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四大粮商巨头
楼上的已经说了,那我也只好简介说明下。首先这四大粮商的英文名字很有意思,国际上叫做ABCD。先看第一家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所以称A。第二家邦吉(Bunge),所以称B,第三家嘉吉(Cargill),所以称C,第四家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所以称D。因此这四大粮商在国际上合称ABCD。 接下来看看它们在国际上是怎样运作的。首先还是A,A注重什么?A的强项就是从事与仓库运输有关的企业。它们做的是产业链的整合,控制上游,再来控制下游,中间通过物流大幅度降低成本。A还注重研发,几乎在生物燃料出现之初它就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生物乙醇生产商。不但搞中间的物流,同时还搞产品研发。也许未来的五米等农作物品所生产的乙醇,乙烯都是它制造的,也可以说未来的新能源掌握在它手中。B的特点呢?它注重从农场终端的全部产业链,在南美拥有大片的农场,一边向农民卖化肥,一边收购农民的粮食再出口到中国深圳进行加工,然后全球销售。C很轻松,它特别注重物流环节,拥有400条运粮拖船和2000辆大货车。D它注重农产品的期货买卖。从以上看得出这产业链的几大环节,生产由B控制,产品由A设计,原料采购由ABCD一起控制。配合得很好。中间的那段资料可是花了很久才找到的。至于它们在中国的情况还是不说为好。
② FFA航运如何远期交割
FFA FFA是英文ForwardFreightAgreement(远期运费协议)的简称,它是买卖双方达成的一种远期运费协议,协议规定了具体的航线、价格、数量等,且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点,收取或支付依据波罗的海航交所的官方运费指数价格与合同约定价格的运费差额。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运费风险管理工具。在期货期权中的此类规避风险的方法叫套期保值。套期保值是期货市场产生的原动力,无论是农产品期货市场、还是金属、能源期货市场,其产生都是源于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现货价格剧烈波动而带来风险时,自发形成的买卖远期合同的交易行为。而运费套期保值,就是把运费作为一种商品,船东或货主通过FFA市场为运营环节买了保险,保证其稳定运营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和所有的期货期权产品相同,FFA是一种套利工具,而这点正是那些金融机构所看中的。
目前FFA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公司:
1.航运商:从事国际大宗散货运输的航运企业及运营商。比如挪威的KLAVENESS,丹麦的NORDEN、德国的OLDENDORFF、法国的CETRAGPA、意大利的DEIULEMAR、希腊的NAVIOS/OCEANBULK、新加坡的PCL/IMC、韩国的KOREANLINE/STXPANOCEAN等;
2.贸易商:从事矿石、煤炭、粮食等大宗散货进出口的贸易企业。比如世界粮食农产品行业的四大“天王”,路易达孚、嘉吉、邦基、ADM等。他们在CBOT等商品期货交易所长袖善舞,自然成为海运费期货衍生品市场的先驱;
3.生产商:从事矿石冶炼、粮食加工、电力、炼油等大宗原材料消耗的生产企业。比如世界矿业巨头BHPBILLITON和RIOTINTO,欧洲最大能源公司RWE,英国的KOCHCARBON以及2001年倒闭的美国最大的能源商安然公司等;
4. 金融公司:各种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期货公司等。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法国兴业银行、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美林证券等。
希望中国成为重要力量
FFA交易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过去15年间,80%的交易都在欧洲的船东和商品贸易商之间进行,交易的流动性不是很高。2002年以来,随着航运市场百年不遇的猛涨(见图表),市场波动性剧烈震荡,市场参与者套期保值和套利的需求推动FFA市场的快速发展。
而2006年是一个分水岭,无论是成交量还是参与度来说,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根据FFABA2006年12月20日发布的统计,2006年第三季度散货和油轮FFA合约总共成交511105手,据此保守估计,全年成交不低于150万手,交易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波罗的海交易所主席曾说“运费已经真正成为一种可供交易的商品”。2006年FFA市场最大的赢家是中国台湾的TMT公司,由于其偏执地看多,给他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利润,而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Nobu也成为业界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作为一个“零和博弈”的赌场,自然有输者。希腊船东DRYSHIPS、德国船东OLDENDORFF、韩国STXPANOCEAN等分别传出在FFA市场巨亏的消息,加拿大船舶营运商北美轮船(NASL)由于在FFA亏损3000万美元而宣告破产。
而FFA对现货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去年TMT为了支持其在FFA的头寸,将控制的10条好望角型船“晒太阳”,造成运力紧张,从而推高现货的指数。运费的提高,间接地也为去年大宗商品价格的疯长推波助燃。FFA重要性,以及所具有的风险管理和投机套利功能,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玩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总共有17家中国公司开始FFA交易,主要是一些航运商和贸易商。2006年12月19日,由国内知名铁矿石贸易商嘉鑫公司牵头,首届“大中华区FFA研讨会”在北京东方君悦大酒店浮碧厅举行,来自中国的15家公司共聚一堂,讨论了对家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等热门话题。会上成立了“中国FFA协会”,并决定该会每半年举行一次,下届将由香港地区的昌运东富担任轮值主席。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必将成为FFA市场重要的一支力量。
③ 路易达孚公司的经营范围
小麦大米
玉米
从2005年开始,路易达孚(北京)有限公司从中国政府获得了玉米国内贸易的许可证,正拓展国内市场,着手将华北和东北玉米销往南方和西南地区。
橙汁
羊毛
糖
畜产品
④ 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以及其参股的国内著名粮油加工企业有哪些
一个广为流传但未被证实的说法,去年十一前,中储粮抛售20万吨食用油储备调节价格,调查发现70%让跨国粮商买走了,这就让国家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失灵。
这无疑让人联想到简称为“ABCD”的跨国粮商: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这四大家族目前垄断了全球80%的粮食交易量。正是这四大家族夺走了中国大豆的话语权。如今,ABCD在国内跑马圈地的消息不断,并已基本完成上下游产业链的搭建,显然这四大家族对中国“寄予厚望”。 (相关报道详见C02版)
ABCD在华低调布局
ABCD对中国粮食产业的渗透到底达到什么程度?
