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古代的金指的是哪种金属
古书里面记载的金,就是黄金,中国古代金和铜之间区分的是很清楚的。那些说古书记载的金饼是铜的人,也不想想为什么汉墓里没有挖出铜饼。古书里之所以能记载那么多大宗金子的交易,是因为中国古代(汉代之前)的金并不值钱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商业并不发达,所以金子更多是用来做各种黄金器具,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功能很弱。史书记载。汉代的时候一斤黄金可以兑换三斤白银。黄金一镒,折合今天300克,才只够交换10麻袋小米。 所以当时的统治阶级,并不把黄金当回事。(类似的,北美某些印第安部落在殖民者来之前也不把黄金当作很贵重的东西)古代统治者因为各种历史事件赏赐给部下的黄金虽然动不动几百斤,但是折合成粮食来看实际上并不值多少钱。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品交易越来越发达,作为财富象征和支付手段的黄金显得越来越稀缺。也就不会有人舍得一掷千金了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金子并不比外国多,无论是汉朝还是罗马,国库的金子一共100~200吨数量级的储藏量。比如汉书成书时记载当时汉朝全盛时期国库的黄金储量是270吨,同时期罗马国库的储量是179吨,两者基本差不多数量。大意是我们把商朝干翻了,好高兴啊好高兴,本王赐给利(人名)金。然后利就用武王赏赐的“金”做了这件簋。(铭文个别字词的释读有争议,但大致不差)这件簋是青铜器,所说的“金”当然是指铜了,准确的说是铜合金,铁证,唉不对,铜证。所以可以肯定的说,青铜时代所说的“金”是指“铜”,虽然当时也有现在所说的金。至于以后,无赞不答。手机纯手打啊。
㈡ 汉朝的货币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中国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短的货币。铸于汉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铢”二字故名。三铢钱重8铢,铢字金旁从王,背无轮廓。三铢钱刚铸一年,武帝又令停铸三铢,改铸五铢,钱背增加了轮廓,重5铢。
四铢钱:又称汉半两。其直径为2.4-2.6厘米,重2.2-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四铢半两因顺应了当时的国势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铢钱: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
皮币: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皮币,用宫苑中的白鹿皮制成。
白金币 :亦称白金三品”。西汉的银锡合金币。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铸造。当时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獒如龟,故用为白金币花纹。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
(2)汉氏贵金属扩展阅读:
汉初铸造的铜币比较轻,重三株,后来越来越轻。文帝时期,三铢钱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钱,重四分之一两,可是币值标的却是半两。汉朝的货币危机其实源自于朝廷放任民间私自铸钱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货币流通,好改善财政收入。
可是这项政策的弊端远远超过利处,钱本来用铜铸造,但铸币者掺杂了价值低的铅和铁之类的金属,货币渐渐的贬值,民间的经济逐渐紊乱。许多人趁此机会铸造货币发财,如文帝的宠臣邓通依靠铸铜币家产超过王侯。
另外诸侯们都开挖矿山铸造铜币,吴王刘濞凭借铜矿铸币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发动“七王之乱”的底气。汉武帝由于对匈奴的连年征战耗资巨大,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也逐渐用完,财政危机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建元年间开始,武帝开始对货币动手,期间把四株钱改成三铢钱,后来又改回来。来回一改相当于没变,问题自然没解决。元狩四年,一次规模较大的货币改革出现。汉朝发行了白鹿币和白金货币。下令严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钱币,违者死罪。
