙
除了當前經濟環境不佳的外部因素之外,信用體系不健全、擔保體系不完備,加之中小企業自身的經營特點,與銀行現有的信貸審核標准不適應,這些內在因素都是阻礙銀行向廣大中小企業敞開大門的一個坎。許多銀行業內人士都表示,「同樣是做企業貸款,做一個小企業,一年也就幾十萬,而做一個大企業一年就是幾千萬貸款。大企業風險並不比小企業大,而信貸員耗費的精力相同,當然願意選擇做大企業。」
中小企業貸款前期評估風險大、貸後管理成本高,不僅是貸前的營銷和風險控製成本高,貸後的管理與結算成本也很高。貸款前,為了摸清企業情況,銀行要配備充實的營銷人員,安裝小企業貸款的信息系統。因為小企業應付不了煩瑣的各項稅收,做假賬現象普遍。貸款後,各家銀行對不良貸款的核銷以及責任追究都非常嚴格。對銀行來說,中小企業貸款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活。
㈡ 小企業貸款現狀
中小企業融資難長期以來一直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企業方面對中小企業融資工具了解甚少或利用不善,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盡管目前中小企業融資工具品種尚少,專門面向中小企業的更少,但在銀行貸款和上市以外,還是有一些成長中的新型工具可以利用。銀行貸款中小企業融資從銀行借款是企業最常用的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但銀行有自己的風險控制原則,這是由銀行的業務性質決定的。
㈢ 談談你對中小企業貸款銀行面臨的風險的看法 急急急。。。。。
我國中小企業銀行融資效益與風險的比較分析
1、貸款定價的一般論述
由於不具備從銀行總體效益角度分析中小企業貸款因素影響顯著程度的公共數據條件,國外文獻常用的整體效益分析方法受到限制,因此,本文從微觀入手,直接從貸款成本與風險計量及貸款定價的組成結構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效益與風險特徵進行分析。
根據貸款定價的基本理論,貸款定價涉及信貸業務的資金成本、經營成本、稅負成本、風險成本和資本成本等多種要素,還要充分考慮市場競爭情況以及與客戶談判地位等因素,才能最終確定貸款利率。貸款定價的理論公式為:
貸款目標利率=資金成本率+經營成本率+稅負成本率+預期損失率+經濟資本目標利潤率+/-競爭性浮動。其中,預期損失率和經濟資本回報率的確定是貸款定價的關鍵和難點。
銀行貸款定價實踐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成本定價和基準利率定價兩種 [4],其中成本定價公式為:
公式1:貸款價格=資金成本+風險成本+營運成本+預期收益率
基準利率定價公式為:
公式2:貸款價格=基準利率+違約風險溢價+期限風險溢價
成本定價是商業銀行最傳統的貸款定價方式,而基準利率定價是國際商業銀行運用最廣泛的貸款定價方法。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大大促進了我國貸款定價理論的發展和實踐的探索。
如果我們將公式2中的「基準利率」定義為「資金成本+營運成本+預期收益率」,或將公式1中的「風險成本」定義為「違約風險溢價+期限風險溢價」,則這兩個公式實際上表達了相同的含義。
2、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特徵分析——違約率和違約損失率相對較低衡量貸款風險成本的主要指標是貸款預期損失率,預期損失率=違約率×違約損失率。
(1)中小企業貸款違約率分析
中小企業貸款一般均為抵押、擔保貸款。與西方發達國家政府擔保機構在中小企業貸款擔保中發揮重要作用不同,盡管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建設從1992年就開始起步,10年後《中小企業促進法》也已正式實施,但目前我國擔保機構(包括政府參與出資及未參與出資的所有擔保機構)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中發揮的作用仍然十分有限。林平、袁中紅(2005)2004年對廣東中小企業融資抽樣調查的結果表明(數據截至至2004年6月30日),有61%的企業從來沒有與擔保機構發生過關系;調查的全部56家擔保機構中,政府完全出資的僅為3家,佔比僅為5.36%,政府參與出資的6家,佔比10.71%;905筆中小企業銀行融資中,抵押貸款810筆,佔比89.5%,信用擔保機構擔保貸款95筆,佔比10.5%;信用擔保貸款中,66.1%的擔保人通過借款人反擔保等(主要是抵質押)進行風險補償。這樣,中小企業貸款實際上95%以上進行了直接或間接的抵押(或質押)。因此,本文重點對抵押貸款進行分析。