不妨就从金龙鱼说起。金龙鱼隶属于益海嘉里集团,而这一集团是美国ADM和新加坡著名的丰益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也是ADM在中国扩张的典型代表。目前该集团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达38家,另外还参股鲁花等多家国内著名粮油加工企业,工厂遍布全国,堪称全国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
路易达孚则在上世纪60年代就与中国有饲料和谷物贸易,并相当重视农产品期货买卖。从2006年开始,路易达孚(北京)有限公司从中国政府手中获得玉米国内贸易的许可证后,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公开信息显示,路易达孚从中国出口玉米的业务持续增长,其在美国的棉花公司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棉花供应商。2003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就已经超过了16亿美元。
嘉吉则在中国20个省市投资建立了34家独资与合资企业,在华投资项目包括饲料蛋白、植物油、玉米加工、各种食品配料,动物饲料和化肥。
而邦吉2000年正式进入中国。邦吉在全球32个国家拥有450多个工厂,在四大粮商中,邦吉以注重从农场到终端的全过程闻名。邦吉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大豆和油子供应商。目前该集团在中国已运营三个大豆加工工厂,而在广州正在兴建另外一家工厂。
这四大家族行事低调,尽管在中国已进行多年投资布局,却鲜有动作见诸报端。即使是堪称全国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益海嘉里也是如此。
跑马圈地来势汹汹
不过,悄然入华的ABCD圈地势头不可小觑。东方艾格食用油分析师陈丽娜告诉记者,金龙鱼目前在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份额已经在40%左右,加上嘉里其他品牌,市场份额已经不下一半,牢牢掌握话事权。此外,该集团还全面进军小麦、稻谷、棉籽、芝麻、大豆浓缩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项目,同时又先后投资控股和参股铁路物流、收储基地、船务、船代等辅助公司。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告诉记者,跨国粮商近来的动作都指向粮食流通与粮食加工,特别是加工领域。而其中一些收购地方粮库的行为足以彰显跨国粮商卡位流通领域的野心,其可以通过控制收购节奏冲击现有的粮食价格体系。如果从食品油拓展到面粉与大米环节,影响将会很大。
记者咨询多处研究机构与专家获悉,目前跨国粮商具体的产业分布与市场份额还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但是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上下游都出现了他们的身影。曹建海告诉记者,上游的化肥农药以及下游的粮食加工都是外资可以发力的环节,因为市场都是开放的,就是种子的生产流通也已市场化,粮食产业的经营主体逐渐多元化。
据嘉吉(美盛)内部人士透露,嘉吉在中国有四个化肥厂,其中秦皇岛与烟台的厂都是独资厂,“虽然我们的产品份额不高,但是这两年行情看好,很多代理商都希望代理我们的产品。”
涉嫌操纵市场价格
那么,是不是狼来了?有分析认为,去年植物油大幅涨价不排除有市场操纵因素。佐证之一是一个广为流传但未被证实的说法,去年十一前,中储粮抛售20万吨食用油储备调节价格,调查发现70%让跨国粮商买走了,之后囤了起来,不投放市场,这就让国家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失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告诉记者,除了大豆比较明显外,现在还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可以说明跨国粮商带来了哪些冲击,“在粮食领域,现在还很难看出有什么影响,对于他们哪些要控制哪些可以借鉴,都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分析以把握格局。”
据记者了解,目前无论是国务院系统还是农业部系统,都鲜有对于四大粮商的统计分析,困难就在于调研数据难以获得,网站信息也是语焉不详。记者从一位专家处获悉,巨头们已经向他“喊冤”了,然而,即便面临诸多非议四大家族仍未就此做出明确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