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铸币技术上也有了改进,有效防止私铸造货币的发生。此后经历一些探索之后武帝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下令严禁各个诸侯国私自铸造货币,把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政府所有,此项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㈢ 西汉时期的黄金为什么会出现的那么多呢
黄金,作为一种贵重金属,从古到今都是富足和高贵的象征,更是财富和地位的代表。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使用黄金最多的朝代应该是西汉。那时候,只要涉及到金钱交易,基本上都要用到黄金,比如:买东西、受赏赐,甚至,交罚款,都使用黄金。这不免让人们感到奇怪,西汉时期的黄金资源真的如此丰富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到了东汉及之后的各个朝代,黄金的使用量却在大幅度减少呢?是什么让黄金的存储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最后,对外贸易促进了西汉黄金数量的积累。西汉时期,中国与罗马的对外贸易频繁。当时,中国的丝绸备受罗马人喜爱,为了换取丝绸,罗马人每年都要在中国消费超过五吨黄金,数量非常可观。总之,在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西汉的黄金数量众多。
而且,当时黄金的用处非常广泛,除了作为货币以外,还可以用在缴纳政府的酎金、替人赎罪,以及赏赐、祭祀、罚款等等。
可以说,黄金在西汉时期起到了称量货币的作用。
㈣ 汉朝时一两黄金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下面这段是搜到的资料 主要是计算北宋时期的贵金属 你可以重点看一下《潜规则》的那部分 因为《万历十五年》和《潜规则》都是明史的研究著作
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人民币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
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
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呷艘铝?,厨料,薪炭诸物,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渥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招安当官。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1500元人民币就有点太黑心了,也许是因为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天价的吧。
㈤ 西汉时期怎么出现如此多的黄金呢连赏赐都是按吨位算
黄金,作为一种贵重金属,从古到今都是富足和高贵的象征,更是财富和地位的代表。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使用黄金最多的朝代应该是西汉。那时候,只要涉及到金钱交易,基本上都要用到黄金,比如:买东西、受赏赐,甚至,交罚款,都使用黄金。这不免让人们感到奇怪,西汉时期的黄金资源真的如此丰富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到了东汉及之后的各个朝代,黄金的使用量却在大幅度减少呢?是什么让黄金的存储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最后,对外贸易促进了西汉黄金数量的积累。西汉时期,中国与罗马的对外贸易频繁。当时,中国的丝绸备受罗马人喜爱,为了换取丝绸,罗马人每年都要在中国消费超过五吨黄金,数量非常可观。总之,在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西汉的黄金数量众多。
而且,当时黄金的用处非常广泛,除了作为货币以外,还可以用在缴纳政府的酎金、替人赎罪,以及赏赐、祭祀、罚款等等。
可以说,黄金在西汉时期起到了称量货币的作用。
㈥ 汉朝时特别是汉末时的人出远门怎么带钱呢那时不怎么使用银两,带几万、几十万铜钱不方便吧
汉朝时期及以后,政府都不鼓励平民出远门。
平民离开本县,需要到相关部门开具“路引”,类似于现在的介绍信,县界各个路口、关隘都有关卡盘查来往人口、对过路商贩收税。再加上当时交通不便,平民基本靠走,走不了多远。所以一般人没事不会出远门的。
一直到民国时期,很多农民一生都不会离开自己居住地几里的范围内,以至于外国人看到有的农民一辈子没有去过离自己家只有几里地的县城而感觉非常惊讶。
