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汇率决定基本理论四个内容
(一)国际借贷说
国际借贷说,也称外汇供求论,由英国经济学家葛逊(G•L•Goschen)于1861年在其出版的《外汇理论》(The 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理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较为流行。
该理论认为,外汇和其他商品一样,价格的变动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即将外汇汇率看作是外汇的价格,其波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的供求又是由国际收支所引致的国际债权债务关系,即国际借贷决定的。国际借贷的差额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基础。如果一国的债权大于债务,国际市场上对该国货币供不应求,该国货币汇率上升;反之则下降。在国际借贷中,只有那些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即流动借贷,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关系。对于那些虽然形成了借贷关系但没有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也叫固定借贷,并不会马上对外汇市场的供求产生影响。一般认为该理论只能解释短期汇率的变动,但无法解释长期汇率的决定。
(二)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称PPP理论,起源较早,后来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Cassel)于1922年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书中加以系统阐述,是汇率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一价定律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基本假设前提。
该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也就是说,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从静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及变动,说明的是某一段时期内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变动率之比。实际上,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考虑了两国货币的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三)汇兑心理说
汇兑心理说是国际借贷说与购买力平价说的结合,由法国学者阿夫达里昂(A•Aftalion)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提出的外汇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需要外汇是因为要购买商品与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具有效用)。效用是外汇的价值基础,真正的价值在于其边际效用。而这又是人们主观心理决定的。人们主观上对外汇的评价不同,造成了外汇供求的变化,导致汇率的变动。它说明了客观事实影响主观评价,而主观评价又反过来影响客观事实。如外汇供给增加,边际效用下降,心理评价降低,汇率就会下跌。这种主观评价下外汇供求均衡时形成的汇率,就是外汇市场上的实际汇率。该学说的基础是主观效用论,主要解释了短期汇率的形成,但是不能说明长期汇率的决定基础。
(四)利率平价说
利率平价说,又称远期汇率论或利率裁定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于1923年提出,后由其他的经济学家如爱因齐格(Einzig)等发展而形成。
该理论认为,在两国间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去获取较高的收益。但是投资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的时候,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造成的收益变动。套利者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往往将套利业务与掉期业务同时进行。即投资者将资金调往高利国获取利差的同时,卖出远期高利率国货币,买进远期低利率国货币。