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货交易 » 民国初期货币如何兑换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民国初期货币如何兑换

发布时间: 2021-05-18 20:28:36

1. 民国时期中国银行的钱币还能对换吗

银行不会收兑了,可以到古玩市场出售,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2. 民国时期的钱币可以拿去银行换吗

如题,不用说民国时期的,就是我国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大团结那套)除分币外,2001年以后银行都不兑换了。也就意味着可以作为商品买卖了!

3. 民国货币种类那么多,买东西需要随时兑换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是的,买东西确实是需要随时兑换。因为民国时期的货币种类实在是太多了,由最开始的孙中山的开国纪念币,到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再到民国成立后的铜元以及民国的帆船币四川铜币,英国站洋币银元。试想一下,一个小小的民国居然有五六种货币。那么不用说了,它在市面上流通的时候是一定会受到限制的,不管是区域还是种类。

这样一来,在身上时刻都要备着各种各样的货币,以用来兑换。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在民国的话,这样的一个生活方式其实跟在国外生活还蛮相像的,不,比如国外还要麻烦,毕竟很任性谁让人家货币种类多呢!这就是资本呀。

4. 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钱是怎么转换的

简单的说下,清末当时主币是两,后来又并行使用元做单位,民国发行法币废两改元,1元法币=1银元,中间杂七杂八的地方货币,共产党我就不说了,后来法币迅速贬值,国民党发行金圆券和法币汇率是1元金圆券=300万法币,后来金圆券也贬值,胎死腹中的银圆券我也不说了,解放初老人民币兑换金圆券是1元老人民币=10万元金圆券,后来人民币币值改革,比率是1万旧人民币=1元新人民币,这个新人民币一直发行了5套,就是我们今天在用的钱,地方货币和其他很多货币不是不想说,是3天3夜都说不完。。。可见民国币制之混乱。。

5. 民国时期的"关金券"是怎么兑换的

中国近代的海关收入自晚清以来一直是外债偿还的主要来源。近代中国的外债多数是以外币的形式举借和偿还的,而海关征收的却是银两,因而为偿还外债,必须将银两兑换成外币。自晚清以来,因为汇率的问题,中国与外国债权方一直有着争议,中国要求根据汇率的变动来改变海关税率。1896年,为稳定海关的收入,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向各国提出一个备忘录,要求中国海关税率以黄金为征税标准,并由李鸿章出访欧洲时向各国提出。备忘录指出:“协定税则在1843年初制定的时候和在1858年修改的时候,用以计算税率和据以缴纳关税的那种特殊银两——海关两,实际上对英镑是保持每两六先令八便士或是三两一镑的确定价值。可是在过去二十年中,白银对英镑的兑价一直不断地贬低,以致目前,必须六至七两才能购得英币一镑。”因而,要求应该重新宣布海关两3两折合1英镑的“固有价值”,以其体现“事理的公平”。为此,应采用一种金标准纳税。备忘录为避免修改商约之嫌,指出这种做法并非“一种必须改动条约,或变动税则的办法”,只不过在每六个月确定和公布一次关平两与英镑的比价,然后,进出口商若用黄金纳税时,则遵循1金镑折合3海关两的兑价;若以纹银缴纳,则按2228两上海规元折合1000海关两的比率折算。这就是将海关两变成一种等同于英镑6先令8便士的金单位。①这一提案的实质是保持海关两的币值和现行税率的前提下,增加海关的关税收入。它的核心是保持海关两与外币以前的汇率。②这种将海关两与黄金汇率固定的作法,无形中就抬高了海关两的价值。但这个建议由于英国和德国的反对未被采纳。1899年清政府又重提这个问题,因义和团运动而无功而返。在1902年商约谈判中,清政府再次提出由赫德起草的以金单位为修改税率标准的备忘录。备忘录认为1895年中日战争后,关平两计值英币39.8996便士。可是,到1901年,《和约》已把关平两定为36便士,这样白银对英币的兑价仅值英币30.078便士。这样中国每年的赔款和债款的总额由42429500海关两,增加到51285622海关两,因而建议用黄金或美金来“厘定海关税则”,但仍遭到拒绝。列强只是同意以1897、1898、1899三年进口货的平均价格为计算从量税的标准。因为它仍以海关两作为征收单位,即使税收可以有所增加,但却无法保证银价跌落时中国外债偿还能力。但从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中国的银价相对而言变动不大,所以海关征金问题一直搁置未提。

