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货交易 » 参禅解缠期货
扩展阅读
股票投资经济学 2021-06-17 16:24:20

参禅解缠期货

发布时间: 2021-06-09 07:21:36

『壹』 关于宝玉参禅的主要内容

刚才写到红楼梦里贾宝玉听戏文。仔细说说。

第二十二回红楼梦,标目为“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故事写宝钗过生日戏班子演戏,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的戏文,

宝玉说我不喜欢这种热闹戏,

宝钗说这是你不懂戏,念了戏中鲁智深唱的一支《点绛唇》曲子给宝玉听。

后来宝玉在黛玉和湘云两人之间周旋,谁知却弄得黛玉和湘云都责怪自己。

宝玉“不想并未调和成,反自己落了两处贬谤。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

袭人笑道:‘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

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谈及此句,不觉泪下。……

翻身起来至案前,立占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不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了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

后来黛玉拿走了宝玉写的偈语和《寄生草》词,与湘云、宝钗同看,

词云:“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宝钗说:“……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

三个女孩子就去看宝玉,黛玉发问:“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宝玉回答不上来,三个女孩子拍手嘲笑他:“这样钝愚,还参禅呢。”

黛玉又给宝玉的偈语续了两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宝钗则讲了五祖弘忍黄梅传法,神秀和慧能两首偈语争胜的禅宗故事。

“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

我们问:禅在《红楼》第几层?

先看宝玉参禅的“缘”。外界之事物,与自体以感触,谓之缘。宝玉参禅的缘,就是自身陷入与黛玉、湘云之间的感情纠缠,即宝玉的“自体”与“外界”发生“感触”,引发苦恼,引发对人生作感悟参究。

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对“苦恼”的人生现世觉悟以后,是走向“虚无”还是走向对现世更执著的爱?是逃到另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脱离红尘的视域还是不离世间的终极思想视域?禅的精髓和本质具有何种导向?是前者还是后者?也就是说,人的终极体验与“人生世间”这个最原本天然的视野的关系是因禅而更亲和还是更疏离?

禅不是让人离弃现世,离弃人生,所谓参透,不是变得冷漠,而是让人去除障蔽,超越相对,回归本心自性,所谓“明心见性”是也。

就这样。

『贰』 参禅悟道从未回向,如法吗

阿弥陀佛

不知道你修的什么法门,法门的修行方法,所以不好说如不如法。

但一般都是要回向的。

你说你参禅悟道,也不知道你参的什么禅,悟的什么道。连要不要回向都不知道,

所以学佛要依照佛经和祖师大德讲解,特别是禅宗和密宗需要有好老师教,不要自己乱修,乱看。这些净空法师的讲经都说过。

把在这里提问当作修行的依据,殊不知这里大多人在乱说,好好看祖师大德的讲经说法原文吧,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在乱学乱修

净空法师---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

1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

2 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3 “上报四重恩”是回向给我们有恩德的人,“下济三途苦” 是回向给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

4 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国家恩,这是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

5 一个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会愈积愈厚,我们常讲积功累德,这是累德。

6 这个“下济三途苦”,是叫我们看现代的人,造了这个业因,但还没有堕落下去的,我们可以帮他忙;已经堕下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没法子了。

7 回向偈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

8 做的善事统统回向,就是还无量劫来一切众生的债。

9 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

10 不回向,你所修的福报、功德是有范围的、有限的。

11 一回向,你的福德、功德变成无限的。

12 做任何善事都回向,则功德无量。

13 一切善根悉皆回向,供养功德才能圆满。

14 我们修行,不是为自己修,而是为众生修;只要有这个心,就是回向。

15 我们以智慧善巧方便将佛法传播,推荐给一切大众;这样去做,做了不求人间任何的福报,只有一个目标,求生西方净土,这叫回向。

16 念佛这个法门,经上还有说这个法门叫“不回向法门”。

17 为什么叫“不回向法门”?因为念佛人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换句话说,他虽然不回向,他念念都是回向。

