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金融市場 » 美國金融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左右
擴展閱讀
股票投資經濟學 2021-06-17 16:24:20

美國金融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左右

發布時間: 2021-05-28 14:26:32

① 服務業在世界主要國家經濟中的比重不斷增長的原因是什麼

美國的主要產業是服務業;而中國的主要產業是製造業。中國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大,第三產業比重小,且中國高新技術少,美國第三產業比重大,與中國相反,且高新技術多。
美國:
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重心開始轉向服務業,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三、二、一」經濟結構。也就是說,產業結構排序為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現在判斷世界上某一國家經濟發達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其服務產業佔GDP的比重。
目前,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60%以上。美國的以金融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已達到80%以上,而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只佔GDP總值的1%,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佔GDP總值的20%左右。現代服務業占據產業鏈的最高端,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和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巨大的整合功能。美國服務業就業人口佔全部就業人口的比例達到70%以上,居民社會消費總額佔GDP總值的80%。
中國: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約佔GDP總值的11%;第二產業增加值約佔GDP總值的49%;第三產業增加值約佔GDP總值的40%,與美國服務業所佔比例相差一半,比印度服務業佔GDP的比重低20%。
中國服務業就業人口只佔就業總人數的30%,居民社會消費總額只佔GDP總值的35%。而且中國第二產業中房地產行業的產值就已經達到10%,其它大部分工業產值來自輕紡工業以及污染嚴重的采礦業、鋼鐵業、水泥業、化學工業,高新技術產業所佔比重不到10%。

②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已穩居全球第一位了嗎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穩居第一位。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在壓力挑戰下實現平穩開局,居民消費持續旺盛,投資增速平穩回升,凸顯出強大的國內市場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和意義。中國大市場潛力加速釋放,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增添底氣,也將在中國和世界進一步加深融合過程中為全球經濟帶來更多紅利。

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的主引擎。今年第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5.1%,消費需求繼續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一季度,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7790億元,同比增長8.3%。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系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家詹姆斯·勞倫斯森評價說,中國零售業「蓬勃發展表現突出」。

強勁內需產生積極外溢效應。美國經濟學家戴維·戈德曼注意到,今年年初,中國幾乎所有的亞洲貿易夥伴都增加了對中國的出口。這一勢頭還在延續,4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51萬億元,增長6.5%,其中進口1.21萬億元,增長10.3%。

除商品消費外,旅遊、休閑、餐飲、文化、體育等服務消費也亮點紛呈。一季度,在全部居民最終消費支出中,服務消費佔比為47.7%,比上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在這樣的關鍵年份,國際社會期待從兩會中讀懂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的內在邏輯,從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探尋破解時代難題的信心與啟示。

(2)美國金融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左右擴展閱讀

當前,全球經濟承壓下行。世界銀行認為,世界經濟或將從2019年開始踏入一段低增長、高系統性風險里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在近期下調今明兩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新的一年,發展問題無疑仍是世界普遍關注的熱點。

面對穩中有變的挑戰,2018年的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成績單。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6%,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居首位。

中國的經濟數據引發外媒普遍關注,他們認為,中國經濟走勢平穩,內需和創新驅動持續增長,發展後勁十足,對世界的積極影響仍在增加。

「中國已經成為創新型經濟大國,高科技製造業保持高速發展。」希臘《新聞報》援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稱,中國躋身世界上最具創新性的前20個經濟體之列。

創新在中國發展的引領作用增強,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數字消費、電子商務、現代化供應鏈、互聯網金融等新技術相互融合,有效帶動了平台經濟、共享經濟、智能經濟發展。

中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階段穩步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發展的質量持續改善。《聯合早報》稱,雖然外部環境復雜嚴峻,但中國經濟難得地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產業結構持續升級,需求結構調整優化。「轉型調整期的中國,舊的產能正在退出,新的產能在不斷形成,讓市場看到曙光。」路透社的報道稱。

義大利「投資今天」網站稱,中國經濟釋放出的積極信號是,服務和消費正在經濟增長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電子通信、互聯網、醫葯等領域的企業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更加關注可持續的長期發展,中國經濟充滿新機遇。

聯合國近日發布的《2019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指出,中國全領域的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將對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進出口貿易和財富增加發揮積極作用。

