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托交易 » 境外信托保单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境外信托保单

发布时间: 2021-06-07 02:49:15

Ⅰ 境外信托 需要办理37号文登记吗 相关法律法规

需要办理。
根据37号文,境内居民以境内外合法资产或权益向特殊目的公司出资前,应向外汇局申请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手续。本通知所称“特殊目的公司”,是指境内居民(含境内机构和境内居民个人)以投融资为目的,以其合法持有的境内企业资产或权益,或者以其合法持有的境外资产或权益,在境外直接设立或间接控制的境外企业。本通知所称“控制”,是指境内居民通过收购、信托、代持、投票权、回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取得特殊目的公司的经营权、收益权或者决策权。
所以通过信托控制的特殊目的公司的出资前,应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手续

Ⅱ 境内信托 VS 境外信托,中国富人该如何选择

境内外信托作用与意义原本就不同,国内是以理财为主,家族信托目前还是早期,境外是财产分散,隔离,传承为主。

Ⅲ 香港保险到底好在哪儿

近年来香港保险受到了内地居民的热捧,成为了中港两地财富管理类纸媒的议论焦点。2016年上半年内地居民赴港购买的新造保单保费额为301亿港元,按年增加116%。香港保险市场大额保单的记录不断被内地高净值客户刷新,千万级的保单已经屡见不鲜,保险公司每到周末门口都排起投保人长龙。

在香港本地居民不断唏嘘内地人越来越有钱的同时,愈来愈多包括内地中产家庭不断涌入香港配置以美元计价的境外保险。存在即是有理,香港保险的热卖其背后一定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笔者将以香港保险热卖为切入点,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总结香港保险特点,分析内地投保人投保动机,并对存在的风险进行提示。

一、香港保险的特点

相比内地保险,香港保险主要特点有:

1. 保费计算依据不同

内地居民平均寿命为75岁左右,香港居民平均寿命85岁。在香港,人口死亡率要比内地低,重疾发病率也要比内地低。而香港的保险保费计算又是基于香港本地的人口死亡率和重大疾病发病率。因此,保险公司理赔触发比例低,收益相应提高,投保人的分红比例自然也就提高了。

2. 近百年积累出的遗留资产

香港保险经历100多年的发展,每一年尤其是战争年代都会出现许多无人认领的遗留资产。这些遗留资产通过一个世纪的不断再投资和复利效应已成为香港保险储蓄产品的收益避震器。当外围投资环境不好时,由于有遗留资产的存在,保险公司不需要通过调整精算模式和提高保费来稳定投保人的分红预期。这种千亿级别的遗留资产规模,是内地保险公司无法比拟的。

3. 投资回报收益率高

内地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有限,只能投入人民币资产标的。香港保险公司可以全球投资,渠道多限制少,加上比较成熟的管理和经验丰富的投资团队,能配合全球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周期换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逃顶和抄低,获取高额投资回报。笔者曾对比了香港和内地同类分红型保险的收益数据,发现六十年的时间两者竟然相差了近十几倍之多。

4. 监管和运营机制完善

和内地不同,香港保险采取的是“严进宽出”的政策,即严核保、宽理赔,极大程度的保障了保单的质量,降低了后期保单不良率。监管方面,香港保险公司以自律为主,香港的保险业监管机构为保险业监理处,该处的主要职责及权力为授权保险公司在香港经营保险业务,并确保保险公司以审慎的态度经营业务。相比内地的保险公司自我争端评估处理方式,这种第三方监管一定程度上更多保障了投保人的权益。运营服务方面,经过超过一个世纪的发展,香港保险公司客户服务质量已成为全球保险业的标兵。内地常出现的硬销售现象在香港很难找到。香港成熟的运营体系也极大的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

5. 历史收益数据稳健

以英国保诚的某款分红产品为例,成立二十多年以来经历了1998年的金融危机、2008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其中只有三年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相差也仅为0.5%左右。成立以来总体收益比预期收益高出30-40%。而内地的多数分红类产品都无法达到计划书中演算的收益预期,有的甚至只能达到预期收益的五分之一。

