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29~1933大萧条时期,西方国家给苏联的贷款后来是用何种方式偿还的苏联有没有还清
贷款是其中之一,整个西方当时资本过剩,正愁的没有地方输出,自然会贷款给苏联这个大市场,而且还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贷款主要是通过农产品、初级产品、原料出口换来的外汇偿还的。这个也造成了国内的供应压力。这些债务偿还的具体情况自然非常复杂,没有办法说还清没有,但是引进外国资本、还债给苏联国内也造成了相当的压力,这是肯定的。
贷款其实不能说是苏联从西方获得的主要好处。苏联在经济危机中从西方得到的主要好处在于:1.引进技术。到1931年已达8300万卢布的技术项目。2.进口机器设备,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30%是向苏联,美国的50%,英国的70%是苏联的。3.引进的技术人才,以及派出国培训技术人才。
❷ 为什么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会造成除苏联外世界范围内的大萧条
世界经济一体化,以美国经济危机为导火索,很快让世界经济陷入危机.
❸ 1929年经济危机对苏联有影响吗
1929年的经济危机对苏联可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苏联经济一片大好。由于苏联施行计划经济,因此很难受经济危机影响。美国人正是从苏联那里学会且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
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西方各国的时候,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经济危机,恰恰成了苏联大国崛起的良机。《青年参考》总结那个时期苏联的对内对外政策,挖掘出了苏联能够在全球经融危机中的崛起的秘密。
苏联人民的艰苦努力和苏联领导人基本正确的对外经济政策,使得苏联成为大萧条时期的大赢家。
到1932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❹ 美国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1美元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
今天美元的价值比过去低,也就是说美元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这是因为价格看起来似乎大涨而每一美元可购买更少。
今天美元价值有多低?好吧,1913年的1美元相当于2012年的23.19美元,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1920年1美元差不多是今天价值的11.84美元,美元价值只有一半了。在1929年大萧条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反)时期1美元价值提高到13.43美元,到1940年,1美元价值甚至更多,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16.40美元。
到1950年,美元价值开始下降甚至低于大萧条之前,1美元仅值9.53美元。
1960年1美元=今天7.76美元
1970年1美元=今天5.92美元
1980年1美元=今天2.79美元
1990年1美元=今天1.76美元
2000年1美元=今天1.33美元
2010年1美元=今天1.05美元
为什么今天美元价值贬值了?
某种程度上,经济扩张的通货膨胀需要成本,美联储保持低利率以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与最终需求,而事实上,美联储核心通胀率目标是2%。换句话说,只要价格(不包括食品和能源波动)一件仅上涨2%,经济就将以健康速度增长。
当然,如果你的收入也增加了2%那么这很好,如果不是,通胀会降低你的生活标准,对许多美国人来说,这就是所发生的,因为收入差距拉大。2000-2006年的平均工资是持平的,尽管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5%,这六年里,企业利润每年增长了13%,这是经济衰退之前。
如何测量今天美元价值
在探究美元价值之前,你必须熟悉四种测量方法,也就是比较过去生活成本,大多数专家使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或者每个月一篮子商品服务价格比较。
第二种方法是用汇率来看美元海外市场购买力。一个简单方法是用美元指数世界上其他货币兑换美元的价值。
尽管你不愿意看到经常使用的国债,但可以告诉你今天美元价值如何,这是因为许多投资者、商人甚至国家购买国债而不是购买美元现金。
测量美元价值的第三种方法是通过外汇储备,也就是外国手中持有的美元数量,他们为什么那样做?有三个原因:
1、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也就是意味着说,大多数国际交易都是用美元,外国政府手中持有美元,他们的企业需要全球贸易。
2、有些国家,比如中国和日本,大量出口给美国货物以得到很多美元,如果这样的公司太多了,政府会帮他们兑换。
3、中国和日本也想购买美元以保持本国货币较高价值,这使得他们的出口相比较更便宜,也会给他们的公司带来竞争优势。
如果没有外汇储备,今天的美元价值会大大降低。例如,许多国会议员指责操纵汇率,他们想让人民币升值并增强出口竞争力。
然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损失惨重,有些专家认为,人民币比应该的价值低了30%。如果人民币升值30%,那么出口价格也会升高,下次你想买中国商品那么成本会增加了三分之一。
对你意味着什么
美元价值贬值意味着从中国或日本等进口花费更多,这是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之一。也意味着说,海外旅游随时间花费更多更昂贵。然而,美元贬值有助于美国制造商出口因为在别国他们的产品成本更少。
备注:以上信息摘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504/17/11377839_282938587.shtml