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希臘《新聞報》認為,中國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為世界經濟提供了強勁動力。

③ 美國服務業創造的增加值佔GDP多少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港台地區有翻譯為國內生產毛額、本地生產總值)。通常對GDP的定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提供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值。在經濟學中,常用GDP和GNP(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ct)共同來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通用的指標。這也是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常採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駐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創造的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貨物和服務最終使用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 GDP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的總額。

④ 2015年中國第三產業發展繼續加快,佔gdp比重達到多少

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676708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0863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274278億元,增長6.0%;第三產業增加值341567億元,增長8.3%。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0%,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5%,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0.5%,首次突破50%。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9351元,比上年增長6.3%。全年國民總收入[3]673021億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⑤ 中國和美國的產業結構有什麼區別

美國的主要產業是服務業;而中國的主要產業是製造業。中國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大,第三產業比重小,且中國高新技術少,美國第三產業比重大,與中國相反,且高新技術多。

美國:
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重心開始轉向服務業,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三、二、一」經濟結構。也就是說,產業結構排序為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現在判斷世界上某一國家經濟發達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其服務產業佔GDP的比重。
目前,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60%以上。美國的以金融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已達到80%以上,而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只佔GDP總值的1%,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佔GDP總值的20%左右。現代服務業占據產業鏈的最高端,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和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巨大的整合功能。美國服務業就業人口佔全部就業人口的比例達到70%以上,居民社會消費總額佔GDP總值的80%。

中國: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約佔GDP總值的11%;第二產業增加值約佔GDP總值的49%;第三產業增加值約佔GDP總值的40%,與美國服務業所佔比例相差一半,比印度服務業佔GDP的比重低20%。
中國服務業就業人口只佔就業總人數的30%,居民社會消費總額只佔GDP總值的35%。而且中國第二產業中房地產行業的產值就已經達到10%,其它大部分工業產值來自輕紡工業以及污染嚴重的采礦業、鋼鐵業、水泥業、化學工業,高新技術產業所佔比重不到10%。

⑥ 美國經濟統計部門-哪裡可以查到服務業(我國通常叫第三產業)佔美國GDP的比重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目前中國的這兩個指標卻很低(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一些國家的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
中國 韓國 日本 美國 加拿大 法國 德國 英國 澳大利亞
2001年 1998年 1997年 2000年 1997年 1997年 1997年 1997年 1997年
33.6 51.6 61.1 74.5 71.6 71.5 69.9 70.8 70.6

資料來源:中國的數據來自2002年《中國統計年鑒》,美國的數據來自美國經濟分析局網站,其餘的數據來自OECD組織。
註:本文中所有的增加值都用當年價計算。
表2 一些國家的第三產業就業比重(%)
中國 韓國 日本 美國 加拿大 法國 德國 英國 澳大利亞
2001年 2000年 2000年 2000年 2000年 2000年 2000年 2000年 1999年
27.7 61.1 63.1 76.6 74.1 74 62.6 72.8 73.6

