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是反对中医药发展的大老虎,谁在阻拦中医药立法
中医发展上去了,医院吃什么?官员吃什么?所以大多数官员全力要阻碍中医药的发展。现在中医确实是在夹缝中生存,一点小病就为了报销就到医院住院,病还治不好,钱又花光了,没有办法就去找中医,结果一两副中药就治好了,花钱不多。现在医院看小病挣大钱,中医看大病挣小钱,这是一个极大的反差,所以住院报销是救活了医院,坑害了国家,苦海了百姓啊。没有办法啊。哈哈
⑵ 中药行业在哪点发展最好
大环境:中国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对药品的需求无疑是巨大的,所以中药行业无论在哪都应该不错的。
在政策持续推进、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居民收入提升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将着力推动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深入开展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推进行动,在深化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重点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知名品牌,形成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而在2013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届时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而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中医药产业,基于“治未病”的理念,在健康服务领域有比较优势。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中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医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首先是中国已经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对健康服务业的需求增加很快。数据显示,2013年年底我国老年人已近两亿人,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这为医药消费提供了强劲的支撑;其次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积聚了巨大的私人财富,具有享受更高品质健康服务的能力,在市场有巨大需求和民众有能力满足需求两方面作用下,医疗健康服务业就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我国发展现状来看,医疗健康需求巨大,这给医药类上市公司巨大的市场空间。从目前公布的上市公司看,业绩已经部分反映了市场需求,并且这种高速增长仍将会得到延续。在目前市场跌宕的行情中,医药已经不仅仅体现为是传统的避险需求,更多体现为进攻属性,在市场调整的时候,反而是基金调仓医药股的较好时机。
如果帮到你,希望你采纳,你的采纳是我最大动力!
⑶ 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及其成就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1。基本理论萌时期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2。发展成熟时期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其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士必修书。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较详尽而科学。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已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认为绦虫病系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就以此书的传抄本规定为学医的必读课本。
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载方2,571首。二书还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认为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劝告人们不要久居这些地方;对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公元752年,王焘著成《外台秘要》,全书共40卷,1,104门(据今核实为1,048门),载方6,000余首,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
3。辉煌时期
宋代,政府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学生所学课程包括《素问》、《难经》、《伤寒论》和《诸病源候论》等。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公元1026年),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试时,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是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的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刘完素(公元1120~1200),认为伤寒(泛指发热性疾病)的各处症状多与“火热”有关,因而在治疗上多用寒凉药物,被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认为病由外邪侵入人体所生,一经致病,就应祛邪,故治疗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后世称之为“攻下派”;李东垣(公元1180~125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时重在温补脾胃,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土”故被后世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公元1281~1358),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认为人体常常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治疗疾病应以养阴降火为主,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搞清了许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约在公元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纪,由于传染病的不断流行,人们在同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温病学派。如明代吴有性认为传染病的发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称之为“戾气”。他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无论体质强弱,触之皆病。这就突破了中医学历来认为的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无疑是一伟大创举。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
清代医家王清任(1968~1831)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唐宗海(1862-1918)之《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朱沛文约19世纪中叶)之《华洋脏腑图像合纂》;张锡纯(1860-1933)之《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与现代医药共同构成了我国卫生事业,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
【 原创:周公解梦 时间:2004-4-17 14:25:41 】
大盘的调整正是我们选择目标的时候,医药股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我国对制药企业实施GMP认证,国家药监局推行GMP标准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规模化水平,大量资金、人力的投入无疑将提高企业的升产经营成本,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劣势已经显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行业进入门槛的相对提高,预计在全面实施GMP 认证后,企业将由5000家减少到3000 家左右,这对改变行业低水平竞争的局面必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这对行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中长期的利好举措。我本人曾经搞过药品的生产和销售,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有好产品的企业利润空间很大。一个独家产品救活一个企业的故事多的是。
在过往的几年当中,世界药品市场的年增长率为5.5%左右,而我国医药行业伴随着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的到了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率,在1990 年到2002 年的12 年间,我国医药行业产值复合增长率达13.31%,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为11.94%。据预测,2020 年中国药品市场将达到1200 亿美元而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的第一大市场。巨大的市场就有巨大的机会。
医药股在一二级市场中表现出两种特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其一是华海药业、海正药业不断挑战新高,其二是千金药业、益佰制药,康恩贝,武汉健民等医药股票的不断发行。
具体到个股。可以分成4个部分。
生物制药 主要是600161 天坛生物 600196 复星实业 000039等它们的特点是有爆炸性的题材支撑,生物技术的发明创造往往给它们无穷的想象。基因工程的每一个突破它们也会有反映。走势看600161 600196比较强。但是由于600196有可转债,不排除主力拉高股票价格在转债上套利。关于这个我们另文探讨。更觉得600161有龙头风范,当然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比较密切的。往往有联动现象。
中药 主要是云南白药、东阿阿胶 同仁堂和九芝堂等。因为中药企业或借助保健品行业的优势、或借助产品的政策保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受伤害相对较小。有比较固定的市场。业绩稳健,中成药工业近两年来产值平均增长20%,而利润增长则达到24%,远超过行业的平均水准,而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以及原料种植成本的推动下,中药的价格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其中我更看好000989的九芝堂。社保基金不会永远被套。
西药 市场中大部分是西药企业。它们面广量大,有相当部分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在市场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我最看好的是600276恒瑞医药。已经在闽发有专门的介绍。其他的600521 600267 000513 600479等等都可以关注。
医药公司 主要有国药股份 上海医药 南京医药等。它们整体我不太看好。因为现在药品招标盛行,平价药店越开越多。好多公司经营一般。除非它们和企业联合。
随着市场对上述板块中中成药、生物制药以及西药题材挖掘的深入,医药板块的强力品种也必然形成共振,爆发会有那一天的。
⑸ 2019国家对于中医药的发展政策规划有哪些
国务院颁布了2019年第10号文发布了关于加强药材种植的规划。
其中规定了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体系,基本建成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加快建设覆盖道地药材重点产区的生产基地。
到2025年,健全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构建完善的道地药材生产和流通体系,建设涵盖主要道地药材品种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加强道地药材质量管理,良种覆盖率达到50%以上,绿色防控实现全覆盖
⑹ 如何看待中医药的发展前景
你好!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宝,国粹,需要保护,政府会加大力度保护的。L
⑺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背景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⑻ 中医药产业发展未来的价值是什么
中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研究和发掘古代密方验方和临床应用的添加方。(做成浓缩的丸剂,便利世界人服用),就是中医药走出国门,为全世界人民服务。让世界人认识中国认识中医药,这就是价值,让中医药为世界人民健康服务的价值。(如青蒿素)
⑼ 中医药历史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中医药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如今大家都讲究效率,就连看病也是追求效率,所以越来越多人选择西医,很多人不了解中医,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医。认为中医没有西医有用,然而中医药在中国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有着非常高的地位,接下来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中医药的发展历史。中医指的是中华医道,我们最开始知道中医是在神农尝百草的故事里,这也被看作是中医的开始,中医的发展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基本框架,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总结才形成了我们现在庞大的中医药体系。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采用中草药和针灸等方法治疗人体的疾病,西医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一直是采用中药治疗疾病。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神医,有华佗、扁鹊、孙思邈和张仲景等等,在千年之前华佗就开始使用麻沸散来进行外科手术,在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很多的医学典籍,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等等,如果没有中医,那么多的疑难杂症和瘟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