1929年后,国际金融市场变动剧烈,金本位国家物价下跌,银价下跌幅度加大。下表则可简略地反映20、30年代银价下跌情况:

这种银价持续下跌虽有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对偿还外债而言,则增加了负担。宋子文称:”政府每年所付外债在九百万镑以上,按现在(1930年)的汇价偿付,较诸民国十四年之平均汇率,须多付百分之六十,即按较一年前之汇率,亦须多付百分之二十有余,国家损失甚大。”③虽1929年起实行关税自主,收入增加,但因银价下跌,外债支付额加大,关余因之日减,“不但上年改定关税之事,等于徒劳,且业以关税增收为抵押发行之巨额库券公债本息,将无法支付,其影响于财政金融者甚巨。”④鉴于此,国民政府于1月15日下令自本年2月1日起,海关进口税一律征金。具体做法如下。

1.海关金单位是一种计账单位,其与黄金有固定比价,即一个海关金单位含60.1866公厘纯金。它有二种兑换方式。

其一,与金本位制的外币有相对固定的比价。如1930年初,1个海关金单位与主要外币的兑换率是:

其二,与关平两的折算方式。当时规定从1930年2月1日至1930年3月15日六周内,所有原进口税则按关平银征收者,一律按关平银1两,等于海关金单位1.5元折合,自3月16日以后,关平银1两合海关金单位1.75元。

2.交纳进口税时,仍可以用银元、银两交纳,其与海关金单位之折合率,由各海关税务司提前三天公布。根据公布的关平两与其他银元银两之间的兑换率,再折合成海关金单位。1931年1月1日,海关税则修正时,所有进口税均直接以海关金单位表示。自征收海关金单位后,纳税人缴纳关税,除在中央银行开立关金存款账户,随时签发支票缴付外,多以现行银币折合关金缴税。⑤

为使征收关金更加简便,总税务司在1930年4月开始作了一些修正。按照财政部训令,关金与银元、银两及其他通用银币之间的兑换率,应由总税务司提前三天公布,但实际上“是项折合率往往一日数变”。于是便放弃由总税务司提前订价的办法,而由各大口岸税务司根据银行每日发布之美金、日元、英镑的电汇率,规定每日的海关金单位的折合率,至其余各口由“总税务司随时令关遵照”。不久,闽海关税务司神速本顺称,根据上述方案,美元对关金的汇率高,“常见用美金汇率折合海关金单位合成当地银元之数,较用同一银行同日发表之日,金汇率折合海关金单位合成当地银元之数。”因而建议“如以美金汇率为准,实于海关较为有利。”⑥梅尔和认为闽海关所呈,“系属实情”,“现为保护税收起见,似宜规定以有利之汇率为折合之汇率。”财政部也对此表示同意,“应照所拟办理。”⑦

1931年秋,英国、瑞士、挪威等国放弃金本位,日本继之。1933年美国也采取同样步骤。这样海关金单位与各种外币相对固定的汇率就不复存在。为避免关税收入再次降低,海关规定,征收进口税时,首先按货单所标日期之电汇行市,将各种外币,合成本国银元,然后以由海关公布的金单位与银元之间折合率相除,便可得该项货物之金单位价值。