資料來源:2002年《中國統計年鑒》。
美國作為目前世界上第一經濟強國,同時又是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其經濟結構的演進歷史對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文分析了1948~2000年間美國第三產業及其內部各行業增加值和就業的演變規律(註:本文的數據除特別說明的之外,均來自美國經濟分析局的網站http://www.bea.doc.gov。),以期能對中國今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增加值的結構變動分析
表3給出了1948~2000年間美國GDP的三大產業構成以及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增加值構成的變動情況。表中數據顯示,盡管早在1948年,美國第三產業比重就已經超過第一、第二產業之和,達到了53.96%,但是在隨後的52年間仍然保持了增長趨勢,到2000年達到了74.45%,平均每年增加0.4個百分點。同時,第一、二產業的比重繼續保持下降趨勢,分別從8.89%和37.14%下降到了1.37%和24.19%,說明二戰以來美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第三產業起了第一推動力的作用。
表3 美國GDP及第三產業增加值內部構成(%)
附圖
註:A表示佔GDP比重、B表示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
在第三產業內部,交通和通訊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保持下降趨勢,從1948年的13.35%下降到了2000年的8.1%,而其佔GDP的比重52年下降微弱,僅下降一個百分點,這表明,雖然交通和通訊業對第三產業發展的推動力在下降,但其發展速度與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幾乎保持著同步性;批發和零售業在整個GDP和第三產業中的比重均保持了下降趨勢,分別從1948年的17.96%和33.29%下降到了2000年的15.88%和21.33%,這說明批發和零售業對整個GDP和第三產業比重增長的推動力在下降,金融和保險業發展迅速,其增加值佔GDP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均保持上升趨勢,分別從1948年的2.45%和4.45%上升到了2000年的8.31%和11.16%,成為GDP和第三產業增長的一個主要推動力;同時房地產業的比重也在上升,分別從7.32%和13.57%上升到了11.31%和15.19%,成為GDP和第三產業增長的另一個推動力;而在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中,佔GDP和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最快的是社會服務業,分別從1948年的8.13%和15.07%上升到了21.92%和29.44%,成為GDP和第三產業增長的第一推動力;與1948年相比較,2000年政府服務所提供的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略有上升,而占第三產業的比重則有所下降,但是從52年間的過程中則難以判斷出其發展趨勢。
以上的分析表明,1948年以來,美國的第三產業比重保持了不斷增長的趨勢,而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主要是由社會服務業、金融保險業和房地產業推動的,而傳統的批發零售和交通通訊業對第三產業比重增長的推動力在減弱。
二、就業結構的變動分析
表4給出了1948~2000年間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以及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就業結構的變動情況。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二戰後的52年間,美國就業的行業結構與增加值的行業構成保持了相似的變化趨勢。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持續上升,從1948年的52.85%上升到了2000年的76.63%,同時,第一、二產業的就業比重保持下降趨勢,分別從11.38%和35.78%下降到2.47%和20.89%。另外從絕對數來看,1948~2000年間,美國凈增就業人員7.7千萬,而第三產業新增就業人員則達到了7.3千萬,占整個國民經濟新增就業人員的95%,也就是說,二戰以來,美國新增就業人員幾乎全部流向了第三產業。
再看第三產業內部就業結構。從表4可以看出,交通和通訊業的就業比重總體上保持下降趨勢,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1948年的6.49%下降到2000年的4.55%,而占第三產業的比重則從12.28%下降到5.94%,這表明,雖然交通和通訊業一直是解決就業的一個主要部門,但其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在下降;批發和零售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就業比重表現出了上升趨勢,但上升趨勢比較微弱,從1948年的18.36%上升到了2000年的21.08%,而其占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則表現出了下降趨勢,從1948年的34.74%下降到了2000年的27.51%,這表明批發和零售業吸納新增勞動力的能力增長乏力,但仍然是解決就業的主力軍;金融和保險業就業比重保持了上升趨勢,占整個國民經濟和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分別從1948年的2.15%和4.07%上升到了2000年的4.5%和5.87%,成為吸納新增勞動力的另一渠道;房地產業的就業比重在這52年間的變化趨勢不太明顯,在整個國民經濟和第三產業中的就業比重分別在1.16%和1.77%上下波動。令人注目的是社會服務業,其占整個國民經濟和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分別從1948年的13.23%和25.03%上升到了31.09%和40.57%,成為吸納新增勞動力增長最快的行業,最終其占整個國民經濟的就業量超過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之和。最後是政府部門,其占國民經濟和第三產業的就業都是先升後降。52年間的平均比重分別為15.76%和24.36%。
表4 美國三大產業就業比重及第三產業內部就業結構(%)
附圖
註:A表示佔全社會就業比重,B表示占第三產業就業比重。
為了進一

步分析各行業對新增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下面引入就業產值彈性這一分析工具。就業產值彈性表示某一行業就業量變化對產值變化的靈敏度,它可以用來反映某一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對勞動力的吸納程度,即該行業的產值每變動百分之一,勞動力相應變動的百分比,如果用Ee表示就業產值彈性,用Y表示產值,用L表示勞動力,則就業產值彈性可以表示為:
附圖
Ee的大小可以用對數線性模型進行測度。
令L=β[,0]Y[β1],對該等式兩邊同時求自然對數可以得到一個對參數線性的等式:
1nL=1nβ[,0]+β[,1]1nY

