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述货币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知识拓展:
纪念币
普通纪念币是具有特定主题,限量发行的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发行第一套普通纪念币至今,共发行了63套75枚(张)普通纪念币,总发行量约8.5亿枚(张)。面额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50多年的辉煌成就及重大历史事件浓缩于纪念币的方寸之间。
B. 汉朝的经济发展
汉代货币五铢钱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西汉早期,自耕农是农民阶层的主体。到西汉中后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东汉后,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
汉朝时期,铁制农具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著名的农具种类有铁犁壁、矩犁、全铁曲柄锄等。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在洛水附近有一条龙首渠,由于附近地区土质松软易坍塌,就用凿井的方法代替地上渠道,叫做井渠,极类似于今天新疆地区的坎儿井。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著名的农书有《氾胜之书》。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当时著名冶铁家有卓王孙、南阳孔氏等。汉武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铁为国营,自此之后冶铁业开始衰落,但由于此对国家财政较有利,之后一直没有改变此政策。到了东汉,冶铁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铜器虽出现变少,但在两汉时期仍是重要的金属器。漆器则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工艺品。汉朝的纺织业亦有国营与民营之分,民间著名纺织业者有陈宝光,他是织花机的发明者。到东汉时期,蚕桑养殖在长江流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特别是四川地区。蜀锦更价值连城,在三国时期甚至成为蜀汉一大财源。麻葛制品中,最出名的是产于会稽地区的越布。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政策,商人竞买爵位,国家存粮大涨,商人的地位也有大幅度提高。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各大都会间亦有河渠或大道想通。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而海上交通也有出现。在边疆地区,与外国定期有“合市”供交换有无。伴随着商业的发展,一些经商哲学纷纷出现。到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
科技方面,西汉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医圣”;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其真实性现在受到陈寅恪等的质疑[来源请求]);刘徽的《九章算术》可以解决多元一次方程和勾股计算。
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造船已经采用了防水隔舱、多重桅和船尾柱舵,并且开始使用罗盘。此外,血液循环也是首先在此时发现[2]。
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如五铢钱,彩绘工艺独特,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如有汉代魔镜之称的铜镜,煮盐技术也不断提高,两汉的酿酒水平臻于完美。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灌溉工具。
C. 两汉时期的经济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汉初,统治者总结了秦王朝横征暴敛导致覆灭的教训,在全国实行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这种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封建租佃关系的发展和部分奴婢的解放,从而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湖南汉代墓葬中,发现有犁铧、镰、铲等铁制农具,说明湖南当时已普通运用铁制农具和耕牛从事农业生产。到汉武帝初年,零陵的农业生产已比较发达,并成为全国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西汉元始二年(公元前2),零陵郡为21092户,139378人。当时,零陵郡的面积约占今湖南境内当时4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但总户数和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16.63%和19.43%,均排在4郡之末。到了东汉永和五年(140),湖南境内建制郡仍为4个,总人口为2813266人。其中,零陵郡人口增至1001578人,首次突破百万大关,比元始二年增长6.19倍,占当时湖南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5.6%,排位升至第二,仅次于长沙郡的1059372人,分别为桂阳郡501403人的2倍和武陵郡250913人的4倍。在当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的农业社会里,人口的增减与农业的丰歉息息相关。零陵郡在汉代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从一个方面表明当时零陵郡的农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随着农业的发展,汉代零陵的手工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永州境内从汉代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铜器、竹木器、铁器,都表明了这一点。