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信托行业发展现状如何
中国信托业从1979年恢复至今,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2001年《信托法》的颁布奠定了信托行业的法律基础,2007年银监会颁布新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明确了信托公司作为财富管理机构的功能定位,为信托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贰』 信托公司还有前景吗
一个行业都有其一个生命周期 现在信托应该进入鼎盛期了吧 慢慢要走下坡路了,现在不管什么行业都在改革,就看信托要怎么改革,创新了。
『叁』 国内信托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信托类的相对一些常规的银行业融资贷款来说,风险略大,收益略高。 在一定的时期,尤其银行贷款比较难放的时候,信托的利润会得到高速增长,信托贷款的数量和业绩会大大增长。这个就是目前股价较高的原因。 安信信托主要是中信信托借壳上市,所以现在的股价和市盈率是考虑了中信信托的收入纳入一起计算的预期值。
『肆』 信托制度在中国本土化特点和出现的问题
信托是英美法系的独特产物,是英国人对世界法律体系作出的重大贡献。英国的法学家梅特兰曾说,“如果有人要问英国人在法学领域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那就是历经数百年发展起来的信托理念,我相信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答案了。”他还指出之所以是最大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信托的发明,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满足新的需求和解决新问题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信托制度。[1]信托作为一种财产管理制度,所具有的独特的制度功能“长期规划”、“弹性空间”和对“受益人切实保障”[2]使其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法律制度,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如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信托制度的独特功能对于寻求有效财产管理制度的转型期的我国而言,其借鉴意义不言而喻。2001年,我国正式从法律上移植信托制度,制定《信托法》。
信托制度的独特功能对于寻求有效财产管理制度的转型期的我国而言,其借鉴意义不言而喻。2001年,我国正式从法律上移植信托制度,制定《信托法》。2001年《信托法》实施八年来,我国信托业虽然已经走出了之前五次整顿的混乱状态,信托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信托业的财产管理的功能还未能很好地发挥,信托信号还存在一定模糊,以至于在实践中与其他理财制度存在着混淆。本文将就信托制度移植中所遭遇的问题进行阐述,以寻求正确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信托制度的财产管理和融资作用。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亚洲金融危机严酷肆虐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1998年10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鉴于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下称“广东国投”)不能够支付到期债务,从即日起实施行政关闭。
在举世瞩目下,旋即又发生了一系列震动全球金融市场的事件:进入11月,广东国投在香港的两家子公司因资不抵债分别按香港法律宣告清盘;第二年初的1月16日,广东省高院和广州、深圳中院分别作出裁定,广东国投本部及其在境内的三家子公司共四家企业进入破产程序。
广东国投数百亿元人民币的债务80%以上借自包括日本、美国、德国、瑞士、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30多家著名银行。广东国投破产的消息犹如石破天惊,立即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掀起巨大波澜。
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总理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强调,广东国投破产是中国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一个个别事件,但是这件事非常重要,它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息:中国政府不会为一个金融企业还债,如果这个债务不是由各级政府所担保的话。
“我们如果象以前那样,把广东国投的债全部背起来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但那样做的后果将是极其危险的。广东国投的债政府背了,广东省其他地方、尤其是全国不少地方的企业外债,政府是不是都能背得起?”回忆往事,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卢瑞华感慨万端。
时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的王岐山 (现任海南省委书记)说:“广东国投的债务并没有像过去那样由政府包下来,而是‘谁的孩子谁抱走’,这一决定预示着一个重大变化,哪级政府管的事情由哪级政府解决,国家主权信用、地方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要逐步分清。”
王岐山把广东国投破产这一重大决策比喻作“揭房顶,开窗户”之举。事实证明,广东国投破产,使得阴云密布、危机四伏的金融界开始出现了松动,为全面化解我国金融风险“杀开了一条血路”。
广东国投关闭直至破产事件,直接触动了全国信托业的“脱缰野马”开始“收缰”。1998年底,根据中央要求,对信托业的全行业整顿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启动了。
广东国际信托破产案说明, 2001年《信托法》实施八年来,我国信托业虽然已经走出了之前五次整顿的混乱状态,信托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信托业的财产管理的功能还未能很好地发挥,信托信号还存在一定模糊,以至于在实践中与其他理财制度存在着混淆。本文将就信托制度移植中所遭遇的问题进行阐述,以寻求正确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信托制度的财产管理和融资作用。
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起因在于对当时法律的规避,而后逐渐地演变成为一种融资工具。那么,我国要引进的是信托制度的哪个方面,是首先应当明确的。在财产管理制度方面,我国有合同制度、委任代理制度、遗产继承制度等,这套制度行之有效地存在并发挥作用。作为财产管理的功能,信托制度似乎作用不大。但作为融资工具的功能,信托制度对于促进流通、加快资金使用效率有非常大的空间。另外,我国在信用管理、产权登记、诉讼证据的确认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把信托制度的财产管理和融资功能全盘引进将会造成制度的混乱。实践证明,信托制度在我国财产管理方面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诺斯认为,所有经济理论的基础都是贸易收益。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于贸易规则的需求是一致的,在贸易和商业领域,信托制度的作用更容易实现。