對上式進行回歸,可以求出β[,1]的值,而β[,1]的大小可以用來表示Ee。本文利用1948~2000年間各年美國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以及製造業和農林漁業的增加值(Y)和就業人數(L)對它們的就業產值彈性進行了測算,測算的結果如表5所示。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就業產值彈性大於製造業和農林漁業,其中尤以社會服務、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業的就業產值彈性最大,這表明,隨著增加值的不斷增長,這些行業對勞動力保持著較強的吸納能力。
表5 就業產值彈性的回歸結果
β[,1] 標准誤 t統計量 P值 判定系數
社會服務 0.368609 0.003556 103.645 5.55E-61 0.995
金融保險 0.324861 0.007939 40.91885 1.13E-40 0.97
房地產 0.320451 0.008817 36.34529 3.93E-38 0.963
批發零售 0.279876 0.002696 103.7977 5.15E-61 0.995
政府服務 0.222851 0.01002 22.24078 6.58E-28 0.907
交通通訊 0.13095 0.008517 15.37502 8.68E-21 0.823
製造業 0.056194 0.008589 6.542244 2.88E-08 0.456
農林牧漁 -0.25518 0.033858 -7.5367 7.75E-10 0.527

註:表中5.55E-61表示5.55乘以10的(-61)次冪,下同。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948~2000年間第三產業幾乎吸納了美國全部的新增勞動力。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中,吸納新增勞動力能力比較強的行業為社會服務、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業。傳統的批發零售業的吸納能力雖然不及社會服務、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業,但是由於其基數比較大,仍然是解決就業的主要行業。
三、對社會服務業內部結構的分析
從前文對美國第三產業內部產值和就業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社會服務業無論是對增加值的貢獻,還是對新增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都是增長最快的。到2000年,其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了21.92%,而就業人數則達到了31.09%。如果從絕對值來看,1948~2000年間,美國的GDP和就業人員分別凈增96284.96億美元和7.7千萬,而社會服務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員則分別凈增21444.16億美元和3.4千萬,對GDP和就業增長的貢獻份額分別達到了22.27%和44.57%。如果說1948年以來,美國新增勞動力絕大部分在第三產業中就業,那麼第三產業吸納的新增勞動力則有將近50%是在社會服務業中就業。可見,社會服務業對美國第三產業,乃至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社會服務業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裡麵包括許多部門,因此,有必要對社會服務業的內部結構變動再加以分析。
表6給出了1948~2000年間美國社會服務業內部增加值和就業結構的變動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在社會服務業內部各行業中,工商服務業、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和各種專業服務對整個社會服務業的發展起了決定作用。三者在社會服務業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從1948年的7.47%、18.99%和4.94%上升到了2000年的26.41%、25.26%和14.15%。而就業比重則分別從1948年的4.96%、14.69%和3.33%上升到了2000年的24.29%、23.22%和10.2%。到2000年,三者合計佔到了社會服務業增加值的65.82%和就業人數的57.71%。在這52年間,三者對整個社會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增長的貢獻份額分別達到了66.71%和65.50%。增加值和就業比重表現出上升趨勢的還有社會福利業,但其在整個社會服務業中的比重較小。其餘各行業中,旅店業、個人生活服務業、各種修理服務業、電影業、娛樂服務業、會員組織和私人家庭勞務的增加值和就業比重均呈現下降趨勢,而汽車服務業、法律服務業和教育服務業則呈波動狀態。
表6 美國社會服務業內部增加值及就業構成(%)
附圖
註:A表示增加值比重,B表示就業比重,「…」表示數據不詳。
四、簡單的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在1948~2000年間,美國的GDP增長和新增勞動力的就業主要是由第三產業來推動的。具體到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GDP的增長以及第三產業比重的提高主要是由社會服務業、金融保險業和房地產業來推動的,而傳統的批發零售和交通通訊業的推動力在減弱;社會服務、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業對新增勞動力保持了比較強的吸收能力,傳統的批發零售業對新增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在下降,但由於其基數較大,仍然是解決就業的主要行業。社會服務業的迅速發展主要是由工商服務業、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和各種專業服務業來推動的。

