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叔本华思想随笔》txt全集下载
叔本华思想随笔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Ⅱ 叔本华有哪些作品
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有:
1813年大学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ü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
1816年,《论视觉与颜色》,über das Sehen und die Farben;
1819年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他把客观世界同主体意识中的世界混为一谈。在此基础上,他完成他的意志论哲学体系:意志(自在之物)——理念(意志的直接客体化)——事物(意志的间接客体化);
1836年,《论自然中的意志》,über den Willen in der Natur;
1839年,《论意志的自由》,über die Freiheit des menschlichen Willens;
1840年,《论道德的基础》,über die Grundlage der Moral;
1841年,《伦理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1851年,《附录与补遗》,Parerga und Paralipomena;
从上面作品中分离出来的书籍包括:《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人生的智慧》《生存空虚说》《叔本华论说文集》《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人生哲学》
亚瑟·叔本华(德语:Arthur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著有《论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道德的起源与基础》等。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逝世,死后将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Ⅲ 叔本华的理论
利己
叔本华认为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为都是出于利己的目的而做出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个人名誉和法律规范。出于个人名誉的道德行为其目的隐含着满足自己的意欲,希望自己获得他人的敬意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而迫于法律规范的道德行为则是为了规避法律惩罚,免于自己受到损失而做出的。这些行为在叔本华看来是没有真正道德意义的。出于这种目的的极端形式是:一切都是我的,别人什么都没有。
恶毒
第二种非道德的动机是恶毒,它的目的是希望别人痛苦。叔本华认为恶毒是无处不在的,但一般它的程度都是轻微的,普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和反感。人类用礼貌和聪明来掩饰这一动机,所以背后的恶意中伤和谣言诽谤便相当常见。恶毒的两大根源是嫉妒和幸灾乐祸,嫉妒是于生具来无法摆脱的卑劣人性,因为嫉妒的东西本应是受到敬佩和感动的。而幸灾乐祸可以说是恶毒的普遍现身,叔本华认为没有比幸灾乐祸在道德上更一无是处的了。出于恶毒的极端形式是:尽其所能地伤害别人,一切残忍的行为都只是将幸灾乐祸付诸实施的行径。
叔本华认为一切的非道德行为都能由以上两种动机中推导出来。
同情
叔本华认为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道德的人也是万中无一,他说我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正说明了那些道德行为与众不同,是不可思议的。他引用卢梭的话说,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感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因此,同情实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从同情出发,直到高尚无私,慷慨大量,一切对于美德的赞美词汇都出于此而没有其它。
叔本华将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基本原则定为: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其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仁爱是同情的一种吗?)。公正表现了同情的否定性质,即不能忍受他人的痛苦,迫使自己至少不去伤害他人。而仁爱则表现为同情心的肯定作用,它比公正更高一个级别,即看见他人痛苦,就象自己受苦,从而使自己去帮助每一个人。叔本华认为这两者都是极端罕见的,但又是确实存在的,即便再没有道德的人也无法否认公正和仁爱这两者。
人的性格和同情的起源
由于一切行为的动机都出于利己、恶毒、同情这三者,所以一个人的道德程度就可以看成这三者在他的性格中的比例。同情在这三者中所占比例越大,则一个人的道德程度越高。叔本华认为这三者的比例在一个人的性格中无法改变,他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是从人类的普遍态度出发的。对于一个过去犯过错的坏人,人们就对他永远不抱有信任的态度;一个被认为是好人的人,无论做了什么错事总能受到人们信任;攻击对方时,我们都攻击他人的性格而不是事件本身,因为性格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东西,例如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叔本华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先有本质,再有本质的发挥,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出自我们个人的自由被他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叔本华认为对于道德基础,也就是同情心的起源论证是最困难的问题。由于同情心的本质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认为人,我其实本无差异。在利己和痛苦主义者看来,他人和自我之间存在一种绝对的差别,这是他们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根本上的不同。所以道德的起源也就是看透他人和自我间的无差异性(就是指摆脱利己心理?),这即是同情的基石,也是道德的基石。展开而去,就是认识到万物间的无差异性,这里叔本华对道德起源的论证存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万物一体),和中国的庄子的齐物思想本质上有共同之处。