18 我们断恶修善不是为自己,破迷开悟不是为自己,成佛也不是为自己,乃至于我们生活、吃饭、喝水也不是为自己;只要有这个心,就是回向。

19 有恩的,我回向给你,这是报恩。

20 有怨的,我回向给你, 这是解除怨结。

21 冤业病,是冤亲债主缠身。以诵经、念佛的功德回向,这是调解。他若接受,问题就解决;若不接受,就有麻烦。

22 佛教我们每天念佛、听经,都将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希望他们明了,我们成就了,就是报恩、还债;这样,就可以减少冤亲债主的障碍。

23 我们拜佛、诵经、念佛,都希望回向给历劫冤亲债主,更应当发愿:将来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首先我来度你们。

24 超度不需要具备什么仪式,真正功夫成就了,以自己的诚心诵经念佛,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就超度了,他就得利益了。

25 回向,就是不着相;不着相,心才清净!

26 回向的意义是“作而无作”,我所作的这个无心,就当作没作一样。

27 如果你做桩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没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

28 回向是帮助你觉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统统不要,统统把它忘掉。

29 福报、善行,是一切众生的,不是“我”的;把“我”给忘掉,这叫做回向。

30 人生很短!在这极短的时光当中,我们要能忍受,纵然有福,不能享尽!

31 我们要认真修福报,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临终时候清清楚楚。

32 福报享三成就够了,其余的布施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这才是求生净土唯一正确的方法。

33 普贤十愿,实在讲只有七个誓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属于回向。

34 回向里面第一个是“常随佛学”,这一条就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这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

35 “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觉,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彻大悟。

36 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是最殊胜的榜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弥陀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

37 我们学佛要以佛做标准,我们要跟佛学。佛不在世了,那我们依靠什么?诸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经典,经典就是佛的法身。

38 我们除了学佛之外,还要面对社会的现实。在现实社会里,我们如何来处事待人接物,如何来过我们现前这一段生活,那你就要懂得“恒顺众生”,这个日子过下去才没有障碍。

39 要顺他,不能不顺。顺的里面要有智慧,不是一昧感情的顺,是要有理性的顺,这样才没有错。

40 “恒顺众生”,众生无论作善作恶,你要能够忍得过,你 要能够在这个境界里头如如不动,这就是“恒顺众生”。

41 唯有恒顺众生,心里才不起烦恼,心才会平静。众生恶,旁敲侧击诱导他,实在不能的,随他去!几时他回心转意,几时再来度他。

42 “普皆回向”是总回向,就是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同生净土。

43 “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一法不立,清净无为。

44 “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开;心量拓开,就可恢复自性。

45 “普皆回向”,心量拓开跟虚空法界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

46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将无量劫的恩人、冤亲债主都包括在其中,这是最圆满的回向。

47 很多念佛人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他们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

48 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贪嗔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

『叁』 有宝细参禅,什么意思

蛇是当今自然界最成功的食肉动物群之一,身影遍布全球。它与人类同行的历史充满了神秘、超自然的色彩,是艺术、宗教等各种想象和隐喻的灵感之源。蛇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侏罗纪中期的安氏黎明蛇,到了晚白垩世早期(约1亿至9500万年),蛇类已有了全球性分布。[1]
蛇类是历经1.3亿年的漫长进化发展而成的一个特殊生物类群,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蛇属于变温动物,进化程度较低,其分布和生存受气候影响较大,是一稳定性较为脆弱的生物类群。[2]
根据《The Reotile Database》的收录,全世界有蛇3425种,中国有241种。据赵尔宓《中国蛇类》记载,中国有蛇类205种。[3]
蛇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在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平衡和安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医药和食品的组成部分。[3]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4]
中文学名