6. 公司信用评级高

以英国保诚为例,其信贷评级甚至高过中国国债评级水平。在三大评级公司保诚均达到AA级以上(标准普尔AA评级、穆迪Aa2评级,惠誉AA评级)。2008年央行也曾购买1%的保诚股权作为避险投资。高信用评级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投保人的投资安全顾虑。

二、投保动机的分析

对于内地客户来说,香港保险除了作为传统的保险之外,还是规避多方面风险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全球资产配置的组成部分。

1. 美元保单,对冲人民币贬值风险,储蓄型产品收益高

近两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启了贬值大周期,自高点以来贬值超过10%。具有灵敏市场嗅觉的企业家们先知先觉地早在2014年就开始将资产向境外转移。香港保险计价方式为美元/港币,投资香港保险可以规避人民币贬值的汇率风险。所以恰当的配置离岸资产,已经是势不可挡的大趋势。

香港的保单全部都是美元的,而且其中的储蓄型保险作为长期的投资计划来说,资金安全度高,隐私性好,年化复利收益高达6%~8%,而且资金灵活度也高,客户可以自己决定在哪年取,取多少,相当于一个属于自己的不断增长的海外资金账户。

基于以上的优势,内地客户愿意舍近求远来香港买保险,已经成为大趋势。需要注意的是:18岁以上需本人来港签约,受香港法律保护,合法合规配置保障。

2. 作为子女教育投资,香港保险可以支持子女出国深造,教育金、创业金、养老金

愈来愈多中国内地家庭在孩子高中阶段就送孩子赴美读书,为了确保子女得到最好的教育,提早做好安排无疑是比较明智的选择。这样不但能减轻将来负担,确保子女到时候专心学业,父母的其他个人计划(例如退休)也不会因为要应付教育费用而受影响。因此用境外保险的形式为子女设立其教育储备基金是十分必要的。

3. 作为财富传承工具,香港保险可以规避内地政策风险,避税避债

经过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发展,第一代企业主慢慢步入暮年,财富传承成为他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随着内地不动产登记及遗产税征收政策的不断推进,香港保险慢慢成为家族财富传承的优质工具,许多创一代选择通过香港保险信托为其家族提供永续高质量生活保障。

学过相应的法律规定就知道,保险公司给的后期的钱叫保险受益金,保险收益金不属于遗产,不需要开征遗产税。同时,也因为不属于遗产,也不需要对被继承人的债务负责。之前传统的观点说“父债子偿”,但父债子偿其实在现行的法律中是不被接纳的。父债子偿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儿子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如果父亲没有可继承的遗产,那么父债就不需要子偿。鉴于这一点,如果给孩子留的只有保单没有其他可抵债务资产的话,因为他没有可继承遗产,所以说保险受益金不属于已继承的遗产及已继承的资产,受益权大于债权,那保单就成了债务避难所。

4、免征遗产税

我们发现,从2000年推出遗产税草案开征,就有一个明显的政策暗示“劫富济贫”。在任何国家都一样,越来越多的富裕人群在担心这一点。虽然没有正式实施,在近些年的两会期间,关于遗产税开征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甚至有学者建议在深圳进行开征遗产税的试点。鉴于这一点,越来越多的富人也意识到,如果不做好相应准备的话,未来很有可能自己的资产要被开征遗产税,会有很大一部分钱变成政府资产。

请注意,绝大多数国家的遗产税的法案中,都会有相应的规定:遗产税追溯期。遗产税开征的前五5或前3年,有资产转移的迹象和动作,都将面临遗产税追溯期的考查。所以,更需要有钱人考虑在这个法案正式开始之前,提前做好相应的规划,防止自己的钱因遗产税而缩水。

5、藏富海外

传统文化下,中国大陆居民普遍都有一种藏富心理。因为本身特别有钱,但不希望让别人知道,越来越多的“土豪”、“大咖”动辄资产上亿、几十亿,但平时穿的像农民一样,极为朴素,不愿招摇,也不想财富外露。