搜的 謝謝

⑦ 第三產業的產值佔全地區GDP的比重是什麼相對指標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目前中國的這兩個指標卻很低(如表1和表2所示)。表1一些國家的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中國韓國日本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2001年1998年1997年2000年1997年1997年1997年1997年1997年33.651.661.174.571.671.569.970.870.6資料來源:中國的數據來自2002年《中國統計年鑒》,美國的數據來自美國經濟分析局網站,其餘的數據來自OECD組織。註:本文中所有的增加值都用當年價計算。表2一些國家的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中國韓國日本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2001年2000年2000年2000年2000年2000年2000年2000年1999年27.761.163.176.674.17462.672.873.6資料來源:2002年《中國統計年鑒》。美國作為目前世界上第一經濟強國,同時又是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其經濟結構的演進歷史對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文分析了1948~2000年間美國第三產業及其內部各行業增加值和就業的演變規律(註:本文的數據除特別說明的之外,均來自美國經濟分析局的網站http://www.bea.doc.gov。),以期能對中國今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一、增加值的結構變動分析表3給出了1948~2000年間美國GDP的三大產業構成以及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增加值構成的變動情況。表中數據顯示,盡管早在1948年,美國第三產業比重就已經超過第一、第二產業之和,達到了53.96%,但是在隨後的52年間仍然保持了增長趨勢,到2000年達到了74.45%,平均每年增加0.4個百分點。同時,第一、二產業的比重繼續保持下降趨勢,分別從8.89%和37.14%下降到了1.37%和24.19%,說明二戰以來美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第三產業起了第一推動力的作用。表3美國GDP及第三產業增加值內部構成(%)附圖註:A表示佔GDP比重、B表示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在第三產業內部,交通和通訊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保持下降趨勢,從1948年的13.35%下降到了2000年的8.1%,而其佔GDP的比重52年下降微弱,僅下降一個百分點,這表明,雖然交通和通訊業對第三產業發展的推動力在下降,但其發展速度與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幾乎保持著同步性;批發和零售業在整個GDP和第三產業中的比重均保持了下降趨勢,分別從1948年的17.96%和33.29%下降到了2000年的15.88%和21.33%,這說明批發和零售業對整個GDP和第三產業比重增長的推動力在下降,金融和保險業發展迅速,其增加值佔GDP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均保持上升趨勢,分別從1948年的2.45%和4.45%上升到了2000年的8.31%和11.16%,成為GDP和第三產業增長的一個主要推動力;同時房地產業的比重也在上升,分別從7.32%和13.57%上升到了11.31%和15.19%,成為GDP和第三產業增長的另一個推動力;而在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中,佔GDP和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最快的是社會服務業,分別從1948年的8.13%和15.07%上升到了21.92%和29.44%,成為GDP和第三產業增長的第一推動力;與1948年相比較,2000年政府服務所提供的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略有上升,而占第三產業的比重則有所下降,但是從52年間的過程中則難以判斷出其發展趨勢。以上的分析表明,1948年以來,美國的第三產業比重保持了不斷增長的趨勢,而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加主要是由社會服務業、金融保險業和房地產業推動的,而傳統的批發零售和交通通訊業對第三產業比重增長的推動力在減弱。二、就業結構的變動分析表4給出了1948~2000年間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以及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就業結構的變動情況。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二戰後的52年間,美國就業的行業結構與增加值的行業構成保持了相似的變化趨勢。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持續上升,從1948年的52.85%上升到了2000年的76.63%,同時,第一、二產業的就業比重保持下降趨勢,分別從11.38%和35.78%下降到2.47%和20.89%。另外從絕對數來看,1948~2000年間,美國凈增就業人員7.7千萬,而第三產業新增就業人員則達到了7.3千萬,占整個國民經濟新增就業人員的95%,也就是說,二戰以來,美國新增就業人員幾乎全部流向了第三產業。再看第三產業內部就業結構。從表4可以看出,交通和通訊業的就業比重總體上保持下降趨勢,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1948年的6.49%下降到2000年的4.55%,而占第三產業的比重則從12.28%下降到5.94%,這表明,雖然交通和通訊業一直是解決就業的一個主要部門,但其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在下降;批發和零售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就業比重表現出了上升趨勢,但上升趨勢比較微弱,從1948年的18.36%上升到了2000年的21.08%,而其占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則表現出了下降趨勢,從1948年的34.74%下降到了2000年的27.51%,這表明批發和零售業吸納新增勞動力的能力增長乏力,但仍然是解決就業的主力軍;金融和保險業就業比重保持了上升趨勢,占整個國民經濟和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分別從1948年的2.15%和4.07%上升到了2000年的4.5%和5.87%,成為吸納新增勞動力的另一渠道;房地產業的就業比重在這52年間的變化趨勢不太明顯,在整個國民經濟和第三產業中的就業比重分別在1.16%和1.77%上下波動。