二、关金券的发行及使用范围的扩大

实行海关进口税征收金单位后,最直接的益处是确保了外债偿付的完成。如1931年海关进口税共收关平银246064000两,其中有10161000个金单位,折合关平银128213000两,有银两兑换金单位的73749000两,和按关平银征收的子口税4100两。所有以关税为担保之外债赔款以及善后借款本息均如数偿付。共付海关金单位50433284.31元(合规元65837057两6钱5分)及规元53975951两4钱3分,合计规元119813009两8分,比1930年多支规元22338659两7钱7分,同时,以关税及退还庚款作担保的内债信库券本息,亦均已如数偿付。⑧

结合当时的中外关系及具体的操作办法,进口税征金应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举措。综合而言,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阐述。

其一,它实行的前提是中国关税自主和保持原有的税率。时任司法院院长的王宠惠曾明确表示:“列国既已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当无问题,惟日本尚未承认,既然不变更现行税率,自不致有问题。所以,征收金单位“自五更求列国同意之必要。”⑨上海的日商认为关税征金后,其所缴的税款,必较前顿增,不免遭受损失,“颇露反对之意。”但日本大藏省认为“既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中国因银价跌落而采用金制度,从前德亦于马克跌落时,有此办法,已有先例。关税自主在即,自无可容缘。”⑩

其二,征金办法稳妥。宋子文在征金之初,即强调政府此举“于世界的金银价变动上毫无关系。”⑾“此办法无非恢复现行税则颁布时之进口税价,亦即恢复从量与从价税之原来关系”。⑿海关进口税则有二种类型:从量和从价。就从价税而言,进口货到岸价本就以外币计值的。按金单位征收,不会受到影响。就从量税而言,关税征金也不具有抬高税率的意义,即使有也仅有2—3%。

正是由于进口税改征关金后,政府并“无过分之利益”,同时在操作上有一渐进的过程,因而各界反应良好。在外商方面,《泰晤士报》援引外商的话说,征金“在此银价大跌之际,实已至公至允,所定纯金单位,并不影响普通依值抽税之货物。盖此种货物,所交之税乃依该进口货在沪之值估计。……无论金银如何涨缩上落,不受影响也。”《字林西报》也称此举“亦固其所”。相关国家的反应也较乎和,上海领事团领袖美国领事克银汉也甚表赞同。总税务司梅乐和亦称“进口税适用金单位计算,实为万能全之方法。”⒀

关金征税虽效果良好,但不免有手续不便之弊端。1930年中央银行即委托美国钞票公司印制关金券,面值有10分至500元十种,准备将来发行。1931年5月1日,中央银行奉国民政府令白本日起发行海关金单位兑换券,关金券发行时分10元、5元、1元、20分、10分五种。

关金券发行之初正面为孙中山像,印有地名和“凭票即付”等字样,背面图样为上海海关大楼,均为直型。

按照《关金兑换券办法》规定,其准备金规定为十分之六为现金准备,十分之四以国外信誉卓著的银行金债票作保证准备,但实际上自1931年5月至1933年4月,均是十足的现金准备,“故其信用至为昭著”。⒁

关金券的发行主要目标只是为进口商提供纳税的便利,并不在市面流通。由于其与外国货币直接挂靠,币值相对稳定,所以关金券直接交税的比例逐年上升。1930年仅占12.18%,1931年则增至63.02%,1932年增至75.27%,1933年增加到87.82%。⒂在此后十余年的关金券一直坚挺,含金量从每元0.601866克升至0.8888671克。其流通范围虽非常有限,但其储藏功能愈显突出。1942年4月,财政部宣布以关金1元折合法币20元的比价,与法币并行流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国民政府变相增发法币大钞,关金券公开地行使流通功能,变成真正的纸币。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以消解通货膨胀,关金券与法币一道退出市场,完成了它的使命。