在国内,资产透明化也是分几步走的。开始是对二代身份证的颁行。二代身份证里面有一个芯片,用二代身份证办的任何事情,都在这个芯片中有相应的记录,在国家的信息部门全都能联网查到。即使你丢过身份证去补办,所有你曾用身份证办理过的所有信息全在里面,无法销毁也无法注销,这是资产透明化的一步。其次,去银行存款从2000年以后要求必须实名制开户。实名制开户意味着钱是谁的就要存在谁的名下。那银行存款又实现了透明化。

6、低成本的海外类信托计划安排

保单和信托其实有不少相像的地方,除税收属性方面,其结构特征和信托也可类比。海外信托的三方当事人是: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信托资产其实要转移到受托人的信托资产名下,因为资产已经不属于委托人,属于信托资产了。信托资产是独立于委托人资产和受托人资产的,所以说,资产已经不是我的了,属于信托资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信托资产也不存在遗产税的问题。

你会发现很多富人包括明星都选择了信托计划安排。比如梅艳芳、肥肥都为自己的家人选择了信托计划。但信托计划的弊端也在近年开始显现。比如:梅艳芳为母亲留够了足额的生活金,但母亲仍然面临被赶出出租屋流落街头的惨状。为什么呢?梅艳芳的母亲每月拿到这笔钱没有作为生活费而是作为诉讼费告信托资产给她更多的生活费。高额的诉讼费挤占了她的生活费以至于她都没有钱去用。

那其实买一张保单就会不同,投保人买了一张保单,作为保单持有人,这份保单就成了保单持有人的一份资产,保单持有人去世的话,海外可以做保单转让,通过保单转让的方式把保单持有人变更为自己的子女,那子女就享有了保单的所有权。有了这份保单所有权后,那他其实可以选择每年通过年金的方式拿出,要么可以做保单贷款等安排,用其他更灵活的方式去处理这份自己的保单财产。

如果还考虑海外信托的管理费等交易成本,海外保单其实是更加灵活和低成本的计划安排。

Ⅳ 境外人士能否在国内购买信托产品

yes

Ⅳ 什么叫银行信托保险

haha 是银行、信托、保险,还是通过银行里卖的信托、保险,或是保险的一种——信托保险,通过银行发行的。金融领域的事情很复杂

Ⅵ 保单进入保险金信托之后还能做保单贷款吗

保险金信托是啥意思呢?
就是终身寿险或者年金险的保险金可以进入到家族信托计划。
终身寿险是被保险人身故,受益人可以领到的保险金进入到家族信托,保险已经结束了,不存在贷款的问题了。
年金险的年金进入到家族信托计划后,保险还有效,仍然可以贷款。

