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目前有几家上市的信托公司
单纯的上市的信托公司比较少,更多的是信托公司股东为上市公司,详细看以下列表(部分):
1、000563 陕国投 陕西省国际信托
2、600816 安信信托
3、600643 爱建股份 上海爱建信托
4、600652 爱使股份 北京国际信托
5、600638 新 黄 浦 中泰信托
6、600020 中原高速 参股中原信托
2. 从开始到发行信托一般多长时间从开始到发行企业债券一般多长时间
如果是上市公司股票质押信托的产品,几天就可以搞定尽调,然后发行单一信托,如果走集合,审核需要几天,不过这是最快的了;如果是一般企业类的信托,尽调要到实地调查,可能会费一些时间,如果快的话,1到2个月可以完成立项到发行;政府类的项目,因为牵涉到人大和财政的批复(以前的时候),时间可能长点,就是2个月左右可以搞定吧,如果地方做的熟悉了,流程也是很快的。发行企业债券这个倒是不清楚,好像要尽调,路演什么的,似乎有些麻烦,中信证券那边说发行债券要3个月,不过到时候可能募集的速度回快点
3. 信托类上市公司有哪些
A股现在主要有三个信托类上市公司:安信信托、爱建集团、陕国投A
4. 信托计划作为主体做股权投资,IPO 会有障碍吗
以信托计划为主体做股权投资,在2005年就曾出现过(当年12月30日渤海银行成立,引入了境外投资者渣打银行和天津信托通过募集民间资金成立的集合信托计划,这一创新做法在当时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但以信托制做股权投资,真正发展起来起始于2008年。
2008年6月25日,银监会印发了《信托公司私人股权投资信托业务操作指引》。这使得以信托计划的方式进军股权投资领域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之后出现了很多信托制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可惜好景不长。
很快,证监会就表示,公司上市前存在众多穿在信托计划持股的,必须进行清理,否则不予放行。
有人认为这是部门博弈空间的结果,但应该也存在迅速腾空以下原因:
一是信托持股突破了《公司法》对股东人数的限制,违反证券法对公开发行证券的有关规定;
二是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要为受益人的相关情况保密,这与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原则有冲突;
三是信托登记制度的缺失,信托公司作为企业上市发起人股东无法确认其代持关系。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反正此路不通了。
不过信托制的确成就了一批基金(其中有几家现在已非常知名,也非常成功),因为他们当时以信托方式募集来资金后,投了一批很不错的项目。后来不能IPO了,就将股权转到了关联公司,基本没有影响退出。
2012年4月,银监会和证监会高层通过洽商,对重启信托计划开设证券投资账户达成了共识。同时,两部委也对放行IPO前信托计划持股的可行性进行了沟通。可惜,最后没有结论。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信托计划作为主体做股权投资,IPO仍有障碍。
再说下信托计划嵌套有限合伙。
2009年建银国际就曾做过类似的尝试,即其设立的建银医疗保健股权投资基金(不过不是嵌套有限合伙,而是嵌套公司制,但原理相通)。后来未见该基金有项目以IPO的方式退出。
2010年9月底,天津成立了4家所谓的“信托计划嵌套有限合伙”的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其中有三家是由中信信托牵手上海华岳投资设立的。分别是博道信元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华辰佳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御道元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另有一家是由西安国际信托和江西鄱阳湖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的天津大石洞稳健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
5. 为什么上市公司开始争先买信托
上市公司购买信托是因为现在实体经济不赚钱或则不景气,公司有了盈余资金后一时没有投资的项目,也不敢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但是股东对公司有盈利的要求,只能把盈余资金用来买理财。信托的利率比银行理财要高,就成了上市公司的最优选择。
6. 拟上市企业存在信托计划之类的产品股东,申报的时候会被要求清理还原么
如果这些股东同时又是拟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亲属,就存在问题。
其他的情况没有特别限制。上述规定见《创业板发行监管业务情况沟通会会议纪要》及最近几次的保代培训笔记里。 1、股东与公司的关系上,股东作为出资者按其出资
7. 寻找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出现的信托持股案例,在上市之前要处置了的。
中财?
8. 为什么要信托公司做上市前期工作
上市前应该是要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做上市辅导。有信托或许是为了给上市增加筹码吧。
9. 上市前将股权信托,会影响公司上市吗
个人认为是有利得影响,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的运作时需要大批量的流通资金的,所以通过信托融资,可以很好的解决上市公司的流通资金问题,而且回购方便,对自己行使企业股权也没有影响,还有就是在信托合同期间,信托公司持有股权时,一般不行使股东权利,除非有特定的大事件需要紧急裁决是在形式股东权利。所以信托公司的暂时持股,不会对上市公司的股东持股比例产生影响。反而解决了上市之前的资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