芝山区黄古山西汉古墓中出土了一批陶器,不仅形态古雅,制作技艺很高,而且通壁绘彩,花纹美观,着有朱、褚、黄、褐等色。原零陵塑料厂发掘的东汉墓葬品中,有一面铜镜特别引人注目。该镜直径16—18厘米,厚度仅几毫米,背面缕龙凤兽纹,栩栩如生,正面磨制得非常平滑光洁,逾1800年依然毫发可鉴。境内出土的汉代金珠、水晶珠、玛瑙珠等饰物,其制作工世也非常精湛。瓦的发明,是古代建筑史上一大创举和伟大进步。泠道(今宁远、新田一带)古城出土的西汉筒瓦,表面印有绳纹,内壁残留布纹痕,口径8.5-11厘米,宽12-20厘米不等,瓦当上亦有印纹。南平古城出土的西汉绳纹筒瓦,宽15厘米。这些发现,充分证实汉代零陵郡一带已能生产和使用粘土瓦,与史家所称的“秦砖汉瓦”相一致。同时,这也说明,汉代零陵郡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与中原地区大致相同。
商业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汉代零陵郡商业的发展,商品交换进一步脱离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而代之以物——币交换。道县杨家乡出土的西汉银饼,说明永州境内至少在汉代已使用银币进行商品交换。在原零陵县境内竟一次出土汉代货币——五铢钱50余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汉代零陵的商业活动已具较大规模。今芝山、道江、甘棠、柏家坪、土市等地,是当时的郡治和县治,已有人设铺开店。每逢圩期,这些地方商贩汇集,有的抱布而市,有的提篮挑担沿街摆卖。 汉代零陵郡的交通也进一步改善。据道光《永州府志·事纪略》记载,东汉建初八年(83),零陵至桂阳的峤道修通。这样,加上秦代修筑的五岭峤道和灵渠,零陵郡的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从此,零陵成为中原通往交州七郡(岭南地区)的交通要冲,正如史家所说的“距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这也是古代零陵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快,而且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原因。
D. 汉朝经济包括了哪些方面 汉朝经济在农业上的进步有哪些 汉武帝铸造的 货币是五铢钱,目的是什么
1,汉代经济先后经历了繁荣和衰落两个极端的阶段。它通常分为三个时期: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汉朝经济表现为人口的大量增长,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和贸易和中央集权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农业上:从西汉开始,铁制农具已经开始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著名的农具二牛抬杠种类有铁犁壁、矩犁、全铁曲柄锄等。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在洛水附近有一条龙首渠,由于附近地区土质松软易坍塌,就用凿井的方法代替地上渠道,叫做井渠,极类似于今天新疆地区的坎儿井。东汉初期,出现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农业生产效率。著名的农书有《氾胜之书》,里面提到的相关技术,有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
3,五铢钱:五铢钱是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前的标准货币。在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新朝灭亡后的大范围内战有所缓解后,汉光武帝(约公元25-57年)在马援的鼓动下,于公元40年重新采用了五铢铜币。由于各个郡发行货币的质量低,重量轻,中央政府于公元前113年关闭了所有的郡铸币厂,并赋予中央政府水路及公路掌管者独有的铸币权。尽管在东汉初始中央政府发行的货币都转移到了大司农(中央政府九卿之一)的办公室,中央政府仍然保持了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权。目的即为中央垄断货币发行权。
E. 西汉的经济
参见:汉朝经济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非常普遍,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西汉是中国古代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国家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国内贸易,而且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古罗马、印度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 牛耕普遍,铁农具推广 西汉时牛耕更加普遍,在黄河流域逐渐盛行起来,也存在用马耕地的现象。铁制农具的制作与使用比较广泛,在汉武帝时期,冶铁业归国家垄断,铁器的推广更为迅速。不但中原地区普遍使用铁器,而且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铁制农具的种类也增多了。仅铁犁中,就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还有大型的犁铧。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耕作技术有了显著的改进。特别是在山东安丘、河南中牟和陕西西安、咸阳等地都发现有铁犁壁。犁壁的发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发展。没有犁壁就起不到碎土、松土、起垅作亩的作用。 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 西汉的水利事业比战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突出的是治理黄河和关中等地兴修了一些较大的水利工程。汉初,黄河屡次决堤。公元前132年,黄河又在瓠子(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泛滥成灾,遍及16郡。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经过这次治理,黄河在八十年间没有发生大灾。治理黄河是西汉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