令人注目的是社會服務業,其占整個國民經濟和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分別從1948年的13.23%和25.03%上升到了31.09%和40.57%,成為吸納新增勞動力增長最快的行業,最終其占整個國民經濟的就業量超過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之和。最後是政府部門,其占國民經濟和第三產業的就業都是先升後降。52年間的平均比重分別為15.76%和24.36%。表4美國三大產業就業比重及第三產業內部就業結構(%)附圖註:A表示佔全社會就業比重,B表示占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為了進一步分析各行業對新增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下面引入就業產值彈性這一分析工具。就業產值彈性表示某一行業就業量變化對產值變化的靈敏度,它可以用來反映某一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對勞動力的吸納程度,即該行業的產值每變動百分之一,勞動力相應變動的百分比,如果用Ee表示就業產值彈性,用Y表示產值,用L表示勞動力,則就業產值彈性可以表示為:附圖Ee的大小可以用對數線性模型進行測度。令L=β[,0]Y[β1],對該等式兩邊同時求自然對數可以得到一個對參數線性的等式:1nL=1nβ[,0]+β[,1]1nY對上式進行回歸,可以求出β[,1]的值,而β[,1]的大小可以用來表示Ee。本文利用1948~2000年間各年美國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以及製造業和農林漁業的增加值(Y)和就業人數(L)對它們的就業產值彈性進行了測算,測算的結果如表5所示。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的就業產值彈性大於製造業和農林漁業,其中尤以社會服務、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業的就業產值彈性最大,這表明,隨著增加值的不斷增長,這些行業對勞動力保持著較強的吸納能力。表5就業產值彈性的回歸結果β[,1]標准誤t統計量P值判定系數社會服務0.3686090.003556103.6455.55E-610.995金融保險0.3248610.00793940.918851.13E-400.97房地產0.3204510.00881736.345293.93E-380.963批發零售0.2798760.002696103.79775.15E-610.995政府服務0.2228510.0100222.240786.58E-280.907交通通訊0.130950.00851715.375028.68E-210.823製造業0.0561940.0085896.5422442.88E-080.456農林牧漁-0.255180.033858-7.53677.75E-100.527註:表中5.55E-61表示5.55乘以10的(-61)次冪,下同。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948~2000年間第三產業幾乎吸納了美國全部的新增勞動力。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中,吸納新增勞動力能力比較強的行業為社會服務、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業。傳統的批發零售業的吸納能力雖然不及社會服務、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業,但是由於其基數比較大,仍然是解決就業的主要行業。三、對社會服務業內部結構的分析從前文對美國第三產業內部產值和就業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社會服務業無論是對增加值的貢獻,還是對新增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都是增長最快的。到2000年,其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了21.92%,而就業人數則達到了31.09%。如果從絕對值來看,1948~2000年間,美國的GDP和就業人員分別凈增96284.96億美元和7.7千萬,而社會服務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員則分別凈增21444.16億美元和3.4千萬,對GDP和就業增長的貢獻份額分別達到了22.27%和44.57%。如果說1948年以來,美國新增勞動力絕大部分在第三產業中就業,那麼第三產業吸納的新增勞動力則有將近50%是在社會服務業中就業。可見,社會服務業對美國第三產業,乃至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社會服務業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裡麵包括許多部門,因此,有必要對社會服務業的內部結構變動再加以分析。表6給出了1948~2000年間美國社會服務業內部增加值和就業結構的變動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在社會服務業內部各行業中,工商服務業、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和各種專業服務對整個社會服務業的發展起了決定作用。三者在社會服務業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從1948年的7.47%、18.99%和4.94%上升到了2000年的26.41%、25.26%和14.15%。而就業比重則分別從1948年的4.96%、14.69%和3.33%上升到了2000年的24.29%、23.22%和10.2%。到2000年,三者合計佔到了社會服務業增加值的65.82%和就業人數的57.71%。在這52年間,三者對整個社會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增長的貢獻份額分別達到了66.71%和65.50%。增加值和就業比重表現出上升趨勢的還有社會福利業,但其在整個社會服務業中的比重較小。其餘各行業中,旅店業、個人生活服務業、各種修理服務業、電影業、娛樂服務業、會員組織和私人家庭勞務的增加值和就業比重均呈現下降趨勢,而汽車服務業、法律服務業和教育服務業則呈波動狀態。表6美國社會服務業內部增加值及就業構成(%)附圖註:A表示增加值比重,B表示就業比重,「…」表示數據不詳。四、簡單的小結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在1948~2000年間,美國的GDP增長和新增勞動力的就業主要是由第三產業來推動的。具體到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GDP的增長以及第三產業比重的提高主要是由社會服務業、金融保險業和房地產業來推動的,而傳統的批發零售和交通通訊業的推動力在減弱;社會服務、金融保險和房地產業對新增勞動力保持了比較強的吸收能力,傳統的批發零售業對新增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在下降,但由於其基數較大,仍然是解決就業的主要行業。社會服務業的迅速發展主要是由工商服務業、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和各種專業服務業來推動的。搜的謝謝

