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有几大家族,分别是哪几个
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指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即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
有道是:蒋家的天下陈家的党,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财。
蒋介石是“四大家族”毋庸置疑的领军人物,有了蒋中正的才能和野心才有了曾经煊赫无比的“四大家族”——“蒋宋孔陈”。蒋控制的是政治,陈控制的是党,宋孔两家先后担任财政部长,长期把持国家的财政大权。
(1)中国信托龙腾扩展阅读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一说最早是由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在1920年代提出的,后来陈伯达在国共内战中写《中国四大家族》一文中指称四大家族借抗战为名聚敛民财,获得了多达200亿美元的财富。
现在,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一般是指民国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资本主义买办统治集团。即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果夫、陈立夫四大家族,是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
抗战开始以后,四大家族利用战争时期的新情况,极力加强官僚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大发国难财,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和垄断地位的加强。是依靠政治特权和经济掠夺来实现的。它掠夺的对象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阶级。
虽然四大家族为民间嚷嚷上口,也成为指控国民党失去民心重要的缘由;然而学术界对四大家族是否存在,更进一步说,他们的“聚敛”成果一直存在争议。因为这些人的争议是因党国体制牟取暴利而生。
当前,大陆学术界目前已经认为这类说法很有争议;经研究考察后,蒋陈虽有些家产但实际上微不足道。孔宋虽是大财团,但财富的累积仍属于个人资本主义的范围,与国家资本主义并不相同。
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郭岱君认为:陈伯达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学者,他的创作基本上是宣传品。其著作《四大家族》里头有许多谬误,如陈果夫、陈立夫根本不是大家族。蒋中正、蒋经国非常清廉。 而孔宋家族原本就是巨富,孔祥熙、宋嘉澍还曾是孙中山革命时期的金主,宋子文的总财产约七八百万美元,至今没有查到贪污的具体事证。
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虽掌管国民党党务机构,但陈果夫晚年连看病的钱都没有,葬礼费用也是由国民党出,而陈立夫赴美也是借钱来养鸡,经证明二陈主管党务而未见以公谋私敛财的证据。但是也有人认为,四大家族为了掩饰贪腐,故意使出障眼法做清廉秀以欺骗世人。
美国斯坦福大学所藏的张嘉璈档案中,发现了1939年10月,日本特务机关对国民政府官员在上海外国银行存款所做的秘密报告。
报告显示,蒋介石拥有资产6639万(809万美元)、宋美龄有3094万(377万美元)、宋子文有5230万元(637万美元)、孔祥熙有5214万(635万美元)。鉴于情报机关所做调查,目的不是公开发表抹黑国民政府高官,因此有一定的可信度。不过国民党的支持者普遍质疑此资料的准确性。
『贰』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为什么叫五矿
中国矿业集团是央企,盘子非常大,在各省市都有分公司。分公司根据成立的先后顺序按数字排列,五矿就表示第五矿业公司