Ⅶ 平安信托保单是什么样子的求照片

您去优选财富官网上咨询一下,估计他们会有您想要的保单的。满意请采纳啊,谢谢。

Ⅷ 境外信托和国内信托是一回事吗

境外信托和境内信托,虽然都是家族信托,但是区别很大。
1、政策方面
在政策、法则法规方面,由于国内《信托法》是根据英美法树立而成,对于家族信托,国内《信托法》在法理层面与境外信托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国物权法》中并没有所有权,因此也并没有收益权。譬如说,国内《信托法》第十五条规定了委托人不是惟一受益人时,若要进行信托存续,信托财产就不作为其遗产或者清算财产。在信托转移方面,不动产、股权等资产,由于等级制度等限制,国内信托难以完全转移到信托方案名下,所以在操作层面也存在难度。
而海外信托,《英美法系信托法》中信托财产三权分立,信托人拥有所有权,受益人拥有收益权。而在《信托法》中第15/16/17条中,委托人、受托人终止,信托财产不属于清算财产,除了信托财产设立过担保或者自身产生的债务,法院对信托财产不得强制执行。在资产转移的需求方面,利用海外信托便可轻松做到将资产转移到国外,如吴亚军、潘石屹等人将自己即将上市的公司股权树立信托,极其有利于公司海外上市。
2、信托公司
对于设立信托公司,,因为两地的经济政治发展环境都不太一样,而海外和国内的做法也不太一样。
国内的信托公司多在建国后才树立起来,且国内信托长期以来多以为资金需求方为导向,而并非从高净值客户需求方面出发为其供应财富处理方案,所以国内的信托公司在此方面的阅历也显缺位。
海外信托公司多以咨询顾问的身份出面,按照委托人实践状况与需求、供应信托方案、税务方案、方案信托构造,仅一套方案便可收取高额的咨询费用。海外的信托公司都已树立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有长期的运营经验以及高度诚信的管理体系。
3、遗产税
海外信托和国内信托一样,都是出资者进行理财出资的一种首要选择。但是,对比于国内的信托品种,海外信托更能促进财富处理和传承,因此受到了家族企业的喜爱和追捧,变成一种转移财富的首要方式。
在遗产税方面,虽然《遗产税暂行条例》出台已久,但至今未实施初步征收,国内富豪将资产传承给下一代并没有很大阻碍,这就减少了国内对于传承信托的需求。但是由于国内的家族信托还未能够做到资产隔绝的效果,当富人家族在死后分配财产时则会出现各种纠纷,甚至导致将亲人诉诸法庭的后果。
在海外信托,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良好的避税功能。海外的信托法律保护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转移给受托人所有,在整个信托法律关系存续期间,所有权都归属受托人。也就是说,当受托人去世之后,留在信托中的财产因其名义所有权已不属于委托人,切与委托人的固有财产独立,是不计入应交税的遗产总额的,从而避免了家庭之间的多种纠纷。
最后,对于委托人来说,最有效、快速而且安全的财富保存、财富传承才是最好的信托产品,而海外信托则能够赋予更多正确的理财观念、技术平台乃至健全的法律保护给你,让你的投资收益最大化,相信你也应跟上多数高净值人士的正确投资脚步。

Ⅸ 境外保险,除了香港还可以选择哪里

随着中国居民对保险观念的转变,这个曾经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晦气”保障,成为中国人新的投资和保障手段。相比内地几家独大的单一保险产品,更多的高净值家庭选择境外人寿保险,近水楼台的香港成为首选投保地,内地人跑到香港去购买保险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香港保险的保费更便宜、保障范围更广泛、全球范围内理赔、收益更高等诸多优势吸引着内地中高端用户前往购买。

据搜狐财经报道,2010年内地客户到香港投保金额仅44亿元港元,2014年已达到244亿港元,2015年超过300亿港元,5年内增长近7倍。2016年以来更是急剧增长,香港保险业监理处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489亿港元,较2015年前三季度的211亿港元大幅增加132%,较2014年前三季度的169亿港元同比增加189%。2016年度前三季度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1323亿港元)的37%,这一占比在2014年2015年分别为20.3%和21.7%。
CRS实施后香港保险还能走多远
正在实施的中国版的CRS(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通用报告准则),正让很多事情发生微妙变化。7月1日,中国国内将开始执行《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管理办法》。这是一场针对特定群体的国内金融账户尽职调查,被调查的资产包括银行账户、证券、保险等,由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中国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行动。2018年9月,中国政府将把这次调查得到的数据,首次与相应国家、地区进行交换,从而得到对方国家、地区搜集到的特定中国人的金融账户信息。
这意味着特定中国人在海外的金融资产将曝光在监管层视野下。

中国香港地区则早一步,在2017年1月1日开始执行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通用报告准则(CRS)。CRS主要关注海外金融资产,包括海外的银行存款、带现金价值的保单、股票、信托受益权或投资公司的股权等,中国纳税人在香港购买的保险就在CRS关注之列。同时从今年开始在香港购买保险交保费的程序变复杂了,每笔购汇单都要填写一个详细的用途,如果发现填写购汇用途和实际购汇用途不符的话,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基于此,不少国人走出国门,寻求新的投资理财工具,其中一些人把眼光聚焦到美国的人寿保险上。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高净值人士全球资产配置的首选国——美国,并未加入与中国相关的CRS计划中,原因是美国并不属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已经签署或者承诺签署CRS的国家或地区,被列为非CRS参与国。虽然美国通过《海外账户纳税法案》实现金融账户涉税信息交换,但海外资产配置主流的美国房地产投资,不属于CRS交换信息行列。