结果造成远期外汇市场上高利率货币贴水,而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随着这种套利活动的不断进行,远期价差就会不断扩大,直到两种资产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同,这时远期汇差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利率平价成立。利率平价说在描述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忽视了外汇管制、交易成本、投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按照利率平价去预测远期汇率往往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2. 汇率理论的理论内容
(一)价格不变货币模型
二战后,Mundell和Fleming把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引入经典的IS-LM模型,提出了静态 Mundell-Fleming模型。该模型是商品价格刚性的假定前提下通过货币市场均衡得出的汇率决定模型,有一定意义。然而价格不变的假定与现实明显不符,这使得该模型的实际运用价值有限。
(二)弹性价格货币模型
20世纪70年代,弗兰克·穆萨和贝尔森假定商品市场价格调整是及时和完全的,资本市场是高度发达和充分流动的,因此购买力平价成立,同时利率平价也成立,进而运用典型的货币主义分析方法,得到商品价格完全弹性条件下的两国间汇率决定模型。该模型突出了货币因素在汇率决定和变动中的作用。然而,该模型关于商品价格完全弹性的假定同样不符合现实,因而该模型在许多场合通不过检验。
(三)黏性价格货币模型
1976年,Dornbusch提出了黏性价格货币模型。他假定,资本市场完全流动,资产可完全替代,短期内商品价格调整不具备完全弹性,因而购买力平价只有在长期内才能成立,而短期内汇率可以偏离长期均衡值,偏离幅度受市场首先是货币市场失衡和预期等因素影响。按照该模型,资本市场对经济中的各种内外冲击会做出瞬间反应,而产品价格存在粘性,因此汇率变动短期内存在“超调”现象, 这就一定程度地解释了短期中汇率偏离由购买力平价决定的长期均衡汇率的现象。该模型因此也被称为“动态的Mundell-Fleming模型”。但遗憾的是,在许多场合,其对现实汇率的预测和解释仍显得偏差较大。
(四)REDUX模型
20世纪80年代,宏观经济学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是构造出了一个具有坚实微观基础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从而开创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1995年,Ob-stfeld和Rogoff共同提出了REDUX模型,这是一个跨期 (Intertemporal)均衡分析模型。该模型假定所有产品价格都遵循一价定律,从而本国与外国价格指数存在购买力平价关系,然后再将微观经济学中的个人效用函数引申到本国典型家庭终生效用函数、消费函数及价格指数中,通过最优消费、产出和货币持有量均衡保证家庭效用最大化,最后通过跨期分析寻求稳定状态值,进而得出名义汇率的市场均衡值。按照该模型,均衡的名义汇率决定于两国(对数形式的)各自均衡的货币供给之差以及两国各自均衡的消费需求之差。 REDUX模型经过后人的改进后,对短期汇率的预测有一定准确性,而且其得出的“长期而言货币中性,超调的汇率会逐渐向长期均衡值靠拢”的结论对长期中名义汇率的走势也有一定解释力。但总的而言,该模型对汇率运动的解释力还不能令人满意。
我们不难看出,上述现代汇率决定理论模型与传统汇率决定理论相比,越来越倾向于用一般均衡分析代替局部均衡分析,用动态分析代替静态分析,用侧重存量分析代替侧重流量分析,而且假定前提越来越贴近现实,因而对名义汇率的解释力、预测力越来越强。但遗憾的是:总的来说,现代汇率决定理论对于名义汇率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仍然存在较大误差。
3. 汇率决定理论有哪些有什么分类
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两种货币实际所代表的价值量是汇率决定的基础,并在下列主要因素影响下,汇率不断变动。
(1)国际收支:其中外贸收支对汇率变动起决定性的作用。外贸顺差,本币汇率就上升;反之,就下跌。外贸收支直接影响外汇供求。
(2)通货膨胀:既直接关系到货币本身实际代表的价值与购买力,又关系到商品的对外竞争能力与对外汇市场的心理影响。通货膨胀减缓,本币汇率就上涨;反之则下跌。
(3)利率水平对资本的流动的影响:一定条件下,高利率水平可吸引国际短期资金流入,提高本币汇率;低利率则反之。80年代前半期美元坚挺,即美国实行高利率政策的结果。
(4)各国的汇率政策:汇率政策虽然不能改变汇率的基本趋势,但一国根据本国货币走势,进一步采取加剧本币汇率的下跌或上涨的措施,其作用不可低估。
(5)投机活动: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外汇投机活动。有时能使汇率波动超出预期的合理幅度。
(6)政治事件:国际上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对汇率的变化也有重大影响。
