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個人業務在銀行發展中的重要性
個人理財業務,又稱財富管理業務,是目前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利潤的重要來源之一。國際上成熟的理財服務是指:銀行利用掌握的客戶信息與金融產品,分析客戶自身財務狀況,通過了解和發掘客戶需求,制定客戶財務管理目標和計劃,並幫助選擇金融產品以實現客戶理財目標的一系列服務過程。
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浪潮的沖擊之下,個人理財業務獲得了快速發展。根據資料顯示,在過去的幾年裡,美國的銀行業個人理財業務年平均利潤率達到35%,年平均盈利增長率約為12%-15%。從發達國家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趨勢看,個人理財業務具有批量大、風險低、業務范圍廣、經營收益穩定等優勢,在商業銀行業務發展中占據著重要位置。而在我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貼身的個人理財服務也成為近年來銀行業競爭的主要焦點,花旗、匯豐、渣打、恆生、東亞等主要銀行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理財套餐,針對不同收入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推動了港島整體個人理財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
反觀國內,自1996年中信實業銀行廣州分行在國內最早掛出「私人理財中心」的牌子至今,隨著國內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理財意識的不斷增強,個人理財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為不爭的現實。今年夏季,美林集團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顯示2003年中國內地百萬美元富翁約有23.6萬人,比上一年的21萬增長了12%,這些富豪所掌握的財富總額已經達到了9690億美元。若以人民幣計算,即將近24萬人成為了千萬級別的富翁。而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的最新研究報告,在2003年亞洲理財市場(不包括日本)6.4萬億美元的管理資產中有3.29萬億來自大中華區。而該報告更預測到2008年北京舉辦下界奧運會時,大中華區的財富增長率將達到27%,為4.2萬億美元,且中國大陸將超越香港和台灣成為理財市場成長趨勢中的領導力量。
而國內被廣泛引用的另一份調查結果則來自上海:該次抽樣調查表明,大多數上海市民認為"未經專家指導的自發理財方案有很大風險";有87%的被訪問市民表示會接受銀行提出的理財建議,其中32%的市民"最感興趣的是銀行的理財咨詢和理財方案設計";40%的人認為"應增加代理客戶投資操作,提供專家服務",並"希望能與銀行理財專家建立穩定和經常性的業務聯系"。由以上調查結果可見,如何理好財,用好自己的錢,使之能夠不斷保值、增值,發揮更大的作用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逐漸富裕起來的國人所共同關注的話題。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時至今日,國內各家銀行拓展中高端個人理財業務的腳步一直未曾停滯。個人理財業務已經成為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中外銀行紛紛推出各自的個人理財品牌,並在個人高端客戶市場和金融產品創新上展開了異常激烈的競爭。
Ⅱ 個人金融業務在商業銀行中的地位
只能按套話說是商業銀行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個人金融業務在商業銀行的利潤貢獻作用越來越大。
特別是代理業務 電子銀行 個人貸款(目前國內主要是住房貸款 汽車消費貸款) 個人理財投資(基金 股票 保險)
看看2010年工商銀行的發布的年終報表就很好的體現。
Ⅲ 簡述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過程
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因銀行個人理財產品而興起,從誕生、發展,到繁榮、沉澱僅用了15年時間,截止至2017年,總體規模就突破了110萬億。在這當中,銀行理財產品所佔份額最高,達到了29萬億(2017年)。
自光大銀行在2004年推出的我國第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劃」以來,理財產品已逐步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金融資產「標配」。然而,隨著資管行業的飛速發展和國內銀行理財業務的全民普及,一些問題也隨之不斷浮出水面——剛性兌付、規避貸款規模、脫實向虛、強監管政策……可以說,壓力、挑戰隨著發展,接踵而來。
在《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里,列舉了今後幾年中國面臨的三場最重要的「戰爭」,其中與金融風險的戰爭排在第一位。
從2017 年「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的提到,到2018年的逐步落地,「破剛兌」、「凈值化」、「限保本」,已成銀行理財產品設計與發行的重點,按照監管要求,到2020年12月31日,所有理財產品將全部實現凈值化管理。
2019年,銀行理財產品的問題越來越多受到曝光,去了解銀行理財史,其實也是一個看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過程。
Ⅳ 銀行的「個人金融服務部」是做什麼的應屆生進去工作,薪酬和發展前景如何