❺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时苏联处境如何
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西方各国的时候,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经济危机,恰恰成了苏联大国崛起的良机。《青年参考》总结那个时期苏联的对内对外政策,挖掘出了苏联能够在全球经融危机中的崛起的秘密。苏联人民的艰苦努力和苏联领导人基本正确的对外经济政策,使得苏联成为大萧条时期的大赢家。到1932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这一惊人的激增不仅是因为苏联生产率的提高,也是因为大萧条造成的西方各国生产率的下降。1933年与1928年相比,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4%,德国下降45%,法国下降25%,英国下降20%。 从当时标志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指标——钢铁产量来看,苏联的生铁产量从1928年的330万吨增加到1932年的620万吨,钢产量从430万吨增加到590万吨,轧钢生产从340万吨增加到440万吨。机器制造业的水平也达到世界第二位。与苏联经济的高歌猛进相对应,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力也随之上升。在西方经济崩溃的同时,苏联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空想家的美梦,而被认为是发展中的事业。 当时的苏联采取了下面的对外经济政策:第一,引进技术。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工业机械、金属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农业灌溉工程、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截至1931年,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124个,总值为8300万卢布(当时,1卢布约合0.5美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据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第二,大量进口机器。这个时期,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是卖给苏联。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是销往苏联,到1932年这个数字为90%。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是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0%。在苏联的进口总额中,1929年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了30.1%,1932年则高达55.7%。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60.1亿卢布。第三,重视“智力进口”。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苏联工作。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919人,技术人员10655人,分别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同时,苏联也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派遣人员出国学习。1929—1933年,仅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往国外学习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达2000人。第四,吸引国外贷款。1929年之前,西方大国都不愿贷款给苏联,即使贷款也附有苛刻的条件。但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使得苏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 1929—1931年,苏联先后从德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美国、芬兰、日本、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14亿卢布。第五,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提出合作共赢的建议。1933年6月,苏联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提出一项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计划,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以保证苏联正常出口,苏联则准备在短期内向国外提供总值约为10亿美元的订单,并可能在近期内购买1亿美元的有色金属,2亿美元的黑色金属,约1亿美元的纺织品、皮革原料和橡胶,约4亿美元的设备和5000万美元的消费品。 这些建议,既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西方国家缓解危机,应该说展现了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❻ 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出现了经济大萧条,而苏联的经济发展却一枝独秀,有哪些原
西方出现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产能过剩,也就是说产能超出了市场的需求。盲目生产,这是市场经济的弊端之一。但是计划经济的苏联没有这种情况,因为国家指导经济的发展,不会盲目生产。集中国家力量进行本国建设。