4. 求助:汇率与国民产出的关系是什么呢
汇率和GDP其实没有十分确切的联系。但对于中国这个出口国家而言,理论上人民币贬值会刺激出口,然后带动制造业和相关行业发展,促进GDP增长。但现在的情况是,虽然人民币贬值了,中国出口并没有很好,因为外需疲软。
汇率和GDP还有一个关系就是计价货币的变换,当人民币贬值的时候,以美元计价的GDP增速没有以人民币计价的GDP增速高,反之亦然。
5. 工业产出率和汇率有何关系
肯定有关系啊,比如你们的订单是一万件,期限三个月,签订时的价格是500美元,汇率1:6,那就是3000元RMB,但是当你们一个半月生产了五千件的时候汇率变成了1:5,那往下的生产的五千件就变成了2500元RMB,所以。。。。。。懂了吧?如果生产率在高一点的话这些事就避免了,当然如果汇率变成了1:10的话也不要高兴,那是因为RMB贬值了,不过这种情况你最好祈祷不要出现
6. 汇率的理论有哪些,通货膨胀对汇率如何影响
1.要的汇率的理论有:购买力平价理论,该理论认为已过的汇率将倾向于使在国内购买贸易品的成本等于在国外购买这些商品的成本,以及通货膨胀率搞的国家将倾向于使其货币贬值;休谟(人名)的调整机制,此理论基于价格的数量论(宏观经济学中一种分析整体价格水平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经济中的整体价格水平与货币供应量成比例;
2.通货膨胀会使汇率上升,即本币贬值;但若是对内贬值的幅度于对外贬值的幅度,则可构成外汇倾销的条件,促进出口。一个例子是:一战前,德国马克对美元的汇率是1美元等于4马克,假设当时德国国内价值3.5马克的某商品在美国市场上卖1美元,则德国出口商向美国出口该商品可获得0.5马克利润。一战后,德国马克急剧贬值,假设德国马克对国内市场上的商品贬值为原来的2000万分之一,而对美元则贬值到4000万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市场物价不变,德国出口商虽然在国内要用7000万(3.5*20,000,000)方能购买该商品,但是在美国市场商卖得的一美元却可换16000万德国马克(4*40 000 000),这就是通货膨胀引起的外汇倾销。
7. 汇率理论是什么意思啊
汇率理论是货币的对外价格-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化的理论模型,也称之为汇率决定理论。其中心思想为:汇率决定于外汇供求。西方汇率理论错综复杂,流派纷呈,有传统汇率理论,也有现代汇率理论;有论证汇率决定的,也有说明汇率变动的。汇率理论作为金融理论的一部分,伴随着汇率制度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一种附属理论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理论。
汇率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在中世纪,各国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货币制度也比较健全,货币兑换开始经常化,于是人们就开始关注汇率问题。从那时到现在,货币制度经历了贵金属本位制、金属汇兑本位制及信用纸币本位制,从中也可以追踪汇率理论发展的轨迹。
8. 宏观经济学题目(汇率和产出的变化)
短期产出和汇率的决定主要用DD-AA模型进行分析:
DD曲线表明产品市场短期达到均衡(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产出和汇率的所有组合,该曲线向上倾斜,因为汇率的上升引起产出的增加.
AA曲线向下倾斜,国内产出水平的上升引起该国利率的上升以及货币的升值.
详细的请您看这个PDA文件,里面有更详细的分析.
http://forum.ccer.e.cn/forum/upload/f2.41.58-2007-10-22-7-18-56.pdf
9. 汇率理论的产生发展
汇率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在中世纪,各国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货币制度也比较健全,货币兑换开始经常化,于是人们就开始关注汇率问题。从那时到现在,货币制度经历了贵金属本位制、金属汇兑本位制及信用纸币本位制,从中也可以追踪汇率理论发展的轨迹。
14世纪初,法国学者伦巴多回答了汇率变动的原因,他认为汇率的变动主要受风险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的学者认为汇率变动受货币供应影响。英国学者爱利斯伯里指出铸币外流会使对英镑汇票的需求超过供给,导致英镑升值,并使英镑流动逆转。1403年,经院学者罗道尔波利斯提出了公共评价理论,他认为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供求,而这种供求又取决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这个理论的背景是中世纪出于宗教道德问题,许多学者参与了高利贷的讨论,其中就有关于英国货币的汇兑比率是否隐含了遭受谴责的高利贷利息在内这样的问题,这个理论使人们接受了一种观点,即如果汇率是根据市场的公共评价而得出的,则是正当合法的。