拉丁学名
Dendroaspis polylepis
别称
小龙、虵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秒懂爬行动物 
短视频探秘爬行动物王国
进入频道
精品荐读
这种动物在原始社会是祥瑞之物权利的象征,现代却多以妖魔出现
作者:历史大学堂
形态特征
体形细长,无四肢,也绝无前肢带。最小长100毫米,最大如南美的水蟒长达10米以上。低等种类往往有后肢带,少数体外还有后肢的残迹。无耳孔,也无鼓膜、鼓室和耳咽管。除一些穴居种类的眼隐于鳞片下面外,眼外均罩1层由上、下眼睑愈合形成的透明薄膜。舌细长,分叉,可以伸缩。颈部一般不明显。躯干与尾之间以1个呈横裂的泄殖肛孔分界。身体构造的特点主要是与体形变细变长和吞吃大型食物有关。体形变长不是靠脊椎骨的延长,而是靠脊椎骨数目的增多,多达141~435枚,除前2枚背椎外,从第三背椎起每一背椎连有1对长的肋骨。内脏器官增长,成对的器官往往前后配置或者一侧退化。倒钩样牙齿在吞食时有攫握食物的作用。上颌骨、腭骨与翼骨疏松地联结于脑颅上,可交替移动,将食物向口内挪;下颌骨左右两半由韧带相连,并借方骨连于胸颅上,所以口可以张得很大,又兼下颌部皮肤松弛,没有胸骨,腹部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可使吞下咽部的整体大型食物移向胃内。雄蛇尾基部两侧有1对交接器,交配时自内向外经泄殖肛孔两侧翻出,每次交配只用其一。卵生或卵胎生。[4]
蛇的身体器官
生活习性
喜暖怕寒
蛇是一种体温随气温而变的变温动物,因为蛇本身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来产生和维持恒定的体温。[5]
蛇类活动的最适温度是20~30℃,在这适宜范围内蛇的生长速度也随气温上升而直线上升。例如有一项研究结果是,在18℃、23℃、28℃温度下,眼镜蛇成蛇月增重量分别是64.7、72.7、94.3克(幼蛇相差更大)。但超过35℃左右就会厌食、生病,40~45℃以上迅速死亡。[5]
空气湿度对蛇类也有很大影响,一般以50~70%为宜。过高易患霉斑病、肺炎等,南方死亡率较高;过低(例如北方春旱期)则因水分蒸发过快不利于蜕皮(尤其是孕蛇),影响它继续生长,甚至造成死亡。“蛇过道,大雨到”,也是因为雨前气压低、湿度大,蛇感到不适到处乱跑的结果。[5]
蜕皮
2.9万次播放00:52
为什么蛇会蜕皮?
“和其他动物不同,蛇类的身体会一直成长,直至死亡之日。它们的表皮,却不能长大。因此它们需要把旧皮蜕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曾晓茂说。[6]
成年蛇类一般每年蜕皮3次左右,而幼年的蛇类生长速度快,蜕皮次数更多。[6]
繁殖
蛇一般在春季初夏交配,夏季产卵孵化,否则幼蛇没有足够时间积累足够的脂肪度过冬眠。9月以后出生的幼蛇,死亡率高达50%。[5]
在南美洲的雨林深处,有一种名为彩虹蟒的蛇类很有代表性。为了缓和蜕皮,彩虹蟒会分泌一种带有强烈气味的体油,在旧皮与新皮间产生润滑。[6]
彩虹蟒的每个鳞片就像是棱镜,把光线折射成七彩光芒。但要是想吸引异性交配,它必须靠着新皮的气味,而非斑斓的颜色。收到气味的引诱,公蟒趁着夜色,一路尾随母蟒,随之缠绕母蟒开始调戏引诱。[6]
剑纹带蛇的交配仪式,戏剧张力之强,可谓世界之最。这种蛇类生活在加拿大东部,冬眠期大约维持六个月左右。中科院动物所首席科学家蒋志刚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蛇类而言,冬季往往食物匮乏、天气寒冷,必须减少新陈代谢,放缓能量的消耗,因此冬眠是其生存战略。[6]
母剑纹带蛇身体的一侧有红色的条纹,在它结束冬眠期后,一离开巢穴,它的表皮就散发出气味,甚至能吸引到30公里外的公蛇。[6]
体型较大的母剑纹带蛇会被“闻香”而来的众多公蛇淹没,母蛇的气味让它们疯狂。仅需一小时,母蛇就会被近100条公蛇“淹没”,这就是有名的“交配球”。为了交配,每条公蛇都不择手段,或推或挤,想把对手逼出局去,让自己抢得与母蛇交配的先机,不过最后只有一位成功,争夺战可以持续一个星期之久。最后,精疲力竭的公蛇们,自动解散分道扬镳。[6]
三个月后,母剑纹带蛇就可以生产了。生产的过程大约持续半小时,会生产大约30条小蛇。“母蛇在生产完后,会离开新生的小蛇们,任其自生自灭。”曾晓茂说。最终大约只有两条能得以存活,其他的不是成了猎物,就是被饿死,或是意想不到的夭折。初生的小蛇为求生存,它们必须掠食,甚至吞食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蚯蚓,出生才30分钟,天生的杀手本性便得以显现。[6]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蛇类都是产下小蛇,大部分的蛇类都是卵生的。[6]
冬眠和夏眠