贵族、政府公干人员、以及后来的游学士子没有限制,贵族的出游不是自己出去,而是带了很多随从,所以整个队伍带些钱不是问题;政府公干人员可以从驿站、外地政府获得一些补助;游学士子可以获得政府、士绅的资助。
唯一有问题的我认为是商贾,他们只能把大批的银两随身携带,而且由于政府不鼓励甚至限制商业,所以商人地位很低,也不可能在外地获得资助,过关卡还必须交税。他们的办法似乎就是结成商队,抱成团以抵御风险。
㈦ 求汉末的货币换率及物价
关于古代货币对率及物价(转载)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
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汉末物价
金一斤=6500~15000钱(国家牌价是10000钱)
银一斤=2000~3500钱
————————————————
田地房宅:
膏腴良田=亩/1~1.2万钱
中等土地=亩/1000~4000钱
边塞、荒漠、贫瘠土地=亩/100~300钱
豪华房宅=座/百万钱以上
较好房宅=座/4万钱~17万钱
普通房宅=座/1~3
劣贱房宅=座/3000~5000钱
食物类:
主食:
1石=1斛
1石米=17~20公斤左右,1石稻谷=13~15公斤左右
粱米(优良小米)=石/400钱左右
黍米(黄米)=石/300钱左右
大麦=石/220钱左右
粟米(小米)=石/220钱左右
谷=石/220钱左右
豆豉=石/500钱左右
10斤肉≈1石谷(有记载10斤肉合1石谷的价格)
副食:
醇酒=斗/50钱
米酒=斗/30钱
行酒=斗/10钱
饼=册/30~50钱
牛肉=斤/20钱
猪、羊肉=斤/14~16钱
盐=石/800钱
1个人上酒食店吃一顿便饭=30钱
牲畜类:
耕马、车马=匹/8000~20000钱
战马=匹/2~10万钱
好马=匹/20万钱以上
牛=头/4000~8000钱
猪=头/600~1800钱
羊=只/300~500钱
嬉犬、斗犬=只/1~30万钱
军犬、猎犬=只/1200~2000钱
普通犬(肉食用)=只/200~240钱
衣物类:
材料价:
布料有布、帛、缣、素、练等几种。布为麻织品,是汉人衣著原料之最贱者。帛为普通丝织品,其价比布稍贵。缣即绢,为细密而有色彩之帛,其价又贵,已非一般人所能穿戴。素为绢之精白者,其价比缣又贵。练为绢缣之名贵品种,为布帛中价格之最贵者。1匹布帛幅广2尺2寸(51.5厘米),长4丈(9.36米)。
麻布=匹/250~600钱
丝帛=匹/700~1000钱
缣(绢)=匹/1200~1400钱
素(白绢)=匹/1400~1600钱
练(精绢)=匹/2000~2800钱
成衣价:
布衣=件/200~500钱
单衣=件/350~700钱
袭(短夹衣)=件/450钱
布袍=件/380~400钱
锦袍=件/1800~2500钱
袴(裤子)=件/500~1100钱
麻鞋=双/30~40钱
麻袜=双/15~25钱
绢、帛、皮毛衣=件/2000~6000钱
————————————————
用具类:
武器:
百炼钢刀=把/9000~15000钱
五十炼钢剑=把/7000~10000钱
军用剑=把/700~900钱
军用刀=把/660~800钱
弓=把/500~600钱
弩=把/2000~20000钱
弓箭=枝/10钱
弩箭=枝/9钱
盔甲=套/6800~8200钱
马甲=套/7100~8600钱
工具:
匠人用的刀=把/200~300钱
柴刀、菜刀=把/40~100钱
铜器=斤/60~80钱
铁器=斤/16~25钱
瓦盂=个/70~100钱
简陋牛、马车=辆/2600~4000钱
轺车=辆/1~2万钱
其他:
草席、蒲席=张/150钱
麻=斤/10钱
刍=束/3—6 钱
稿=束/2—4 钱
棺材=口/1500~3000钱
占卜费用=次/100钱左右
奴隶价格:
美婢、壮奴=人/2~3万钱
普通奴婢=人/1~2万钱
工钱:
私人佣工工钱=人月/200~400钱(包饮食)
私人佣工工钱=人月/400~800钱(不包饮食)
政囗府雇佣工钱=人月/2000钱
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工种和佣工的不同年龄、体格等,都会影响到工价,所以汉简及文献中的工价有很大的差距。
————————————————
婚嫁消费:
皇帝娶皇后的聘金最多,一般为黄金2万斤,折合货币2万万钱;皇帝娶嫔妃的聘金约为4千万钱,是娶皇后聘金的五分之一;诸侯王娶王后的聘金多少不等,一般为数百万钱;公主的嫁妆费多者可达百万钱甚至千万钱,少者也不会低于二三十万钱。
就高官与富商来说,其聘金数低于皇族成员,如董卓娶妻,聘以辎车百乘,“马二十匹,奴婢钱帛充路”,共折合货币一百六十万钱以上,这是特例。一般男性成员娶妻的聘金在数十万至百余万钱之间;一般女性成员的嫁妆费多数为二三十万钱,高者可达数百万钱。
就中小地主与中小官吏来说,其聘金数又低于高官与富商。东方朔娶妻的聘金在十万钱左右,这应是中小地主与中小官吏娶妻聘金的上限;东汉议曹史展允娶妻的聘金为二三万钱,这应是中小地主与中小官吏娶妻聘金的下限。一般女性成员的陪嫁物大约值二三万钱。