当时苏联已经完成几个五年计划,利用农产品的出口积攒了一些外汇。而工业体系尚没有建立完全。这时西方因为大量产品过剩(包括大量机械和失业技术人员)急于找到市场。所以市场巨大,并且具有购买力和购买意象的苏联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客户。苏联趁着西方经济危机,集中国家资金力量,取得了西方一大批技术和装备,完善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❼ 1929-1933经济危机 为什么不影响苏联 那时中国处于怎样的形势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是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自然不会对苏联产生影响。苏联是计划经济,国家管理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苏联的公有制不会引发这种经济危机。而且当时苏联与资本主义经济联系少。
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西方各国的时候,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经济危机,恰恰成了苏联大国崛起的良机。
中国当时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官僚资本主义也在此时产生。
(7)苏联大萧条外汇扩展阅读:
经济危机表现
(1)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危机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国家的生产退回到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的水平。
(2)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经济损失严重。
危机时期,倒闭的企业数,美国达14万家(另外还有近1万家银行),德国为6万家,英国为3.2万家。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加上半失业者,则达4000~4500万。
1932年,按完全失业工人计算的失业率,德国为43.8%,美国为32%,英国为22%。由于股价暴跌和生产停工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达2600亿美元,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
(3)世界商品市场急剧萎缩,关税战、贸易战加剧。
美国于1930年将应税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高到53.2%;英国从1932年起实行帝国特惠制;德国限制进口量;法国实行进口配额制。结果,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缩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货币秩序遭到破坏,金本位制崩溃。
1931年7月,德国实行外汇管制;同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美国于1933年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实行美元贬值;法国于1933年筹组金集团,失败后于1936年也放弃了金本位制。
到20世纪30年代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了。
30年代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个沉重的打击。世界工业生产直到1936年才恢复到1928年水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机进一步表明,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美、德、英、法等国为了维持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大力实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私人垄断资本进一步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❽ 经济大萧条时期什么最赚钱
什么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低,什么行业就最赚钱。行业集中度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集中体现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行业集中度低的项目,市场的竞争程度和垄断程度都比较低,发展最为稳定,因此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存活下来的几率会更大。
❾ 1929全球经济大萧条是怎么产生的
73年港股灾前
hsbc $620
恒生 $280
中巴 $220
港灯 $143
九巴 $500
牛奶 $224
怡和 $278
大酒店 $410
股灾后1年
hsbc $7.7
恒生 $48
怡和 $10.1
1. 中国储备虽然比90年代多, 但现时基建太多, 系cash-hungry period, 在奥运前基建要落成, 俾钱
2. 中国现时系hyper-inflation, 即系几年前预算赚到钱项目, 现在因通胀成本增, 利钱减少
3. 大陆有8-9亿系无经济能力的农民, 3-4亿城市人有1半难於应付通胀, 近期炒卖可能系银行内部(借名去炒), 基建短期资金, 外资基金.....普通股民无可能有单日4000亿成交, 相当於整个亚洲加起来的成交量.
股市跌,D$会流向金市,债市
如果29年既情况,可能会有通帐出现(我唔清楚),就会可能益左渣住货物期货合约/商品基金既人(后者我唔知个时有未)
遍野最surprise系