『肆』 参禅解缠是缠中说禅吗强势文化交易团队是骗子吗

缠中说禅只有一个,就是缠中说禅,参禅解缠怎么可能是缠中说禅?没看缠师说了吗?请远离所有借股票收费者!如果真的是高人,不会收费,如果高人要收费,3000块能够?几百万还差不多,有些给个几百上千万,人家还不肯讲呢。收3000块的,恐怕他自身也难保。

『伍』 中国缠论最牛的群 解缠论的 求大神推荐下

你可以在群搜索里搜索:参禅解缠 里面高手特别多,而且学习氛围也好

『陆』 修佛参禅对佛学懂的朋友回答下。

听佛经、读诵佛经的确可以开智慧。
至于为什么修行佛法,一百个人当中就有一百个回答。因为个人经历不同,所以修行的目的略有不同。
我个人纯属好奇,为了探及自己本来面目,世界的本相。为什么有我?为什么有世界?为什么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众生?人死后会去哪里?六道轮回怎么可以摆脱?如何帮助别人摆脱轮回……
其他人可能还有别的看法吧?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想找的答案都在佛经了面了。至于成为一位像佛陀一样的大觉者,当然是我的理想。也正在努力。

『柒』 参禅是一天到晚我是谁,还是围绕着它找答案

参禅网络名片

参禅参禅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参禅所参的是出生宇宙万法的实相--自性心---即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若得参透,便是明心。然此参禅又外延至见性和过牢关。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目录

介绍
参禅目的
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方法
1. 坐禅须知2. 用功下手3. 话头与疑情4. 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5. 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6. 用功两种难易
参禅警语
参禅与念佛
如何参禅
参禅偈十二首介绍
参禅目的
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方法
1. 坐禅须知2. 用功下手3. 话头与疑情4. 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5. 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6. 用功两种难易
参禅警语
参禅与念佛
如何参禅
参禅偈十二首
展开 编辑本段介绍
禅,极则事也。诸佛正法眼藏也。这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思议之所到。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是个汉,直下承当,即为法王宠子。向去但随缘销旧业,更勿作新殃。娘生鼻孔,不欠分毫;自己衣珠,何曾有失。原不需参也。