就小农、小手工业者和平民来说,其家资在数万钱至十余万钱之间。一般男性成员的聘金数不会超过其家资的总数,应在万余钱至数万钱之间。一般女性成员的陪嫁物大约值二千钱。
婚宴的花费:
汉代酒价一般是每斗30钱左右,汉代人一般都能饮酒一斗至数斗,上石者也大有人在。如果婚日来宾客二十人,仅饮酒一项就须支出2000钱以上。汉代肉价一般是10多钱一斤,如果婚宴用肉50斤,就得花费7、800钱。再加上粮食消耗的费用,婚宴的花费肯定会超过四、五千钱。
————————————————
军费
每个士兵耗粮=1.8石/月,21.6石/年,合4220钱/年;
每个士兵耗食盐=3升/月,3.6斗/年,合144钱/年。
每个士兵衣物=3400钱/年
每个士兵每年生活费约8000钱
每匹战马耗粮=3.3石/月,39.6石/年,合7920钱/年。
安葬费=人/3400钱
将领抚恤金=人/10~60万钱
汉末人口(http://tieba..com/p/2366355338)
○司隶
河南(洛阳)人口100万
河内,人口80万
河东 ,人口57万
弘农 人口19万
京兆(长安)人口28万
冯翊 ,人口14万
扶风(陈仓在扶风境内),人口9万
○豫州
颍川(许昌原是颍川一县)人口43万 (没想到颍川人口这么少,郭嘉荀彧陈群钟繇的故乡)
汝南,人口210万 (袁绍、袁术、李通等人的故乡)
梁国,人口43万
沛国(谯为沛国的治所,小沛是沛国一县)人口25万,曹操封刘备为豫州牧时,正因为刘备在豫州的沛国。谯为沛国的治所,刘备又一度屯兵在沛,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张飞会抢走夏侯家的女孩。 (诸夏侯曹、华佗、许褚)
陈国,人口154万 (梁习)
鲁国,人口41万(孔融)
○冀州 (这次人口统计时冀州州治为常山高邑)
魏郡(邺城、黎阳都在魏郡)人口69万 曹操平袁氏之后,把邺作为主要的大本营,后来封魏公、魏王,直至称帝,国号为魏就来源于此。
钜鹿 人口60万
常山 人口63万
中山(北平属中山) 人口65万
安平 人口65万
河间 人口63万
清河 人口67万
赵国 人口18万
勃海(治南皮)人口110万
○兖州 陈留,人口约87万
东郡(治所在濮阳)人口60万 (陈宫)
东平,人口45万
任城,人口20万
泰山,人口44万 (程昱、鲍信、臧霸)
济北,人口23万 山阳,人口60万 (刘表、伊籍、李典)
济阴(治所在定陶)人口65万
这是曹操发家之处,当年鲍信和陈宫将其迎入兖州,结果两人均死于非命。人口总计404万。
○徐州
东海(治郯,陶谦任刺史时治所在郯,后移彭城)人口70万
琅邪 ,人口57万(曹操破吕布后,从琅邪、东海、和青州的北海分出城阳、利城、昌虑三郡,安置臧霸等泰山群寇)
彭城 ,人口50万,广陵 ,人口41万
下邳,人口61万。
徐州在此时有民二百七十九万,后来在黄巾起义时又吸纳了不少移民。194年,曹操攻徐州不成,刘备领陶谦遗命领徐州。接下来,曹操为了扩张地盘,吕布为了谋求根本,袁术觊觎徐州富庶,在这里与先主年年交战,造成徐州人口大减
○青州
济南 人口45万 (曹操曾任济南国相)
平原 人口100万 (刘备曾领平原国相)
乐安 人口42万 ,北海 人口15万 (孔融于任北海国相时向刘备求助)
东莱 人口48万 (太史慈的故乡)
齐国(治临菑),人口49万
青州在黄巾起义时人口锐减,后曹操招降青州兵,这些青州兵大多就是在黄巾起义时加入黄巾军的。
○荆州
南阳(宛、新野、博望都在南阳)人口243万 (又是一个人口大郡,这里也是东汉的“帝乡”)
南郡(江陵、秭归、当阳、华容、白帝城、襄阳、夷陵都在该郡,后来分别被三国分占,刘备把白帝城改成永安郡)人口74万。(南郡与南阳郡的分界线在东汉末年是在汉水)
江夏 人口26万
零陵 人口100万 ,桂阳 人口55万 ,武陵 人口25万 ,长沙,人口105万(这就是所谓的南四郡,大致就是今天的湖南省及周边地区,赤壁之战后被刘备武装占领,成为其根据地)
荆州确实是一个人口大州,后来在刘表时期人口进一步增加,但在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的过程中,人口有较大损失。特别是到了曹孙争夺荆州时期(222-280),荆州人口损失更大。
○益州
益州(此时州治为广汉雒县)
汉中 (上庸、西城都在其中)26万,刘备建了上庸郡,孟达降魏后,为了安置降将,魏分设了新城郡、西城郡,其实这些郡不过一个县的规模。(这里的降将指孟达、申耽、申仪等)
巴郡 (江州、阆中、涪陵都属该郡)108万 (张飞曾屯于阆中,后李严驻于江州)
广汉 (绵竹、梓潼、葭萌都属该郡)50万,后来刘备建立了梓潼、江油等郡。阴平也是从广汉分置出来的。
蜀郡 (治成都)35万 (蜀汉首都,但当时人口不多,也不是益州政治中心,刘焉时才移治所于此)
犍为 ,61万,刘璋时又分江阳郡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
牂牁 26万 ,越巂 62万,益州郡:11万,治所在滇池 ,永昌 189万,刘备时又分出了云南郡
这四个郡就是南中地区,别看人不少,大多是蛮族。
○扬州
九江 (寿春、合肥都在该郡)人口43万 (刘晔)
丹阳 (秣陵在丹阳郡,既后来的建业)人口63万 (陶谦)
庐江 人口43万 (周瑜)