什么人适合买美国保险
1、打算或已经移民美国的人
美国保险是按照美国国税局(IRS)的规定来设计的产品,从而可以得到保险在税费上的巨大好处;同时,购买美国保险可以作为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福利的有益补充。
2、在美国买了房产的人
有些人不打算移民,但出于投资或小孩教育等方面的考虑,在美国买了房。在美国购房的海外投资者面临诸多风险:遗产税的风险、贷款的风险、法律诉讼的风险,而美国保险天然具有应对这些风险的功能。身故赔偿可以支付遗产税,偿还贷款,保险里的现金价值不受法律诉讼追讨,具有资产保障的功能。
3、想要配置美元资产的人
去年以来,由于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很多人寻求美元资产配置的方式。对于美国这样一个陌生的投资环境,大部分人的选择无外乎是两种:买房子或是买保险。在美国进行房地产投资想要取得可观收益率的关键在于通过贷款放大杠杆,用租金收入冲抵房贷,但一方面美国的银行对境外投资者贷款有诸多要求,另外一方面美国房市的火热让买家不得不用全额现金的方式才能抢到房子。从历史数据来看,这样投资房地产的收益率只能和通货膨胀率相当,约为2~3%。此外,房地产投资还有买单一物业风险较大和流动性差的缺点。相比之下,买美国保险的优势在于收益率跟随股市大盘而保本不亏,长期达到6~8%;现金价值如同活期存款一样,可以随时使用。
4、寻求资产保护和风险隔离的人
国内的信托法才施行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而美国的信托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法律保护上非常完善。此外和香港相比,美国司法上和大陆完全独立,也没有被政府干预的风险。因此采用美国信托+美国保险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资产保护和风险隔离。
5、想要买最划算的保险的人
与香港保险相比,美国保险在保费上更具有优势。以一位实际客户为例,40岁的男性,同样年缴保费8万美金,缴5年,香港保险得到的保额是80万,而美国保险的保额是200万。这样保费上的巨大差异,再加上国内飞美国机票价格屡创新低,使得美国保险对最精明的保险买家更具有吸引力。
全方位海外生活规划来侨外“第7届全球移民房产展”
作为提供从身份规划、置业规划、教育规划到财富规划的全方位海外生活规划服务平台,侨外集团将于2017年6月17日-7月16日在全国11个城市举办“侨外海外生活规划服务展暨第七届全球移民房产展”,同时在活动现场还有美国保险相关的讲座和嘉宾,为广大投资人提供海外置业、投资、移民、教育等全方位解决方案!

Ⅹ 海外信托公司的信托计划在中国法律上承认不

信托计划的实质是一份合同,境外信托公司的信托计划招募说明书和信托合同是不会选择适用中国法律的,因此在处理信托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时,是不会用到中国法律的。

但是,境内机构或个人要购买境外信托计划必须要把人民币购汇换成外币才行。这是资本项目外汇业务,需要外汇局核准。在这一点上适用中国法律。

一般来说,只能借助境内信托公司操作,可以购买境内信托公司为了投资境外信托计划而在境内发行的集合信托产品,或者找到信托公司让他们跟你一个人订立单一信托合同委托他们去帮你购买境外信托计划,当然前提是信托公司愿意做。这样的信托公司必须具备“受托境外理财业务资格(这是根据《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取得的资格)”。

不知道你是要做什么,如果是想购买他们的信托计划,可以尝试以上方法。如果是境内有诉讼,涉及到该信托计划,那么在信托权利义务的有效性和内容上是由境外法律决定的。当然,诉讼各方必须向中国法院提交证据证明该境外法律的内容,证明不了的,法院高兴的自己查,不高兴的依法也有权适用中国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