[1]参何禅?悟何道? 这是禅宗专有名词,禅与道有别。禅(梵语dhyana),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思惟修习、弃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 禅有大乘、小乘、外道(梵语tirthaka)、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禅定。禅之类别颇广,但不外乎有三种: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 道(梵语marga)者其性质亦类分广泛,譬如迷界有六道,通称六道法界,属三界内的世间法而言;悟界有四圣道,通称四圣法界,属出三界外的出世间法而言。 道者,音译作末伽。即至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 俱舍论卷二十五云:道即通往涅槃之路,为求涅槃果之所依。 准此,道乃意谓达成佛教终极目的之修行法则。广义而言,亦指趣向果之通路。 大智度论云: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四种道,人天以十善(梵语dasakusala-karmani)、布施为道,而求人天之福乐;二乘以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而求涅槃;菩萨以三十七道品,六度波罗蜜为道,而求佛果。 禅与道已略知一二,那么,参禅悟道是何意呢?这是禅宗欲令人人参悟佛性,以达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宗的庄严术语。禅就是佛心,佛心是圣心,圣心是不生不灭之涅槃妙性。编辑本段参禅目的
参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出妄想。编辑本段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 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盘,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沈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诫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尔如此,且经佛祖反复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抹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 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 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冶,难以生效。 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 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 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 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 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 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于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着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 「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 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着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罣无碍,无人无我,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 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 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着急,即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 易的地方是什么呢? 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 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无异;第二信释迎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 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总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总是从闻思修行去。任修何种法门,总要以戒为本。果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的。 沩山老人说:(若有人能行此法),「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又永嘉老人说:「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堕拔舌尘沙劫」。 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着,成为一个无心道人。 初发心人具足了这三心,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几声「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这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老参的难易如何呢? 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 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沈,违本心性,皆非中道。 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着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盘,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嗦——参!编辑本段参禅方法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这里是禅堂,也应该讲参禅这一法。
1. 坐禅须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沈。 如觉昏沈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沈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着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2. 用功下手
——认识宾主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此中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 ,自不为妄想迁流。进步明白了“空”和“尘” ,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了。
3. 话头与疑情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沈、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 ,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 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痾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复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 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 (一)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 (二)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 。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 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州曰:“放下来。” 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 州曰:“放不下挑起去。” 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4. 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
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 我方说照顾话头,就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话头)。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时循声逐色,听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来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性。
5. 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说个亲眼看见的故事,给你们听。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那曾跑过几步路,那曾饿过半顿肚子,那曾吃过番薯藤,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吃得了。为什么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后来议好和,御驾回京,架子又摆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吃不下咽了。为甚他那时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时常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个长远心,遇着顺境,故态复萌。 诸位同参呀!无常杀鬼,正时刻要我们的命,他永不肯同我们“议和”的呀!快发个长远切心,来了生脱死吧!高峰妙祖说:“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堕千丈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堕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样大悲心切,恐怕我们发不起长远切心,故发这么重誓来向我们保证。
http://ke..com/view/116527.htm

『捌』 参禅 我是谁

虚云大师开示——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一“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 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减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瞋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著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诚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尔如此。且经佛祖反复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瞋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了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抹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或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治,难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根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偏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著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正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着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八玄机。

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着急,就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众生无异;第二信释迦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总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总是从闻思修行去。任修何种法门,总以戒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的。沩山老人说:“若有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永嘉老人说:“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堕拔舌尘沙劫”。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著,成为一个无心道人。初发心人,具足了这三心,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几声“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是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此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老参的难易如何呢?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了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了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也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妄离”若能利用妄想做工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即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 、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那里有许多罗嗦。参!

『玖』 有朋友被灵缠身,我最近才开始参禅悟道,请问各位师兄有什么好的办法超度念颂南无关心菩萨的法号般若

建议念地藏经,至少七部以上,回向给亡灵。当然其它佛号佛经都可以的。

『拾』 红楼梦第22回宝玉参禅的意思

意思是:彼此都想从对方得到感情的印证而频添烦恼;看来只有到了灭绝情谊,无需再验证时,方谈得上感情上的彻悟;到了万境归空,什么都无可验证之时,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

原文是: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内容梗概:

贾母要给宝钗做生日,凤姐和贾琏商量要比林黛玉高出一等。凤姐说贾母喜爱的龄官象一个人,宝钗笑而不说,宝玉不敢说,湘云说象黛玉。湘云、黛玉和宝玉为此事闹矛盾,宝玉心想目下两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

袭人劝宝玉“大家随和”,宝玉说自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笔占一偈,又填一《寄生草》,心中自得,宝钗说她是引起宝玉说疯话的罪魁。

元妃送出灯迷让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悦,也命制作灯谜大家猜。贾母说“荔枝”(离枝)让贾政猜。贾政看了众从姊妹不祥之谜,伤悲感慨。

(10)参禅解缠期货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

因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回忆起年少时家里所有的女孩儿,觉得她们的见识才气远远超过自己,不禁深自愧悔。祖上九死一生创下这份家业,当年自己身在福中,却不务正业,不听从父母老师的管教,以致长大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

曹雪芹将这段经历和悔悟写成小说,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自己罪不可免,但那些女孩儿都是生活中实有其人,万不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使她们的事迹湮灭无闻。一念及此,心旌荡漾,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何况乡野生活悠闲自在,风光宜人,更令他思如泉涌,下笔如神。

曹雪芹自谦才疏学浅,只得用市井白话来写这部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儿立传,排遣自己的苦闷,兼以供读者把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