『叁』 台湾文化大学的详细资料
中国文化大学,简称文化大学、文大,别名华冈,创立於1962年,是一所位於台湾台北市士林区阳明山麓的私立大学,毗临阳明山国家公园,海拔约410公尺,下临台北关渡平原,俯瞰淡水河与台北港,校总区面积约21公顷。
创办人张其昀为史地学家及教育家,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早年是南高史地学派和学衡派的重要成员;嗣後於国立中央大学任教时为国风社的灵魂人物之一,为现代儒学和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先驱。因此中国文化大学的创办被认为和学衡、国风存在精神联系,更是对中国文化学奠基人柳诒徵的纪念,为南雍办学宏旨的延续。
中国文化大学现有学术单位包括文学院、外国语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院、农学院、商学院、新闻暨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工学院、环境设计学院、教育学院,共12学院、59个学系组、41个硕士班、11个博士班;推广教育部另设有19个系所组。目前董事长为创办人张其昀之子张镜湖,校长为吴万益。
历史源流
梁启超先生於1921年拟在天津办一大学,定名为中国文化学院,并约地理学者即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往任助教。此校後因经费无著而未办成,但张其昀对此知遇之恩铭记心头,以能继任遗志而报知遇,因而在学校草创时命名为中国文化学院,实有此意。
於1962年筹备之初,时任教育部长的张其昀决定先办研究所,校名曰中国文化研究所,下分十二个学门:三民主义、实业计划(甲)工学、(乙)农业、哲学(含教育)、文学、史学、政治、经济、法律、地学、家政及艺术。次年五月,大学部哲学、中国文学、东方语文(内分俄文、日文、韩文三组)、英文、法文、德文、史学、地学、新闻、美术、音乐、戏剧、体育、家政、建筑及都市设计等十五个学系成立;九月,夜间部行政管理、社会工作、大众传播与商学等四学系成立并招生,乃易名为中国文化学院。
增设大学部後创办人张其昀原订名远东大学,後因总统蒋介石认为「远东」为欧美之地理观点,建议改以「中国文化」为校名。文大前身为中国文化学院与中华学术院,1980年改制大学。
「华冈」名称由来
中国文化大学又名华冈(英语:Hwa Kang)。中国文化大学在阳明山山仔后的校地原为一片橘子园,当时未有名称。迨至校舍落成,创办人张其昀取「美哉中华,凤鸣高冈」之意,撷「华冈」以为地名。在今日校园中的大贤馆顶楼(集吴稚晖字)、晓园碑刻与大义馆西面入口(于右任书)均可见此字样。学生社团也多冠以华冈二字,以表示属於中国文化大学的社团,而在中国文化大学就学或服务的都可称为华冈人。或有作「华岗」者,为误用。
学校象徵
校训、校徽
文大采用「质朴坚毅」四字,作为校训,以「木铎」为校徽。
质是质直,朴是朴素、坚是坚强,毅是弘毅。更简而言之,质朴是实事求是之意,坚毅是精益求精之意。
[编辑] 校歌
作词:张其昀/作曲:黄友棣
华冈讲学,承中原之道统;阳明风光,接革命之心传。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必有真知,方能力行。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有所不得,反求诸己。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编辑] 象徵颜色
华冈学园的代表色是灰、黄两色,象徵中国文化「辉煌」之意,并且蕴含张其昀「承东西之道统、集中外之精华」的办学理念。
[编辑] 学术成就
中国文化大学与中华学术院主持编撰的《中华网络全书》是中华民国的第一部中文网络全书。全书共分10册,38种类别,条目约15000馀条。另外,中国文化大学在法律、新闻传播、社会科学、艺术、体育、外语领域见长,而中国文化大学法学院在台湾私立大学中,长久以来均保持国家司法考试合格率排名第三的成绩,仅次於东吴大学、辅仁大学,名列全国前十之法学院,此外并通过教育部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画。
[编辑] 学校环境