1. 1929年P/E ratio只系 12x-15x, 相对於日本90年大陆A现时50x, 现时美国30x, 现时香港20x, 系好平...
2. 在1925-1929年, 4年来只系升1.4倍, 升复好正常, 大陆旧年都升2.5倍, 今年升70%
股市通常系最后bubble, 在29年, 前1年楼楼市大跌, 29年头债市大跌, 在29年股灾后, 所有所有投资品, 金, 石油, 物业, 债卷, 股票, 车 全部都唔值钱...
❿ 经济大萧条时可不可以通过多印钞来解决
如果大萧条到来?!央妈们,还能再印点钱吗?
财经周谈2018-02-10 07:11
关注
如果大萧条到来: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如果一场新的1929年式大萧条席卷世界,那么,世界将会有怎样的变化?普通人的生活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1929年10月,美国股市暴跌,引发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萧条
经济影响
事实上,大萧条能够带给普通人多少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普通人所处的国家是否与国际资本市场连接紧密。如果与国际资本市场联系不多,那么该国民众在大萧条中承受的市场风险也将很有限。
以1929年到1933年的大萧条为例,苏联经济与外界完全隔绝,这使得该国经济在大萧条中不受丝毫影响,除了数千名慕名而来、寻找工作的西方熟练工人,几乎感受不到大萧条的影响;另外,当时的中国战乱纷繁,向来是外国投资者畏惧的虎狼之地,经济主体自给自足,结果竟然在大萧条中保持了一定的局部繁荣。
不过,假若一国经济与国际资本市场联系紧密,那么该国经济就很难不被大萧条波及,对于普通人来说,那将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噩梦。
以美国为例,作为经济危机的中心,该国民众曾经鼓起的钱包在泡沫破灭后迅速干瘪,生活水平也急剧下降。1932年9月,《Fortune Magazine》估计,美国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将近人口总数的28%(这并不包括陷入贫困的1100万农村人口),他们不得不像畜生一样生活:
据美国历史学家WilliamManchester的记录,当时,“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萝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蔬菜从码头装上 卡车,她们就跟在后边跑,有什么掉下来就捡。中西部地区一所旅馆的厨师把一桶残菜剩羹 放在厨房外的小巷里,立即有十来个人从黑暗中冲出来抢。”
对资金的渴求贯穿整个美国,所有的人都在追求黄金甚至纸币,“银行黄金库存每天要减少2000万元,储户搞不到黄金就要纸币……众多金融平台垮台以后,全国各地银行每天的黄金支付总额陡然增加到3700万元,提款数增加到1.22亿元。各银行门前无不人山人海,争提存款。纽约市布朗克斯区有 一位少妇,把孩子出租给排队提款的妇女,每次收二角五分,因为抱着孩子排队,能排在前 头。”
另外,由于美国国内资金紧缺,负债累累的美国投资者被迫从其他国家抽离资金以偿还债务,连带造成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崩溃。
德国受害最惨重,由于该国经济在1929年严重依赖于美国投资,因此,大萧条对其造成的损害几乎就是一场灾难。
譬如在1931年,德国失业人口已经达到600多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勉强保住工作者也面临着收入急剧降低的窘境。据留德博士朱维毅《德意志另一行泪》中对德国老兵的采访记录:
后来的纳粹德国山地师机枪手Barntrop,回想起当时的生活,称“全家一共五口人中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而他竟然总共失业了7 年半的时间!那时我们全家每个星期能够从政府得到7马克的救济,长期吃不饱肚子……我们全家能够买得起的食品就是数量很少的土豆和面包。我的母亲就把土豆煮得稀烂后捣成泥,然后拌上盐,让我们抹在面包上吃,就像今天在面包上抹果酱和黄油那样”。
这位德国的老兵,实际上恰恰是当时德国大多数普通人处境的真实写照。
大萧条中富人的确不易,投资者极易破产,但穷人的生活更让人痛心
思想影响和政治影响
而且,大萧条中资产价格的急剧下跌,使得大量的中产阶级沦为赤贫的穷人。
思想影响
主张政府救助的社会主义思想迅速成为西方舆论的着迷对象。在此期间,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崩溃和普通大众一贫如洗的知识分子们,很多都成为社会主义的拥簇。西班牙的瑰宝画家毕加索,逐渐成为了一个古怪的社会主义信仰者;大作家海明威被西班牙人民阵线的“平等口号”所吸引,一度成为国际纵队中的一名布尔什维克式军人;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目睹了苏联不受大萧条影响的经济,对斯大林报以令人羞愧的恭维;罗斯福总统及其身边的顾问霍普金斯也开始认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部分政策;即便是极右翼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也要在公开场合标榜社会主义,以迎合自己的支持者。
英国社会主义思想浓厚之工党支持者在大萧条(1929-1938)的帮助下急剧增加,直到二战爆发后缩减(data from House of Commons Library briefing )
激进组织或政党崛起
同时,大规模的失业,使得各国工薪阶层从工作的劳累中挣脱出来,并投入到政治运动的浪潮之中。令人生畏的美国工会和祸乱世界的德国纳粹党,在此期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并实现了历史性的崛起。
与之相应的,社会动荡也成为当时各国的主要问题。
大萧条期间,美国工人参加工会的人数
1933年 268.9万
1934年 308.8万
1935年 358.4万
1936年 398.9万
1937年 700.1万
1938年 803.4万
1939年 876.4万
纳粹党支持率与失业人数之间的关系
政府的应对——独裁政权大量出现