信托制度不是要置换原来的制度,而应当是补充,同时填补原有制度的空缺。本文所说的本土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伍』 中国的信托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多次整顿
剔除不合规的平台,不合规的机构,保障投资者风险,理财都是有风险的,尽量选择大一点知名一点的产品,鑫风口很多
『陆』 信托基金在国外那么流行,为什么国内信托公司那么少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富豪。不管是百万富豪还是千万富豪,甚至是亿万富豪。中国的富豪们绝对算得上头一份。在中国,仅仅是亿万富豪,都是数以万计,总资产相加更是不计其数。
对于普通人来说,富豪们身价百亿,有着花不完的钱,开不完的豪车,住不完的豪宅。都是普通人努力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点。但是对于富豪们来说,他们也有着普通人难以理解的“烦恼”。就比如说那些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富豪们还得专门找人来“管账”。
中国人对于老一辈人的箴言十分认同,就拿应验在无数富豪家族身上的“富不过三代”来说,中国的富豪确实很多,但是更多的还是“昙花一现”。身价百亿就像是水中花,镜中月,短短几载就消失不见。
中国香港的豪门家族一直都非常著名,原因就是这些富豪家族的“长寿”。他们不像部分富豪,富不过三代就消失不见了,这里的大多数富豪家族,都已经传承到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而他们的身价财富,也是越攒越多。
至于富豪们的财富究竟是如何管理,自然不是我们普通人的管理方法,有点钱就放在银行吃利息。富豪们的流水动辄都是上亿,放在银行只有吃亏的份。拿着年利率5%的利息,富豪们分分钟可以赚回来。
第二:传统的财富管理中心
传统金融机构我们都知道,无非就是私人银行、信托公司以及保险公司。一般情况下,富豪们会选择品牌认可度较高的机构,将自己的部分财产放在机构中,让专门的人进行管理。
在上述的两种财富管理方式中,都分别有优点和缺点,富豪们自己成立的家族办公室,优点就是私密性好,缺点就是品牌认知度低,和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不能相媲美。
财富本来就是双刃剑,管理得好就更上一层楼,管理的不好就是倾家荡产。如果不是专业的财富管理师,大可以选择那品牌比较火的金融机构,虽然收益有限,但是在安全性上完全可以保证。
『柒』 中国的信托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负面消息变多,有破产清算,使投资者不信任,不过总体来说信托还是比较可靠的理财产品,鑫风口较多信托
『捌』 中国信托行业发展现状如何
近年来,信托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信托行业信托资产总额持续攀升。前瞻网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房地产信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信托行业资产总额达到了7.47万亿元,相比上年提高55.27%。伴随着信托行业快速发展,信托行业兑付危机频频爆发。
2012年以来,信托行业信托产品兑付风险的暴露日渐频繁,尤其是在房地产信托领域,信托兑付危机频频出现,数家大型信托公司接连曝出信托产品兑付危机,涉及金额都非常大,反映出信托产品市场风险积聚比较严重,部分风格激进、业务集中、兑付时间集中的公司面临着较大风险。
信托业频频爆发的兑付危机折射出了信托业发生的深层次困境。从我国信托行业业务结构变化情况来看,融资类业务占比近年来虽然有所下滑,但是依然占据主要部分,截至2012年末,信托行业融资类业务占比依然高达48.87%。
由于我国信托行业业务结构以借贷融资为主,所以信托公司在经济周期波动和转换过程中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管理压力,借贷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兑付(偿付)风险日益突出。
融资性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缺乏流动性,缺少风险定价、风险转移、风险缓释机制,所以一旦经济下行,信托行业融资类业务将面临很大的兑付风险。而且,由于信托行业面临着刚性兑付的“潜规则”,所以融资类业务的兑付风险全部转入了信托公司内部,一旦出现兑付问题,信托公司就要想办法进行兜底处理完成兑付。
在不健康的业务结构和“刚性兑付”的双重压力下,信托行业发展显得“异常脆弱”,一旦经济下行,很多信托公司将面临着巨大的兑付压力,事实上,很多兑付风险依然没有暴露,而且在不断集聚。
从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来看,截至2013年3月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5243亿元,同比增长20.7%,不良贷款率0.99%,比年初上升0.02个百分点。这已是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不良贷款余额连续六个季度反弹,未来一段时期不良贷款规模可能还会继续攀升。商业银行尚且如此,作为风险承受程度更高的信托行业,面临的兑付危机可想而知。
信托行业步入了调整期,行业发展亟需转型。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信托公司发展空间依旧广阔,尽管要经历转型期带来的痛苦,以及承受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但是转型也是信托行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前瞻网认为:信托行业需要寻求经营战略的重新定位,未来可选的经营战略转型方向包括:专业私人财富管理信托公司、专业的金融信托服务机构、以投资管理为主的专业信托公司、综合性的信托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等。
信托公司都应该选择自身的转型道路,尽管转型道路选择可以不同,但是无论如何,信托公司都应当在专业投资(资产)管理能力和高净值客户的服务能力方面寻求提高和突破,从而实现信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
『玖』 国外信托基金很流行,为何国内信托公司却那么少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富豪。不管是百万富豪还是千万富豪,甚至是亿万富豪。中国的富豪们绝对算得上头一份。在中国,仅仅是亿万富豪,都是数以万计,总资产相加更是不计其数。
第二:传统的财富管理中心
传统金融机构我们都知道,无非就是私人银行、信托公司以及保险公司。一般情况下,富豪们会选择品牌认可度较高的机构,将自己的部分财产放在机构中,让专门的人进行管理。
在上述的两种财富管理方式中,都分别有优点和缺点,富豪们自己成立的家族办公室,优点就是私密性好,缺点就是品牌认知度低,和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不能相媲美。
财富本来就是双刃剑,管理得好就更上一层楼,管理的不好就是倾家荡产。如果不是专业的财富管理师,大可以选择那些品牌比较火的金融机构,虽然收益有限,但是在安全性上完全可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