会稽 人口48万,后来吴又分出建安郡 (此郡面积极大,但当时人却很少)
吴郡 人口70万 (孙氏一族,陆逊,顾雍)
豫章,人口166万,后来孙策又分出庐陵、鄱阳郡(人是很多,以山越为主,经常给孙吴捣乱)
扬州是孙策孙权发家的地方。但当时经济不发达,经过孙氏几十年的开发,使其社会得到加快发展。
○凉州
陇西 (狄道、临洮都在该郡)人口3万,汉阳 (后改为天水)(冀、上邽、西县都在该郡)13万(姜维), 武都 8万,金城 8万
安定 3万, 北地 1.8万, 武威 3.4万(贾诩), 张掖 2.6万
酒泉 1.2,敦煌 2.9万
凉州为苦寒之地,羌汉杂居,人多剽悍,董卓、姜维、贾诩都是典型的凉州人。
○并州
上党 (壶关在上党)12万
太原 20万 上郡 2.8万
西河 2万
五原 (九原也属五原)2.3万
云中,2.6万
定襄 1.3万
雁门 25万
朔方 0.7万
人口72.7万,地域广大,人烟稀少,接近匈奴,这里的人多善于骑射。著名的吕布是五原郡九原县人,王允则是太原人。尽管山西大部属并州,但关羽不是并州人,而是司隶河东郡解良人。
○幽州
涿郡 63万 (先主与张飞的故乡,幽州第一人口大郡,也是当时幽州文化最发达之处)
广阳 (蓟,即北京,在该郡)28万 (当今首都之所在)
代郡 12万
上谷 51万
渔阳 43万 (田豫)
右北平 5万 (韩当)
辽西 8万(程普、公孙瓒 )
辽东,8万 (公孙度、公孙渊)
玄菟 4.3万 ,乐浪,25万(此二郡主要辖区在今天的北朝鲜)
幽州自古属燕赵之地,燕赵自古便多慷慨悲歌之士,刘备张飞便是这燕赵之士的两位代表。此地靠近乌桓鲜卑之地,幽州人民与这些东胡长期交战,反抗他们的侵略,公孙瓒和田豫就是这些人中的杰出代表。今天的辽宁和京津唐经济发达,我们不应忘记古人为保护这块土地所做的贡献。
○交州(孙权时又把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个州)
南海 25万
苍梧 46万
郁林 人口不详
合浦 8万
交趾 人口不详
九真 20万
曰南,10万
事实证明,交州果然天高皇帝远,居然有两个郡人口不详。交州此时还很蛮荒,不像现在的两广人口稠密。如果把一个今天的广州人放到那时,他绝对会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今天两广的汉民大多是长时间内北方汉民南下与当地土著融合而成,当然客家人保持了较多古汉族习俗。
汉末税制(http://business.sohu.com/20090306/n262654470.shtml)
一石=10斗=100升
汉朝一汉亩产粮2石,一年双季
汉税制粮税15分之一 丁税每人每年 120钱 分两次交付 七月 一月
㈧ 汉代的首饰有什么特色
汉代男子的首饰一般只用笄。妇女除笄以外还用钗和□。汉钗的形状比较简单,是将一根金属丝弯曲为两股而成。山东沂南与河南密县打虎亭所出画像石中的妇女,头上往往插有发钗10余支。□的形状像窄条形的梳子,长度为1汉尺左右。长沙马王堆1号墓墓主发髻上就插有玳瑁质、角质和竹质长□ 3支。此外,汉代妇女的发饰还有金胜、华胜、三子钗等,皆绾于头部正面额上的发中。
汉代妇女还戴耳□。这时的□多作腰鼓形,一端较粗,常凸起呈半球状。戴的时候以细端塞入耳垂的穿孔中,粗端留在耳垂前部。河南信阳长台关 1号楚墓出土的跪坐木俑,耳垂贯有竹棒,即代表耳□,可见战国时期已戴此式□。汉代的耳□还有在其中心钻孔穿线系坠饰的,这样的耳饰名珥,珥上的坠饰则名□。出土的□和珥有金属的、玉质的,也有用玻璃制作的。
㈨ 有色金属中的锗可以用来干什么
锗被大量用作制造光导纤维的原料
稀有元素锗用途较广,主要用于电子工业、光学工业和制药业。电子工业中,用来生产低功率半导体二级管,三级管,金属锗能让2—15微米的红外线通过的性能用于r辐射探测器,制造红外窗口,三棱镜和红外线光学透镜材料,锗还与铌形成化合物,用作超导材料,氧化锗可用于广角照相镜头和显微镜,在空间技术上可用于保护超灵敏的红外探测器等,高科技附加值含量高的新产品原料。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的确定,将唤醒在东北发达的电子工业、光学工业的重新掘起,
锗
锗 拼音:ǒ zhě 繁体字:锗
部首:钅,部外笔画:8,总笔画:13 ; 繁体部首:金,部外笔画:8,总笔画:16
五笔86&98:QFTJ 仓颉:XCJKA
笔顺编号:3111512132511 四角号码:8476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517
基本字义
--------------------------------------------------------------------------------
● 锗
(锗)
zhěㄓㄜˇ
◎ 一种金属元素,灰白色结晶,质脆,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汉英互译
--------------------------------------------------------------------------------
◎ 锗
germanium germanium n.