一般做理財經理或個人貸款,主要職責是向客戶銷售金融產品和拉儲蓄存款。目前各銀行對個人業務都很重視,應該比較有發展,但會有任務;做好了薪酬也較豐厚。喜歡接受挑戰的可以試試
Ⅳ 我國個人金融業務發展中有哪些不足
目前我認為個金項目這塊,銀行風控是比較嚴格,但是有不想不介入這塊系統,1.個金這塊首先是地域分配不均,區域差距大。二,金融信用不夠健全,沒有形成全面的信用體系。3,金融機構對個金管理不夠科學和有方法。
Ⅵ 發展個人理財業務的意義
發展個人理財業務對全行業務經營發展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個人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全新的綜合性金融業務。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體現了客戶集個人負債業務、個人資產業務、個人中間業務等個人銀行業務和保險業務、證券業務、信託業務等個人金融業務於一體的全面的金融服務需求,要求商業銀行利用「自營和代理」的方式,為客戶提供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因此,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有效實現了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有機融合,極大地拓展了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有力地促進了商業銀行經營理念的轉變,有效地提升了商業銀行與客戶的合作價值,以穩固的關系營銷替代了臨時性的交易營銷,達到了降低商業銀行經營成本,提升客戶價值回報、實現了商業銀行企業價值與客戶的個人價值最大化。同時,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可以為商業銀行帶來投資管理、信託、咨詢、收購、產品與服務組合等多元化經營,實現了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由傳統的獲取單一存貸利差向服務功能多元化和收益多元的轉變,已成為現代國際知名商業銀行利潤率最高、成長最快、具最有前景的戰略核心業務。個人理財業務作為一種新興起的業務,雖然目前還未能給全行帶來豐厚的收益,但個人理財業務所具有的對多種業務的整合功能及高收益的特性決定了隨著此項業務規模發展,一定會給全行帶來豐厚的回報。
(二)個人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的朝陽業務。中國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鄉居民財富的增長,造就了一批富有家庭群體。據一家權威機構研究,目前,0.5%的富有家庭擁有著中國60%以上的個人財富,其中,大約70%的財富掌握在資產超過50萬美元的家庭手中,同時,預計中國富有人士資產在未來幾年內將以13%的的速度增長。為高等級優良客戶提供專業性服務,以實現他們財富的保值增值,是個人理財業務的一個顯著特色。這些財富群體是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服務的重要對象。也正是這樣,我國商業銀行在4、5年前一經推個人理財業務,就受到這些財富群體的青睞,又進一步刺激了商業銀行對個人理財業務的競爭。目前,不少商業銀行選派人員培訓,報考AFP國內理財師和CFP國際理財師,人員越來越多。到2008年,通過AFP考試的人員己達1萬餘人,並且還呈逐年增加之勢。可以預見,今後商業銀行對個人理財業務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個人理財業務也一定有著廣闊的發展潛力,巨大的市場空間。
(三)個人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長期適應和滿足客戶金融需求的過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產品具有極強的拓展性和衍生性,有助於業務創新。個人理財業務的目標客戶定位明確,便於加強客戶關系管理與營銷,有助於提升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個人理財業務既強調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服務的團隊管理與營銷,又強調服務的個性化、差異化、專業性與綜合性,這無疑又有利於商業銀行全面提高個人金融服務的品質,強化內部服務資源的有效整合與服務品牌建設,從而有利於促進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服務體系的完善和創新,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經營行為,實現個人理財業務規范有序可持續發展。
(四)個人理財業務是我行經營戰略轉型的必由之路。受金融脫媒、存貸利差的壓縮和金融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經營風險監管力度加大的影響,原來那種簡單的依靠經營規模擴張單一的利差盈利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商業銀行被迫探索一種資本佔用少、經營風險低、經濟附加值高的經營新模式,加快了業務經營轉型的步伐。個人理財業務作為商業銀行向高等級客戶提供理財咨詢、理財分析、理財規劃方案賺取收益的一種中間業務,它不佔用經濟資本,沒有經營風險,是商業銀行極具發展潛力的業務品種,他適應了商業銀行經營轉型的需要。目前,發達地區的國內大中城市的商業銀行通過為本行高等級優良客戶提供個人理財服務取得的收益越來越多,個人理財收入佔比越來越高,已初步找到了一種新的利潤增長點。其它商業銀行的成功實踐,個人理財業務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決定了個人理財業務必將是我行業務轉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