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收资本需要调整汇兑损益吗
1、实收资本不需要调整汇兑损益;
2、投资者投入的外币,合同没有约定汇率的,按收到出资额当日的汇率折合;合同约定汇率的,按合同约定的汇率折合,因汇率不同产生的折合差额,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3、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贷:资本公积-汇兑损益
2. 在将外币报表折算为记账本位币时,对于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项目,应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
在将外币报表折算为记账本位币时,对于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项目,应按交易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
1、结算外币货币性项目时,因汇率波动而形成的汇兑差额也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仍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不改变其记账本位币金额;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如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基金等), 采用公允价值确定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折算后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含汇率变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
2、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3. 实收资本汇率变动造成的差异在现金流量表中的反映
错误的,
实收资本的外汇出资,就应该按你出资当天的汇率进行折算的。
而不应该按约定的,
所以,现金流量表中就不应该体现这个差额。
你调账吧。
4. 现金流量表中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可能与资产负债表中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不一致吗请说明原因
可能不一致。
因为现金流量表中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只是记录的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相关的一块外汇汇兑损益,是本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中的外币由于汇率变动而形成的相应本币金额的变动。
而资产负债表中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是由于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适用不同时点汇率而形成的差异。与报表各项目都有关。
所以,两者形成原因和范围都不同,导致现金流量表中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可能与资产负债表中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不一致。
(4)报表折算实收资本汇率变动扩展阅读
采用工作底稿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程序是:
第一步,将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和期末数过入工作底稿的期初数栏和期末数栏。
第二步,对当期业务进行分析并编制调整分录。
在调整分录中,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事项,并不直接借记或贷记现金,而是分别记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有关项目,借记表明现金流入,贷记表明现金流出。
第三步,将调整分录过入工作底稿中的相应部分。
第四步,核对调整分录,借贷合计应当相等,资产负债表项目期初数加减调整分录中的借贷金额以后,应当等于期末数。
第五步,根据工作底稿中的现金流量表项目部分编制正式的现金流量表。
5. 由于汇率变动导致资本金不等怎么做账务处理
由于汇率变动导致资本金不等,不等的差额计入“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汇兑损益亦称汇兑差额,就是由于汇率的浮动所产生的结果。企业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简单地讲,汇兑损益是在各种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因采用不同的汇率而产生的会计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异。
汇兑损益分类
(一)按业务归属划分
企业经营期间正常发生的汇兑损益,根据产生的业务,一般,可划分为四种:
1、交易损益
在发生以外币计价的交易业务时,因收回或偿付债权、债务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交易外币汇兑损益”;
2、兑换损益
在发生外币与记账本位币,或一种外币与另一种外币进行兑换时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兑换外币汇兑损益”;
3、调整损益
在现行汇率制下,会计期末将所有外币性债权、债务和外币性货币资金账户,按期末社会公认的汇率进行调整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调整外币汇兑损益”;
4、换算损益
会计期末为了合并会计报表或为了重新修正会计记录和重编会计报表,而把外币计量单位的金额转化为记账本位币计量单位的金额,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 “换算外币汇兑损益”。
企业除了上述四种正常经营期间内发生的一般外币业务汇兑损益以外,还有非正常经营期间发生的汇兑损益和经营期间特殊外币业务发生的汇兑益。包括企业开办期间收到外币性投资而产生的资本折算差额的汇兑损益;企业筹建期间由于外币收付业务产生的汇兑损益;企业清算期间由于企业各项资产及外币性长短期债权、债务的调整和结算处理而产生的汇兑损益;企业经营期间发生的特殊外币业务,如外币性长期投资、外币性长期负债、外币性的风险规避措施等经济业务也都会产生汇兑损益。
一般认为,只要汇率发生变动,就应在期末确认其汇兑损益实现,而不管其实实际的业务是否已经发生。也有人认为,本期汇兑损益的确认,应以实现为准,即以实际的外币买入卖出已经发生,外币性的债权、债务在本期已经结算,以此作为确认汇兑损益的依据,未实现的汇兑损益要递延到以后会计期间,即当实际业务发生或已经结算完成后,才能作为已实现汇兑损益,计入该期的损益表。
(二)按本期实现与否划分
汇兑损益按其是否在本期实现,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已实现的汇兑损益
已实现的汇兑损益,是指产生汇兑损益的外币业务在本期内已经全部完成所产生的汇兑损益。
2、未实现的汇兑损益
未实现的汇兑损益,是指产生汇兑损益的外币业务尚未完成。
6. 实收资本科目按“历史汇率”折算,折算后的实收资本科目金额与项目历史汇率表里新增的数据有何关系
概述:
实收资本科目按“历史汇率”折算,折算生成的人民币报表上的实收资本科目金额=上期该项目的本位币金额(上期【项目序时簿】里该科目该子公司里的人民币金额)+【项目历史汇率】表中的该变动日的“变动金额”×【汇率体系】表中该变动日的“汇率”。
注意:
折算生成的人民币报表上的实收资本科目金额与本次提交外币个别报表上的的实收资本科目数据无关。
7. 关于验资汇率折算与银行汇率的实收资本差异如何做分录
以验资报告汇率为主入账,其汇率产生的差额计入财务费用-汇兑损益
8. 企业清算时,实收资本因汇率变动怎么计算企业所得税
增值部分不成立。企业在成立、增资、分立、转让时看究竟有没有股权上的增值,是以投资的原币币种为准的。比如,A企业将B企业的股权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平价转让给E企业,那么就没有股权的增值,无需缴税。如果将B企业的股权以350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E企业,那么就有1000美元的增值,代扣代缴所得税额=1000万美元*汇率*10%=****人民币。
当然,这是书本和所得税法上最基本的原理。由于在涉税实践中,涉及到非居民企业股权变更的实例千差万别,所以有一些列后续文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我推荐你学习的是
国税发(2009)2号文
这部文件主要是“特别纳税调整”的相关规定。
你叙述的情况有些笼统,不是很具体,我无法针对模糊的情况给你确切的答复,因为在特别纳税调整中,一些细节的处理,往往会决定方向。
我建议你在和税务机关或是国外投资方交涉的时候,首先弄清楚几点情况:
当时投资的时候,2500万美元是以什么形式投资进来的?多长时间全部投资到位的?
B企业和C企业的交易往来是否公平?价格有没有有悖于市场价格的时候?
B企业在清算时,净资产有多少,分别是什么?其流向和处理原则是什么?
9. 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时实收资本按什么进行折算
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时实收资本既可以按照收到投资者投资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也可以按照交易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折算,两者是一个意思。
10. 外币会计折算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时用什么汇率折算
当企业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和分支机构的记账本位币不同于企业的记账本位币时,在将企业的境外经营通过合并报表、权益法核算等纳入到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时,需要将企业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折算为以企业记账本位币反映。
实收资本 按 业务发生时的即期汇率确定入账,而不是合同规定的
资本公积 按 业务发生时的即期汇率确定入账。
盈余公积是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进行外币报表的折算时,利润表项目按业务发生时的即期汇率或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在实际工作中,多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因此,盈余公积也应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折算,因为净利润的产生是在一年中不断积累的。
未分配利润 要根据 净利润、派发的现金股利、提取的盈余公积确定。
由于资产负债表不同项目采用的折算汇率不同,在折算过程中会产生差额,在合并资产负债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单独作为“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目列示。而每年折算差额的变动则构成其他综合收益,在综合收益表中列示。
外币报表折算差是所有者权益科目未按会计期间的期末汇率折算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