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每年2月M1增幅环比都会大幅下降
因为1月是银行放贷高峰期。每年的1月信贷高峰。年初贷款年尾还的嘛,符合企业的会计记账方法。这么简单都不知道啊? 楼上几位简直不懂装懂。
另外一月份外汇占款激增,光1月就超越2012全年。但是据我研究,这部分热钱不是来做实业投资也不是投入到股市。而是进入债市。有可能是做空中国的埋伏。
❷ 中国基金报:央行大消息,银行活期存款怎么了
这半年来,股市震荡走低,完全没有2014年下半年的股市暴涨,活期存款再流失,显然没有进入股市。
以目前金融环境来看,银行活期存款高增长终结,略有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银行存款定期化趋势还在延续!
尽管银行活期存款减少了,但2018年上半年银行定期存款仍有较大规模增加,半年增长4.54万亿人民币。
其中,个人定期及其他存款半年增加了3.56万亿元,增幅更是接近了10%,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定期和结构性存款利率提升,有的小银行结构性存款利率都已经到了4%左右,吸引了客户从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
2、部分活期存款转投互联网产品
2018年上半年互联网金融产品,特别是互联网货币基金也有迅速发展,其中部分资产规模是银行活期存款的转投。
据统计,2018年6月底货币基金规模为7.74万亿,环比去年年底增加近1万亿,其中余额宝因新增多只货币基金,总规模达到了1.86万亿元,比去年年底还只是单只货币基金的余额宝时,多出来近3000亿元。
3、企业存款增速乏力等原因
除了存款定期化和互联网产品分流的原因之外,还有企业整体存款增速乏力等方面的原因。
非金融企业活期存款上半年出现减少,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企业融资受阻,存款增速乏力,对外净出口金额减少,外汇占款基本没有增加等当面原因。
此外,房地产市场火爆也可能对银行存款有一定影响。
❸ 央行降息是什么意思
一般情况下,银行降息意味:
1、银行的存款利息降低,贷款的利息也降低,增加了社会资金的流动性,可能有利于资金流向市场;
2、人们手中的钱开始变多,可能有利于股市、消费行业、服务行业的增长及楼市的回暖。
❹ 中国经济为什么要依靠房地产
一、如果房地产崩盘,一个表现就是相关产业萎缩,这一点倒反而是最不坏的后果,如果是专业人员,是否可以做些重新的规划,往更优质的平台集中,往更核心的环节集中,往更个性化的产品服务集中。不一定要转行,房地产崩盘并不代表建筑业崩盘,甚至只是某种房地产组织模式的崩盘,而且经济是有周期的,只是现金流影响比较急促,多少需要扛一扛!
二、还有两个比较坏的表现,一个是固定资产贬值。你如果有大量房地产资产,肯定是要大幅度缩水的。如果没有贷款债务问题还不大,只是账面资产贬值了。如果有大量未清贷款,那么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因为下一个表现可能会影响到你的收入,同时偿付现金流并没有降低,进而很可能降低你的相对偿付能力。不可避免的,银行会逐渐对于你的抵押固定资产失去信心,对债务人提出苛刻要求。如果这样,只有看市场情况,选择扛还是跑了。
三、还有一个最坏的表现,也是很多人在谈房地产崩盘的时候说得比较少的,就是债务危机,这一点是最可怕的。信贷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如果没有信贷只有货币,经济是很难持续快速增长的,但信贷结合人性,就注定了债务规模会不断增大,而且无一例外地,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利用信贷杠杆来购买信贷资产的行为,这就是作死的节奏,经济危机本质是大规模债务危机。
❺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的通胀
1980年的通货膨胀发生在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后来我国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表现为国务院在1980年12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表现为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此期间,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于是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用3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基本完成治理整顿任务,使用大力度的调整措施。
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的混乱。有人形象地总结为 “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此次通胀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为起点,经过3年的治理,到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2007年至08年中的物价上涨 通胀压力加大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是一种非典型性的通胀 具体原因有
1、供需失衡 比如食品行业 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
2、成本拉动 比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 新劳动法的执行 国内某些行业的价格上涨