中国文化大学除毗邻阳明山国家公园外,校舍古色古香的传统式瓦顶建筑风格亦为其特色之一,张其昀曾提及卢毓骏教授在校园建设规画时欲将华冈学园打造为中国建筑的博物馆,让每一种风格的中国建筑都能在此处展现,因此今日可见许多「器」字形建筑坐落在校园各处。往日多有匾额悬於其上,但随馆楼改建与空间调整,已不多见。学校总土地面积达113公顷,校总区占21公顷,另有新店华林实验场92公顷、碧园实习农场约30公顷以及双溪苗圃地0.06公顷,供农学院学生实习之用。仍持续洽购或洽租邻近不动产,增加学校空间之发展与利用。
[编辑] 校本部
* 大成馆:创校时首先兴建的馆楼,有匾额「万里楼」一面,由卢毓骏教授研究周代明堂之设计,为校内馆楼中艺术价值最高者,现为新闻暨传播学院及社会科学院所在,附有兴中堂、齐园讲堂、实习法庭。
* 大仁馆:主要为八角攒尖顶建筑,由卢毓骏教授设计,现为艺术学院、外国语文学院所在。内设学生艺廊,供美术系学生展出作品,五楼及六楼为音乐系的琴房以及供学生演出的三叶听。别称「稚晖楼」。
* 大义馆:由卢毓骏教授设计,格局方正,顶楼为天坛式造型,现为理学院、工学院及华冈印刷厂所在,一楼为全年开放之24小时K书中心(学生多暱称为24K),以及中国信托银行的存提款机,另馆内设有测候仪器供大气系学生制播华冈气象报导之用。顶楼西面又名「观海楼」。
大义馆与大典馆间有空桥相连,名为春秋坊。
* 大典馆:由卢毓骏教授设计,亦为明堂式建筑为基础,但四个突出的角改为圆形的堡垒式建筑,旧时用以突显图书馆所在地「知识堡垒」之意涵。现为文学院、环境设计学院、语文中心、出版部所在。文化大学邮局亦设於此处。
* 大贤馆:现为法学院所在,1F至2F为一般教室,3F则为法学院办公室、教授研究室。
* 大恩馆:别名华侨塔,又名「开国纪念馆」,原为塔形建筑,改建後仅称为大恩馆。地下楼层有社团办公室、1F为阶梯教室、2F及10至12F为行政单位所在、3F至7F为一般教室。而8、9F则改为商学院办公室。
* 大忠馆:别称「华冈艺术馆」,由名建筑师王以唐设计,为重檐攒尖顶,附有华风堂剧场、数位学习中心,地下设有华冈美食广场与大雅馆连接。立面左侧晓园为创办人衣冠冢,也是观赏夜景处。
* 大孝馆:旧时别称「华冈国术馆」,改建後成为教育学院与体育馆所在。邻近道路由於视野辽阔,可俯瞰台北市区,是观赏夜景的著名景点之一,又名「情人坡」。
* 大功馆:为农学院所在,由该校建筑暨都市设计系前任系主任徐秀夫教授设计。
* 大德馆:两层楼建筑,全部皆为理工学院实验室。
* 晓峯纪念馆:为一纪念创办人张其昀(字晓峰)的建筑,主要由三栋大楼组成:华冈博物馆、图书馆、资讯中心。内部尚有校史室、数位地球中心、欧豪年美术中心、池田大作研究中心。
* 菲华楼:菲华楼原为教职员宿舍,取名「菲华」缘为纪念菲律宾华侨庄万里先生於创校伊始首捐钜资。改建後为国际交流中心、展示中心与会议室。
[编辑] 宿舍
* 大雅馆:除与大慈馆同为女生宿舍外,五楼以下为华冈美食广场与社团办公室。
* 大庄馆:又称「庄万里纪念馆」,与大伦馆同为男生宿舍,此宿舍为套房设计,附有浴室及冷气。
* 大伦馆:由卢毓骏教授设计,与大庄馆同为男生宿舍。
* 大慈馆:与大雅馆同为女生宿舍。
『肆』 上海浦东仁济医院到黄浦区龙腾人才发展有限公司怎么走
浦东陆家嘴,现在已是上海最具魅力的地方,改革开放的象征。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片神奇的土地是和两位古老的上海人连在一起的。这两位 上海人便是明朝的大文学家陆深和他的夫人梅氏。 据上海地方志记载,迤逦而来的黄浦江在这里拐了 一个近九十度的大弯,留下了一片突出的冲积滩地,从浦江之西向对岸眺望,这一块滩 地犹如一只巨大的金角兽伸出脑袋张开嘴巴在这里饮水。在这一块滩地上,由于陆深的 旧居以及陆氏的祖茔都建在此,因此称之为陆家嘴。 陆家嘴街道位于浦东新区西北部,东起浦东南路、泰东路,南沿陆家渡路,西部和北部紧靠黄浦江,陆地面积为2.10平方公里,居民2.41万余户,6.90万余人,设24个居民委员会。办事处在浦东新区福山路55号。 陆家嘴地区又有大陆家嘴、小陆家嘴、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之说。小陆家嘴:“浦东南路、东昌路内”,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南浦大桥-龙阳路、杨浦大桥-罗山路内”,即内环浦东部分。明永乐年间,黄浦江水系形成,江水自南向北与吴淞江相汇后,折向东流,东岸形成一块嘴状的冲积沙滩。