⑧ 紐約第三產業比重從50%到90%用了多長時間

去年我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佔比繼續提高,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46.6%。第三產業佔比持續上升表明,我國的經濟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轉型升級已到了關鍵階段,值得關注。

第三產業繼續加快增長,比重不斷提升

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9812億元,同比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億元,增長8.0%。增速分別快於一、二產業4.1和0.6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看,第三產業比重處於提升趨勢,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46.6%,比2013年提升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0.6個百分點。

  1. 第三產業增速高於第二產業

  2. 上半年,固定資產(不含農戶)同比名義增長17.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3%),其中第一產業4820億元,同比增長24.1%;第二產業89186億元,增長14.3%;第三產業億元,增長19.5%,高於5.2個百分點。

  3. 2.零售業增長領先

  4. 從第三產業的構成看,批零貿易、交通運輸、餐飲等傳統第三產業增勢平穩,為增加就業、方便群眾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第三產業中,上半年,零售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9.8%,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20.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長6.8%,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11.3%;住宿餐飲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6.2%,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4.2%。

  5. 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咨詢、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旅遊等現代第三產業實現高速增長,大大提高了第三產業的整體質量和水平。上半年,金融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9.7%,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中所佔比重為14.7%。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2.5%,所佔比重為13.9%。

  6. 3.成為吸納就業的絕對主力

  7. 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第三產業發展,陸續出台支持現代物流業、高技術、節能、家政服務、文化產業、體育產業等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從財稅、信貸、土地和價格等方面不斷深化、細化和完善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重點從加快推進服務領域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了對第三產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優化第三產業發展環境等方面,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8. 第三產業占就業比重在2011年首次超過第一產業,躍居第一,此後逐年增加,已成為吸納就業的絕對主力。2013年全國就業人員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佔31.4%,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佔30.1%,第三產業就業人員佔38.5%。

  9. 4.第三產業吸收外資比重繼續提高

  10. 2014年中國利用外資中第三產業的比重一直在擴大,而製造業的比重則趨於下降,這是利用外資的兩大趨勢。數據顯示,今年1-5月,第三產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75億美元,同比增長19.5%,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56.2%;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74億美元,同比下降16.5%,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35.6%。

  11. 由於中國第三產業發展存在巨大商機,產業結構調整也給外商提供了更多機會,而且第三產業對外開放的領域會越來越廣、越來越多,這些因素使得第三產業實際使用外資保持快速增長。統計顯示,1-5月累計,外商新設立8744家,同比增長1.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010.9億元人民幣(摺合489.1億美元),同比增長2.8%(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國內政治穩定、市場規模日益擴大、產業領域加大開放、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吸引外資仍具有比較突出的綜合優勢。隨著中國營商環境的改善,對外資的吸引力將進一步增強。

  12. 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主要得益於國家扶持的政策效應,黨中央、十分重視第三產業發展,陸續出台支持現代物流業、高技術、節能、家政服務、文化產業、體育產業等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從財稅、信貸、土地和價格等方面不斷深化、細化和完善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重點從加快推進服務領域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了對第三產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優化第三產業發展環境等方面,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第三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