6. 民国时期的纸币任何换值

中国最初的货币是原始社会末期使用的海贝。公元前200多年出现了金属货币和铸币。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建立后,统一了币制,以黄金和方孔圆形的铜钱流通全国。最早的纸币是北宋(960年-1127年)时期的“交子”。
宋代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地区则专用铁钱。当时,四川是盐、茶、丝绸的重要产地,货币流通很大,但铁钱非常笨重,大钱一千枚重二十五斤,买一匹罗需中钱二万枚,重二百六十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不便流通的弊病越来越突出,因而宋真宗时(997—1022)成都有十六家富商共同印制发行了代替铁钱的纸币—“交子”。“交子”上面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案,还有签押作为暗记。交子可以兑换现钱,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交子向交子铺兑换现钱时,须交一定数量的佣金。新旧交子三年兑换一次。后来,由于交子铺的富商挪用吞没现钱,交子的兑换不能保证,常引起争讼,官府遂禁止商人发行。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交子。
“交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的重大进步,在经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南宋、元、明、清各朝也都发行和使用纸币,不过,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纸币的流通面并不广,尚不能完全代替金属货币。中国纸币的大量发行和使用,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
民国时期纸币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昏庸腐朽、丧权辱国的清朝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光辉一页。辛亥革命前已在国外发行“铸饷券”,为了军事开支的需要,又发行了“军事用票”等纸币。辛亥革命胜利后,于民国初年,原“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把交通银行定为国家银行,先后发行兑换券,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于1916年停止了兑现承诺,1924年,在广州设立“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履行国家银行职能,发行货币。此外。经国家核准的普通商业银行也发行了钞票,各省省地方金融机构也先后发行了地方钞票。民国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县,亦都相继发行了各类众多的钞票,铸行了多种金币、银元、铜元、镍币等货币。
清朝末年,昏庸腐朽的清朝政府丧权辱国,把中华民族推向国将不国的危亡境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近代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孙中山先生为筹集粮饷军械和革命活动经费,积聚革命力量,在国外发行了筹饷券;南京临时政府为扫除清政府的残余势力,应付军政急需,发行了陆军部"军事用票"和中华民国南京军用钞票;各省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发行了带有辛亥革命标志的钞票,这些钞票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挥了很大作用,是这一伟大革命运动的产物和见证者,一向作为重要的革命文物,受到人们的珍视。
国家银行票
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仍沿用旧名。“中国”和“交通”二行在民国初年,被定为国家银行,继续发行兑换券。后因袁世凯称帝,而引起了讨袁战争。接着各地军阀进行混战,财政状况极为恶化。二行在1916年曾停止兑现,引起了粮食和各种商品价格急剧上涨,使劳动人民蒙受了很大损失。1924年,孙中山先生为调节金融,活跃经济,在广州设立“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发行货币,履行国家银行的职能。
商业银行与特种银行票
除国家银行发行票外,不少普通商业银行经政府核准也取得了发行钞票的特权。在前清取得了发行权的有中国通商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银行、信成银行等。民国政府成立以后才取得发行权的有中国实业银行、中南银行、大中银行、中国丝茶银行等、另外,还有经政府特许发行钞票的特银种行,如殖边银行、边业银行、劝业银行等,这些银行在抵制外钞、发展中国民族经济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军用票
辛亥革命后,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称帝激起了以云南为开始的全国规模的讨袁战争。各省纷纷成立“护国军”、“靖国军”,宣布独立。讨袁战争结束后、北洋军阀形成一股军事政治力量。它们在各自的*山——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下,互相争斗,使全国陷入了连年内战之中。各地军政权为了筹措饷需进行战争,一般都发行了军用钞票。这类钞票均在战地发行,属于临时性质。这部份负担,当然都无一例外地转嫁到了劳动人民身上。
国民政府纸币
法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之交,我国因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难以维持,国内的货币发行也未趋统一,杂乱不堪。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流通,并强制将白银收归国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关金券
关金是“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的简称,为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海关收税的计算单位。原来海关收税为银两,1929年世界银价大落,影响关税收入。政府于1930年1月决定征收金币,以值0.601866克纯金为单位作标准计算,称“海关金单位”,合美元0.40元。1931年5月中央银行发行关金兑换券,作为缴纳关税之用。1942年4月,以关金一元折合法币二十元的比价,与法币并行流通。1948年8月发行金元券后,停止发行。
金元券
鉴于法币恶性膨胀,国民经济面临崩溃之势,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纯金O.22217克),以一比三百万的比率,收兑急剧贬值的法币。然而金元券却以更快的速度膨胀,前后不到十个月,发行总额达1,303,O46亿元,比原规定的发行额20亿元增加六万五千余倍,物价比币改初期上涨一百七十万倍。解放前夕,上海银元一元可换金元券16亿,各地纷纷拒用,逐以银元代替流通。
银元券 东北九省流通券
大陆解放前夕,金圆券已形同废纸,民间多已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国民党政府乃恢复银本位币制,在重庆、广州一带发行银元券。规定金元券五亿可向中央银行兑换银元券一元。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币制方面采取分区发行制度。对于经济环境特殊地区,发行区域性流通券,限在当地流通。1945年12月日,首先在东北地区发行了“东北九省流通券”,其币值为法币的十倍。1948年8月20日停止发行。