銀行對中小企業普遍採用抵押或信用擔保機構擔保方式發放貸款,是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抑止融資企業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降低小企業貸款違約率的關鍵之一。藍虹、穆爭社(2004)從理論上分析了融資企業抵押貸款償還模型:
Π=f(L)-(1+R)L
(1+R)L其中Π為融資企業的利潤,L為貸款額度,R為貸款利率,f(L)表示所獲收益是融資額度L的函數,C為抵押品價值。由於(1+R)L小於C,融資企業選擇不還貸時的機會收益小於機會成本,因此足額抵押情況下償還貸款是融資企業的占優選擇,抵押貸款可以緩解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銀行所擔心的融資企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違約率。
實際數據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以上的理論分析的結論。根據2003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東、中、西部六個城市(北京、浙江溫州、台州、廣東東莞、陝西西安、山東威海)的1105戶中小企業融資狀況問卷調查結果,中小企業平均有5.4%的貸款不能償還,存在形成壞賬的風險 [6],明顯低於同期全國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水平(2004年一季度為16.6%)。筆者小范圍的調查也表明,對同樣信用等級的客戶,小企業貸款 的違約率整體低於其他貸款 .同時,筆者也注意到,小企業貸款的不良率也呈現明顯的地區與行業差別,即並不是所有分行、所有行業小企業貸款不良率均低於其他客戶的不良率。
由於筆者暫時沒有獲得有足夠代表性的實證數據,以證明小企業貸款違約率與相同信用等級的其他客戶違約率存在顯著差別,因此,本文從謹慎性出發,假定整體而言,小企業貸款客戶違約率與其他相同信用等級客戶違約率無顯著區別。
在這樣謹慎性的假設情況下,貸款風險成本的區別主要在於違約損失率的區別。
(2)小企業貸款違約損失率分析
小企業貸款基本都是抵押或信用擔保機構擔保貸款,而較大型企業的信用貸款占相當比例。國內外已有研究表明,對同樣信用等級的客戶,抵押貸款的違約損失率低於信用貸款。從謹慎起見,我們假定較大型企業也全部為抵押貸款。因此,我們只比較小企業抵押貸款與較大型企業抵押貸款的違約損失率。
從理論上分析,與小額抵押物相比,大額抵押物價值評估技術難度更大,評估時更易受借款人有意識的影響,同時處置大額抵押物時市場需求者數量明顯減少,需求方議價能力和議價意願明顯增強,因此,整體而言,單個抵押物價值越高,銀行快速處置時可能的損失率應越高。筆者的實證研究也表明 [7],總體來看,抵押物的回收率與抵押物金額大小成反比。考慮到小企業單筆貸款金額總體而言低於其他貸款,因此,其違約損失率理論上應低於相同信用等級的其他貸款,實證研究也可作如此假設。
經驗數據顯示,某行信用等級為A+、A級的法人客戶平均不良率約分別低於1%、2%,而全部小企業貸款(AA-以上客戶比例約為20%,全部為抵押貸款或信用擔保機構擔保貸款)的不良率平均僅為0.13%;違約損失率均低於50%。本文按謹慎性原則估算,將A+、A級的小企業客戶平均違約率分別取1%、2%,違約損失率取50%,則A+、A級的小企業客戶預期損失率分別為0.5%與1%,約分別相當於當前短期貸款利率的10%、20%。
3、小企業貸款銀行營運成本相對較高
徐洪水(2001)認為,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企業的5-8倍,即使貸款利率上浮30%,對中小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依然很高[8].但該文沒有提供具體的分析過程,沒有進行更有說服力的具體的數據對比分析。鄭文紅、李健(2002)提出,銀行交易成本=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監督成本+其他交易費用[9].該文也只提出了上述思辨式的公式,沒有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也沒有提供具體的成本數據。
為方便分析,本文將營運成本劃分為信貸營運成本和其他營運成本兩類,並假定小企業與其他企業的非信貸營運成本沒有顯著區別,而信貸營運成本則包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等與信貸業務直接相關的一切成本。