由于激进政治组织的崛起,使得受大萧条影响的各国政府不得不强化自身权力,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受大萧条引发的动荡影响,1929年,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废除宪法,下令议会休会,让自己独揽行政权力;1933年3月,希特勒颁布《解决人民和国家痛苦的法例》,开始在德国建立独裁统治;1933年3月,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为了维持局势稳定,建立了法西斯体制;同样在1933年,葡萄牙元首萨拉查建立了法西斯式的葡萄牙青年团与国家军团,以夯实国家的秩序;1933年之后,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大大拓展了自己的权力(把握了立法的引导权、建立围绕总统的办公机构如预算局),以至于被部分美国舆论抨击为独裁者;而西班牙在脆弱动荡的民主之后,于1936年建立了佛朗哥独裁政府。
陶尔斐斯,1932年5月出任总理,领导由基督社会党、乡村同盟及保安团政治分支组成的脆弱多数联合政府。1933年3月,议会议长及副议长为了可以在议会中投票而辞职,陶尔斐斯趁机停止议会运作,以紧急法令管治国家,取缔共产党、奥地利纳粹党和其他反对党,逐渐走向专制
国际局势影响
经济灾难和政治动荡,不但使得原本稳定国际秩序的各个保守派大国变得虚弱,也严重削弱了英美法等国干预外国事务的意愿,更重要的是,那些原本就对国际秩序不满大国,在国内政治的压力下,于国际问题上也愈来愈激进甚至冒险。
英美法三国在大萧条中损失惨重,美国GDP在大萧条中暴跌一半以上,国力不复原本的荣光,英法两国更是如此;
美国GDP在大萧条中腰斩
考虑到三大民主国家普通民众生活愈发贫困,民众普遍关心自己的救济金,而不是世界局势的安危。在1938年的捷克苏台德危机中,当时的英国选民最关心的问题并非捷克与德国之间的战争可能,而是关乎自己生活条件的《住房法案》(英国住房法案,1938年通过,是张伯伦的一大政绩)。因此,当英国首相张伯伦发出置身事外的声明时,实际上代表的是当时英国民众的心声。
“无论我们对一个强邻压境下的遥远小国抱有多么大的同情,都不能成为将整个大英帝国卷入一场战争中的理由”。
——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对捷克苏台德问题的声明
另外,同样受国内急剧增长的潜在动荡威胁,那些不满于国际秩序的大国,往往倾向于采取激进手段改变现状。
1931年,不满于远东国际秩序的日本少壮军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6年,墨索里尼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希特勒紧随其后,入侵了莱茵河;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1938年,希特勒先后入侵了奥地利和捷克;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所以,大萧条带给个人的是贫困和绝望,带给国家的是动荡和独裁,带给世界的则是保守大国的孤立主义和激进大国的战争冒险。
这就是大萧条带来的变化,每一个人都不能幸免。不过,一旦把握并抓住其中趋势,也同样意味着不可限量的机遇。
央妈们,还能再印点钱吗?
美国股市经历了黑色星期五,但股市大跌基本属于正常范围,因为美国在过去一年多基本没有调整,出现调整是正常,不调整才是不正常,如果说就此美股就开始高台跳水之旅,现在还并不能确定。比美股经历黑色星期五更让人忧心的是,央妈们在本世纪之后一直在玩的游戏被戳穿了。
自从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央妈就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魔术师,手段就是不断印钞。很多人喜欢央妈不断印钞,因为可以推动房价和股价上涨,让人们显得有“钱”。但是,央行印钞可以发挥推动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上涨的作用是有前置条件的,那就是包括政府、企业和私人部门等主体有能力增加债务,如果这些部门不能够继续增加债务,央妈们也只能抓瞎,摘下魔术师的帽子。
随着本世纪以来央妈们不断印钞,世界各国债务率不断增长。
据海通证券的资料,从本世纪开始至次贷危机之前,发达经济体的负债率从214.5%上升至247%,变化幅度为33个百分点,是全球加杠杆的主力部队。当债务高速增长而经济增速缓慢的时候,就会爆发债务危机,这是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源。而同一时期,新兴经济体的整体负债率仅仅增加4个百分点,变动幅度很小,根源在于在上世纪最后的十年中,墨西哥危机、拉美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不断爆发,危机爆发之后的银行系统需要在很长的时间内消化坏账,加杠杆的能力不足。中国在上世纪的最后阶段也进行了一系列国企改革,在本世纪开始至次贷危机之前,也需要进行金融体系和生产要素的调整过程。
然而,次贷危机后,欧美面对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所造成的一系列冲击,需要对金融业进行修复,这是欧美央行开启量化宽松的初衷,这让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增长速度急剧下降。发达经济体的债务复合增长率从次贷危机之前的9.27%急剧下降到从次贷危机至2015年9月间的1.57%。而同一期间,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银行体系经过长期调整之后,进行了快速加杠杆的过程,让新兴经济体的负债率大幅攀升,从118%提高至175%,增长了57个百分点。这其中,中国做出了主要贡献,负债率从188%上升至290%。最近两年,中国的债务率依旧在快速上升,主要体现在企业和私人方面,到去年底,私人的债务率已经达到大约60%的高水平。
那么,央妈通过印钞给市场增加债务,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还可以持续吗?现在市场开始亮出了红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