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了几条较大的灌溉渠。公元前129年,为了转输由关东西运的漕粮,在徐伯的领导下,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漕渠。漕渠在渭河南岸,东注入黄河,长达一百多公里。修成后,不仅使这一段的漕运时间缩短一半,而且使沿渠两岸万余顷地受益。
与此同时,又修龙首渠。这条渠是从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于是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
公元前111年,在郑国渠上游修了六条辅助的小渠,称六辅渠。公元前95年,从仲山口 引泾河至栎阳 ,这就是白渠。全渠长近二百里,灌溉农田4500余顷,水中泥土又可肥田。此外,又在东泰山下引汶水灌溉农田,在甘肃境内引黄河水灌田,在安徽境内引淮水灌溉,等等。 “代田法”与“区种法”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耕作技术也有提高。汉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广了“代田法”。
赵过还发明了耧车。耧车是一种播种机,能同时播种三行,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在辽阳三道壕西汉晚期村落遗址中发现过一件铁制耧足,山西平陆枣园村王莽时墓葬壁画上的三足耧画像,证明当时已广泛采用耧车播种技术。汉武帝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新式农具。
到汉成帝时,氾胜之又总结了一种新耕作方法── “区种法”。是一种园艺式耕作技术,把土地划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到西汉末年,垦田面积已达8270500余顷,人口达六千余万,比秦朝增加两倍以上。 冶铁业 汉代的冶铁业作坊多,规模大。20世纪50年代后,在河南、山东、北京、江苏等地发现了许多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河南巩县铁生沟村和南阳北关瓦房庄等地遗址规模最大。从遗址可以看出西汉冶炼工序集中,设备齐全。河南巩县铁生沟村出土了一件铁工具,经化验有十分良好的球状石墨,有明显的石墨核心和放射性结构,与现行球墨铸铁国家标准一类A级石墨相当。同时发现炒钢炉一座。炒钢这一崭新的高效率的先进技术的出现,说明西汉的冶铁技术已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在钢铁冶炼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国时期冶铁业一般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锻制兵器还比较少。到了西汉,不仅能生产铁制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如灯、釜、炉、剪等都已在西汉中期的遗址中发现。 丝织业 西汉时期丝织业发达,纺织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当时,长安和临淄是全国丝织业的中心。长安设有东西织室,临淄和陈留襄邑(河南睢县)等地设立了大规模的官营作坊,作坊的织工常达数千人之多。在丝织业发达的城市里,有富商大贾经营的作坊。农民家庭则主要是纺织自己穿用和缴纳赋税的麻布、葛布和绢帛,有时也出售一小部分纺织品。
丝织品的种类很多,官营作坊以生产比较贵重的锦、绣、纱縠为主。1972年,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绢、纱、绮、锦、起毛棉、刺绣、麻布等丝麻织品,这些丝织物,用织、绣、绘、印等技术制成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菱形等花纹,反映西汉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西汉帛画和汉画像石中已有单锭纺车的图像。特别是1956年在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画像石上面刻有几个人物在织布、纺纱和调丝操作的图像,展示了一幅纺织生产的生动情景。
西汉时不仅有纺纱的工具,而且出现了织布机。秦汉之际,斜织机在南北方地区已经比较普遍,在农村广泛地采用了脚踏提综的织机。同时还有织造提花织物的机械──提花机,提花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汉锦是汉代织物水平的代表,是多彩织物。经对丝织品的化学分析,知道是用茜草素和蓝靛作染料,可染成绿、红等色。这比战国时的染色工艺提高了一步。 工艺水平 西汉手工业的发展,还表现在手工工艺水平上。
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发掘出大量的精美的器物。例如出土的“长信宫灯”,制成一个宫女双手执灯的形象,十分生动,设计更为精巧,可以拆卸,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开合,随意调整灯光的亮度和照射的角度;宫女头部可以拆卸,体内空虚,右臂与烟道相通;通过烟道而来的蜡炬的烟被容纳于体内,以保持室内的清洁。墓中还有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是由2000多块玉片和黄金制成的丝缕编缀而成,其制作工艺非常精美。
在西汉官营手工作坊中,主要生产者是工奴和刑徒,私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只有家庭手工业的生产者是“编户齐民”。