由於小企業每戶貸款金額較小(平均每戶貸款金額在500萬元或以下,如廣東地區某銀行小企業戶均貸款450萬元),因此,相應的信貸營運成本明顯高於大、中型客戶貸款。以某一級分行為例,全行貸款余額在500萬元以上的大、中法人客戶為3000多戶,戶均貸款余額為6750萬元,戶均貸款余額為小企業貸款余額的15.9倍;其中貸款余額在3000萬元以上的大客戶為1100多戶,戶均貸款余額為16154萬元,戶均貸款余額為小企業貸款余額的38.1倍;因為戶均貸款差距巨大,為簡化分析,我們將大、中型客戶貸款業務的信貸營運成本忽略不計,單獨分析、估算小企業貸款的信貸營運成本。
在戶均貸款約為500萬元的情況下,按平均每名小企業信貸人員(含一線客戶經理和二線審批、監測等人員)管理6戶企業謹慎測算,平均每名信貸人員管理的小企業貸款為3000萬元,同時假設平均一名小企業信貸人員的工資、費用等信貸營運成本為15萬元/年,則相應的小企業貸款單位信貸營運成本為:
15/3000=0.005=0.5%
即約為短期貸款基準利率的10%。
4、小企業貸款效益比較分析
為便於比較,我們選擇AAA級客戶作為比較的基準,即設定其風險成本為0,單位貸款的信貸營運成本也可忽略不計,因此,按貸款定價公式的貸款利率(最優惠利率)為:
RAAA=資金成本+其他營運成本+預期收益率
如該利率為基準利率下浮10%或3%(參考深圳分行實際情況),則該銀行信用業務的最優惠利率(資金成本+其他營運成本+預期收益率)為基準利率下浮10%或3%。
對小企業貸款的定價,應在此基礎上進行對應的風險與成本的調整。在上述AAA級客戶貸款定價的基礎上,A+級小企業客戶應再加0.5%(A級小企業客戶為加1%)的預期風險損失、0.5%的信貸營運成本,即A+級小企業貸款執行基準利率上浮10(A級小企業客戶上浮15%)或基準利率上浮17%(A級小企業客戶上浮22%)即可實現不低於AAA級客戶的效益水平。
與相同信用等級的其他客戶比較,小企業貸款定價不需要進行風險調整,但應作成本調整,即利率定價應附加多餘的信貸營運成本,約為0.5%,即在相同信用等級客戶貸款利率基礎上再上浮10%。
林平、袁中紅(2005)2004年對廣東地區(主要是珠三角地區)中小企業銀行融資抽樣調查的抵押貸款平均利率為基準利率上浮20%.2004年10月人民銀行將小企業貸款的上浮利率范圍由30%擴大到70%,據筆者了解,此後廣東地區國有銀行小企業貸款利率的主要區間為基準利率上浮20-45%。
綜上,可以認為,在堅持管理要求不降低的前提下,謹慎考慮,對經濟發達地區而言,經過風險與成本調整後的小企業貸款利率(以A+級為例)在基準利率上浮約20%時,小企業貸款整體的效益性大致與其他優質貸款相當;貸款利率(以A+級為例)在基準利率上浮約30%時,小企業貸款的效益性好於其他貸款;貸款利率(以A+級為例)在基準利率上浮超過30%時,小企業貸款的效益性明顯好於其他貸款。但由於小企業貸款違約率及違約損失率的地區與行業差別很大,對具體的地區與行業尚需具體分析、估算。
㈣ 為什麼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逐年增加,但政府部門、中小企業感受不明顯
事實上,中小企業貸款難已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中小企業普遍具有實力弱、規模小、財務制度不健全的特點,無法為銀行提供甄別風險所需的完整的財務數據,而且缺乏抵質押物。同時,銀行做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的成本,和做大企業的單子的成本相比,差異不大,但收益卻差了十萬八千里。所以,中小企業不受銀行待見是情理之中的事。金融危機以來,國家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關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央行、銀監會也在各個場合就「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問題,作了不少動員。各家金融機構,也的確是做了一些工作,較過去發放了更多的中小企業貸款。
然而,得到貸款的中小企業,往往都是資信好,實力較強,或抵質押物足值的「紅名單」企業,他們得到銀行貸款也是無可厚非的事。但是這些貸款在銀行貸款余額中所佔比例還是相對較少的。因為銀行畢竟是經營性企業,不僅要履行社會責任,也要考慮如何提高自身收益。
所以,中小企業貸款難,其實不只是銀行不待見的問題,中小企業自身也缺乏很多足以讓銀行規避風險的硬條件。中小企業要獲得銀行融資,需要政府、銀行和中小企業各方聯動解決!