到了16世纪,西班牙萨拉蒙卡大学的学者们认为,货币的价值及其购买力是汇率的决定因素,而货币的价值和购买力的高低,受物价的影响,物价的变动则是由货币供应决定的(货币数量论的影子)。例如在1566年纳瓦罗指出,只有知道两种货币的价值之后,才知道两种货币的汇率偏离铸币平价的各种原因,其中关键因素在于货币供求。另一位学者贝纳兹认为两国货币可以根据购买同样的一揽子商品所需要的各自货币的比率进行兑换(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萌芽),他指出,在货币稀缺的地方,物价相对便宜,因此用此地较少的货币可以兑换物价较贵的地方较多的货币。1642年又一位学者卢果提出,汇率是由货币内在价值即含金量决定,而其变动则受外在价值影响,外在价值主要取决于货币供求。中世纪的学者们对汇率决定及其变化的解释主要有两点:一是汇率的决定是以铸币平价为基础的;二是汇率的变动受货币稀缺或丰裕程度的影响。
重商主义者对汇率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17世纪前半期,汇率理论史上发生了第一次重要的争论,主要在马林斯、米塞尔顿以及托马斯孟之间展开,史称 “三M争论”。他们都认为汇兑平衡率是由汇兑的铸币平价决定的,也就是按货币金银含量的相应的价值比率决定的,但在汇率变动的原因等一些问题上产生了分歧。马林斯认为如果汇率保持不变,就不会发生金银的国际间流动。相反,如果汇率对某个国家有利,即汇率低于平衡率,则该国的金银不会外流,如果汇率高于平衡率,那么该国的金银将会枯竭。汇率偏离平衡率的原因是由于非法汇兑的日益增加,损害了真实平价。因此他主张汇兑应该管制,汇兑交易应该仅限于皇家汇兑官或固定授权的另一些人,一切汇兑交易不得高于或低于汇兑平衡率,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非法汇兑,国家财富才能得以保持。米塞尔顿指责了马林斯的观点,他认为汇价可能围绕平衡点波动,也就是根据货币的供求关系而变化;但汇兑波动不是象马林斯所说的那样是货币流动的原因,二者都取决于商品贸易的平衡。托马斯孟也认为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是货币的多少,货币过多,就要使它在汇兑上贬值,则汇价提高;而货币过少,币值上升,则汇价降低。他还把对外贸易差额看作影响汇率波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对外贸易取得顺差,货币数量就增多,从而汇价降低,反之则相反。他认为保持一国币值稳定十分重要,在汇兑上人为拉高或贬低本国货币的币值,既不能使国家现金增加,也不能防止现金输出。 18世纪中晚期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和康替龙提出“铸币点机制理论”。其含义是:汇率决定于国际收支,国际收支逆差会使一国货币汇率下跌,超过一定限度(铸币点)时则会引起黄金输出,从而诱发国际收支调节的铸币-物价流动机制,使物价降低,刺激出口。当汇率上升超过某一高度时,则会引起黄金输入,使国内物价上升,刺激出口。斯密也注意到了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他评论重商主义关于一国汇率下跌会扩大强国的贸易逆差时指出:“汇兑的高价必定会产生类似征税的作用,因为它增高外币的价格,从而减少外币的消费。所以,汇兑的高价不增加他们所谓的贸易逆差额,而只会减少他们所谓的贸易逆差额,因而也会减少金银输出。”从1801年开始,围绕关于英国货币对其他欧洲国家货币贬值的原因以及其他的问题,在英国发生了“金块论战”。金块主义者的代表人物有波伊得、桑顿、霍纳、威特利以及李嘉图等,他们认为英国的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特别是英格兰银行过度发行不可兑换银行券,导致了英镑贬值及其汇率下降;反金块主义者则认为英镑汇率下跌主要由于贸易收支的逆差造成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巴林、克密斯等。穆勒在187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汇率也作了论述。他认为,在金本位制下汇率的变动可调节贸易收支的小额不平衡,但当两国之间出现大的不平衡时,汇率变动只有间接地通过影响国际铸币流动和国内价格水平,才能使均衡得以恢复。同时他还认为货币的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是同时出现的,并且方向一致,所以汇率贬值既不能刺激出口,也不能抑制进口。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汇率就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汇价格,或是两国货币间的兑换比率,它取决于两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之比。汇率在通常情况下并不与货币平价一致,而是围绕货币平价波动,但这种波动是有限度的,最高界限是货币平价加黄金运输费用,如果超过这一界限,直接输出黄金支付将比开出汇票支付更加合算,这样黄金就会流出;最低界限是货币平价减去黄金运输费用,如果低于这一界限,直接输入黄金支付也将比开出汇票支付更加合算,这样黄金将流入。货币平价本身变动也会引起汇率变化:一种情况是一国的货币贬值。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对发行货币的政府信心下降;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需要的量;由于国际收支逆差产生的对黄金的特别需求。另一种情况是互相通汇的两个国家分别使用银和金作为货币,这两种金属价值的相对变化会影响两国货币的平价,从而影响汇率。