3、国内投资过热 大量流动性流向楼市股市 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
4、国内突发事故灾难 如雪灾 地震等造成短期物价反弹压力
5、国际贸易失衡 巨额顺差的长期存在 外汇占款严重 RMB投放过多
6、RMB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
至于通胀的治理措施 虽然各个时期通胀原因不同 措施具体内容也不同
但是总归是那些货币和财政工具
税率 利率 准备金率 窗口指导啊 贴现率等等 自己找找看吧
另外,你在看看这个吧http://..com/question/41628982.html?si=9
❻ 物价上涨对股市的影响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看:1、物价水平的高位运行,是央行加息的最根本的原因;2、物价水平的高位运行就是通胀压力的特征之一,这就是央行加息的根本动因;3、加息与上调准备金率同样可以抑制物价上涨,但是两者相比,后者对于市场的冲击性更小,影响面也更小。 央行决定将存款准备金率5月18日起上调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连续第11次,也是今年年内第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各大银行的累积准备金率已达21%,处于高位水平。 对银行而言,频繁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今年银行信贷空间缩小,保持业绩增长将变得困难。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最为主要的是通过控制信贷投放总量,抑制物价的持续高位水平,维持经济运行环境的健康。还可以对冲目前的热钱,收缩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目前来看上调准备金率仍然是比加息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至于央行后续的举动,还需要继续观察,主要看通货膨胀的环比数据,此前货币政策的累积效应以及外汇占款情况。 银行频繁地上调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将可以控制信贷投放总量,从而抑制物价水平的高位运行和通胀压力的持续增长,维护经济运行的健康有序,更加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适量缩紧的货币政策将会使经济扩张的冲动得到抑制,经济的增长率有可能因此放缓,使“高歌猛进”的经济增长率慢下脚步,表现得更为稳健一些。
上调准备金率对市场的影响偏负面,会对市场造成短期冲击,增加了上攻的难度。存准金率再次上调是应对通胀的举措,收缩流动性的累积效应会慢慢体现,对市场的影响偏负面,会对市场造成短期冲击,增加了上攻的难度,但市场稳定基础仍然存在,而下半年的通胀情况有可能会得到控制,无需恐慌。
❼ 2010年央行加息的背景,急急急急!!!!!
自2007年“防通胀、防过热”的六轮加息之后,由于连番自然灾害及随之袭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于2008年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先后下调基准利率5次,2009年未出台相关政策。2010年,全球经济进入复苏期,中国经济也快速增长,随着日渐增加的通胀预期,“加息”声浪愈来愈紧密。年内,央行曾三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月又特别要求内地六大商业银行上调其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但“加息”一直未曾出台直至2010年10月19日晚。
分析此次加息的背景和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国际背景
中国3年来的首次加息在全球经济背景下思考之,其国际金融博弈的色彩不可忽视。这次加息是对“热钱世界”的预警,是在外汇、美债等方面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宣示,是对美国定量宽松政策的反制,是缓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配套之举,还是对国际热钱既围堵更疏导的策略之举。
首先,中国经济始终被不同力量“算计”着,从急于谋利的国际投机资本到深陷危机的美欧各国都想从中国的发展中分一杯羹,其中尤以美国为甚。美国下决心推出定量宽松政策说明其并不担心全球通货膨胀,甚至可能想通过资产资源涨价输出自身问题并对中国经济制造压力。对中国而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是双边调整,一旦美国政策导致欧日等国汇率趋势出现巨大变化,人民币升值将因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而后果难料,中国对此不可不防。因此当美国的政策动作日益激烈之时,中国通过加息等方式对其反制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其次,包括来自国外热钱在内的大量资金也需要一个出口,而中国发展转型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也为中国控制热钱风险提出了一个方向提示,毕竟进入中国的金融资本只要通过合适的资本市场管道有序地进入实体经济就出不了大问题。
最后,从某种角度看,本次加息似乎预示政府对进入国内的国际热钱还有后续手段,毕竟当美国推出定量宽松政策这一穷途末路、图桥匕见之策时,在中国布局谋划多年的国际金融资本越来越接近“退出窗口”,其赢利模式的谜底也即将揭开,虽然其手段多样防不胜防,但在此时以“主动引爆”方式将这一危险的毒瘤挤压出去是不会错的。
(二)国内背景