㈤ 作為銀行,對於中小企業的貸款到底處於什麼階段。那大部分中小企業貸款的難點在哪裡
我們銀行是做企業無抵押貸款業務,主要是要求企業開票的銷售收入
所以如果企業避稅太嚴重又沒有抵押物的話,貸款是很難的
就算有抵押的房產或者土地,如果完全不考慮企業經營狀況,負債太高的話
也會造成企業畸形發展,對企業長遠來講是不利的
㈥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對策國內外研究發展現狀及趨勢
一、中小企業融資現狀:中小企業融資難,已是不爭的事實。
二、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原因:
(一)我國缺乏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扶持
(二)我國缺乏專門的金融管理機構
(三)中小企業經營穩定性差,增加了銀行的信貸風險
(四)中小企業可用於抵押擔保的資產不足
(五)中小企業信用等級低,貸款成本高,銀企關系惡劣
三、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國內)解決對策:
(一)加快中小企業自身建設,改革中小企業經營機制,盡快建立健全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經營決策機制,建立健全完善的企業財務制度,提高企業經營決策的透明度與科學性,充分實現信息公開,解決銀企關系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二)加快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能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金融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體系。
1、建立完善中小金融機構,形成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體系。
2、加快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打開中小企業融資的直接渠道,拓寬中小企業融資途徑。
3、建立風險投資基金。
(三)轉換政府職能,由過去的單純管理型逐步向服務型轉變,理順政企關系,積極疏通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 。
四、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國外)解決參考:
(一)以美國為代表的信貸擔保為主的模式,美國的信貸擔保模式資金利用效率高、中小企業受益廣、資金安全系數高,但手續復雜,獲得貸款時間相對較長,對中小企業和經濟的啟動作用相對較慢。
(二)以日本為代表的直接「優惠」信貸(相對民間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較高的信貸利率而言)模式,日本的直接信貸支持模式需要政府投入的資金量大,資金風險也較大,但手續相對較簡便,獲得貸款時間較短,對中小企業和經濟的啟動作用相對較快。
因此,我國可以充分利用這兩種政府對中小企業資金扶持模式的特點及長處,根據某一時刻我國中小企業和國民經濟運行的特點,靈活地運用這兩種方式,以取得政府扶持中小企業資金的最大效果。
㈦ 中小企業融資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我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著融資困難的現狀,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融資途徑不暢通
從內源融資來看,我國中小企業的現狀不盡人意,一是中小企業分配中留利不足,自我積累意識差。二是現行稅制使中小企業沒有稅負優勢。三是折舊費過低,無法滿足企業固定資產更新改造的需要。四是自有資金來源有限,資金難以支持企業的快速發展。從外源融資來看,中小企業可以選擇銀行貸款、資本市場公開融資和私募融資等三種渠道,但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外源融資渠道方面並不暢通。
(二)融資結構不合理
主要表現在:(1)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主要依靠自身積累、嚴重依賴內源融資,外源融資比重小。單一的融資結構極大地制約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做強做大。並且在外源性融資中,中小企業一般只能向銀行申請貸款,主要表現為銀行借款;(2)在以銀行借款為主渠道的融資方面,借款的形式一般以抵押或擔保貸款為主;(3)在借款期限方面,中小企業一般只能借到短期貸款,若以固定資產投資進行科技開發為目的申請長期貸款,則常常被銀行拒之門外。
(三)融資成本較高
企業的融資成本包括利息支出和相關籌資費用。與大中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借款方面不僅與優惠利率無緣,而且還要支付比大中型企業借款更多的浮動利息。同時,由於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多採取抵押或擔保方式,不僅手續繁雜,而且為尋求擔保或抵押等,中小企業還要付出諸如擔保費、抵押資產評估等相關費用。正規融資渠道的狹窄和阻塞使許多中小企業為求發展不得不從民間高利借貸。所有這些都使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原因分析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原因,分別來自於企業本身、銀行與政府三個方面。