到此为止,所介绍的汇率理论所处的时代都是各国普遍实行贵金属本位制,其中以金本位制最为典型。在这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被普遍认为是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汇率理论几乎就是铸币平价论,各理论派别之间的差异,仅仅表现在对汇率变动的解释上。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经济持续增长,后一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也正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度时期。这一时期的汇率研究,结合了从金本位制到不兑换纸币制度的实际,有5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值得重视。他们是戈森、瓦尔拉、阿夫塔里昂、卡塞尔和凯恩斯。戈森在1861年出版的《外汇理论》一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外汇理论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戈森表述了自己关于汇率决定的观点:汇率取决于对外币的需求和外币的供给的比例关系。如果一国对外收入增加,对外支出减少,那么外币的供给将超过对外币的需求,本国货币将升值;反之则贬值。外币的供给和对外币的需求都受到两国的国际借贷关系支配。因而国际借贷是汇率变动的主要决定因素。这种借贷关系可以由商品输入输出引起,也可以由股票、债券买卖、利润和捐赠的支付及资本交易引起。只有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才对汇率变动有直接影响。瓦尔拉则运用一般均衡方法分析了汇率决定问题。通过分析发现,汇率是据以作出的汇款的反比,二者互成倒数。这是因为,汇率实质上是任何一个地区的货币的一个单位或货币的某一定量在其他各个地区照付时的价格。他还指出,汇率有一个固定限度,即单位黄金的运输成本。他给出了汇率的一般均衡条件,当任何一个地区对任何另一个地区的外汇率等于这两个地区各自对任何第三个地区的外汇之间的比率时,就可以实现汇率之间的全面平衡,当全面平衡受到干扰时会通过套汇活动使其恢复均衡。
10. 金融危机会对我国产出和汇率产生什么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由于我国经济基本面较好、金融的国际参与度不够高,所以从目前来看影响还不算大,但它将
造成我国海外投资受损、外汇储备损失、股市下跌、出口下降、经济下滑、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系列不利影响,同时还将对我国的金融改革开放、经济模式等产生影
响。可能是历次金融危机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国际游资认为中国大陆汇率和资产市场收益到顶而套现带来的压力以及热钱
出现大规模回流,可能给中国金融秩序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一些高度依赖机构投资者融资的企业和行业,可能在短期内就陷入流动性危机,甚至破产。而且这还会
成为危机跨国传染的重要途径。如果海外投资者大量抛售中国资产然后退出,可能对中国外汇市场施加沉重的下行压力,这正是2007年至今韩国正在发生的事
情。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止于上面提到的亏损风险,还有中国巨额热钱的潜在流出。现在整体经济形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低迷、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走低、利率形势的走转,都让热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如果热钱在短时间内流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将是严重的。
在
美国消费需求萎缩之后,没有了更多的外部需求,中国国内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企业倒闭、就业形势加剧等等,同时会给银行业带来很大的信
用风险。中国的生产过剩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出口、房地产和汽车行业。房地产和汽车行业这两个行业的产业链条都是极其庞大。