1. 货币供应增速过快,M2增速已大大超过了年初制定的17%的目标。2009年以来我国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至今已经放出的大量货币信贷将持续产生效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我国新增贷款接近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规模也已近70万亿元,超过美国位居全球首位。而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纷纷采取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国际“热钱”可能将会加快流进我国。另一方面,国际“冷钱”,即中国贸易顺差挣来的钱也开始加速流入我国。出于对流动性的担忧,本次加息更多是一种警示性的措施,给市场一种紧缩预期,压制投资热情。
2. 加息主要是为了缓解通胀压力。当前整体价格上升压力很大,9月CPI同比上涨3.6%,环比上涨0.6%,涨幅创23个月新高。同时外汇占款持续增加,海外再次量化宽松有可能带来的持续的“热钱”流入,国内面临商品价格、粮食价格,以及有可能的资产价格攀升等等,都将推升通胀和引发较强的通胀预期,造成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冲击。
3. 负利率问题严重。随着物价上涨,我国“负利率”已持续7个月之久,这不利于存款人增加收入、扩大消费,也可能导致居民强化投资股市、购买住房等意愿,不利于银行体系资金稳定。
4. 这次加息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延续。此次加息在房地产市场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提高购房者的贷款利率,二是提高开发商的成本,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有利于防范资产泡沫。加息虽然并不是直接针对房地产业,但由于涉及到整体经济的成本均在增加之中,因此对于盲目流入楼市的“过热资金”会有一定抑制性。
❽ 外汇占款余额环比下降是什么意思
首先,先搞清楚外汇占款:外币进来后因为不流通,需换为人民币才能使用,比如1美元换为7块人民币,这7块钱就是外汇占款。在不考虑汇率变化的因素下,当外汇占款下降,意味着市场上的钱减少,会产生银根紧缩---大白话说,钱不够用了。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12月14日更新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央行口径外汇占款11月环比下降3826.76亿元,降至22.26万亿元。
这是央行口径外汇占款连续第13个月下滑,并创下2016年1月来最大降幅。去年年末今年年初,外汇占款曾出现一波大幅下降,今年1月央行口径下降6445亿元,创历史第二大降幅,仅次于去年12月下降7082亿元。
外汇占款是指央行因收购美元等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外贸企业和居民等获得外汇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流通使用。过去受强制结汇制度和热钱流入影响,中国外汇占款不断增加。随着美元走强和外汇管理局实施意愿结汇后,外汇占款开始逐渐下降。
在此前很多年,不断增加的外汇占款均被视作央行的货币投放工具,而在外汇占款大幅缩水后,央行可能需要通过降准等其他手段投放流动性来补充。
外汇占款的这一降幅,与11月外汇储备的降幅基本一致。
今年11月外汇储备下降690.57亿美元,这一降幅为今年1月以来新高。3.0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降至2011年3月以来的5年半新低。
受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美元指数单边走强,非美元货币承压贬值,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有所贬值,市场上“资本外流”的担忧不绝于耳。
备受关注的美联储将在北京时间12月15日凌晨3点公布议息结果,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将加息25个基点。
而在美联储议息结果出炉之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在岸市场双双走低。
12月14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16时30分收盘价报6.9049,较前一交易日下跌34个基点,最低贬值至6.9084。
早间,更多反映央行意志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调贬94个基点,报6.9028。
而在离岸市场上,人民币在表现“淡定”。
在一度贬值至6.9284后,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复部分失地,回到6.91关口下方。
外汇占款的下降给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打开了空间。外汇占款减少的最直接原因是金融市场持续震荡下,资金避险动机增强,全球投资风险偏好下降,海外资金开始撤出新兴市场,这使我国曾经持续大规模流入压力得到缓解。多年来,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导致外汇占款激增已经严重改变了我国货币供应结构,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货币当局不断地使用货币冲销工具,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