(一)企業信用等級低,融資意識淡薄
中小企業自身信用等級低,這是其普遍存在的現象。中小企業自身規模有限、資金缺乏、信用水平低、沒有完整的企業規劃、倒閉率高、貸款償還違約率高。中小企業一般是由具有血緣關系的人共同創立,大多實行家族式管理,產權結構不明晰,企業經營效率不高,開拓新的市場難,不能有效地避免市場風險,影響了中小企業的償債能力,造成了其履約能力的下降。銀行的首要目標是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然而中小企業的高倒閉率和高違約率使得銀行難以遵守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則,導致銀行不願放貸。
同時,中小企業對金融系統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嗅覺不靈敏,主動出擊意識不強,而且缺乏高素質的金融人才,對金融市場和融資工具生疏和不懂得樹立和宣傳自身金融形象,從而束縛自身開拓融資渠道的可能性。
(二)金融體系不完善,銀企信息不對稱
1.缺乏市場化的利率調節機制,損害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積極性。從國外的情況來看,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平均利率,一般都要高於市場的平均利率水平。美國的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利率就比對大企業的貸款利率水平高出1~1.5個百分點左右。但是中國中央銀行目前對利率和收費的規定是固定的,自由浮動的范圍十分有限,這種機制不利於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貸款。限制金融機構對金融服務和產品的收費會挫傷金融機構調查和收集中小企業信息的積極性,從而影響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和其他金融服務。
2.信用擔保體系的不完善,中小企業尋求擔保困難。我國從1999年才開始進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工作試點,存在著擔保機構不多,擔保資金不充足,擔保手續繁雜等諸多問題。而且,許多擔保機構實行會員制,中小企業需要交納一定的押金才能成為會員,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也增加了擔保的難度。出於對自身利益的保護,銀行則在中小企業的擔保貸款問題上又比較謹慎。同時,銀行對抵押物的要求十分嚴格,目前國內銀行一般偏好於房地產等不動產的抵押。而中小企業大多受經營規模所限,固定資產較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一般很難提供合乎銀行標準的抵押品。
3.銀企信息不對稱和銀行的不利選擇。許多中小企業為實現融資目的,往往會想盡一切辦法,甚至不惜弄虛作假。這不僅會產生有損銀行與投資者利益的道德風險,亦會進一步損毀企業自身的社會公信度。因此,銀行要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只有加大人力資源的投入以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質量,否則銀行的貸款違約率將會很高。同時,由於中小企業對資本和債務需求的規模較小,金融機構為規避自身的經營風險和降低經營成本,只有選擇不向中小企業貸款。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政策不配套
政府在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美國、日本、西班牙等國家都設有專門的政府部門和政策性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資金幫助。在我國,長期以來,政府在資金、稅收、市場開發、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一直給予國有大中型企業特殊的扶持,造成了中小企業市場競爭環境的不確定和競爭條件的不平等。同時,由於政策原因導致我國中小企業基本無法進行直接融資。深滬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注冊資本在5000萬元以上,這使處於成長期的效益好但規模較小的企業難以進入證券市場。同時債券市場上,受到「規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級審批」的約束,中小企業也很難以發行債券方式籌集資金,因此直接融資渠道基本沒有。
我國2003年實施的《中小企業促進法》,雖然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為廣大中小企業的發展、融資提供了保護和支持。但是該法在內容上相當原則,缺乏具體的優惠政策和措施,也缺少相應的配套法規和制度,最終導致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很多都沒有落到實處。
㈧ 為什麼金融機構中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小
1、傳統金融機構的項目來源很多,所以會優先選擇金額大、資產足、國有或者上市公司,或者當地比較有影響力、比較有錢的公司。
2、中小微企業和個人,因為缺乏足夠的資產或者業內影響力,無法通過抵押或者信用貸款,因此得到支持也很小。
3、互聯網金融P2P的本意是為了中小微企業服務的,所以擔保居多,抵押較少。
信息來源:星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