【汉代青铜器图册来源 】 西汉部分青铜器和玉器 漆器业 西汉的漆器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在蜀郡(成都)和广汉等地设置工官监造漆器。当时上层之家都使用漆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的漆器。漆器的种类很多,有耳杯、盘、壶、盒、盆、勺、枕、奁、屏风等。大多色彩鲜艳,光泽照人,精致美观,特别是漆器上的彩绘,技巧更高,画法潇洒生动,奔放有力,线条干净流利。 “交通王侯” 汉初,虽然曾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作官为吏,但国家的统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山泽禁令的放弛,给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当时的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非常活跃,甚至富比天子,“交通王侯”,形成有影响的势力 。
西汉时商业经营的范围很广,据《史记》所载,当时市场中陈列着粮食、盐、油、酱、果类、菜类、牛、马、羊、布、帛、皮革、水产等几十种商品。 收回铸币权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这造成币制混乱,阻碍了商品的正常交换,另一方面,一些贵族官僚、富商大贾操纵造币之权,富比天子,威胁中央。吴楚七国之乱时 ,铸币便为其提供了重要财力支持。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宣布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把钱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这次新铸的五铢钱(也称上林钱或三官钱),重如其文,钱的质量很高,便于流通,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 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 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对盐铁经营采取放任政策,国家仅设官收税。汉武帝采纳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建议,把私人垄断的冶铁、煮盐、酿酒等重要工商部门收归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铁官,管理煮盐、制造铁器和买卖盐铁等事务。不产铁的地方设小铁官,以熔化废铁作农具或用具。盐铁官营后,严禁私人铸铁和煮盐。自从盐铁官营后,汉政府大大增加了收入。但是管理盐铁的官吏多为盐铁商人,经营不善,往往产品质量低,价格昂贵,贫民购买不起。
汉武帝在实行盐铁官营的同时,推行了均输平准政策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原先汉政府各部门常常抢购物资,引起物价上涨,地方上交中央的贡赋,往来烦难,“或不偿其费”。而且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于是由大农令统一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各地输送。又由大农令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除去皇帝贵戚所用外,做为官家资本经营官营商业。“贵则卖之,贱则买之” ,调剂物价,并获取收益。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政策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算缗和告缗 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力量,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于公元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和告缗的命令。
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规定商人财产每二千钱,抽税一算(一算为一百二十钱),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四千钱,抽一算;不是三老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者,每辆抽税一算,商人的车,则征收二算;船五丈以上者,每只船抽税一算。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叫做“告缗”。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此令一行,各地争相告缗。在杨可主管告缗事务时,告缗之风,遍及全国。
上述各项措施的实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解决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力量。但却对商品经济产生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 当时西汉最大的都市是京师长安。据考古发掘,长安城周围长22600多米,相当汉代六十多里长,超过古代罗马城三倍以上。城垣每面有三个城门,可容四辆大车并行。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八街(纵街)九陌(横街)之称。街道三道并列,与城门的三个门道相连接,其中中央大道特别宽大,是皇帝专用的“驰道”。全城中部和南部几乎全是宫殿区,占全城三分之二。城西北角的东、西九市,是商业活动区。长安商业很繁华,在九个市场之内,聚集着各种大小商店,出卖各地的货物。同类商店又集中在一处,成为许多市,如酒市、牛市、马市、羊市等。这些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东、西九市不仅是商业区,而且也是手工业区,如市内便有官府手工业作坊。城内北边一部分是居民区,占全城的十分之一左右。据记载,西汉末长安人口有24万之多。除长安之外,洛阳、临淄、邯郸、宛(南阳)、成都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洛阳水陆交通方便。临淄丝织业发达,人口密集,是齐鲁的中心。邯郸是黄河以北的商业中心。宛是南北交通要道,冶铁业很发达。成都的手工业,特别是蜀锦,驰名全国。西汉的城市,不仅在中原地区星罗棋布,就是在南方地区也有很大的发展。如江陵(湖北江陵)、吴(江苏苏州)、番禺(广州)等,或为一方都会,或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 秦代末年由于长期战乱人口锐减,西汉建立时人口约为1300万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达3600万,汉武帝后期因大规模对外战争人口锐减至3200万,至于史书中的”户口减半“是因民众不堪重负逃税导致人口登记不实。