明代翰林院学士陆深,生卒于此,故称这块滩地叫陆家嘴。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高巷浜、谢家浜、东洋泾浜、陆家嘴港等。明末清初,境内西南和中部有散居渔民,后来形成彭家宅。清乾隆年间,为防汛和抵御咸潮筑有护塘,塘外为荒滩,塘内有护塘沟,江苏等地船民来此定居,逐渐形成杨家毛、喻家门、花园石桥、冶坊桥等自然村宅。清嘉庆年间形成王家门小村落。清道光年间又形成张家堰、吴家弄、姜家弄等自然村落。 清同治元年(1862年)后,英、美、法、日、德等国,在境内先后辟建仓库、码头、堆栈、工厂。同治十年,清政府建立轮船招商局,并在烂泥渡建北码头,在陆家嘴设立南栈房。英商在烂泥渡建太沽栈。在陆家渡有法商永兴栈,德商瑞记洋行火油池等。陆家嘴沿江先后建起英商祥生铁厂、日商黄浦造船所、日华纱厂、英商茂生纱厂、英美烟厂等。民族工商业也在此兴办天章造纸厂、荧昌火柴厂、鸿翔兴船舶修造厂等。烂泥渡地区商业渐趋繁荣,大宗家用器具、砖瓦竹木等建筑材料,各类土特产等均以此为集散地,逐渐形成商业街。抗战期间,境内商业由烂泥渡路和陆家嘴路,逐渐移向东昌路。境内自南向北,设有陆家渡、烂泥渡、游龙路、隆茂栈、春江、坟山、小南洋、泰同栈等8个舢版对江渡。现大部渡口被工厂、仓库等所占,仅存东昌路、泰同栈、陆家嘴3个轮渡站。 解放后,东昌路成为浦东地区最繁荣的一条商业街。有百年老店松盛油酱店、大鸿运酒楼、东方羊肉面店、德兴馆等名特商店,其他各类商店,一应齐全。新辟东宁路与陆家嘴集市贸易市场。 1992年,境内有市属工业26家,区属14家。其中有年创汇2000万美元的上海肠衣厂,上海第一家沪港合资经营的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日产鲜奶26万瓶的上海乳品三厂等。开发开放浦东后,境内商业、金融业也有新的发展。自1980年起,在东昌路两侧开设中国农业银行、浦东电话局、沪东商场、常青花店、丽华家电商店、远东电梯厂第一门市部、红江服装店等数十家。东昌路东段的南侧开办了交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浦东分行,上海信托贸易投资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浦东分公司等金融机构。1992年在境内又开设东方航空公司浦东售票处和建设银行、上海投资信托公司浦东证券营业部等。 解放后,通过社会改革和整顿,境内居民委员会组织不断得到健全。1958年起,街道组织家庭妇女参加集体生产劳动。1960年,先后有1000余名家庭妇女走上工作岗位,组织起一批里弄生产组、托儿所、食堂和加工场等街道集体企事业,1984年5月全部划归区集体事业管理局。1979年创办街道合作社,有服务、饮食等行业。现已发展到20余户。1984年下半年又兴办街道工商企业,今已发展到47户。1992年底,总营业额2921.87万元,利润216.58万元。其中街道办企业营业额1887.82万元,利润124.4万元;合作社营业额652.18万元,利润34.3万元;民政福利企业营业额381.87万元,利润57.88万元。私营企业税收32.25万元,个体工商业税收45.96万元。 为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从浦城路以东到浦东南路,拆除东昌路沿街两侧商店与民房,建高层与多层住宅和商店,道路也从原宽14.5~20米拓宽到24米。先后填平杨家沟、西小石桥、高邮浜、陆家渡浜等河流。改建和拓宽陆家渡路、田度路、东昌路、东宁路、陆家嘴路、浦东南路和泰东路等,改造境内所有弹街路有19027平方米。2000户居民使用液化气。拆除西小石桥、吴家弄、朱家宅等简屋棚户,陆续兴建了长航、长田、桃园、东昌、东园等新村住宅。一些高层建筑也先后拔地而起,至1992年底新建筑面积已达53万平方米。浦东南路西小石桥居民已动迁,该地建筑一幢18层综合性金融办公的银都大厦。在黄浦区工人体育场原址,建高度约90米的浦东海关大楼,它与浦西老海关大楼隔江相望。境内已破土动工还有新上海大厦、招商大厦、建设银行大厦、三利大厦、证券大楼和上海导航中心。 境内水陆交通方便,对原有的三个轮渡站进行扩建,又新建了延安东路越江隧道。有13条公交线路经过。 人生就像骑单车,只有不断前进,才能保持平衡。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