English
--------------------------------------------------------------------------------
◎ germanium
元素名称:锗
元素符号:Ge
元素英文名称:
元素类型:金属元素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13.6
元素在宇宙中的含量:(ppm)
0.2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ppm)
0.2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太平洋表面 0.00000035
地壳中含量:(ppm)
1.8
相对原子质量:72.61
氧化态:
Main Ge+2, Ge+4
Other
化学键能: (kJ /mol)
Ge-H 288
Ge-C 237
Ge-O 363
Ge-F 464
Ge-Cl 340
Ge-Ge 163
原子序数:32
质子数:32
中子数:41
摩尔质量:73
所属周期:4
所属族数:IVA
电子层排布:2-8-18-4
晶体结构:晶胞为面心立方晶胞,每个晶胞含有4个金属原子。
晶胞参数:
a = 565.75 pm
b = 565.75 pm
c = 565.75 pm
α = 90°
β = 90°
γ = 90°
莫氏硬度:6
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率:(m/S)
5400
电离能 (kJ/ mol)
M - M+ 762.1
M+ - M2+ 1537
M2+ - M3+ 3302
M3+ - M4+ 4410
M4+ - M5+ 9020
M5+ - M6+ 11900
M6+ - M7+ 15000
M7+ - M8+ 18200
M8+ - M9+ 21800
M9+ - M10+ 27000
常见化合价:+4
颜色和状态:银白色固体
密度:5.35克/厘米3
熔点:937.4℃
沸点: 2830℃
原子半径:
发现人:文克勒 发现年代:1886年
发现过程:
1886年,德国的文克勒在分析硫银锗矿时,发现了锗的存在;后由硫化锗与氢共热,制出了锗。
元素描述:
粉末状呈暗蓝色,结晶状,为银白色脆金属。密度5.35克/厘米3。熔点937.4℃。沸点2830℃。化合价+2和+4。第一电离能7.899电子伏特。是一种稀有金属,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不溶于水、盐酸、稀苛性碱溶液。溶于王水、浓硝酸或硫酸、熔融的碱、过氧化碱、硝酸盐或碳酸盐。在空气中不被氧化。其细粉可在氯或溴中燃烧。
元素来源:
存在于煤、铁矿和某些银矿、铜矿中,也成锗石产出。可由二氧化锗用碳还原制得。也可以煤所发生炉生产烟道中的灰尘中回收。
元素用途:
高纯度的锗是半导体材料。从高纯度的氧化锗还原,再经熔炼可提取而得。掺有微量特定杂质的锗单晶,可用于制各种晶体管、整流器及其他器件。锗的化合物用于制造荧光板及各种高折光率的玻璃。
锗单晶可作晶体管,是第一代晶体管材料。锗材用于辐射探测器及热电材料。高纯锗单晶具有高的折射系数,对红外线透明,不透过可见光和红外线,可作专透红外光的锗窗、棱镜或透镜。锗和铌的化合物是超导材料。二氧化锗是聚合反应的催化剂,含二氧化锗的玻璃有较高的折射率和色散性能,可作广角照相机和显微镜镜头,三氯化锗还是非功过新型光纤材料添加剂。
锗,具有半导体性质。对固体物理和固体电子У姆⒄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