汉武帝晚年颁布罪己诏重启汉初息兵养民的国策,继任者霍光、刘询沿袭,至汉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达5000万。 到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在籍人口达59594978人,垦田8270536顷,为两汉之最。 学者考虑到未纳入统计的隐户及迁居汉地的外族,因此认为西汉末人口应有6300万。
F. 汉武帝时期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
汉武帝时期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五铢钱。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
五铢钱奠定了中国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
(6)西汉时期货币经济扩展阅读:
汉武帝元狩年间,面对巨额的财政亏空,面对豪商巨贾居奇取利,操纵货币,再加上关东地区遭受水灾,亟须巨款赈贷,中央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
元狩四年初,采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币。所谓白金,实际上是银和锡的合金,皮币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养的白鹿的皮,长宽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绘图,作钱40万。
与此同时,销毁了文帝时的半两钱,另铸重如其文的三铢钱,严禁私人铸钱。由于白金币定值过高,三铢钱较轻,易作奸诈,盗铸仍然盛行。
因此,西汉武帝元狩五年罢三铢钱、半两钱,首次行用五铢钱,因于元狩五年诏令郡国铸行,所以,将历史上这第一代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或 元狩五铢。
五铢钱的出现,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这种钱已趋向成熟,面、背均有外廓,穿孔背有廓面无廓,而在五铢钱尚未出现以前的三铢钱。
有些面背均无内外廓,因此容易被盗磨,即被人磨取铜屑另行铸钱谋利。而五铢钱的铸行则大大避免了这些弊端,这一先进的形制是经过长期的探索才逐步完善的。
G. 西汉时期的三大经济政策
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汉朝第六代皇帝。16岁时即位,其即位时西汉达到了鼎盛时期。汉武帝在位时,为了挽救财政危机,增加国家收入,巩固统治曾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的财政经济政策。
一、盐铁官营
从战国到汉初,盐铁私人经营不少人因此而发了大财。甚至富比王侯。汉武帝采纳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由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和贩卖,私人不得经营,否则处以重刑。并在各郡县设置盐官和铁官,有效的保证了沿铁官营政策的执行。盐铁官营实施的结果,为汉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对解决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改革币制
汉初以来,币制混乱,私人、郡国均可铸造货币,其结果是一方面铸出来的货币越来越多,货币质量低劣,规格不一;另一方面,有的贵族官僚、富商大贾通过铸造货币而富比天子,对中央构成威胁。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严禁私人及郡国铸钱,把铸币大权完全收归中央,国家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诛钱,作为唯一流通的货币,以前私铸的钱币运往京师销毁。这样,币值混乱的局面得到控制,朝廷又获得了铸币之利。自汉武帝中叶起至隋代的几百年间,五诛钱基本上成为历代王朝统一使用的标准货币。
三、 “算 ”和“告 ”
所谓“算 ”,是指政府向商人征收财产税,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算 令规定商人财产每二千钱,抽税一算,手工业主凡四千钱抽税一算,商人的车每辆征税二算,对财产申报不实的,罚戍边一年并没收财产由于商贾大多对财产申报不实,汉武帝又下达告 令明确规定,告商人隐匿财产而属实的人,可得商人全部财产的一半。重赏之下,人们竞相告 。这样一来使全国大多数商人破产,从而达到了增加财政收入和整顿财政的目的。
四、“均输”“平准”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的建议,所谓“均输”,就是在各郡国设立均输官,将各郡国输往中央的贡品,除部分供应京师需要外,其余拿去销售,卖得的钱交给中央政府.这样,既减少了运输的不便,又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平准”即在都城长安设立平准官,统管各地均输官运到京师的货物,除供朝廷需要外,根据长安物价涨落的行情, “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达到平稳物价,增加朝廷收入的双重效果.
五、重视水利,治理黄河
汉武帝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经济.他起用徐伯等水利工程家,修建了漕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有名的灌溉管道,使关中地区大量农田得到了灌溉.他还亲自指挥了黄河决口的堵决工程,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发数万民工前往 子,开展大规模的,艰巨的堵决工程.在汉武帝的指挥下,终于成功的堵住了的 子决口,成功的制服了咆哮奔腾地黄河水.经过这次治理黄河在此后80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水灾.