叔本华的伦理学大致可以用这样的逻辑来描绘:万物间无差异-->人、我间无差异-->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同情心的油然而生-->公正和仁爱思想的建立-->道德的建立
Ⅳ 求 叔本华思想随笔txt
已上传至这里
请查收……
满意请采纳哦……
O(∩_∩)O谢谢……
——来自{一朝风月绕指柔}
Ⅳ 叔本华的学说
叔本华的学说,你需要亲自读一下他的著作,而不是听别人的解说,别人的解说往往是曲解了作者的原意。建议阅读韦启昌翻译的以下著作:《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叔本华思想随笔》、《人生的智慧》、《叔本华美学随笔》,石冲白翻译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Ⅵ 叔本华的思想是是不是像笛卡儿那样的二元论
对叔本华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康德,柏拉图和佛教哲学。他的哲学主题是说明世界如何成为意志和表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他也不能说如笛卡尔一样二元论者,在笛卡尔的观点上,他反对把主体和客体当做独立存在的实体,而认为他们只能在表象中彼此相对而存在。所以,他强调作为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而是融主客体与一体的表象。
他认为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对对象的认识,蕴含着主客分立,但这种分立并没有本体论的意义,不能就说对象可以离开主体独立存在,它们总是主体与客体联系在一起,离开主题就不能存在。
还有在主客分立上他认为只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不应该本体论化,而把主客体割裂开而当做独立的存在。
2.还有,叔本华关于表象世界的理论与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已有所不同,他的哲学独特之处主要还是与作为世界的'另一面'的自在之物作了唯意志主义的解释,他认为超越了主客分立的认识方式,所达到的就不再试一试中所呈现的表象世界,而是存在的东西的本身,就是自在之物,而它只能是意志。他还认为意志高于理性,叔本华认为笛卡尔颠倒了意志与理性的关系,其实意志高于理性。
1是他在做为表象世界的论述, 2是作为意志世界的认识。
都自己总结打出来的,要想完全搞懂还要自己仔细看,觉得打了这些自己又有所提高了
Ⅶ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的介绍
本书是叔本华原著代表作的精选译本,是集叔本华思想之大成的作品。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分别为“人的本性”、“人生总论”、“处世之道”、“待人之道”、“爱与恨,生与死”和“人生对策”。在这六个部分里,叔本华分别就人的本性、幸福和快乐、意志与心智、荣誉与名声、行为和个性、命运与对策等几乎囊括了人的一生的各个方面,阐述了独特新颖的“幸福论”。在本书中,他从广泛的人性角度入手,分别对人们自身的所有、地位及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给予了细致入微的阐述,他融合东西方哲学的主流,科学性地披露人性和世故,加以睿智和生动的笔触,娓娓地跟我们讨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求取幸福和成功,以期充分发挥此生……
Ⅷ 关于叔本华
伟大的哲学家是不会在当时就流行的,因为他们的思想已经超越那个时代了
看看叔本华思想的继承人——尼采,你就知道他有多么伟大了
Ⅸ 给我叔本华的资料以及他的著作简介
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生。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致力于哲学家柏拉图和康德著作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他的一生并不得志,在去世前几年获得声誉以前,一直过着隐居生活。
叔本华,1819年发表重要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分为四册,其中包括: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这部书标志了叔本华思想发展的顶点。尽管他因受到同代人的冷遇而感到失望,但他坚信真理的最后胜利。他认为,“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为它长久存在”。经过了19年的“无声的愤慨”之后,他在1836年发表了短篇论文《论自然界中的意志》。叔本华这篇文章灵巧地运用了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的疑问和发现来维护他关于意志的学说。在前言中他公开地对“骗子”黑格尔及其帮派予以沉重的抨击。然而直到1853年之后,叔本华的哲学才为世界所重视。
1860年9月21日病逝。
Ⅹ 谁有叔本华的电子版书籍跪求
万圣书城 有以下7种PDF高清电子版: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
《叔本华论说文集》
《叔本华美学随笔》
《叔本华散文》
《叔本华思想随笔》
《[醒客阅读]悲喜人生:叔本华论说文集》
万圣书城---高清PDF电子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