*********************
1924-1949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组织,如农民协会、苏维埃政府、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金融组织,解放战银时期的各地区银行所发行的银、铜、纸、布等货币,统称人民政权货币。这些币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稳定金融,推进革命形势的发展,扩大人民政权的建立与项固,乃至中国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北伐战争时期农民协会货币
1924年至1927年,孙中山先生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全国出现了国共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官僚的革命热潮。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农民运动蓬勃发兴起,很多地方建立了农民协会,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对地主豪绅的农民革命斗争。农民革命政权在打破封建秩序以后,为活跃农村经济,方便农民借贷,于是就在许多地区建立了金融组织,发行了自已的货币。"浏东平民银行常洋券"、"浏阳金刚公有财产保管处"的期票以及"黄冈县信用合作社流通券",是中国工农革命政权早期的货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货币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事变以后,各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为了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活跃农村经济,巩固革命政权,先后以工农银行、苏维埃政府以及其它经济部门的名义,发行了一百五十余种纸币和十余种布钞。随着根据地的逐步统一,苏区的货币经历了由区、县银行货币到特区和省银行货币,最后统一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及其各分行的货币,这样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统一的过程。这个时期的货币是在艰苦、困难的战争环境中因陋就简印制发行的。它是票面设计充满了浓厚的革命政治意义,反映了党在当时特定环境中的战斗风貌。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货币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了大片敌后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从1938年起,除中央所在地的陕甘宁边区外,又在华北敌后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在华中先后建立了苏北、苏中、浙东、皖中等8个抗日根据地;在华南建立了东江和琼崖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为发展农业生产,防止和抵制敌伪钞的侵入和流通、保护根据地人民的财富,都分别设立了自已的银行,发行了货币。在抗日战争中,各根据地发行的货币,一般称为"抗币"或"边币"。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货币
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来各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本来有可能统一起来。然而,由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爆发,不得不继续分散发行。同时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发行银行又有所增加和整。抗日战争初期,原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各行政公署设立的地区性银行,合并组成了华中银行。东北解放区增设了"东北银行"、"嫩江银行"、"关东银行"等。内蒙古自治区增设了"内蒙古人民银行"。中原地区增设了"中州农民银行"。冀热辽解放区先后增设了"热河省银行"和"长城银行"等。这些银行都在艰苦的条件下发行了自已的货币,对稳定解放区的金融市场、发展生产、保证供给、支援解放战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套人民币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开始发行人民币。习惯上,人们将开始发行至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的人民币称为第一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的面额分别为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共12种,版别62种,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由于当时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高涨,因此,这套人民币没有发行辅币,也没有发行金属货币。
这套人民币最早设计的票版上有毛泽东像,但毛主席不同意在钞票上印他的像。他说,票子是政府发行的,不是党发行的。我现在是党的主席,因此不能在票子上印我的像,将来当上政府主席再说吧。1949年10月,毛主席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曾当面请示毛主席:人民币上能否印毛主席像。毛主席还是不同意,他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嘛是当上了,但当上了政府主席也不能印,因为进城前我们开会(七届二中全会)已作了决议:禁止给党的领导人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人的名字作城市、街道、工厂和建筑物的名称及地名,以保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作风,制止歌功颂德、防止骄傲自满的现象。因此,在毛主席生前,人民币上始终未印他的像。
这套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六字是董必武应南汉宸之邀题写的。当时,董必武是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由于这套人民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发行,因此,它上面没有国徽图案,其他的几套人民币上均有。
这套人民币至1950年8月停止印制。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因此后期设计印制的人民币上不再有"中华民国三十八年"等年版号字样,而全部采用公元纪年表示的年版号,且在一张钞票上用阿拉伯数字和汉字两种文字表示,如"1951"、"一九五一年"。
这套人民币采取多地区分散设计、制版、印刷和分地区就近发行的办法,因此缺陷较多。主要是内容繁杂,主题思想不突出、不明确,图案既有反映工农业生产的劳动场面,也有反映交通运输的场景、名胜古迹等等;钞票种类多,面额种类差别大,最小面额为1元,最大面额达50000元;印刷技术各异。从石版、凸版、胶版、凹版到胶版、凹版套合均有,油墨、纸张就地取材,导致印制质量参差不齐,有的钞票相当精美,有的比较粗糙。从整体上来说,防伪性能较差。