H. 在汉高祖时期货币是怎样发展的
半两钱始用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称之为“战国半两”。秦统一六国后,统一的货币仍以半两为名,又称之为“秦半两”。秦灭以后,刘邦建立了汉朝。汉承秦制,货币制度也一如其旧。因汉代最初沿用秦代半两,故称为“汉半两”。
汉初仍袭用秦的半两钱制,但汉高祖刘邦为解决军费开支,采取权宜之计,货币减重并允许私铸,结果形似榆荚的“榆荚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已名实不符。
允许私人铸钱,结果铸钱者为获得暴利,普遍减轻钱的实际重量,往铜中掺杂铅铁,使得劣币横行,物价飞涨。
汉初因战争创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在这种情况下,秦半两币值过重,流通不便,不利于国民经济恢复的弊端就显现了出来。于是,汉高祖刘邦下令减重铸造汉半两,以解决财政开支。
西汉初年铸造的钱仍然沿用秦代叫法,称为“半两”。但由于钱的方孔太大,周边像4片榆荚合成,所以当时民间称之为“榆荚半两”或“荚钱”。
这种钱比较标准半两,甚至秦二世时的减重半两钱,重量已大大减轻。即使如此,朝廷所铸的钱仍不敷所用。于是汉高祖又允许民间自铸荚钱,以发掘民间潜力,借助市场的力量自行增加货币供应量。
荚钱面值较轻,因而流通顺畅,特别适合于在特殊困难时期普遍贫困的平民使用。然而由于铸币权下放到私人手里,没有形成统一严格的管理,导致各地所铸货币形制各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前朝流弊犹存,各种不同样式、轻重的钱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令百姓不知所从,货币的信用度很差。
还有一部分人借铸币牟利,在造币过程中掺假,随心所欲地偷换铸币原材料、任意减重、大量滥造,更加重了恶钱的泛滥,加重了百姓对货币的不信任感。
朝廷允许私铸举措仅是应急之举,虽然可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也会助长民间盗铸钱币的歪风,终究不是长久的解决办法。
果然在公元前186年,汉朝朝廷终于忍无可忍,不得不出手整顿混乱不堪的货币市场。
公元前186年,汉朝朝廷决定加重货币来提高币值,由朝廷铸八铢钱。由于与南越及匈奴作战,军费开支大增,又重新实行货币减重,行5分钱。所谓5分,就是半两的1/5。
汉高祖末年和吕后时曾禁民私铸钱。汉文帝改铸四铢钱,并废除了禁止盗铸的法令。
如何稳定货币,健全钱法,是汉初朝廷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课题。这一问题,在汉武帝时期经过艰难探索,最后才得以比较妥善的解决。
汉半两
I. 西汉时期的货币政策承载着怎样的文化
在中国货币史上,真正实行中央王朝统一铸行金属铸币,是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B. C118年)铸行"五铢"币到其彻底进行币制改革之后。
汉初钱范,钱模尺寸是不尽一致的,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使得通货过度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民众无法 生存,相继放弃生产,流亡他乡,靠出卖劳动力来糊口;或者是铤而走险,加入私铸行列,期图赚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铸而死亡的近万人,而私斗殒命的、畏罪自杀的都无法计算,可见问题非常严重。
而由于各地封国经济自成一统,逐步形成了独立于中央王朝之外的强大经济势力,后在中央皇权与封国王权政治矛盾加剧之时,终于酿成关东吴楚七国之乱。这次叛逆的根源,固然是统治阶层中的权力之争,但封国敢于叛逆的基础,则是封国经济自成一统的发展,构成了叛逆的经济实力。
汉武帝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政府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汉武帝又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货币发行,从而防止了另一次恶币的泛滥。
综观汉武帝统一币制改革之缘由,归结起来,既有巩固其专制统治之所需,也有实现经济控源,充盈国家府库之必要。但其改革的目的,则是以巩固西汉王朝中央皇权专制制度为要旨,实现便利征收赋税,积蓄民财为基本目的。
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汉武帝统一币制的改革之因果,从中可得一历史的借鉴,即:社会政治的稳定、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提;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会进一步促进社会政治的统一、稳定。两者互为关联,相辅相成,偏倚不得,而社会流通货币的币制统一与否,其价值尺度和流通作用是否得以正确运用,则是社会政治与社会经济两者十分敏感的"晴雨表",这亦是被历史所证实的一点。
J. 西汉时期的经济为什么迅速发展
汉朝经济表现为人口的大量增长,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和贸易和中央集权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该时期,货币的铸造水平和流通速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从而奠定了稳定的货币体系基础。丝绸之路也促进了汉朝和亚欧各国的贸易和贡品往来,许多商品是中国古人之前闻所未闻的。
从西汉开始,铁制农具已经开始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著名的农具种类有铁犁壁、矩犁、全铁曲柄锄等 。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 。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 。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 。在洛水附近有一条龙首渠,由于附近地区土质松软易坍塌,就用凿井的方法代替地上渠道,叫做井渠,极类似于今天新疆地区的坎儿井。东汉初期,出现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农业生产效率 。著名的农书有《氾胜之书》,里面提到的相关技术,有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