7. 国民党时期的纸币如何换成人民币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国民党那时发行的纸币后来可以说是一钱不值,现在只有一点收藏价值,没有实际价值。没有哪家银行把它换成人民币。
在1935年法币发售之初,它与银元的兑换比例是1法币兑换1块银元。1937年,100元法币可以买两头牛,1945年9月其购买力只剩下了十万分之七。如果一斤大米有五百粒的话,1948年8月时100法币只能买到1粒大米了。剧中的曾可达代蒋经国赠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一套紫砂茶具,方步亭一眼就看出是范大生的手艺,并估算说这把壶按眼下的市价,价值五百英镑,“折合成现在的法币,一辆十轮卡车也装不下。

8. 民国27年时用的是什么货币,如何换算

1914年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国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中国国内的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无法持续,且国内的货币发行杂乱不堪。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
民国27年时用的是镍币

9. 关于民国时期货币的一些问题

民国初期,流通的货币有银元与铜钱。
民国14年(1925年)1个银元兑铜元187~194枚。
民国15年,1个银元兑铜元228~232枚。
民国2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1元法币兑换银元1元或铜币200~300枚。
民国30年法币1元只值“当十”铜元100枚。嗣后法币贬值无人兑换。
民国31年,关金券1元折合法币20元与法币同时流通.
民国37年8月,新发行的金圆券1元兑换法币300万元,1个银元值金圆券2元。
民国37年11月,每元银元值金圆券10元。
民国38年4月1日至13日,福州市政府公布银元折合金圆券的标准:
4月1日,1元银元值9000元金圆券;
4月6日,1元银元值1.1万元金圆券;
4月7日至10日,1元银元值1.7万元金圆券;
4月11日至13日,1元银元值3.6万元金圆券。仅13天时间,银元1元兑换金圆券比价增长3倍。市场比价还要高出几倍。到7月3日,金圆券已同废纸。国民政府发行银圆券取代金圆券,与银元同时流通。福州于7月9日发行银圆券,与银元比值1∶1。1元兑换金圆券5亿元。

10. 改朝换代时货币如何兑换

不是的,还要看改朝换代后这种货币的价值来衡量兑换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